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骈文兴盛原因(10分).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cn****1
  • 文档编号:559776475
  • 上传时间:2023-01-2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5.50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駢文/p.5駢文興盛原因(10分)、齊、梁駢文與劉宋駢文形式上的差異(5分)及庾信駢文的特點(9分)1998駢文的優劣(14分)1995甲、駢文興盛原因(10分)一、 重點:1. 儒學衰微,虛浮淫靡成風或文學作品傾向較重文辭修飾2. 文學觀念發展的影響或純文學觀念的影響3. 前代作品多用偶句的影響4. 君主貴族的提倡5. 聲律說的影響二、 正文駢文是一種重形式的文體,注重辭藻、聲律、對偶、押韻及用典,講求句式整齊,有所謂「駢四儷六」,故又稱「四六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學主要趨勢,主要表現為語言技巧和聲律的進步及形式主義文學的興起 駢文能大盛於魏晉南北朝,主要基於時代因素在學術思想方面,南北朝正值儒學衰微,虛浮淫靡成風,故文學作品大多傾向較重文辭修辭,注重形式化的駢文故乘勢而起儒學強調徵聖、宗經,注重文學的教化作用,有重質輕文的傾向當儒學式微,儒學在文學創作上便失去指導的作用,文學家對形式的創制及傾向形式化的創作便再不受限制再者,當時一般名流文士大都放浪淫侈,貪圖富貴,造成極度淫靡的風氣,形成文學作品傾向重視文辭修辭,駢文這種重視形式化的文體受到文士的注意,故爭相創制,蔚然成風,故駢文大盛於斯時。

      從文學觀念的發展來看,駢文興盛於南北朝,是順應當時純文學觀念趨於成熟的發展趨勢梁元帝《金樓子》指出:「文者,惟須綺縠紛披,宮徵靡曼,唇吻遒會,情靈搖蕩」由於純文學觀念趨於成熟,要求文學須符合辭藻華美,聲律鏗鏘的要求,故駢文在這種文學觀念的影響下,得以興盛的發展 駢文在形式上講求對偶,形成一種獨特的文體特色,這是受到前代作品多用偶句的影響在《尚書》、《詩經》、《楚辭》、先秦散文,以至漢賦的作品中,我們都能發現大量的對偶句如〈子虛〉、〈上林〉兩篇大賦便有大量工整的對偶如「駕馴駮之駟,乘雕玉之輿」、「外發芙蓉菱華,內隱巨石白沙」這些對偶句十分工整,到南北朝時文士刻意求工,創制出整篇皆用對偶的駢文 南朝四代君主,皆愛好文學,或提倡鼓勵,或創作批評至於當代宗室,多以獎勵文學,招集文士著稱駢文能盛行於南北朝,多得力於君主貴族的提倡例如梁武帝時,庾信與徐陵兩位駢文大家同為抄撰學士,同得梁武帝及昭明太子賞識,庾肩吾與庾信更可自由出入禁宮,可見禮遇之隆 最後,駢文得以大盛於六朝,亦得力於聲律說的發展成熟駢文除講求句式整齊,多用對偶外,更講求平仄押韻正值宋齊以來,佛經轉讀之風日盛,令時人注意聲律節奏,反切之說亦得以盛行,加上周顒作《四聲切韻》、沈約作《四聲譜》,故四聲之說得於此時成立。

      四聲說的確立,令文士更能追求平仄互協,文學更趨於技巧與形式的美麗,書札序跋評論的文章,亦趨於駢儷化了乙、齊、梁與劉宋駢文相異之處(5分)一、重點:1. 形式:齊、梁較劉宋更整齊、更講求對偶、更少散句,更趨於四六2. 聲律:齊、梁較劉宋更講究聲律3. 用典:齊、梁較劉宋用典更工巧貼切4. 辭藻:齊、梁較劉宋更為綺艷及華美二、正文 劉宋時期的駢文,散句還比較多,聲律還不太講究,只講求字對,忽略聲對,代表作家有謝靈運、顏延之及鮑照齊、梁時期的駢文精於用典、講求聲律平仄、重視對仗、講求句式整齊、更趨駢四儷六的形式,亦更重視敷采的雕琢,代表作家有徐陵、庾信 齊、梁的駢文較劉宋的駢文,有以下四方面的不同:首先,從形式方面看,齊、梁駢文較劉宋駢文句式更趨整齊,更趨於駢四儷六的句式其中更講求對偶,更少散行句式例如江淹、徐陵的駢文,大多是整篇皆四六句式,通篇對偶,具形式整齊之美,如徐陵的〈與李那書〉便是名篇 就聲律方面來說,齊、梁駢文較劉宋駢文更講究聲律自劉宋沈約提出四聲八病之說,詩文皆開始講究聲律的運用,然並未普遍及成熟,故劉宋駢文不太講求聲對至齊、梁時文人講求聲律諧協,除字對外亦講究聲對,如徐陵〈玉台新詠序〉體現了五色相宣、八音迭奏的華美特色。

      就用典方面來說,齊、梁駢文較劉宋駢文更工巧貼切,如庾信〈哀江南賦序〉便幾乎通篇用典,然用典妥貼自然 就辭藻華麗方面來說,齊、梁駢文較劉宋駢文更為綺艷華美,如江淹〈齊太祖誄〉便是辭藻華縟之作 丙、庾信駢文的特點(9分)一、重點:1. 駢體中寓散行氣格2. 遣事用典,多妥貼自然3. 前期仕梁,文章綺艷、音韻諧美4. 後期滯留北方,常有鄉關之思、亡國之痛,身世之感,發為蒼涼悲壯、沈鬱頓挫之音5. 華實相扶,情文兼至,既有文采,亦見風骨,能結合南方文學的華美和北方文學的剛健二、篇例:1. 駢體中寓散行氣格,如〈哀江南賦序〉2. 前期作品有〈春賦〉、〈鏡賦〉、〈七夕賦〉、〈蕩子賦〉等篇3. 後期作品有〈哀江南賦〉、〈傷心賦〉、〈小園賦〉、〈哀江南賦序〉、〈謝滕王集序啟〉三、 正文「徐庾體」的出現,標誌著駢文已踏進完美化的階段庾信是由梁入周的駢文家,他在駢文演變發展過程中佔著重要的地位,他的駢文極具特色 庾信的駢文可分為前後兩期,以梁亡為界庾信前期仕梁,生活優悠,極受梁朝君主及宗室的賞識,駢文的內容較狹窄,大多離不開刻劃自然美景及兒女之情,風格趨於綺艷,具有音韻諧美的特點然用事繁富而多歸於自然,刻鏤雕琢而不流於怪澀,在艷麗中透出清新,氣格高於其他宮體作家。

      這時期的代表作品有〈春賦〉、〈鏡賦〉、〈燈賦〉及〈蕩子賦〉等名篇其中〈春賦〉描寫貴族婦女遊春,旖語閑情,音節流麗,風格綺艷而〈擬連珠〉中每一個節奏點的平仄都有規律地平仄相對,如「廣漢軍之陰寒,偏多夜哭」一句,平仄互協,音韻諧美 自侯景之亂後,庾信奉命出使西魏,梁亡後,歷西魏而北周,長久滯留北方不得南歸,遂一改前期綺艷之風而為蒼涼悲壯、沈鬱頓挫,常有鄉關之思,內容多抒發亡國之痛及個人漂泊之苦,如庾信名篇〈哀江南賦〉及其序文,便是此期的力作,正如〈哀江南賦序〉云:「不無危苦之辭,惟以悲哀為主」其他名篇還有:〈傷心賦〉、〈小園賦〉、〈謝滕王集序啟〉等作品庾信的駢文固然符合駢文文體整齊之美的特點,還於整齊之中具有流轉的特色,這得力於他能在駢體中寓散行氣格駢體要求四六句式及對偶,庾信的駢文能在駢體中參以五、七、八、九言的句子,使文章免呆滯而具流轉的氣韻,如〈哀江南賦序〉的「孫策以天下為三分」、「項籍用江東之子弟」為八字句,打破通篇四六的格局此外,散行氣格還體現於散行句子的運用,其中是虛字的應用,如〈哀江南賦序〉首八句「粵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盜移國,金陵瓦解余乃竄身荒谷,公私塗炭華陽奔命,有去無歸。

      」這便是散行的句式 用典是駢文的文體要求,庾信於遣事用典方面大多妥貼自然,能借古人古事以抒發個人情懷,或反用典故以收對比之效,加強抒情的效果如〈哀江南賦序〉中「楚老相逢,泣將何及」兩句,前者用《漢書‧龔舍傳》龔舍的本事,後者巧用《後漢書‧逸民傳》陳留老父語這兩個典故的共同點都在老父因事而太息或哭泣,庾信巧妙地將它們聯繫起來,表達出自身複雜的思想感情:一是沒有出路的悲傷,一是身事二姓的懺悔,一是懷念故國的真摯 最後,庾信的駢文,尤以後期的作品具有華實相扶、情文並至的效果庾信善於藻采,工於對偶,然他的作品並不是華辭的堆砌,他能以繪采表達豐富而真摯的感情如〈哀江南賦序〉「釣臺移柳,非玉關之可望;華亭鶴唳,豈河橋之可聞」,既用字雕琢,對偶工整,亦能抒發庾信鄉關之思,其中後二句更暗用陸機臨刑前的語典,妥貼自然這或因庾信由南入北,結合南方文學的華美和北方文學的剛健正如杜甫詩云:「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 總括而言,庾信駢文既有文采,亦見風骨,正是「窮緣情之綺靡,盡體物之瀏亮」,世傳《庾子山集》丁、駢文優劣(14分)一、重點:1. 優點:1) 整齊美2) 妍麗,含蓄3) 聲音美2. 缺點:1) 繁複、冗贅2) 艱澀、隱晦3) 偏重形式二、篇例:. 庾信〈哀江南賦序〉、〈謝明帝賜絲布等啟〉、徐陵〈玉台新詠序〉、吳均〈與宋元思書〉、江淹〈恨賦〉、〈別賦〉、鮑照〈飛蛾賦〉、顏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詩序〉等。

      四、 正文駢文是一種追求藝術美的文體,自不免工於形式之美、辭藻之美及聲律之美,然若過於求工以致於華而不實或瘠義肥辭,自屬不當故此我們不應斥之為形式主義而不屑一顧,亦不能盲從附和以求形式、文辭之美我們應辨明優劣,去蕪存菁 駢文的優點首先在於形式的整齊美駢文句式是駢四儷六,講求對偶,這使文章產生整齊的美感例如吳均〈與宋元思書〉一文,除有兩句五字句外,通篇四六句式,具整齊之美,且對偶工整,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這些工整的對偶令文章增添整齊美 駢文大多講求華麗的辭藻,要求遣事用典,令文章不單具有辭藻妍麗的特色,更具典雅精煉、委婉含蓄的美態如徐陵〈玉台新詠序〉,被評為「煉格煉詞,綺綰繡錯,幾於赤城千里霞矣」可見是篇精於敷采,辭藻妍麗至於遣事用典,妥貼自然,致典雅精煉,委婉含蓄者,可以庾信〈哀江南賦序〉為例說明如「畏南山之雨,忽踐秦庭;讓東海之濱,遂餐周粟」四句,巧妙地反用藺相如及毛遂的典故,借二人成功出使為國解困,反襯自己出使西魏失敗,以抒發愧疚懺悔之情文句典雅,風格含蓄 駢文講求聲律諧協,故具聲律之美徐陵、庾信的駢文不但「五色相宣」,而且「八音迭奏」,最能體現駢文協調平仄,增強語言的聲律美的優點。

      例如庾信〈哀江南賦序〉中「將軍一去,大樹飄零」一句,不單對偶工整,還平仄相對這兩句的平仄如下:「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互協,聲律諧美這種例子,在文中俯拾皆是 不過,若過於講求形式之美,則容易流於繁複、冗贅的弊端駢文作家為求工整,多用同義詞,且兩兩相對,令文章字多而意少,往往文詞累贅、重沓繁複;加上好用典故,用典過多,使文章失諸冗贅如顏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詩序〉中「妍歌妙舞之容,銜組樹羽之器三奏四上之調,六莖九成之曲」便有為求工整而堆砌文詞之病,冗贅繁複 此外,駢文容易流於形式化,使偏重形式而缺乏內容很多駢文作家皆過分追求整齊與對偶,令文章單調板滯,如庾信〈謝明帝賜絲布等啟〉等奏啟,大多堆砌文詞,但求對偶工整,形式整齊而內容空洞;亦有些作品過分拘泥於平仄的互協,妨礙內容表達,如庾信〈哀江南賦序〉「申包胥之頓地,碎之以首」便是以辭害意,為求平仄相對,致使被論者指為「不成文也」庾信這篇名作尚且如此,其他篇章之流弊可推想而知 駢文講求用典,然所用典故或過於艱僻,或運用不宜,便會造成艱涊、隱晦的流弊若所用典故其事甚繁,裁剪不當,則不免晦澀難明;有時為求遷就四六句式,不惜割裂詞言語,以致內容未能表情達意。

      例如徐陵〈玉台新詠序〉中「玉樹以珊瑚為枝,珠帘以玳瑁為柙」兩句,其典出於《漢武故事》,除華麗的藻采外,句意晦澀 綜合而論,駢文追求藝術美的努力,定當肯定,然其中過於偏重形式而欠缺真情實感的作品,則應予以批評。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