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混凝土膨胀剂.docx
20页1分类1)按水化产物分:硫铝酸钙类(代号A)、氧化钙类(代号C)、硫铝酸钙-氧化钙(代 号 AC).2)按混凝土膨胀剂膨胀限制率分为I型和II型2标记 本标准所涉及的混凝土膨胀剂产品名称标注为EA.标记按产品名称、代号、型号、标准号例如:RACIIGB23439-20093化学指标1 )氧化镁含量:不大于5% 2)碱含量:不大于%以N a O+计算值).4混凝土膨胀剂物理性能指标项 目指标值I型II型细 度比表面积^/Kg1.18mm筛筛余(%)2 0 01. 18m筛筛余(%)0.5凝结时间初凝(min)三4 5终凝(min)W6 0 0限制膨胀率(%)水中7d0.0250.050空气中2 1(min)—0.020—0.010抗压强度(MPa)7d2 0.02 8d4 0.05验规则:出产检验项目 细度、凝结时间、水中7d限制膨胀率、抗压强度6样品编号:1) 日产超过0吨时不足2 0 0吨为一个编号不足2 0 0吨时,以日产量 为一编号2) 取样有代表性,可连续性,也可从20个不同部位取等量样总量不低于 10千克7判定规则实验结果符合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能全部要求时,判定该产品合格;否则判定 不合格。
8报 告 产品发出之日起12日寄发除2 8天抗压强度外的各项检测结果,32天 内补报2 8天强度砂浆、混凝土防水剂(JC474-2008)1砂浆匀质性指标试验项目指 标液体粉状固体含量(%)S220% 时,WXV SV20%时WXVS是生产厂家提供的固体含量(质量%)X是测试的固体含量(%)含水率(%)W2 5% 时WXV WV5% 时WXVW是生产厂家提供的含水 量(质量%)X是测试的含水量(质 量%)密度(g/cm3)D>时,要求为D土DW时,要求为D土D是生产厂家提供的密度值细 度(%)一mm筛筛余应小于15%.氯离子含量(%)应小于生产厂家最大控制值应小于生产厂家最大控制值总碱量(%)应小于生产厂家最大控制值应小于生产厂家最大控制值2受检混凝土的性能指标试验项目性能指标一等品合格品安定性合格合格泌水率(%) W3070凝结时间(min) 三—90—90抗压强度比(%)三3d100907d11010028d10090渗透高度比(%) W3040吸水量比(48h) (%)6575收缩率比(28 h) (%)125135注 1)安定性是受检净浆试验结果,凝结时间为受检混凝土与基准混凝土的差值,其他 数据为受检混凝土与基准混凝土的比值。
2) “ 一"号表示提前3检验规则各项符合防水剂减水剂匀质性指标4品次与抽样1) 年产不低于5 0 0吨的以5 0吨,年产5 0 0吨以下的每3 0吨,不足5 0吨 或3 0吨的,也按一个品次计2) 抽样 每次抽样量不少于0.2吨水泥所需用的外加剂量3) 封存时间 18 0天5检 验 型式检验在有效期内,检验结果符合防水剂匀质性各项指标6检验判定所检验匀质性和受检混凝土的性能指标要求,可判定为响应等级的产品, 如不符合上述要求则不合格混凝土外加剂匀质性比对试验允许值(GB/T8077-2000)条件/项目固体含量细度PH值净浆流动度砂浆减水率室 内%%5 mm%室 间%%10 rn%水泥比对试验允许偏差值试验类别允许误差范围试验项目同一试验室不大于不同一试验室不大于误差类别比表表面积±%土%相对误差细度筛余W%的为土%筛余W%的为土%绝对误差筛余>%的为土%筛余>%的为土%标准稠度用水量土%土%相对误差凝结时间初凝:土 15min初凝:土20min绝对误差终凝:±30min终凝:±45min抗折强度土%土%相对误差抗压强度土%土%相对误差烧失量土%土%绝对误差胶砂流动度±5 mm±8 mm绝对误差混凝土泵送剂(JC 473—2001)1泵送剂匀质性试验项目指 标含 固 量液体泵送剂:应在生产厂家控制值相对量的6%之内含 水 量固体泵送剂:应在生产厂家控制值相对量的10%之内密 度液体泵送剂:应在生产厂家控制值相对量的+0.02g/cm3 之内细 度固体泵送剂:0. 315 mm筛筛余应小于15%.氯离子含量应在生产厂家控制值相对量的5%之内总碱量(Na20+)应在生产厂家控制值相对量的5%之内水泥净浆流动度应小于生产厂家控制值的9 5%2受检混凝土的性能指标试验项目性能指标一等品合格品坍落度增加值(mm) 三10080常压泌水率比(%) W90100压力泌水率比(%) W9095含气量(%) W坍落度保留值(m) 三30 min15012060 min120100抗压强度比(%)W3 d90857 d908528 d9085收缩率比(%)W28 d135135注:含硫酸钠的泵送剂按GB5SWXV2含水率对固体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W是生产厂家提供的 含水量(按质量百分数)X是测试的含水量(按质 量百分数)W2 5% 时,0WWXV1.10WWV5% 时,0. 8 0WWXV1. 2 0W3细度对固体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其mm筛余应小于15%4PH值应在生产厂控制值的±1. 0之内。
5密度对液态聚羧酸系咼性能减水剂,密度测试值波动范围 应控制在±0 .10g/mL之内6水泥净浆流动度不应小于生产厂控制值的9 5%7砂浆减水率不应小于生产厂控制值的9 5%.4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混凝土性能指标序号试验项目性能指标FHNHNIIIIII1减水率(%)不小于251825182泌水率比(%)不大于607060703含气量(%)不大于4lh坍落度保留值(mm)不小于—1505凝结时间差(min)—90〜-120> + 1206抗压强度比(%)ld170150—3d1601401551357d15013014512528d130120130120728d收缩率比(%)不大于1001201001205代号(标记) PCA6检验项目 1)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化学性能指标 ,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混凝土性能指标,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匀质性2)品量 100吨为以品量,不足100吨也可作为一品量3) 抽样 每品抽样量不少于吨水泥所需用的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4) 封存样充分混匀,分两等份,封存样保存半年7判定规则 产品检验,产品性能完全符合上述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规定的相应指标要求,则判定该编号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为相应等级的产品,如果 不符合上述要求时,则判定该编号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为不合格。
《混凝土外加剂应用规程》(GB50119-2003)1适应范围 普通减水剂、高效减水剂、缓凝高效减水剂、早强减水剂、缓凝减水剂、 早强剂、引气减水剂、缓凝剂、引气剂、泵送剂、防水剂、防冻剂、膨胀剂、和速凝剂共 十四种混凝土外加剂2基本规定1) 根据工程设计和施工选择,应使用工程原材料,通过试验及技术经济比较后2) 几种外加剂复合使用时,应注意不同外加剂之间的相容性及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3) 严禁使用对人体产生危害、对环境产生污染的外加剂4) 对钢筋混凝土和有耐久性要求的混凝土,应按照有关规定严格控制混凝土中的氯离子含量和碱的数量(是指各种原材料所含氯离子和碱含量)5) 由于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的掺量对其性能影响较大,用户应注意按照准确计量6) 掺外加剂混凝土所用水泥,宜采用 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 酸盐水泥、火山灰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 、和复合硅酸盐水 泥,检验水泥与外加剂的适应性7) 所用原材料必须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试配掺外外加剂的混凝土时,应采用工程使用的原材料,检测项目应根据设计及施工要求确定, 检测条件应与施工条件相同当时共用材料和混凝土性能要求发生变化 时,应在进行试配试验。
3外加剂掺量1) 外加剂掺量按胶凝材料的总量百分比表示,或以ml/fe胶凝材料表示2) 外加剂掺量应按供货单位提供推荐掺量、使用要求、施工条件、混凝土原材 料等因素通过试验确定3) 对含有氯离子、硫酸根等离子的外加剂应符合规范及有关标准的规定4) 处于与水接触或潮湿环境中的混凝土,当使用碱活性骨料时,由外加剂带入 的碱含量(以当量氧化钠计)不超过lfe/m3混凝土,混凝土总碱含量尚 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 4外加剂质量控制1) 产品说明书、标明产品主要成分2) 出厂检验报告及合格证3) 掺外加剂混凝土性能检验报告4) 外加剂运到后立即取有代表性样品进行检验,进厂与工程试配一致,方可入库使用5) 按不同供货单位、不同品种、不同牌号分别存放,标示清楚6) 粉状外加剂防止结块,结块经检验合格后应粉碎至通过0・6 3皿筛后使 用液体外加剂应放置阴凉干燥处,防止日晒、受冻、污染、进水、蒸发,如 有沉淀等现象应检验合格后使用7) 外加剂配料系统标识清楚,计量应准确,计量误差不应大于外加剂用量的1%5 普通减水剂及高效减水剂减水剂分 类适应范 围普 通 减 水 剂木质素黄盐类:木质素磺酸钙、木质素磺酸钠、木质素磺酸镁及丹宁等。
① 素混凝土、钢筋混凝土、预应力 混凝土,并制备咼强度高性能混凝 土② 宜用于日最低气温5€以上施 工,不宜单独用于蒸汽混凝土③ 要先做水泥适应性试验,合格后 方可使用高效减水剂① 多环芳香族磺酸盐类:萘和萘的冋 系磺化物与甲醛缩合的盐、氨基磺 酸盐② 水溶性磺酸盐类:磺化三聚氰胺树 脂、磺化古码隆树脂等③ 脂肪族类:聚羧酸盐类、聚丙烯盐 类、脂肪族羟甲基磺酸盐高缩聚物 等④ 其他:改性木质素磺酸钙及改性丹 宁等① 素混凝土、钢筋混凝土、预应力 混凝土,并制备咼强度高性能混凝 土② 以用于日最低气温o°c以上施工施工① 减水剂进入工地,检验项目有PH值、密度(或细度)、混凝土减水率, 符合方可入库使用② 减水剂掺量应根据供货单位提供的推荐掺量、气温、施工要求,通过试 验确定③ 减水剂以溶液掺加时,溶液中的水量应从拌合水中扣除④ 液体减水剂宜于拌合水同时加入搅拌机,粉状减水剂宜于胶凝材料同时 加入搅拌机内,需二次添加外加剂时,应通过试验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