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别了“不列颠尼亚”》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
5页《别了,“不列颠尼亚”》重难点:1、了解特写的特点2、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3、理解典型事例对于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4、理解细节描写和运用数据的作用 《别了,“不列颠尼亚”》一、写作背景:香港回归的背景:香港问题是历史遗留的问题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英国人的到来,使得香港卷入世界性事端十九世纪,英商来华进行鸦片贸易,赚取大笔财富,换取中国的白银、丝绸、茶叶和香料清廷担心老百姓受到鸦片烟毒影响,决定禁止鸦片的进口英商方面,渴望在港口加强地位,不受满清朝廷控制,因此导致鸦片战争(1840~1842年)的爆发英国船坚炮利,中国战败香港岛就在1842年所签订的《南京条约》中,永久割让给英国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1898年英国又乘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的大片土地以及附近200多个岛屿,租期99年,1997年6月30日期满邓小平同志在接见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的时候,明确地表达了中国政府将收回香港主权的意愿,同时,这也是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体现。
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大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将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二、标题的理解: 1、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 2、以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 3、“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这之中统治的结束 三、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níng jīng bó yǎn zhǔ zhì 凝重 紫荆 停泊 掩映 世人瞩目 旗帜 四、研讨课文: 1、找出本篇报道的导语部分和主体部分 明确:(一)导语 这篇通讯的导语部分有三个重点一个是点题,点明了英国国旗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尼亚”号回国。
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撤离的使命这样就赋予了“不列颠尼亚”号以象征意义二是揭示全文主旨,在港飘扬了156年的英国米字旗即将下降,香港即将回归三是导语结束在时间上,为通讯主体部分的时间顺序奠定基础 (二)主体 通讯主体部分采用的是时序结构与文学手法相结合的方式时序结构的特点是按时间顺序将事件的始末说清楚;文学手法则是在此基础上增强文字表现力,增强可读性 2、文章按时间顺序特写了哪几个场景? 明确:场景一: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场景二:下午6点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的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场景三: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中国国旗升起; 场景四:零点40分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离开香港 3、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看看这篇通讯是从什么角度,按什么顺序把“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 明确:1997年6月30日 下午4点30分——港督府——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下午4点40分——港督府——彭定康乘车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 下午6点15分——距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的广场——举行“告别仪式”,查尔斯宣读女王赠言; 下午7点45分——“威尔士亲王”军营旁——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1997年6月30日 最后一分钟——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
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 1997年7月1日零点40分——中国南海——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不列颠尼亚”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4、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的事实时,还适当地运用了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并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明确:4、7、11段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这样一来,就像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很强,且突出了英国对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永不再来的意味 5、第5段写到“不列颠尼亚”号和紫荆花的细节有什么意义吗? 明确: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日落仪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湾中的‘不列颠尼亚’号”,一是“紫荆花图案”作为英国告别仪式的背景,标志着英国对中港150年来的殖民统治结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6、最后一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是什么意思? 明确:全文最后一句语言庄重而含蓄,有深刻含义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7、把这篇通讯改写成一篇新闻,你省略了哪些语言?体会一下这些语言的好处。
明确:“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等描述性的语言使描述对象生动、形象、可感末任港督官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交待告别的细节,事情的因果、始末交待的具体清楚 “蒙蒙细雨中”,“雨越下越大”是天气状况的实写,但两处用笔,写出过程,对仪式的气氛起到了烘托的作用;“面色凝重”,是对港督彭定康表情的描写,但在这里交代,对“告别”的仪式的氛围起了点染的作用 五、文章主旨:这则通讯通过对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盛事的回顾,证明了只有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昌盛,我们才不会被别人欺辱,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阅读与写作上,要求学生了解消息及特写性消息的特点学习作者语言表达上的技巧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25分钟)一、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旗帜( ) 掩映( ) 瞩目( ) 展拓( )冉冉升起( ) 凝重( )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的港督府拉开绪幕的 ) (2)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秆。
) (3)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制既将告终 ) (4)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暮中 ) 3、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问现代新加坡之父李光耀:“1997年之后香港将遭遇什么?”李光耀答道:“1998李光耀话语的言外之意是: 4、下面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为了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李老师工作非常勤奋,常常废寝忘食 B、只有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才能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 C、我们必须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去实现全民梦寐以求的伟大理想 D、他操作计算机非常熟练,已经达到了无所不为的程度 5、本文按时间顺序主要描写了四个场景,请写出文中表明时间和事件的标志性语言 A、 B、 C、 D、 6、这篇课文是文学性很强的一则特写,文中许多词语运用得恰到好处而且富有深意,仔细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l)课文中“最后”一词一共出现了多少次?认真找出来,并体会每一句中“最后”的含义。
(2)课文中有两处打双引号的词,分别是“日落余音”和“日落仪式”,它们分别用来形容什么呢?用“日落”一词,除了表明具体时间概念外,还有什么用意呢?与课文中其他用双引号的地方相比较,学习双引号的不同用法 (3)仔细阅读课文,体会一下,文中褒义词、中性词、贬义词哪种用得最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4)课文的题目中“不列颠尼亚”是船的名字,作者仅仅是对一艘船告别吗?体会这种写法。
7、填空作者在写到英方在告别仪式上降下英国国旗时说:“一百五六十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这里作者运用的是 的修辞手法,使用这一手法的作用是: 8、课文的语言庄重而含蓄,全文最后一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有深刻的含义从海上来”是指: ;“从海上去”是指: 二、强化阅读在香港飘扬了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这个曾居住过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 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