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列宁关于共同劳动成果应该归全体劳动者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ocx
14页论列宁关于共同劳动成果“应该归全体劳动者”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陈雪 王永贵〔Summary〕列宁在《告贫苦农民》中所提及的共同劳动成果“应该归全体劳动者”的思想被当今学界认为是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来源之一列宁在此篇文章中从享受主体、政治前提、实现途径以及制度保障四个维度对这一思想进行了详细论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共享发展的新发展理念,凸显了共享发展问题研究的重要价值梳理共享发展理念的思想渊源,研究共同劳动成果“应该归全体劳动者”的思想与共享发展理念二者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Key〕列宁;共同劳动成果;共享发展;劳动者;社会主义〔〕A821.2〔〕A〔〕2095-8048-(2017)06-0073-061903年,列宁在《告贫苦农民》这本不足8000字的小册子中明确提出了共同劳动成果“应该归全体劳动者”的思想,“我们要争取新的、更好的社会制度:在这个新的、更好的社会里不应该有穷有富,大家都应该做工共同劳动的成果不应该归一小撮富人享受,应该归全体劳动者享受”〔1〕应该明确,这里的“共同劳动成果”是列宁站在俄国国家层面所言,并不仅仅指某一领域、某一行业;而之所以提出“共同劳动成果”归“全体劳动者”所有而不是归俄国“全体成员”所有,是基于当时俄国落后的政治经济状况和复杂的阶级对比情况所考虑。
如今,在中国共产党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进程中,我们审时度势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享发展理念在理论上深入探讨和全面梳理共享发展理念的思想渊源成为当前现实给予我们的重大课题,而列宁关于共同劳动成果“应该归全体劳动者”的思想及其在俄国的实践经验对于我国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共同劳动成果“应该归全体劳动者”思想提出的社会历史条件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應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2〕列宁所提出的共同劳动成果“应该归全体劳动者”的思想便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及俄国民众的生活状况紧密联系在一起 “社会一天天富裕繁华,而用自己劳动创造一切财富的千百万人却仍旧过着贫穷困苦的日子〔3〕在俄国农村,近三分之二的农户都是贫民,一旦遭遇天灾人祸,粮食歉收,这个比例还会逐年攀升这部分贫农与其说是农民,不如说是没有田地、没有家业的无产者,他们唯一的生活来源就是“外水”,“外水”美其名曰是给贫民带来增收的副业,究其实质则是贫民给他人做雇工,沦为地主的附属物;贫民一贫如洗,那么俄国中等农民的日子会不会好过一些呢?中等农民,无非是拥有两头牲畜(按照当时俄国的全国平均数而言)、介于富人和无产者之间的俄国200万农户。
他们的生活完全是“靠天吃饭”,收成好便可勉强糊口;可一旦灾难降临,便会负债累累、沦为贫民,受到地主的盘剥 在城市,工人斗争也是愈演愈烈,“从前闹风潮的只是大学生,而现在各大城市里,成千上万的工人都起来造反了”〔4〕他们“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够上学念书,希望病人在医院里能够得到应有的治疗,希望工人的住房象人住的房子,别象狗窝”〔5〕由此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工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入不敷出,生活毫无尊严可言工人们不堪忍受这种非人待遇,通过秘密集会、游行示威的方式与资本家进行抗争,他们高喊着“自由万岁,社会主义万岁!”〔6〕的口号,却遭到了政府甚至军队的血腥镇压总之,农民朝不虑夕,工人颠沛流离,俄国国内的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社会革命一触即发,社会民主党人的任务就是带领亿万人民摆脱暴力、压迫和贫困,争取自由和幸福 俄国的外部坏境也并不太平虽然俄国在19世纪末迎来了一次难得的经济高速发展期,但好景不长,经济扩张引发了投机狂热,当发展的泡沫破裂,便引发了1900年到1903年的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始于俄国的金融行业,后波及俄国工业,造成3000多家工厂、企业倒闭,伴随着工厂倒闭而来的就是商品短缺、工人失业、人心恐慌,民不聊生。
数据表明,1901年—1903年期间,俄国失业人口竟高达20万人,即使仍在正常生产的工厂也采取了一些相应措施来降低生产成品,这其中就包括了降低工人工资、延长工作时间,将法定工作时间延长至12个小时甚至14个小时等等 1904年至1905年的日俄战争对于俄国人民的生活窘境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为了争夺中国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控制权,日本和俄国两个国家在中国的土地上进行了一场非正义的列强争霸列宁在《告贫苦农民》一文中指出:“是谁向日本人宣战的呢?是政府是否问过人民他们愿不愿意为争夺中国东北的土地而打仗呢?没有,没有问过,因为国家首脑是通过自己的官吏来统治人民的〔7〕所以,由于政府的过错,导致数以万计的士兵牺牲、无数家庭妻离子散据资料表明,俄国共阵亡42628人,伤残146032人不仅如此,整个战争所耗费的卢布竟高达20多亿(即平均每户家庭需要承担100卢布)人民不要战争,但俄国的统治者却“强迫他们去进行这场可耻的、毁灭性的、损失惨重的战争”〔8〕这场日俄战争以俄国的战败而宣告结束,人民深受战争之苦,生活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正是在俄国处于内忧外患的社会背景之下,列宁发表了《告贫苦农民》这本小册子,他指出,只有彻底扫清农奴制的残余,推翻旧制度,建立新制度才是俄国人民谋求彻底解放的唯一途径,共同劳动成果“应该归全体劳动者”的提出成为俄国人民的一致呼声。
二、共同劳动成果“应该归全体劳动者”的思想内涵 通过研读《告贫苦农民》这本小册子及同时期的相关文献,结合俄国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列宁所提出的共同劳动成果“应该归全体劳动者”享受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内容: (一)揭示了共同劳动成果“应该归全体劳动者”的享受主体——全体劳动人民 恩格斯曾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9〕这表明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共享具有全民性,其主体是涵盖所有阶级、地域、民族的全体社会成员但列宁所理解的共享主体,从严格意义上说,应该特指广大劳动人民为何会产生如此细微的差别?这是由于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未来社会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的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自由人联合体”,在“自由人联合体”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0〕所以在“自由人联合体”中,不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可以“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11〕但列宁在坚持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设想的同时,结合俄国经济落后的实际,创造性地提出共产主义社会要经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两个发展阶段因此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共享的主体也应有所不同。
之所以要做如此区分,是因为列宁认为在社会主义阶段,仍有一些破坏和反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人存在于社会之中,这些人是不能够和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无产阶级专政,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时期,将第一次提供人民享受的、大多数人享受的民主”〔12〕,所以在社会主义社会,“共同劳动的成果以及从各种技术改良和机器中所得到的好处,都将归全体劳动者、全体工人所有”〔13〕,等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共享的主体才可覆盖至全体社会成员 除此之外,列宁在《告贫苦农民》中格外强调“社会民主党人要为工人——不仅为工厂工人和城市工人,而且也为农村工人”〔14〕争取相应的改善由此可见共同劳动成果“应该归全体劳动者”中的“全体劳动者”不仅指工人劳动者,还涵盖了农民群体由于俄国仍存在大量的农奴制残留,“每个到过农村的工人,每个农民,对农村中挨饿受冻、贫穷破产的情形,都是一清二楚的”〔15〕,列宁正是看到了农民群体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悲惨状况,所以呼吁社会民主党人“要求马上限制老爷对庄稼人的盘剥,农奴制的盘剥”〔16〕,要将地主强加于农民身上的所有赎金、代役租统统取消,并且要把之前从农民那里盘剥过去的赎金退给农民,保证共同劳动成果“应该归全体劳动者”落于实处。
二)揭示了共同劳动成果“应该归全体劳动者”的政治前提——争取政治自由 “俄国社会民主党人首先是要争取政治自由他们需要自由,以便广泛地公开地把全俄工人联合起来,为争取新的更好的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而斗争〔17〕列宁在这里所指的自由,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公民“在家务、私事和财产方面的自由”〔18〕如今,农民已经可以不经过地主的许可自由结婚,可以不经老爷的许可迁徙至其他村子,可以选择自己干活的东家由此看来,与农奴制下的悲惨生活相比,农民的确拥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自由但现在的农民仍然是半农奴,他们不敢完全处理自己的土地,也不能完全免于地主的体罚可以试想,当广大群众连自己的家庭私事都无法自由安排,连自己的劳动都无法自由支配,共同劳动成果“应该归全体劳动者”也就成了一句永远都无法实现的空话endprint①在《告贫苦农民》一文中,“国家杜马”在1905年版本中均改为“人民代表会议”自由,从狭义上理解是指政治自由,即“人民处理自己全民的、国家的事务的自由”〔19〕在沙皇统治下的俄国,沙皇拥有无限大的权力,俄国人民完全是官吏的奴隶沙皇专制就是官吏专制沙皇专制就是人民对官吏尤其是对警察的农奴制依附沙皇专制就是警察专制。
〔20〕这表明,管理俄国的只是处于等级金字塔最顶端的几十个身份显赫的官吏,沙皇恰恰是通过这些地主和贵族来管理俄国,他们根本不会代表穷人的意愿,所以列宁才会尖锐地指出“沙皇对一切人都很公道,对穷人和富人都一视同仁”〔21〕完全是撒谎列宁同时指出阻碍俄国人民实现政治自由的最大障碍就是“假杜马”的存在杜马①作为俄国当时的管理机关,是1905年革命的产物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俄国的杜马是“御用的杜马”,所以列宁指出:“这是假杜马这是警察的杜马这是官吏和老爷的杜马〔22〕政府通过弄虚作假,精心挑选官吏、贵族、地主、商人进入国家杜马,严重违背了人民代表应由人民自由、平等、无区别选举产生的原则,导致了广大的工人和农民根本无法拿到进入杜马的入场券打倒杜马!打倒假会议!我们要的是真正的自由的全民代表会议”〔23〕便成为了当时俄国人民的一致呼声正如列宁所言:“政治自由不能使劳动人民马上摆脱贫困,可是它能给工人以同贫困作斗争的武器〔24〕只有成立真正属于人民的管理机关,人民才能切实掌握自己的命运,才能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成果三)揭示了共同劳动成果“应该归全体劳动者”的实现途径——联合行动 “要同贫困作斗争,没有也不可能有别的办法,只有靠工人自己联合起来”。
〔25〕前文已经论述过争取政治自由的必要性,在获得政治自由的基础上,列宁进一步呼吁工人阶级的联合抗争如何将俄国几百万工人联合起来组成一个联盟,直至形成政党是摆在列宁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由于工人长期饱受贫穷的折磨,生而为苦力,所以他们对自己贫困的根源毫无意识,“他们为什么永世受穷,他们怎样才能摆脱这种状况”〔26〕,这些问题工人根本不会刻意去思考所以官吏恰恰利用了这一点,通过欺骗、暴力等各种手段,千方百计的阻止工人阶级进行联合因此,列宁指出:“工人应当万众一心地同所有靠别人劳动过活的人作斗争〔27〕虽然联合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但是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一旦被唤醒,那么他们就有可能团结起来,反对富有阶级占全国总人数绝大多数的工人阶级联合起来反对极少数的“靠别人劳动过活的人”〔28〕,就是几百万人反对几千人,那么斗争的结果就会如列宁所预测的那般——必将以工人的胜利而告终除了工人阶级需要进行联合斗争之外,“农村工人和无产农民应该象他们一样不怕迫害,不怕敌人的任何威胁和暴力,不怕开头的失败,起来为全俄人民的自由作坚决的斗争”〔29〕,俄国农民当时的生存状况与工人阶级相比,可谓更加贫困交加要想令农民摆脱贫穷、挨饿和破产,就要組成联盟。
有人提出,农民已经有了自己的联盟——村社(村团),这些村社(村团)将农民紧紧团结在一起可事实真是如此吗?列宁回应,这“终归是神话”〔30〕,深中肯綮,一语中的村社(村团)不仅有贫困农民,还有富农,显而易见,富农才是村社(村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