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自我价值感、孤独感的关系研究.docx
5页大学生体育锻炼与自我价值感、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苏婧 韦志辉自我价值感作为人格结构的核心成分,对个体的生活适应和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影响着人们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等一系列身心活动,成为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同时,国内研究发现:孤独己构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心理状态的存在往往使得部分大学生非常痛苦,扭曲了其健康心理,进而引发各种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发生自20世纪70年代锻炼心理学兴起以来,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研究已成为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2]以往的研究表明,身体的参与与个体心理健康状态存在密切关系[3-5]同时,运动是行之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通过运动可以减缓或消除焦虑、抑郁类心理疾病[6]可见,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还有利于心理健康因此,本研究将探讨体育锻炼与自我价值、孤独感之间的关系,为全面揭示体育锻炼在改善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的心理机制提供研究基础,同时也为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干预提供线索一、研究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本次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某医科大学抽取30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由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担任主试,指导大学生被试进行问卷调查剔除错答、漏答和有规律做答的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253份,有效率为83.3%。
其中,男生119人,占47.0%,女生134人,占53.0%;一年级66人,占26.1%,二年级86人,占33.9%,三年级101人,占40.0%,平均年龄21.36岁2.测量工具(1)体育锻炼等级量表(PARS-3)由梁德清等修订,对被试者1个月前参加体育锻炼的運动量进行评定,从强度、时间、频率3个方面来考察,运动量=强度时间频率每个方面各分5个等级,强度与频率从1~5等级分别记1~5分,时间从1~5等级分别计0~4分,故运动量最高分为100分,最低分为0分运动量评定标准:≤19分为小运动量;20~42分为中等运动量;≥43分为大运动量问卷重测信度为0.822)孤独量表(UCLA)本研究采用修订后的第三版,全量表共有20个条目,每个条目有4级频率评分:4=一直有此感;3=有时有此感;2=很少有此感;1=从未有此感其中9个条目反序计分,分数越高,孤独程度越高大学生的效度为0.94,可信度较高3)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该量表由黄希庭等人编制,从不同的抽象层次和具体方面对所构建的自我价值感模型进行测量 ,具有较好的构念效度包括总体自我价值感、一般自我价值感和特殊自我价值感三个层次4)一般情况量表(人口统计学变量测量)包括性别、年级、专业等。
3.统计分析运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二、结果与分析1.体育锻炼等级、孤独感和自我价值感的相关分析从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1)可以看出,体育锻炼等级和自我价值感呈显著正相关,孤独感和自我价值感呈显著负相关,体育锻炼等级和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2.自我价值感对体育锻炼等级和孤独感的回归分析为了明确体育锻炼和孤独感对于自我价值感是否存在预测作用,现以自我价值感为因变量,以体育锻炼等级和孤独感为预测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F检验表明回归方程显著,体育锻炼等级和孤独感可以解释自我价值感得分44%的方差变异量3.孤独感的中介作用为进一步验证孤独感的中介作用,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孤独感为中介变量(M),体育锻炼等级为自变量(X),自我价值感为因变量(Y)先确定变量间的回归方程,后对相应系数a、b、c、d进行检验,以确定是否有中介作用回归分析发现,体育锻炼等级(P=0.000<0.01)对自我价值感的回归系数显著,可以进行中介效应分析三、讨论本研究发现,体育锻炼等级和自我价值感存在显著正相关,这与以前的研究相一致而体育锻炼等级与孤独感存在显著负相关,孤独感与自我价值感也呈显著负相关,这表明体育锻炼等级越高,则孤独感越低,而孤独感越低,自我价值感也越高。
由此可以建议大学生通过提高运动等级,即运动时间、频率、强度三个方面增强体育锻炼,从而降低大学生的孤独感,提高自我价值感回归分析发现,孤独感在体育锻炼等级和自我价值感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其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例为57.79% 这表明体育锻炼等级对自我价值感的影响有一部分是通过孤独感起作用的也就是说,体育锻炼等级不仅可以直接影响个体的自我价值感,还可以通过影响孤独感来影响自我价值感体育锻炼等级越高的人,可以改善其情绪,使孤独感降低,从而拥有更好的情绪体验,很大程度上获得更高的自我价值感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