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近古初期与中期的教育.ppt

61页
  • 卖家[上传人]:平***
  • 文档编号:52673129
  • 上传时间:2018-08-24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712.15KB
  • / 6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四章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中世纪的教育(上),一、近古时期概述,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进入到封建时代期间分为三个时期:(左息马:)(一)5—11世纪,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二)11—14世纪,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巩固时期; (三)14—17世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瓦解时期14世纪后,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封建制度趋于解体,史称文艺复兴时期本专题介绍的中世纪教育主要指5—14世纪的教育情况主要包括西欧中世纪的文化教育情况二、西欧近古早期的教育状况(5—11世纪),(一)政治、经济与意识形态的状况封建国家的形成:日尔曼人——法兰克王国——查理曼帝国——843年分裂——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 日尔曼人的另一分支——昂格鲁人和撒克逊人建立小国,即英国;社会关系:西欧的封建社会基础是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作为土地占有者的统治阶级有两部分,教会封建主和世俗封建主 世俗封建主:国王是最高封建主—公—侯—伯—子—男爵—骑士 教会封建主:教皇最高首领—大主教—主教—修道院长—教父—修士(女) 封建主和农奴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意识形态:,在西欧封建社会,教会是政治、经济的统治势力,而且在意识形态领域也居于统治地位。

      按照恩格斯的解释: “中世纪是从粗野的原始野蛮状态发展而来,它丢弃了一切旧有的文明,从没落的古代世界继承下来的唯一事物就是基督教和一些残缺不全而且失掉文明的城市 僧侣获得了知识教育的垄断地位,基督教成为西欧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神学思想统治了整个思想界二)文化教育特征,1、僧侣垄断了教育权,文化教育权成为僧侣阶级的特权 2、僧侣垄断了知识教育权,使教育本身带上了强烈的宗教性 3、政治上的严格等级决定了教育必然带上等级的色彩 4、教会学校几乎成为唯一的教学形式三)教会教育和僧侣学校,1、学校性质:恩格斯指出:僧侣阶级是当时 “唯一受过教育的阶级”因此,教会教育成为中世纪早、中期的主要形式 当时有三类学校:大教堂学校、僧院学校、教区学校 三类学校有其共同的办学目的,一是培养僧侣;其次是培养为教会服务的人员;再次是向群众传播宗教2、各类学校介绍:,(1)教区学校: 设立在教区的初等学校,学生多为农民的子弟,学校实行收费教师为牧师或教堂中的下级人员 用拉丁文给孩子教授神学、朗读圣书、学习写字、唱赞美诗,只有极少数教区学校教孩子计算 学校多设在牧师的家中或教堂的门房中学习时间短、学习时间不固定;尽管收费,但是组织得最不好的学校。

      性质:最初是培养“圣童” 的学校,儿童全部住在僧院;后来渐渐分为内学和外学两部,内学训练住校生,外学训练走读生 教师:多是一些有相当造诣的、爱好教育的僧侣,他们只担任学校教育工作,任专职神学教师 学校制度:学校设备比教区学校要好得多,有抄书室和图书馆学习没有固定期限,一般招收8到16岁(或20岁)的青少年这种学校是不收费的2)僧院学校:,(2)僧院学校:,学习内容:学生学习读、写、唱歌、宗教课;学习浅近的文法、修辞、辩证法(前三艺);较深的几何、算术、天文和音乐四种科目(后四艺) 三艺加四艺成为七种自由艺术七艺”成为中世纪教会教育的主要科目 宗教科处于王冠地位3)大教堂学校(主教学校),设在教会中心的大教堂所在地 其目的在培养高级僧侣 教学内容以神学为主此外学习七艺 有些大教堂学校后来发展成为教会大学3、教会学校的特征,(1)具有强烈的宗教目的 (2)教学方法是死记硬背的个别教学 (3)管理方式:管理方式残酷、甚至致残注重体罚主张“肉体是灵魂的监狱”,希望惩罚肉体,解放灵魂所以,皮鞭、棍子成为必备的教具 (4)与此相联系,教学中反对体育和美育四)骑士教育及其实质,骑士:身披甲胄、跟敌人单枪匹马格斗的武士。

      世俗奴隶主子弟所受的即是骑士教育 骑士教育的实质:骑士教育是培养为世俗封建主服务的、保护封建制度的武夫的教育骑士教育的历程,(1)0—7岁,家庭教育由母亲对孩子进行宗教、道德教育,同时进行身体锻炼 (2)7—14岁,礼法教育高一级的封建领主家庭中接受礼仪教育和最初的武士训练 陪同主妇接人待物,学取上流社会的习惯、礼貌和姿态 由领主委托人教授孩子骑马、游泳、投枪、击剑、角力 还要学习吟诗、唱歌、弹奏乐器,骑士教育的历程,(3)14—21岁,骑士教育开始做封建领主侍从,学习武艺,并随封建主出征和狩猎年满21岁时,可受任骑士 教育内容是“武士七艺”:即骑马、游泳、投枪、击剑、狩猎、下棋、吟诗 还要学习宗教和上流社会的接人待物,懂得上流社会的礼仪和仪表风度总括:,教堂的钟声和骑士的马蹄声构成了中世纪西欧教育的主旋律三、西欧中世纪晚期的教育 (11—14世纪),(一)经院哲学的形成和发展 时代背景:时间到了10—11世纪,西欧生产力的发展使其逐渐从完全封闭的自然经济和文化教育的“黑暗时代”中走出出现城市和城市市民:城市贵族:富有的手工业作坊主、房产主、银行家、高利贷者和富商等城市平民:帮工、学徒、破产的手工业者等。

      11—13世纪间,城市市民和封建主之间的矛盾是极为深刻的,城市开展了反抗封建主剥削、束缚和争取自治的斗争在这一条件下,经院哲学形成并发展起来一)经院哲学及其发展:,经院:专门研究《圣经》的学院 经院哲学:专门研究《圣经》的学问基督教哲学) 经院学派:将专门研究经院哲学的人合称为经院学派经院哲学的发展经历了如下几个时期:(1)教父学:基督教最早和最保守的学派,视希腊罗马文化为异端,提倡绝对的信仰和盲目的服从,是罗马衰亡时期产生的2)新柏拉图主义:提出将希腊罗马哲学与基督教文化相融合,是奥古斯丁创立的3)经院哲学:该教派主要调和基督教教义与希腊罗马文化中所提倡的理性思想其使命是用哲学和形式逻辑的推理方法(理性思维方式)来论证基督教教义,并使之系统化和合理化经院哲学主要分为两个派别: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A 唯实论,唯心主义派别,其代表人是 安瑟伦 鼓吹:具体事物是概念的外在表现,概念是先于事物而存在,个别事物不过是由概念派生出来的个别情形,偶然现象 B 唯名论,具有唯物主义的色彩,代表人 洛色林 他认为:概念只是个别事物的名称和符号,它使人心灵中的主观的东西;事物是单独存在的,事物先于概念而存在。

      意义,经院哲学产生的意义不在它本身.在提倡盲目信仰、绝对笃从的时代,唯名论和唯实论不同观点的出现,打破了中世纪意识形态领域所崇尚的盲目信仰的思潮,使思想领域出现了活跃的因素, 意识形态产生了质的飞跃二)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和意义 1、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原因,(1)生产力的发展为中世纪大学的出现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必要性: A 生产力的发展,工商业的繁荣,使社会对具有世俗工商业知识的人才具有日益强烈的需求,由此而调动起了人们的求知欲望 B 市民阶层渴望摆脱教会的束缚,希望自治、参政,以使工商业有比较顺畅的发展,这也需要人们有一定的社会知识社会生产力的变化使中世纪大学出现成为必要 可能性: 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的经济力量不断增强,可有一定的财力投入教育 而城市的出现为中世纪大学的产生提供了适宜的生存土壤1、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原因 (历史背景),(2)东西方贸易的往来和“十字军战役”的促进,使古代文明重回西欧 (3)世俗政权与教皇之间的斗争,需要世俗统治者去寻找理论根据,培养非教会人才,削弱教会在西欧的统治势力 (4)经院哲学内部孕含着怀疑信仰、崇尚理性的新思潮1090-1290年代 九次十字军东征(借口:夺耶路撒冷圣地) 罗马天主教对异教徒的侵略行径,2、中世纪大学及其具体特征,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影响下,中世纪大学出现了。

      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出现在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等国家 意大利: (那不勒斯南部)1131年,萨莱诺大学(医学院) (那不勒斯北部)1158年,波洛那(尼亚)大学 法国:1180年,巴黎大学(教会学校) 英国:1168年 牛津大学;1209年,剑桥大学从牛津大学中分离2、中世纪大学及其具体特征,大学与教会无关 设立之初,大学由学者和热心学术的市民设立,也就是由学校教师和学生设立,完全与教会无关这与教会学校完全不同 管理体制上有较大的自主权; 欧洲自古有崇理性、重学术的传统而经院哲学提倡新柏拉图主义,以理性阐述基督教义,注重讲学论道等到大学发达,教皇主教多出于大学之门,法、医等高等从业人员自不待言,因此,大学享有尊崇的地位,在社会上和政治上享有特权有人称其为中世纪晚期爱护教育的文明进步的标志2、中世纪大学及其具体特征,教学方式采用流动教学法 由于学生和教师没有国籍的限制,故游学风气极盛 教育内容不稳定,带有极大的适应性 根据实际需要,开设课程一般有医学、算学、神学、法律四科; 文士“七艺”是他们的基础课3、中世纪大学的发展及其历史作用,发展:中世纪大学首先出现在个别工商业发展较早的城市,后逐渐波及整个欧洲。

      在13—14世纪,意大利有18所,法国16所,西班牙葡萄牙15所 自制性大学的发展对教会垄断教育产生了威胁与冲击,所以,为了维持其在西欧的文教垄断地位,教会除了用团体或个人收买的手段来控制自治大学,还进一步开办教会大学,重新垄断已脱离教会影响的科学知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世纪大学的自治性日渐减弱,最终改变3、中世纪大学的发展及其历史作用,推动了当时欧洲文化教育的发展大学的出现也影响到一般教育的普及 促进了市民阶层对知识教育的重视 推动了国内外的文化交流学生流动) 蔑视教皇权威,减弱了教会对文教的垄断力 在一定意义上,为欧洲文艺复兴准备了思想条件和人才条件 但丁(Dante)、马丁˙路德、伽利略、哥白尼、牛顿、培根等都是由中世纪大学培养而成 此外,辩论的风气和崇尚理性的思潮都为文艺复兴作了准备一)城市学校的兴起和历史作用,1、城市学校的产生 城市学校是由行会学校和基尔特学校合并而成的 行会学校是由手工业者联合会创办的,是一种艺徒教育 基尔特学校是由商人联合会创办的由于这两所学校应需而生,故学校注重本民族的语言和计算的教学,着重学习生产知识和业务知识,为本行业培养人才后两种学校合并为城市学校。

      2、城市学校的特点,(1)学校归市政机关管理市政机关供给一部分经费,任命校长和教师由城市中贵族市民代表组成领导集团 (2)经济来源:校舍和经费由行会资助,教师工资学费承担 (3)教育内容:本民族语言(利于文化普及)、计算和具体行业知识(便于实用)、神学、拉丁语(国际外交和大规模商业买卖所需)3、作用和意义,(1)城市学校代表着城市新兴工商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2)城市学校的开办,打破了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权,使教育得以日渐普及和发展四、中世纪教育的基本特点,教育具有明显的封建等级性和阶段性 封建制度的等级性决定了其教育必然具有等级性 教育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教会垄断教育) 教育发展极为缓慢,但并非停滞不前 漫长的1000多年的发展,到12、13世纪时,整个欧洲仅有大学12所 中世纪早期教育内容偏颇仅以神学为主体拜占廷帝国的教育,,拜占廷帝国的建立,公元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306~337年在位)在古希腊移民城市拜占廷旧址建立新都,取名君士坦丁堡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独立国家东部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为东罗马帝国,史称拜占廷帝国西部即西罗马帝国 西罗马于476年灭亡后,拜占廷帝国又存在了近一千年,直到1453年灭于奥斯曼帝国。

      君士坦丁堡就是现在的土耳其城市伊斯坦布尔它曾是世界上最大最富裕的城市,曾是拜占庭帝国和后来土耳其帝国的中心罗马帝国的分裂(公元395年),东派教会(希腊正教) 分布于欧洲东部、亚洲西部和北非东部;在经典、教父著作和礼仪中主要使用希腊文 都城——君士坦丁堡——拜占廷帝国 西派教会(罗马教会) 分布于欧洲西部和北非西部;在经典、教父著作和礼仪中主要使用拉丁文 都城——罗马——西罗马帝国,。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