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功能综述.pdf
10页心理科学进展 2 0 0 4 ,1 2 (4 ) :5 4 4 ~ 5 5 3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544 家庭功能:理论、影响因素 及其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 * 方晓义 徐 洁 孙 莉 张锦涛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875) 摘 要 该文综述了中西方近 2 0年有关家庭功能的定义、理论、影响因素及家庭功能与青少年社会适应关 系的研究进展有关家庭功能的理论可以分为两大类:以家庭发展结果为取向和以家庭发展过程为取向的 家庭功能理论现有研究主要探讨了家庭结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关系、发展阶段、生活事件等对家庭 功能的影响,并发现家庭功能与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文章最后分析了已有家庭功能理 论及相关研究的不足,并指出了未来家庭功能领域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家庭功能,青少年,社会适应 分类号 B844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场所鉴于家庭在个体,尤其是儿童青 少年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研究者对家庭在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长期而广 泛的探讨随着研究的深入,近 20 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逐渐抛弃过去单独探讨某个或 者某些家庭因素的研究范式,转向将家庭看作一个系统来研究。
因此,更能反映家庭是一个 系统的家庭功能便受到研究者的注意,并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拟从家庭功能的定义、 理论、影响因素及其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对家庭功能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1 家庭功能的定义 自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家庭功能”概念以来,对家庭功能的定义可谓众说纷纭,就如 Schwab[1]所说的那样:用来代表和解释家庭功能的词汇多且混乱概括而言,对家庭功能的 定义有两种:第一种以 Beaver[2]、Olson[3]、Shek[4]为代表,他们主要用家庭的具体特征来定 义家庭功能 如 Beavers 用家庭的关系结构、 反应灵活性、 家庭成员交往质量和家庭亲密度、 适应性来表示一个家庭的功能;Olson 认为,家庭功能是家庭系统中家庭成员的情感联系、 家庭规则、家庭沟通以及应对外部事件的有效性;第二种以 Epstein[5]和 Skinner[6]为代表, 他们主要从家庭完成的任务来定义家庭功能如 Epstein 和 Skinner 认为家庭的基本功能是 为家庭成员生理、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环境条件为实现这一基本功 能,家庭系统必须完成一系列的任务,如满足个体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需要,适 应并促进家庭及其成员的发展,应付和处理各种家庭突发事件等等。
收稿日期:2003- 11- 19 *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十五”规划资助项目(01JAXLX011) 通讯作者:方晓义,E-mail: xyfang@ 第 1 2 卷第 4 期 家庭功能:理论、影响因素及其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 - 545- 2 家庭功能的相关理论 事实上, 对家庭功能的界定是建立在家庭功能的理论基础上的 目前有关家庭功能的理 论主要有两种取向:一是结果取向的家庭功能理论;二是过程取向的家庭功能理论 2 . 1 结果取向的家庭功能理论 结果取向的家庭功能理论认为,可以根据家庭功能发挥的结果把家庭划分为不同的类 型,有些类型是健康的,有些则是不健康的或是需要家庭治疗和干预的Olson 环状模式理 论和 Beavers 系统模式理论是这一取向的家庭功能理论的代表 2 . 1 . 1 O l s o n 的环状模式理论 该理论于 1978 年提出, 并经过 25 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主要用于家庭研究、 临床评估、 训练、婚姻和家庭治疗它以家庭系统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家庭治疗、家庭社会学、社会心 理学和家庭系统论中描述婚姻与家庭的 50 多个有关概念进行聚类,得到描绘家庭功能的 3 个维度,即家庭亲密度、家庭适应性和家庭沟通。
家庭亲密度指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关系; 家庭适应性指家庭系统为了应付外在环境压力或婚姻、家庭的发展需要而改变其权力结构、 角色分配或家庭规则的能力; 家庭沟通指家庭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 它对家庭亲密度和适应 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 家庭实现其基本功能的结果与其亲密度和适应性之间是一种曲线 关系, 亲密度和适应性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家庭功能的发挥, 平衡型家庭比不平衡型家庭的 功能发挥要好;家庭沟通是一个促进性因素,平衡型家庭比不平衡型家庭有更好的沟通[7] 环状模式理论把家庭亲密度从低到高划分为 4 个水平:毫无联系(disengaged)、彼此分离 (separated)、彼此联系(connected)和相互纠缠(enmeshed);家庭适应性从低到高也分为 4 个水 平:刻板(rigid) 、有组织(structured) 、灵活(flexible)和混乱(chaotic) 两个维度 4 个 水平两两组合形成 16 种家庭, 而 16 种家庭又被划分为 3 大类型: 平衡型, 中间型和极端型 两个维度上都表现为中等程度的 4 种家庭属于平衡型家庭, 即适应良好的健康家庭; 在一个 维度上表现为中等程度, 而在另一个维度上表现为极端程度的 8 种家庭称为中间型家庭; 在 两个维度上均表现为极端程度的 4 种家庭称为极端型家庭, 这类家庭及其成员常常出现适应 不良等问题。
在 2003 年出版的《家庭发展过程》 (Normal Family Processes)中,Olson 对该 理论做了进一步的修改, 将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从原有的 4 个水平划分为 5 个水平, 增加了 一个中间水平两个维度的 5 个水平两两组合形成 25 种家庭,其中两个维度上均表现为中 等程度的 9 种家庭属于平衡型家庭; 在一个维度上表现为中等程度, 而在另一个维度上表现 为极端程度的 12 种家庭为中间型家庭;在两个维度上均表现为极端程度的 4 种家庭称为极 端型家庭[3] 有很多研究者对 Olson 的环状模式理论进行了检验,得到了与理论假设一致的结果,但 也有部分研究得到了不同的结论,如 Anderson 等人[8]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了线性模型假设 他们认为: 功能良好的家庭在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上的得分较高, 而功能不良的家庭的得分 较低1991 年,Olson 根据这些研究对自己最初的曲线模型假设进行了修订,将其修改为三 - 5 4 6 - 心理科学进展 2 0 0 4 年 维(3-D)线性模型理论。
这一线性模型认为,在亲密度和适应性上得分高的家庭的功能是 良好的,而得分低的家庭的功能是不良的;同时,他还认为,虽然曲线和线性模型的假设不 同,但两者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冲突[9]Olson 在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7]:是线性还是 曲线关系,这与家庭功能发挥的水平有关,在家庭功能发挥比较正常的家庭中,线性关系成 立;在有问题的家庭中,曲线关系成立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理论的发展完善,Olson 越来越强调使用多种方法(临床观察和自我 评价法等) 、多报告人(让所有家庭成员进行评价) 、多维度(从家庭亲密性、适应性和家庭 沟通 3 个维度来综合评价) 、多系统(不仅仅评价家庭成员中的个体,也包括夫妻关系、亲 子关系、家庭整体以及家庭与家庭外成员的关系等)对家庭功能进行评价 2 . 1 . 2 B e a v e r s 的系统模式理论 Beavers 等人 1977 年提出了家庭系统模式理论[2]他们认为,家庭系统的应变能力与家 庭功能的发挥之间是一种线性关系,即家庭系统的能力越强,则家庭功能的发挥越好 Beavers 的系统模式理论从两个维度考察家庭功能:一是家庭在关系结构、反应灵活性 等方面的特征,它与家庭功能发挥的效果之间呈线性关系;二是家庭成员的交往风格,它与 家庭功能发挥的效果之间呈非线性关系, 处于两个极端的向心型交往和离心型交往均不利于 家庭功能的发挥,家庭成员常会出现适应障碍。
根据第一个维度,可以将家庭分为 5 种类型:严重障碍型、边缘型、中间型、适当型和 最佳型其中,适当型和最佳型家庭为健康家庭中间型家庭根据其成员交往模式又可以分 为 3 类:向心型中间家庭、离心型中间家庭和混合型中间家庭边缘型家庭根据其成员间的 交往风格又可以分为两类: 向心型边缘家庭和离心型边缘家庭 严重障碍型家庭根据其成员 间的交往风格也可分为两类:向心型严重障碍家庭和离心型严重障碍家庭 2 . 2 过程取向的家庭功能理论 过程取向的代表理论是 McMaster 家庭功能模式理论和 Skinner 等人的家庭过程模式理 论这两个理论的提出者都认为,对家庭进行类型上的划分在临床实践中并没有用处,对个 体身心健康状况和情绪问题直接产生影响的不是家庭系统结构方面的特征, 而是家庭系统实 现各项功能的过程 家庭实现其功能的过程越顺畅, 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状况就越好 反之, 则容易导致家庭成员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以及家庭出现危机 2 . 2 . 1 M c M a s t e r 家庭功能模式理论 Epstein[5]等人认为,家庭在运作过程中如果没能实现其各项基本功能,就很容易导致家 庭成员出现各种临床问题。
他们在 1978 年提出了以家庭系统运作过程为核心的 McMaster 家庭功能模式理论 该理论假设:家庭的基本功能是为家庭成员生理、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提供 一定的环境条件 为实现这些基本功能, 家庭系统必须完成一系列任务以适应并促进家庭及 其成员的发展,实现家庭基本功能和完成基本任务的能力主要表现在 6 个方面:(1)问题 解决能力 (problem solving) ; (2) 沟通 (communication) ; (3) 家庭角色分工 (family role) ; 第 1 2 卷第 4 期 家庭功能:理论、影响因素及其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 - 547- (4)情感反应能力(affective response); (5)情感卷入程度(affective Involvement); (6) 行为控制(behavior control)根据家庭在上述 6 个方面的表现,可以明显看出家庭功能发 挥良好与否 2 . 2 . 2 家庭过程模式理论 该理论是 Skinner[6]等人于 1980 年提出的它把和家庭相关的不同概念有机地结合在一 起,形成了一个全面而清晰的家庭功能的概念与结构。
家庭过程模式理论认为,家庭的首要目标是完成各种日常任务,包括完成危机任务 每项任务都需要家庭一起去应对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家庭及其成员得到成长,并使家庭 成员之间的亲密度得到增进,维持家庭的整体性,发挥好家庭作为社会单位的各项功能该 理论提出了评价家庭功能的 7 个维度:任务完成、角色作用、沟通、情感表达、卷入、控制 和价值观任务完成是核心维度,任务完成的过程包括:确定问题、思考各种解决问题的办 法、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法并实施、评估解决的效果其他 6 个维度围绕在任务完成的周围 要想很好地完成各项家庭任务需要家庭成员分配并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 角色的分配就需要 沟通;沟通过程必然存在情感的表达,情感表达可以阻碍或促进任务完成和角色的承担;家 庭成员相互卷入程度也对家庭任务完成有影响; 控制是家庭成员相互影响的过程; 家庭应该 能够维持自己的家庭功能,同时在任务发生变化时去适应变化的需要;最后,家庭任务的确 定以及家庭如何完成任务受到家庭成员的价值观和家庭规则, 特别是家庭背景的影响, 价值 观和规则是家庭任务完成的背景这样,7 个维度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共同评价一个家庭的 功能发挥效果 家庭功能过程模型强调家庭动力和家庭完成任务的过程。
家庭功能过程模型不同于 McMaster 家庭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