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潍坊本文言文翻译.doc
10页潍坊本四《习惯说》创作年代:清代 作者:刘蓉 作品体裁:散文蓉少时(2),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3),俯而读(4),仰 而思,思有弗得(5)辄起,绕室以旋(6)o室有洼,径尺(7), 浸淫日广(8)0每履之(9),足若踱焉(10)既久,而遂安② 之 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①而笑曰(12): “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13) ? ”顾②谓童子取土平③ 之(14) 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 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注释译文(1 )说:文体的一种,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 事 (2)蓉:作者自称少:年少,年龄小 (3) 养晦堂:刘蓉居室名,在湖南湘乡县 (4)俯:低头 (5)弗得:没有心得 (6)旋:徘徊 (7)径尺:直径 一尺 (8)浸(qin)淫日广:日渐向外扩展 (9)履:踩,走 (10)若:总是踱(zhi):绊倒 (11)先君子:就是自称死去的父亲先,称已亡故的前辈时使用的尊 称 (12)㊂顾:看 (13)何……为:哪里还谈得 上……。
(14)童子:未成年的仆人平:填平 (15)蹶(juQ然:猛然 (16)坦然:地面平坦的样子 (17)既:已 (18)中人:适合于人,这里是影响人的意思 中,深入影响 (19)适:适应 (20)故:缘故21)窒焉:受阻碍的样子窒,阻碍宁:安宁 (22) ⑦顾:回头看 (23)习:积习、习惯 (24)语之:对他谈了这事 (25)浸淫日广:逐渐地越来越大 (26)不与洼适:不能适应凹地 (27)洼者若平:走凹地像平地一样 (28)窒:阻碍 (29)慎始:一开始就慎重 (30)径尺:直径一尺原文翻译我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我)低下头 就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 去这屋有处洼坑,直径一尺,逐渐侵蚀扩展每次经过,我总 要被绊一下起初,我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习惯了,再走那 里就同走平地一样安稳 一天,父亲来到屋子里,发现这屋地面的洼坑,笑着对我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凭 借什么治理国家呢? ”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 父亲走后,我读书思索问题乂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 突然凸起一块,心里一惊,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我别扭 地走了许多天才渐渐习惯起来。
唉!习惯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厉害的啊!脚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适应坑洼;时间久了,洼 地就仿佛平了;以至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态,却 认为是阻碍而不能适应因此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 段的习惯养成这篇文章选自《养晦堂诗文集》文章主要采用了记叙和议论 的表达方式,揭示的道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无论是培养好习 惯,还是克服坏习惯,都应该从少年时期开始;因为这个时期, 是形成各种习惯的最初阶段,培养好习惯容易,克服坏习惯也容 易正如文中所说的:“故君子之学,贵于慎始而一个人在学 习时,初始阶段的习惯也非常重要,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 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训练五建中靖国元年,苏轼从脩州(今海南修州)回来,居住在阳 羡(今江苏宜兴)士人邵民瞻(人名),从东坡那里学习东 坡也喜欢这个人邵民瞻为他买了一座房子,东坡掏光所有积 蓄,也只能勉强应付而已后来(苏轼)选了一个好日子搬入新 居有一次,与邵民瞻月下散步,偶然到达一个村落,听到有(一 个)妇人哭得很哀伤,东坡听后说:“奇怪了,这妇人为什么哭 得那么悲伤呢?难道有甚么非常难以割舍的事令她这么伤心 吗?我要问一问她于是推门进去,一个老妇人见到东坡,依 然自顾自哭泣。
东坡问她(哭泣的)原因,老妇人说:“我有一 间房子,已家传百年,但是我儿子没出息,(把它)卖给别人了 我今天搬到这里,上百年的老房子,一下子失去,怎么能不心痛 呢?这就是我痛哭的原因于是东坡)问她原来的房子在什 么地方,竟然是东坡买的那座房子东坡再三地安慰她,说:“你 的老房子是我买的,不要太过悲伤,现在我就把它还给你于 是让人取来房契,当着老妇人的面(把房契)烧了,(并且)叫 老妇人的儿子过来,命令他第二天把母亲接回老房子,最终也没 有索要(买房子的)钱东坡从此就回到常州去了,不再购置 宅院,而是借塘桥孙家的居所暂时做休憩之用训练六译文:明帝自从当太子时,向桓荣学习《尚书》,登基为皇帝后, 依旧尊重桓荣以师礼相待他曾经亲自去太常府(桓荣已封太常) 探望,让桓荣坐东面,设几杖,召百官和桓荣弟子数百人来行弟 了礼,明帝亲自执弟子礼节;诸生提问题时,有的避位表示尊敬 皇帝,明帝谦让说:“太师在这里结束后,把太官的供具都赐 给了太常家每次桓荣生病,皇帝就派遣侍从看望问候,并派太 官、太医为桓荣医治桓荣病势沉重的时候,呈上奏折叩谢皇恩, 并辞让交还爵位和官职明帝亲自到他家问起居情况,进去他家 所在街道就下车了,拥经上前,抚摸着他哭泣,赐给他床茵、帷 帐、刀剑、衣被,良久才离去。
从此后诸侯、将军、大夫来探病 的,不敢再乘车到门口,在床前都下拜桓荣死后,帝亲自改换 丧服送葬,赐他在首山之阳修筑坟墓桓荣的儿子桓郁应当继承 爵位,想让给他兄长的儿子桓泛;明帝不许,桓郁于是接受封赐, 而把得到的封邑的收入都给桓泛明帝任命桓郁为侍中训练七孟尝君田文由于瞧不起他门客中的或人,因此就想把他挨弃,鲁 连对孟尝君说:“猿猴和你若是脱离树木浮拍浮面,它们举动没 有鱼鳖敏锐;要说始末高峻登攀危岩,名驹也赶不上狐狸曹 沫手提三尺长剑,万夫难挡;要是叫曹沫丢下他的三尺长剑,让 他改拿种地的家具,和农夫相同在田里任务,那他连一个农夫都 不如由此可见,一个体如果屏弃他的所长,改而运用他的所短, 纵然是尧舜也有做不到的事现在让人做他做不到的事,就说他 没有才能;教人做他做不了的,就说他愚昧所谓笨拙就革退他, 所谓无才就吐弃他,倘若大家斥逐不能共处的人,未来那些被充 军的人肯定逃往海外,而且陷害咱们以报昔时的后悔,这岂非不 是为后事开了一个坏头吗? ”孟尝君说:“老师的话很有意思 因而决意照旧留住这个门客训练八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 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 之。
岌然①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基;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 长剑立于王庭,有不可犯之色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杉之阴, 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②,莫知贵也君见而怜③之, 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④随物,不能自保虽竹箭之 良,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惟杉能逐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 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求之于人,盖 所谓不待文王而兴者耶? 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⑤称, 不为檄察之政⑥,而行不失于直观其所说⑦,而其为人可得也《诗》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堂成,君以客饮于堂上客 醉而歌曰:“吾欲为曲⑧,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 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⑨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 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封植灌溉, 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 其人,其无已乎? ”歌阕而罢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眉山苏辙记 【注释】 岌然:高耸的样子 委曲:屈曲变弯 檄察:精明苛求 特立:独立,高高耸立 填 委:堆放 循吏:奉公守法 敏察之政:瞰(jiSo):白、明亮严明苛刻的政令。
说:同“悦”,喜欢 曲:弯曲,这里指品行不正的人 怜:爱惜 揭:高举【翻译】 南康太守办公厅的东面,有一座厅堂叫“直节堂”, 是朝请大夫徐望圣建造的庭院里有八棵杉树,长短粗细一样, 直得像墨线弹的一样,在二丈多高处开始长有枝叶这些树高耸 的样子就像高兴起的太常旗那种凛然正气又像公卿大夫头戴高 高的帽子、身佩长长的宝剑立在朝廷之上,有神圣不可侵犯的神 色这里起初是南康军的各部门官吏住的地方,杉树的树荫底下, 是书记们蹲伏在一起办公的场所,簿册文书丢在焉面,没有人知 道这儿有什么可贵之处徐君见到这个地方,很是爱惜它,就改 建成这座厅堂,而且命名为“直节” 树木刚生来时,没有 不是直的不幸经过风吹雨打而弯曲,或受到岩石的挤压,这样 才随外物的影响而屈曲变弯,不能保全自己直的本性,即使像竹箭这样的优质、松柏这样的坚贞都免不了这样只有杉树能顺着 它的本性,不用人扶植就能长得很直活着能傲对冰雪,死后能 利用它做栋梁屋宇,都与竹、柏相同,但在躯干挺直这点上却又 超过了竹、柏如拿杉的这种品格要求于人的话,那么,这种人 大概就是所谓“不等文王出现就会崛起”的豪杰之士吧! 徐君性格温和善良,广施仁爱,在他任职的地方,他以奉公守法而 受人称赞。
他不施行严明苛刻的政令,但行为却保持正直看看 他所喜欢的,就可知道他的为人了《诗经》说:“君子有才能, 所以能继承前人的事业直节堂建成之后,徐君与客人在堂上 宴饮,一位客人醉醺醺地唱着歌说:“我想做个品行不正的人, 可是品行不正的人必然会卑躬屈膝,品行不正的人可以做吗?我 想做个品行正直的人,做正直的人必然会受到挫折,品行正直的 人可以做吗?正像这丛杉树,高高耸立而不偏倚,枝桃伸展,叶 片散布,能安然而不危险吗?然而清风吹动衣襟,飞雪洒满庭院, 杉树依然颜色不变,您来到树下休息游玩吧!壅土培植灌溉杉树, 而不如剪削砍伐,杉树自己并不知道,而要依靠爱树的人呀!庐 山一带的百姓,登上直节堂见到了杉树,就会怀念起像杉树一样 品行正直的人,这种怀念大概是永远不会终止的吧! ” 一曲歌终, 宴会也就散了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日,眉山苏辙记训练九文信侯吕不韦想攻打赵国以扩张他在河间的封地,他派刚成君蔡 泽在燕国作大臣,经过三年努力,燕太子丹入秦为质文信侯又 请秦人张唐到燕国作相国,以联合燕国攻伐赵国、扩大他在河间 的封地张唐推辞说:“到燕国去必须取道于赵国,由于过去伐 赵结下仇怨,赵国正悬赏百里之地抓我。
文信侯很不高兴地令 他退下少庶子廿罗问:“君侯为什么这般不高兴呢? ”文信侯 说:“我让刚成君蔡泽到燕国做了几年工作,使太子丹入朝为质, 一切就绪了,现在我亲自请张唐到燕国为相,他竟推辞不去!” 甘罗说:“我有办法让他去文信侯厉声斥到:“走开!我亲自 出马他尚且无动于衷,你还能有什么办法!”甘罗辩解说:“占时 项七岁时即为孔子师,我今年已十二岁了,君侯为何不让我去试 一试,为何不由分说便呵斥于我呢! ” 于是甘罗拜谒张唐问 他:“阁下认为您的功勋比武安君如何? ”张唐说:“武安君战功 赫赫,攻城略地,不可胜数,我张唐不如他甘罗问:“阁下果 真自知功不及武安君吗?”张唐答道:“是的”甘罗又问:“阁下 您看,当年执掌秦政的应侯范睢与今日文信侯相比,哪一个权势 更大?”张唐说:“应该不如文信侯甘罗问:“阁下确认这一 点吗? ”张唐说:“是的甘罗说:“当年应侯想攻打赵国,可 武安君阻拦他,结果应侯在离咸阳七里处绞死武安君现在文信 侯亲自请您去燕国任相,阁下却左右不肯,我不知道阁下身死何 地啊!”张唐沉吟道:“那就麻烦您跟文信侯说我张唐乐意接受这 一使命于是他让人准备车马盘缠,择HI起程甘罗又去跟文 信侯说:“请君侯替我备五辆车子,让我先去赵国替张唐打通关 节。
于是甘罗去见赵王,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他甘罗问道:“大王听说太子丹入秦为质的事吗? ”赵王说:“也听到了风声 甘罗分析道:“太子丹到秦国,燕国就不敢背叛秦;张唐在燕, 秦国也不会欺辱燕国秦、燕相亲,就是为了伐赵,赵国就危险 了秦、燕相好,别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