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一第八单元第4课走向世界的日本教学素材.doc
7页第4课 走向世界的日本 备课资料甘肃省临洮中学 马乔莉1.原始资料 日本扩张意图 早在1855年,欧美列强向日本大举侵略的时候,吉田松阴曾说:“俄美讲和一定,吾方决不毁约,失信于夷狄……其间培养国力,割易取之朝鲜、满洲(中国东北)、支那(指中国),即从朝鲜、中国夺取土地,来补偿从欧美所受到的贸易损失──《明治维新史》,伊文成、马家骏主编,辽宁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555页2.课文注释伊藤博文1841—1909,日本近代著名政治家,曾经多次出任首相出生于长州藩(即后来的山口县)一个农民家庭1858年,进入幕府在长崎办的炮兵传术所学习军事第二年回到长州结识了后来明治维新的领导人木户孝允等人1862年以后,参加倒幕运动,其间,曾经秘密去英国留学,为日后日本的改造做准备1864年,他从英国回到日本,积极参加倒幕运动明治政府成立后,他参加政府工作,担任过外国事务交涉员、兵库县知事等多种职务1871年,明治政府为了加深对西方的了解,加强同欧美国家的关系,派遣使团出访欧美国家,伊藤博文出任使团的副使1878年,他担任参议兼内务卿,开始掌握明治政府的权力中枢1882年,他再赴欧洲,考察了各国的政府制度。
1885年,在他的建议下,日本正式实行内阁制度,出任日本第一任内阁总理大臣兼宫内大臣1886年,主持起草了《日本帝国宪法》及有关法案,确立了日本近代天皇制度1888年,改任日本枢密院议长1890年,任日本贵族院议长1892年以后,再次出任首相在这一次担任首相期间,他主持签订了新的《日英通商航海条约》,废除了治外法权,开始逐渐废除日本开港后列强强加给日本的不平等条约伊藤博文主张强权政治,镇压国内的自由民权运动,还对日本邻国进行侵略扩张,主持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割占了中国领土台湾,还侵占了大连等中国港口,并将朝鲜置于日本统治之下1896年,他一度离开首相宝座但不久,1898年以后,他又两次组阁日俄战争以后,朝鲜成为日本的保护国1906年,他出任日本在朝鲜实行殖民统治的首任统监,对朝鲜人民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这一年,他被授予公爵爵位1909年,他离开朝鲜,回到日本担任枢密院议长同年10月,他到中国与俄国就两国在远东的殖民利益进行谈判,在哈尔滨火车站被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刺杀身亡自由民权运动明治政府的藩阀专制及其政策,引起中下资产阶级和地主、没落士族阶层的不满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以这些阶层为基础,掀起了要求开设民选议会、实行君主立宪、减轻地税、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政治斗争,并演变为全国范围内的运动,史称“自由民权运动”。
运动可分两个阶段:1874~1881年是第一阶段,内容为召开国会,制定宪法运动的领导人是些在中央受排斥的官员1874年1月在明治政府任过参议的板垣退助和几个人一起,提出设立民选院的建议书,标志着运动的开始1881年颁布天皇诏书,允诺十年后召开国会,制定宪法1881~1889年是第二阶段,这一时期,为准备参加未来的国会,成立了一些政党1889年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自由民权运动的结束自由民权运动是日本近代史上的一次资产阶级民主运动从钦定宪法的内容看,自由民权运动没有完全达到目的,但毕竟取得了一定成果,终究立宪政治已开始使节团的欧美之行1871年12月,政府派遣由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和山口尚芳为特命全权副使,共48人组成的大型使节团出访欧美此次出访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向缔约国致以“聘向之礼”,并交涉修改不平等条约;二是参观、考察欧美各国的先进文化和制度,以备日本实现近代化的参考使节团首先赴美,提出修改不平等条约的要求,但受挫折,后到英国在此问题上同遭拒绝1873年5~9月,使节团分批回国虽然修约努力未获成功,但也有很大收获,主要有:第一,使节团认识到致富是治国的根本,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乃是致富的可靠途径。
第二,使节团从考察中感到,要想富国强兵,必须建立法制,在日本实行专制的集权主义统治第三,认为在文化教育方面,日本与西方各国的差距很大,有进行改革之必要第四,使节团找到从小国走向大国之路,确立了“内治优先”的方针第五,赞赏德国军事制度,主张学习德国的军事经验通过这次出访,他们看到日本与西方在经济文化上的巨大差距,加深了他们的民族危机感,激发了学习西方、实现民族自强的决心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一次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它用了不到50年时间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200年左右才完成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明治维新得以成功的原因有:外在因素:(1)良好的国际环境当时中国等亚洲各族人民反封建主义、反殖民主义的斗争方兴未艾,牵制和削弱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对日本的入侵和干涉;美国当时忙于国内的南北战争,德、意处于统一的高潮,俄国也在进行农奴制改革,同时,他们对日本的政策各怀鬼胎,没有达成一致;另外,西方列强同日本封建势力的勾结尚不深所有这些,使明治维新发生之时有了一个宽松的环境2)西方科技文化的影响,加快了维新成功的步伐早在幕府末期,日本西南地区就通过长崎港同荷兰人保持贸易关系,一些知识分子通过荷兰人的介绍,学习西方科技,了解世界的政治局势,研究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思想,并提出要求模仿荷兰制度在日本实行社会改革的政治主张,这些兰学家的改革主张对后来的明治维新运动起了很大影响。
内部因素:(1)最直接的原因是幕藩体制的腐败在幕藩体制下,内部等级森严,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下层武士日益贫困化,所有这些都发展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强大动力2)决定性的原因是封建社会内部离心力量日益强大到幕末时,参与倒幕的力量不仅有下层武士,而且一些财政状况恶化的将军和大名也加入其中3)根本性原因是执行了符合国情的政策殖产兴业,充分发挥国家干涉经济的作用,使日本在短期内实现了近代化;文明开化政策,这是明治维新成功和经济发展较快的重要条件;富国强兵,这是明治维新的总目标由于这些政策的实施,顺应了当时的历史潮流所以,取得了改革的成功明治维新的评价明治维新是日本现代化的起点,它开辟了日本历史的新纪元,使日本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通过各项资产阶级改革,日本得以“脱亚入欧”,从一个处于亚洲文明边缘的小国,一跃成为对亚洲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侵略大国”,为其在20世纪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打下了基础但这次资产阶级革命又是不彻底的,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明治维新的局限性包括:1.政治上,虽然宣布废除封建特权,实行“四民平等”,但却实行华族制度,本质上是把幕藩体制下的封建等级身份制转化为具有强烈封建性的近代资本主义阶级结构,这意味着新的不平等。
2.经济上,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在引进西方模式过程中较为盲目,出现了新的经济问题3.体制上,明治维新在家族制度、官僚体制和政治体制等方面留下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因此,最终为日本向近代天皇制的过渡和形成创造了条件4.意识形态上,既有所谓“全盘西化”的极端化倾向,又有大量封建因素被保留或发展下来,保留和发展“武士道”的军国主义教育,使近代军国主义与法西斯主义合流并恶性滋长由此走上了一条军事帝国主义道路,给被侵略国家和日本人民都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比较 相同之处:(1)都是在西方列强入侵、殖民地的危险加剧,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的背景下,为摆脱困境而实施的变革2)都是在封建社会的基础上,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在短时期内移植西方的大机器工业,从办军事工业入手,逐渐扩展到民用工业不同之处:(1)虽然洋务运动以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为主要内容,但就其倡导者来说,是在列强大炮的轰击下,不得已而为之,在他们的思想深处仍具有强烈的排外性,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等人虽有抵御外侮的要求,但却没有林则徐、魏源那样的反侵略决心在办洋务的过程中,仍寄希望于列强,在实践中必然执行一条对外妥协之道日本明治维新的目的是摧毁幕府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使日本摆脱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危机,走资本主义道路。
在“东洋道德、西洋艺术”思想的指导下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2)洋务运动走的是一条与封建势力、外国资本相勾结的改良之路,必然失败而明治维新所推行的政策如“奉还版籍”、“废藩置县”、“地税改革”等较彻底地打击了封建保守势力,逐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不同结果的原因分析 戊戌变法仅是昙花一现,而明治维新则具有里程碑意义造成结果不同的原因有:(1)二者所处的时代及所遇的外部阻力不同明治维新时,资本主义仍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并且当时西方各大国皆忙于自己的事务,对日没有一致的政策,给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而戊戌变法时,资本主义已处于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迫切需要扩大海外市场和殖民地,再加当时西方列强已形成宰割中国的同盟,所以招致列强的干涉2)两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明治维新前,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一步发展,日本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逐渐成为一种政治力量,而且不断扩大,他们随着经济力量的增长,迫切需要政治上的统治地位而戊戌变法前,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仅得到初步发展,力量薄弱3)群众基础和改革的推动力量不同明治维新前,农民和城市贫民起义接连不断,幕府统治已摇摇欲坠,以中、小武士、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为主体的改革力量也展开了积极的倒幕活动。
而戊戌变法前,民族资产阶级尚未形成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宣传变法的仅仅是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在脱离群众的情况下进行变革,必定失败4)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弱不同在幕藩体制下,大名还有一定的独立性,并且到幕末时,大名、将军因财政状况恶化而由封建社会的支柱转变为反幕府的力量而中国的封建制存在时间长,力量强大,慈禧太后在辛酉政变后牢牢控制内政外交,所以,戊戌变法时面临的是一个强大的对手5)改革的进程不同明治维新是在倒幕派推翻德川幕府,建立新的政权后发布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新政策能得到贯彻执行而实行戊戌变法者不仅手中无实权,无兵权、无财权而且在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前提下进行,要想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明治天皇1852—1912,名睦仁,江户幕府末期和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天皇孝明天皇之子,1860年被立为皇太子,1867年1月即位,倾向倒幕派,同年10月下达讨幕密诏,12月又颁布《王政复古大号令》次年3月,发布“五条誓文”,幕府投降后,1868年4月在京都举行即位大礼1868年9月,改元明治,建立一世一元制第二年批准奉还版籍,迁都东京接着,任用维新人士,推行了一系列维新措施,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和《皇室典范》制定,确立了日本近代天皇制度,天皇总揽统治大权1912年7月病逝,在位45年在位期间,推行维新,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绝对专制政权,并逐步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提高了国际地位;同时,也大力加强对外侵略活动1894~1895年,发动中日甲午战争;1904~1905年,发动日俄战争,并在1910年正式吞并朝鲜,推动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日本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过程戊辰战争结束后,修改条约是摆在维新志士面前的一项非常艰巨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个目的没有达到,就等于“维新宏业”的另一半──民族独立尚未完成明治政府决定通过外交途径,以修改条约的方式完成民族独立的任务大致经过如下: (1)1871年岩仓使团出使美欧,其任之一,就是与各缔约国进行预备谈判,以阐明日本政府在修约问题上的立场和愿望,并探索修约的具体途径但他们此行屡遭挫折,最终放弃修约与预备谈判的任务,带着“内治优先”的思想回到日本 (2) 到19世纪70年代后半期,日本国内情况和国际关系都发生了新变化国内通过改革,国力增强;国际上对日缔约国的协同一致原则发生了破绽这种新形势,给日本修约增强了迫切感,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