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第4篇.docx
19页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3?能水解的阳离子跟能水解的阴离子在水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双水解) 例:AI 3+和HCO、CO2-、HS、S2-、AIO2-、CIO-等;Fe3+M CO2-、HCO、AIO2-、CIO-等不能大量共存4?溶液中能发生络合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Fe2+、Fe3+与SCN不能大量共存;Fe3+与不能大量共存5、审题时应注意题中给出的附加条件① 酸性溶液(H +)、碱性溶液(0H )、能在加入铝粉后放出可燃气体的溶液、由水电离出 的M或OH=1X 1O -10mol/L 的溶液等―― — 3+ 2+ 2+ 2 +② 有色离子 MnO,Fe ,Fe ,Cu ,Fe (SCN ) ③ Mn 0 ,NQ -等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④ 2-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S 2Q 2-+2H=S J +SQ f +H0⑤ 注意题目要求“大量共存”还是“不能大量共存” 6、审题时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2+(1 )注意溶液的酸性对离子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如:Fe 与NO -能共存,但在强酸性条件下(即Fe 2+、NO -、H +相遇)不能共存;MnO 与Cl -在强酸性条件下也不能共存; S 2-与SO 2-在钠、钾盐时可共存,但在酸性条件下则不能共存。
2)酸式盐的含氢弱酸根离子不能与强碱(OH )、强酸(H +)共存女口 HCO+OH=CO -+H2O ( HCO 遇碱时进一步电离);HCO+H=CO f +HO 三、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1) 根据元素的化合价 物质中元素具有最高价,该元素只有氧化性;物质中元素具有最低价,该元素只有还原性;物质中元 素具有中间价,该元素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对于 同一种元素,价态越高,其氧化性就越强;价态越低, 其还原性就越强2) 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在同一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性:氧化剂 >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 >还原产物氧化剂的氧化性越强, 则其对应的还原产物的还原性就越弱; 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 则其对应的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就越弱3)根据反应的难易程度注意:①氧化还原性的强弱只与该原子得失电子的难易程度有关,而与得失电子数目的 多少无关得电子能力越强,其氧化性就越强;失电子能力越强,其还原性就越强②同一元素相邻价态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四、 比较金属性强弱的依据金属性:金属气态原子失去电子能力的性质; 金属活动性:水溶液中,金属原子失去电子能力的性质注:金属性与金属活动性并非同一概念,两者有时表现为不一致,1、 同周期中,从左向右,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减弱; 同主族中,由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增强;2、 依据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的强弱;碱性愈强,其元素的金属性也愈强;3、 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极少数例外) ;4、 常温下与酸反应煌剧烈程度;5、常温下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6、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7、高温下与金属氧化物间的置换反应。
五、 比较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1、 同周期中,从左到右,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增强;同主族中,由上到下,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减弱;2、 依据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的强弱:酸性愈强,其元素的非金属性也愈强;3、 依据其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稳定性愈强,非金属性愈强;炸电子suitI 1SUfl *駆朗採还肝物+黠化严ftI ____ I觀电于被还原4、与氢气化合的条件;5、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 占燃6、其他,例:2Cu + S===Cu 2S Cu + Cl 2=、==CuCl 2 所以,Cl 的非金属性强于 S 六、“10电子”、“ 18电子”的微粒小结 (一)“ (二)“ 18电子”的微粒+2+粒七、微粒半径的比较: 1、判断的依据 电子层数: 核电荷数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条件下,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 相同条件下,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 相同条件下,最外层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 2、具体规律: 1、冋周期兀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稀有气体除外) Na>Mg>AI>Si>P>S>CI. 2、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如: Li 如:4、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 F --如:F> Na +>M6+>AI 3+ 5、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的微粒半径,价态越高离子半径越小如 2+ 3+ Fe>Fe >Fe 八、物质溶沸点的比较 (1) 不同类晶体:一般情况下,原子晶体 >离子晶体 >分子晶体 (2) 同种类型晶体:构成晶体质点间的作用大,则熔沸点高,反之则小 ① 离子晶体:离子所带的电荷数越高,离子半径越小,则其熔沸点就越高 ② 分子晶体:对于同类分子晶体,式量越大,则熔沸点越高 HF 、H 2O NH 等物质分子 间存在氢键 ③原子晶体:键长越小、键能越大,贝U 熔沸点越高 (3)常温常压下状态 ①熔点:固态物质 >液态物质 ②沸点:液态物质 >气态物质 九、分子间作用力及分子极性 定义: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范德瓦尔斯力):影响因素:大小与相对分子质量有关 作用:对物质的熔点、沸点等有影响定义:分子之间的一种比较强的相互作用形成条件:第二周期的吸引电子能力强的 N O F 与H 之间(NH 、H 2Q ) 对物质性质的影响:使物质熔沸点升高氢键的形成及表示方式: F — H ? ? ? F — H ?…F — H ? ? ?—代表氢键。 ⑤、说明:氢键是一种分子间静电作用;它比化学键弱得多,但比分子间作用力稍强;是一种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定义:从整个分子看,分子里电荷分布是对称的(正负电荷中心能重合)的分子 ■■非极性分子?:.双原子分子:只含非极性键的双原子分子如:Q 、H 2、CI 2等 ??举例:?:『只含非极性键的多原子分子如:Q 、P 4等分子极性 多原子分子:含极性键的多原子分子若几何结构对称则为非极性分子■■如: CQ 、CS 2 (直线型)、CH 、CCI 4 (正四面体型)、极性分子:■■定义:从整个分子看,分子里电荷分布是不对称的(正负电荷中心不能重合)的 〔举例[双原子分子:含极性键的双原子分子如: HCI 、NO CQ 等多原子分子:含极性键的多原子分子若几何结构不对称则为极性分子 女口: NH (三角锥型)、fO (折线型或 V 型)、H 2Q 十、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定义: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符号:△ H单位:一般采用KJ ? mol -1 测量:可用量热计测量研究对象:一定压强下在敞开容器中发生的反应所放岀或吸收的热量I 表示方法:放热反应△ H0,用“ +”表示 '燃烧热:在101KPa 下,1mol 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 定义: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反应生成 1moIH 2Q 时的反应热中和热:强酸和强碱反应的中和热:H +(aq )+OH -(aq )=H 2O (|); △H =-57.3KJ ? mol -”弱酸弱碱电离要消耗能量,中和热 | △ H|原理:断键吸热,成键放热反应热的微观解释:反应热=生成物分子形成时释放的总能量-反应物分子断裂时所吸收的总能量定义:表明所放出或吸收热量的化学方程式意义:既表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①、要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若反应是在298K , 1atm 可不注明;②、要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或晶型;书写方法丿③、△ H 与方程式计量数有关,注意方程式与厶H 对应,△ H 以KJ ? mol -1单位,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或分数'④、在所写化学反应方程式后写下厶 H 的“ +”或“-”数值和单位,方程式与厶H之间用“;”分开盖斯定律:一定条件下,某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反应的总热效应相同 十一、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及其影响结果分子间相互作用反应热: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热化学 方程式内因:反应物的性质外因浓度/ v / 压强/ v / (气体)温度/ v / 催化剂v / (正催化剂)其它(光,超声波,激光,放射线,电磁波,反应物颗粒大小,扩散速率,溶剂等)十二、影响化学平衡的的条件:(1)浓度: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之向逆反应方向移动;(2)压强: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压强会使平衡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注意:①对于气体体积相同的反应来说,增减压强平衡不移动;②若平衡混合物都是固体或液体.,增减压强平衡也不移动;③压强变化必须改变了浓度才有可能使平衡移动?(3)温度:在其它条件下,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温度改变时,平衡一般都要移动)注意:催化剂同等倍数加快或减慢正逆反应的速率,故加入催化剂不影响平衡,但可缩短达到平衡的时间?十三、勒沙特列原理(平衡移动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浓度,温度,压强等)平衡就向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十四、充入稀有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1)恒压下通稀有气体,平衡移动方向相当于直接减压(也同于稀释对溶液中反应的影响);(2)恒容下通稀有气体,平衡不移动?注意:只要与平衡混合物的物质不反应的气体都可称” 稀有”气体n、元素及其化合物1、各种“水”汇集(一)纯净物:重水D2O超重水T2O;蒸馏水H0;双氧水H2O;水银Hg;水晶SiO2。 二)混合物:氨水(分子:NH、HO NH?H20;离子:NH+、OH T、K)氯水(分子:CI2、H2O HCIO;离子:H+、Cl —、CQ—、OH T)苏打水(Na z CO的溶液)生理盐水(0.9%的NaCI溶液)水玻璃(Na2SiO3水溶液)卤水(MgCl2、NaCl及少量MgSO水泥(2CaO - SiO2、3CaO- SQ2、3CaO- AI2Q)王水(由浓HNO和浓盐酸以1 : 3的体积比配制成的混合物)2、各种“气”汇集(一)无机的:爆鸣气(出与Q); 水煤气或煤气(CO与Hz);碳酸气(CO2)(二)有机的:天然气(又叫沼气、坑气,主要成分为CH4)液化石油气(以丙烷、丁烷为主)裂解气(以CH=CH为主)焦炉气(H z、CH等)电石气(CH三CH,常含有HzS、PH等)3、具有漂白作用的物质※其中能氧化指示剂而使指示剂褪色的主要有Cl2(HCIO)和浓HNO及NstQ4、能升华的物质12、干冰(固态CO)、升华硫、红磷,萘蒽和苯甲酸作一般了解)5、F e3+的颜色变化1向FeCb溶液中加几滴KSCN溶液呈红色;2、F eCl3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3、向FeCl3溶液溶液中通入H2S气体,生成淡黄色沉淀;4、向FeCl3溶液中加入几滴N&S溶液,生成淡黄色沉淀;当加入的Na t S溶液过量时,又生成黑色沉淀;5、向FeCl3溶液中加入过量Fe粉时,溶液变浅绿色;6、向FeCl3溶液中加入过量Cu粉,溶液变蓝绿色;7、将FeCb溶液滴入淀粉KI溶液中,溶液变蓝色;8、向FeCb溶液中滴入苯酚溶液,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