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献综述范文之一_12459.doc
14页1文献综述范文之一关于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的建立一、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发达国家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相对比较完善,许多学者对于强制责任保险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内容扩展到了很多领域, Michael Hoel 和 Tor Iversen(2002 )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对强制保险和非强制保险下人们的行为差异进行研究,得出了在某些领域实施强制责任保险的必要性William R Johnson(1977 )对强制保险下的逆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科学合理的强制保险制度可以实现帕累托改进,提高经济效率Adam Whitmore(2000)建议将强制保险制度引入环境保护中,实行环境责任强制保险,以化解因为环境污染而造成的气候改变的风险国外学者也从多个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制度进行了研究,Michael G. Faure LL.M( Netherlands) (2004 )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进行了研究他在研究中阐述了目前国际学术界对现行强制责任保险的两个方面的争论,一是强制责任保险政策的制定者制定相关法律和规定时是否经过了深思熟虑,二是一个完全竞争的保险市场能够根据相关的法律政策提供相应的保险产品。
在他看来,这些争论表明了现在强制责任保险发展的一个趋势:即从强制第三者责任保险向强制第一责任保险转变Michael(2004)教授认为当市场失灵时,对市场给予一定的干涉是必要的,可以增加整个社会的福利在此基础上他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的功能、运行条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另外还对强制责任保险运行中存在的道德风险、逆选择等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自己的意见Paul Bou-Habi(University of Essex) (2006)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的作用作了阐述他认为,适当的强制责任保险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他不赞同“家长式的强制保险” ,而是提倡“非家长式”的强制保险(NPCI) ,只有这样才能让强制责任保险的实施走出困境Tony Sheldon(2003)认为,现行的强制责任保险保障范围太小,强制责任保险应该扩大保障范围,只有在某些关键领域和高风险领域实施相应的强制责任保险才能实现社会的安定团结从国外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现状来看,发达国家的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相对比较成熟,一般都有多个成功实施的强制责任保险险种,并且在强制责任保险的2立法,实施和监管方面都积累了大量成熟的经验,形成了适合自己国情的运作模式,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国家学习和借鉴。
二、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国内学者对于强制责任保险制度也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在强制责任保险的界定方面,杨华柏(2006) 、赵华栋(2006) 、邹志洪、曹顺明(2007)等人都对强制保险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契约自由是近代民法的三大基本原则之一,对于强制投保的合理性,邹志洪、曹顺明(2007)从多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曾祥生、周珺(2007) 等人对强制责任保险与社会保险、政策性保险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阐述在强制责任保险的运营模式方面,强制责任保险的经营模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由专营公司经营,其二是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目前国内学术界普遍主张采用商业化的经营模式,以交强险为例,操道伟(2006)认为,采用商业保险公司代办经营的方式有诸多好处:其一是充分利用了现有的保险资源,避免了政府直接运营的压力;其二是可以实现既定的“不盈不亏”的经营原则,部分减轻了普通民众的投保负担;第三是增加了保险公司的积极性,对提高保险服务质量大有裨益武汉大学的汪炜(2006)则认为,基于交强险的特殊性质,在效率追求与平等目标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应优先考虑实现效力的安排,即在我国确立专营公司作为交强险的保险人的规定在交强险实施一年后的费率调整听证会上,也有代表(蔡国峰,2007)提出应参照商业保险模式经营交强险,另外有代表(李冠如,2007)建议采用代办模式来实现交强险的商业化经营。
对于我国目前的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邹志洪、曹顺明(2007)认为,我国强制责任保险立法方面存在的不足对于目前我国确立的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广大学者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汪炜(2006)从保险人、赔偿原则、立法方面分析了交强险制度的不足之处上海财经大学的丁凤楚(2007)认为,我国直接规定机动车强制责任制度的《条例》的法律效力等级偏低在完善我国强制责任保险法律制度方面,赵华栋(2006)建议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法律制度体系,修改现有法律制度中不合理的规定,建立科学合理的强制责任保险设定制度杨华柏(2006)主要从监管的角度阐述了我国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的完善邹志洪、曹顺明(2007)等学者认为,我国当务之急是要明确立法理念,理清立法思路,增设强制责任保险的一般规定;允许地方性法规设定强制责任保险;明确强制责任保险的统一监管机构3从我国目前的发展来看,强制责任保险发展缓慢,险种较少,理论研究也主要还是局限于目前正在实施的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上面,对于强制保险的立法,强制责任保险的运行机制和经营模式等问题的研究较少,对于整个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的完善进行的研究较少。
文献综述范文之二制度与经济发展和增长理论综述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与制度的起源、制度变迁与创新、国家制度供给一起被称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四大支柱” ,而且,在很大意义上,制度的起源、变迁与创新、供给与需求都与经济发展和增长相关从结论上说,有效率的制度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无效率的制度会抑制甚至阻碍经济增长和发展一、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回瞻1.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中关于制度的论述马克思认为,没有抽象的生产,也没有离开制度(马克思的提法是生产关系,实质上就是制度)的生产力及其发展生产力总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组织和运行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落后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一个持续一定时间跨度的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制度框架)为生产力提供了一个相应发展的制度“空间” ,这对许多经济学家研究制度与经济增长和发展关系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启示2.西方经济增长理论主要流派的论述(1)模型派他们认为:社会经济的增长或发展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配置、叠加和质变的结果他们将各种增长要素作为自变量,把经济增长(通常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人均收入等表示)作为因变量,确定函数关系,建立各种经济增长模型,解释经济现象。
最著名的有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即索洛=斯旺模型)以及卡尔多、罗宾逊、帕西内蒂等人倡导的剑桥经济增长模型这些经济增长模型实质上只是说明了长期经济增长与短期、中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力求使得产出决定的总需求的增长要与生产产品的总生产能力匹配,逐渐强调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忽视了制度因素的作用2)结构派他们认为,经济增长和发展既是一国经济量(总量与均量)和能力的增长与扩张过程,也是一国经济结构的转换过程主要有刘易斯等的“二元结构论” ;4纳克斯的“贫困循环论” ;由“投资不可分性”而产生的罗丹的“大推进论” ;钱纳里等人主张的“发展型式”理论;以及“两缺口理论” ,以及“平衡与不平衡增长”的理论等等在这一流派中,已经隐含着制度这一因素和背景其中,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尤为明显因此,有人甚至将刘易斯划为新制3)阶段派代表人物是罗斯托,他将经济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即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准备条件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不难看出,制度背景的框架越来越明显4)因素派或起源派这一流派中,丹尼森将经济增长的因素划分成为两大类:生产要素投入量和生产要素生产率。
细分为八个方面, (有人归纳为 7 个)即:使用的劳动者的数量及结构;工作小时;使用劳动者的教育程度;资本存量的规模;知识的状态;分配到无效使用中的劳动的比重;市场规模;短期需求压力的格局和强度丹尼森在 1967 年出版的《为什么增长率不同:战后几个西方的经验》中利用了因素分析方法习惯称为丹尼森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引发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各个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以通过模型进行计算,但是,是什么原因(因素)将这些因素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第二个问题:将应该计算的因素计算之后,仍然存在“剩余”或“余值” ,即所谓“剩余溢出” ,那么,这些“余值”应该归入到哪个因素?而库兹涅茨强调需求结构的高改变率对现代经济增长中生产结构的高转换率影响巨大它会引起创造新产品的技术高新与发明,促进新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最终促进现代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速度5)新增长理论派主要有罗默的“收益递增经济增长模式” ;卢卡斯的“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增长模式” ;鲍依德的“动态联合体资本增长模式” ;阿温杨的“创新与有限度的边干边学模式”等等这些理论不仅将知识和人力资本因素引入经济增长模式,更值得注意的是,新增长理论确认了制度与政策对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并总结出了一套政策来促进经济发展,例如,支持教育;刺激物质资本的投资;保护知识产权;支持研究与开发工作;实行有利于新思想形成并在世界范围内传递的国际贸易政策;避免政府在市场上的大的扭曲等。
6)劳动分工演进派杨小凯为代表的这一学派首先指出了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先天不足,即,将社会的产业结构或分工状态当作固定不变的因素,然后研究资源在其中的最优配置,然后构建了分工演进模式解释经济增长他们认为,当人们经验不多时,生产率低下,因此付不起交易费用,人们只有选择自给自足通过实践学习,生产率提高,能够付得起交易费用,因而,人们开始选择高一级的分工与专业化水平而这种通过专业化学习会加速学习速度,从而可以支付更高的交5易费用这个正反馈(良性循环)将使劳动分工自发地演进分工之所以能提高生产力正是因为专业化造成了某种信息不对称,卖者对于自己生产的产品知之甚多,而作为买者却知之甚少杨小凯等人的分工演进理论模式给我们有两点启示:启示一:促进分工与交易以及知识的发展对经济增长和发展极为重要启示二:一国的制度创新,应当朝促进分工、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方向发展7) “反增长”或“零增长”派以米多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人类经济增长和发展付出的代价太大,因此主张反增长或增长价值怀疑论;米多斯将人口增长、粮食供给、资本投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等 5 大因素连接成为一个“反馈回路” ,建立了“世界末日模型” 。
为了避免世界末日来临,就必须使主要的经济增长因素实现“零增长” ,因此,该理论被称为“增长极限论”或“零增长论” 二、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主要论点1.诺斯的观点(1)制度和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系新制度经济学派对制度与经济发展有创造性贡献的是诺斯他关于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的核心论点简明扼要,即,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是制度因素,一种提供适当的个人刺激的有效的制度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在制度因素中,财产关系的作用最重要其依据是,在传统经济学中,市场的运作被假定为完备的信息、明确界定的产权条件和零成本的运行过程人们在市场交易的过程被过滤为单纯的价格机制的操作,就连为达成交易而搜寻信息的费用也不存在了在这一模式分析逻辑下,其它一些协调组织与组织经济活动的“制度”和“组织”被看成无足轻重如果用传统经济学分析方法无法解释1600 年到 1850 年海洋运输业在技术上并无多大进步的情况下,生产率却有较大幅度提高的现象因此,制度因素不可忽视制度的功效在于通过一系列的规则来界定交易主体间的相互关系,减少环境中不确定性和交易费用,进而保护产权,增进生产性活动,使交易活动中的潜在收益成为现实诺斯指出:制度环境是一系列用来确定生产、交换与分配的基本的政治、社会、法律规则,制度安排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方式的规则,而制度本身是“一整套规则,它遵循的要求和合乎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用以约束个人的行为。
”也就是说,制度不同于体制,它是一系列被制订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