
声乐表演的美学思维之我见.docx
4页声乐表演的美学思维之我见 田晓红(五常市文化馆 黑龙江 五常 150200)【摘 要】声乐表演是一种再现性艺术,它不仅可以将作曲家精心创作的音乐作品忠实地传达给观众,而且通过创造性表演,将音乐作品填充上丰富的内涵,赋予其新的生命声乐表演者在表演的过程中,要遵循形象、情感以及理性美学思维的运用原则 【Keys】声乐表演;美学思维J617.13 :A :1007-0125(2015)06-0086-01声乐作品是没有生命的客观存在,其艺术价值需要通过声乐表演和二度创作来体现,从而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欣赏要求声乐表演主要是对一度创造的理解并表演创造,因此,一度创造是声乐表演的根本,离开它声乐表演将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而二度创造将音乐符号和文字用声音、肢体语言以及眼神等表达出来,从而丰富原本的声乐作品,展现声乐表演的魅力一、声乐表演中的形象美学思维声乐表演一般会通过特定的形象来体现声乐作品的内涵因此,声乐表演者需要在表演之前对声乐作品认真阅读和分析,从而详细了解声乐作品的内容,并理解声乐作品蕴含的潜在内涵其次,声乐表演者需要对声乐作品的内容进行想象和再创造想象,从而更好地表现出声乐作品的艺术内涵。
此时表演者在再创造想象的过程中,会根据声乐作品创造出一定的美学思维形象,从而将声乐作品的独特情感体现出来这种再创造想象与之前特定的声乐艺术情境不同,是表演者进行独立创造而表现出符合声乐本体的一种形象,这就是声乐表演中美学形象思维的充分体现声乐表演中,只有将声乐作品的客观性与表演者的主观能动性完整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实现二度创造因此,表演者不仅需要具有声乐表演的热情,而且需要具有再创造的能力和热情,通过投入全部热情和智慧实现乐谱与歌词的人声化显影,将原作品的基本精神与自己独到的创造性完美结合声乐表演的创造性没有固定模式,而形象化美学思维也因为每个人的声音和思维不同而不同,这就是声乐艺术的特殊性例如,演唱《美妙的时刻即将来临》时,不同的演唱者迪里拜尔与吴碧霞所呈现出的表演就大相径庭,但又各有千秋,独具风格,因此他们两个是两个不同的创造主体,在他们的表演和创作中已经形成自己的表演风格因此,声乐表演中既要把声乐情感和特殊主旨表现出来,又要体现美学思维形象的创造性,从而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二、声乐表演中的情感美学思维声乐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富有情感的[来自WWW]艺术,因此声乐表演者要在表现出作品内涵的同时,将声乐作品的情感因素充分展现出来,这对声乐表演的艺术体现具有重要作用。
声乐表演者要在表演的过程当中对声乐作品进行情感美学分析,从而将作品的情感内涵充分表现出来声乐表演者的情感美学思维主要是表演者在不断地实践和练习过程中,通过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锻炼自己细腻而丰富的情感而形成的一种思维声乐作品的情感美学思维主要由人物思想情感美学思维、作品环境情感美学思维以及感受情感美学思维这三个方面构成这三方面的情感美学思维体现可以大大提高声乐表演者的艺术表演水平声乐表演的情感美学思维是表演者在体力和智力处于高度积极的状态下,进一步更新和表现得心理活动在歌唱表演过程中,表演者不仅要准确把握声乐作品的思想实质,也就是作者的意图和思想情感,同时还要通过强弱高低不同,语势,气势不同的歌词语调,塑造出真切感人的艺术形象演唱者要根据自身艺术个性的独特表现,实现艺术个性与审美理想、声乐作品内容的和谐,从而表达出明快、隐晦、含蓄等丰富多彩的情感三、声乐表演中的理性美学思维由于声乐表演的目的是表现声乐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因此要将作者的思想真实地体现在声乐表演的过程中这种“真实地表现”需要表演者运用理性的美学思维对声乐表现中的“他我”与“自我”进行处理首先,表演者要通过理性美学思维的应用,将“他我”与“自我”的身份和情感进行分析和正确定位。
其次,在表演过程中实现理性美学思维的感性展现,使[来自Www.lw5u.coM]表演者真正体验到声乐表演的真实性,从而更好地去表演和体现创作者的思想在运用理性美学思维进行声乐表演的过程中,要实现历史与现实的高度统一,从而真实地反映出作品的历史背景与表演者所处的时代特色表演者既不能脱离自己的时代,又要做到从历史的角度去表现声乐作品,实现两者兼容有些表演者为追求个性发展,将一些现代音乐元素加在过去的歌曲中,虽然令人耳目一新,却失去了作品原有的历史性因此,要根据作品的整体风格来选择赋予作品的时代性,做到对历史个性尊重的同时,准确地体现时代意义总之,音乐艺术的表现过程是反映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声乐作品的情感和思想需要通过声乐表演来体现因此,声乐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要遵循形象、情感以及理性美学思维的运用原则,在体现声乐作品情感内涵的同时,实现自身个性的发展Reference:[1]王硌.论声乐表演中的美学思维问题[J].音乐研究,2012,(3):10-11.[2]谢飞.论声乐表演艺术的美学思维[J].黄河之声,2013,(8):25-26.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