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高一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docx
11页湖南长沙同升湖实验学校2019年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时量:150分钟 满分:150分 命题人:田小佳 审题人:朱晗曦第Ⅰ卷 阅读题(72分)一、现代文阅读(38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杨景龙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逃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自李璟《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古今诗歌作品之间,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一机杼。
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古代诗歌研究者扩大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理清20世纪新诗的诗学背景和诗艺渊源,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估;并以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艺为参照,剖析新诗艺术的利弊得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促使古典诗艺的现代性转化;它还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而在广泛的意义上,它更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弘通的历史视野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根据文意,下列不能证明“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的关系的一项是( )(3分)A.舒婷《春夜》中的名句“我愿是那顺帆的风/伴你浪迹四方”,与宋代张先《江南柳》词句“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可说是活脱相似B.李瑛的《谒托马斯·曼墓》中的“细雨刚停,细雨刚停/雨水打湿了墓地的钟声”,很容易让人想起杜甫《船下夔州郭宿》中的诗句“晨钟云外湿”C.洛夫做过将古诗句“加工改造”的实验,他曾把李贺的“石破天惊逗秋雨”一句改写为“石破/天惊/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D.台湾诗人席慕蓉在她的《悲喜剧》一诗中写“白苹洲”上的等待与相逢,其实是对温庭筠《梦江南》词意的翻新与主题的掘进2.下列对“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的意义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能够扩大古诗研究者的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整体把握中国诗歌史的发展演变B.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估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C.能够拓展中国新诗的领域,进而形成边缘交叉的、新的分支学科D.能够丰富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和历史视野,同时对古典诗艺进行创造性转化3.下列分析与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A.中国新诗在继承古诗优良传统的同时,横向移植外作品,并对外作品进行现代创造性转化。
B.白话新诗从一开始出现,就秉承了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尝试集》的作者胡适对此给予了肯定C.古今诗歌无论是在作品之间还是诗歌体裁之间,以及在诗人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D.小到意象、诗句,大到诗人、流派、主题、手法,都可以寻找到古今之间施受传承的脉络和痕迹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年感梁衡①钟声一响,已进不惑之年;爆竹声中,青春已成昨天不知是谁发明了 “年”这个怪东西,它像一把刀,直把我们的生命,就这样寸寸地剁去可是人们好像还欢迎这种切剁,还张灯结彩地相庆,还美酒盈杯地相贺我却暗暗地诅咒:“你这个叫我无可奈何的家伙!"②你在我生命的直尺上留下怎样的印记呢?③有许多地方是浅浅的一痕,甚至今天想来都忆不起是怎样划下的当小学生时苦等着下课的铃声,盼着星期六的到来,盼着一个学年快快地逝去当大学生时,正赶上“文革”的年代,整日乱哄哄地集会,莫名其妙地激动,慷慨激昂地斗争,最后又都将这些一把抹去发配边疆,白日冷对大漠的孤烟,夜里遥望西天的寒星一一这许多岁月就这样在我心中被烦恼地推开,被急切切地赶走了年,是年年过的,可是除却划了浅浅的表示时间的一痕,便再没有什么。
④但在有的地方,却是重重地一笔,一道深深的印记当我学会用笔和墨工作,知道向知识的长河里吸取乳汁时,也就懂得了把时间紧紧地攥在手里静静的阅览室里,突然下班的铃声响了,我无可奈何地合上书,抬头瞪一眼管理员本是被拦蓄了一上午的时间,就让她这么轻轻一点,闸门大开,时间的绿波便洞然泻去,而我立时也成了一条被困在干滩上的鱼当我和挚友灯下畅谈时,司马迁的文,陶渊明的诗,还有伽利略的实验,一起被桌上“滴答”的钟声搅拌成一首优美的旋律,我们陶醉,我们盼夜长,最好长得没有底而当我一人伏案疾书时,我就用锋利的笔尖,将一日、几时撕成分秒,再将这分分秒秒点瓜种豆般地填到稿纸格里我拖着时间之车的轮,求它慢一点,不要这样急但是年,还是要过的记得我第一本书出版时,正赶上一年头的岁末,我恨然对着墙上的日历,久久地像望着山路上远去的情人,望着她那飘逝的裙裾但她也没有负我,留下了手中这本还散着墨香的厚礼这个年就这样难舍难分地送去了,生命直尺上用汗水和墨重重地划下了一笔⑤想来孔子把四十作为“不惑”之年也真有他的道理人生到此,正如行路爬上了山巅,登高一望,回首过去,我顿明白,原来狡猾的自然是悄悄地用一个个的年来换我们一程程的生命的。
有那聪明的哲人,会做这个买卖牛顿用他生命的第二十三个年头换了一个“万有引力”,而哥白尼垂危床头,还挣扎着用生命的最后一年换了一个崭新的日心说体系时间不可留,但能换得成一件事,明白一个理,却永不会失去而我过去多傻,做了多少赔钱的,不,赔生命的交易啊假若把过去那些乱哄哄的日子压成一块海绵,浸在知识的长河里能饱吸多少汁液,假使把那寒夜的苦寂变为积极的思索,又能悟出多少哲理时间这个冰冷却又公平的家伙,你无情,他就无意;可你有求,他就给予人生原来就这样被年、月、时,一尺、一寸地度量着,人生又像一支蜡烛,每时都在做着物与光的交易但是总有一部分蜡变成光热,另一部分变成泪滴,年,是年年要过的,爆竹是岁岁要响的,美酒是每回都要斟满的,不过,有的人在傻呵呵地随人家过年,有的却微笑着,窃喜自己用“年”换来的胜利⑥这么想来,我真清楚了,真的不惑了,我不该诅咒那年,倒后悔自己的过去人,假如三十或二十就能不惑呢?生命又该焕发出怎样的价值?4、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 作者从虚到实,由事及理,先回忆“年”给自己留下印记的故事,然后自己对“年”的理性思考,思路清晰,层次井然。
B 作者在文中回顾了“年”在自己生命中留下的印记,浅浅的一痕――少不更事的经历,重重的一笔――-珍惜分分秒秒的收获C作者举牛顿用年换“万有引力”,哥白尼用年换崭新的日心说两个整合意在阐明联聪明的哲人会做买卖,用时间换取人生的成功D 文章开关写“我却暗暗诅咒年”,结尾又说“我不该诅咒年”,这看似矛盾,实则欲扬后抑,前后对照,突出我对“年”的思考E 本文语言风格从整体上讲,既生动优美又诙谐风趣,如“本是被拦蓄了一上午的时间……一条被困在于滩上的鱼”即为一例5、文章的题目是“年惑”,作者对“年”有哪些感想?请结合全文分条陈述6分)答: ▲ 6、孔子说,四十不惑,作者则认为人在三十或二十不惑更好写段话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不少于80字6分)答: ▲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天才徐志摩余杰①1933年11月19日,现代诗坛的夜莺徐志摩,在失事飞机的烈焰中,结束了他35岁的生命,逍遥地“云游”去了②“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徐志摩是一位从头到脚都充满了浪漫气息的天才诗人他的一生,如同他热烈崇拜的拜伦、雪莱、济慈一样,彻底地奉献给了远在云端的理想我感到惊奇的是,在那被鲁迅形容为“处处是非人间的黑暗”的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怎么会有这样一个信仰如此单纯的诗人?我始终觉得他不像一个纯粹的中国人因为中国人很少像他那样快快乐乐、认认真真地做梦中国人大都是世故的,滑头的而在徐志摩的眼里,生命如同一注清泉,处处有飞沫,处处有闪光;生命也像一段山路,处处有鲜花,处处有芳草③不幸的是,错乱的时代与困苦的现实一天天侵蚀着他明朗的心房,他渴望像孩子那样哭,像孩子那样笑,但生活却强迫他长大他的歌声越来越低沉,他的目光越来越黯淡,他的笑容越来越稀疏,他的诗作越来越晦涩一只秃笔去,一只秃笔回,再无当年剑桥的神采飞扬生活的牵制、政治的压迫、舆论的指责、友人的背离……团团地包围住了这位坚持浪漫理想的诗人。
你们不能更多地责备我,我觉得我已是满头的血水,能不低头已算好的是的,一辈子徐志摩没有绝望过,也没有怨恨过谁在最悲壮的那一幕到来之前,尽管现实的黑暗一点点地吞噬着他那理想的新月所放射的清辉,他还是在痛苦中竭尽全力挣扎着,写诗作文、教书、办刊物、开书店,甚至实验农村乌托邦计划……作为一个诗人,他注定像蚕一样用生命结成雪白的茧,在茧成的那天羽化飞升而去;作为一个诗人,他也注定像荆棘鸟一样,衔着锐利的荆棘,在只有一弯新月的夜晚,不断为理想而鸣唱,直到满嘴鲜血淋漓,直到生命的终了④进入30年代以后,徐志摩开始感到,尽管诗歌弱小的翅膀在那里扑腾,还是没有力量带着种种的累赘往天外飞当每个聪明的成年人都对皇帝的新衣赞不绝口的时候,那个喊出“什么也没有看见”的孩子的下场也就可想而知了在这一点上,徐志摩很像安徒生——既深味人世的苦楚,又保持不老的童心然而,长不大的彼得·潘毕竟只是一个遥远的神话,徐志摩则是一棵无法与土地告别的树追求了一辈子的美,突然发现面前傲然开放的是一朵恶之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