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古代文学之秦汉文学教案.doc

66页
  • 卖家[上传人]:夏**
  • 文档编号:556381899
  • 上传时间:2024-01-2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35KB
  • / 6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国古代文学教案第二编 秦汉文学使用教材: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第二编 秦 汉 文 学绪 论 秦朝不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因戒惧于500多年列国纷争的历史,对先秦学术的百家争鸣局面和士阶层的文化创造精神大为敏感和忌刻,从而导致焚书坑儒悲剧的发生这个悲剧体现出的象征意义是十分明显的——士人们对统治者的任何失敬、抗礼都最在不赦士人独特不羁的文化观念必须要被剥夺,其广泛多样的文化样式必然受到制约 由于秦王朝实行极端的文化专制政策,文学创作空前冷落再加上秦朝时间短暂,所以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屈指可数 1 吕不韦 《吕氏春秋》 (其门客集体编著)吸收诸子百家的观点,客观上反映了战国末年即将实现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2 李 斯 《谏逐客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p1 两汉王朝:总共四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昌盛时期,也是一个建国时期最长的封建王朝虽然在政治体制上沿袭秦朝,但没有象秦朝那样实行文化专制汉代文学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对后世影响很大第一节 汉代社会概况汉代的政治体制、思想、文化等许多方面,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概而言之,汉代社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 政治方面1 两汉王朝都是夺取了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而建立起来的2 西汉前期、东汉初年,经济有较大发展,社会较为稳定,学术文化繁荣,出现了“润色鸿业”的新文体——汉赋。

      3 武帝以后,土地高度集中,豪强势力日益增强,社会矛盾更加尖锐东汉后期,由于皇帝年幼出现了外戚、宦官专政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政治最黑暗的时代之一 一些在野的士人和一部分正直官僚结合,批评朝政,品核人物,形成影响很大的清议力量,遭到宦官的压制,酿成两次“党锢”之祸 二 思想文化方面1 西汉初年,思想比较活跃自由,黄、老之学盛行自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思想开始定于一尊,束缚着学术文化的发展2 东汉时期,经学极盛,谶纬之学占居统治地位,经学走向神学其间,也出现了反谶纬、疾虚妄的进步思想家,如桓谭、王充、张衡等 第二节 汉代文人 一 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文学史p156-159) 作家群体的生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条件,汉代社会为作家群体的持续生成提供了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一) 解读文学典籍的时尚 1 汉代的官学和私学都以讲授儒家经典——五经为主,其中就有《诗经》这部文学作品师生在诵读五经的过程中,自然受到文学方面的熏陶2 解读辞赋的社会风尚,对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也起到催化作用 (二)献纳辞赋的风气 汉代采用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录用人才,为作家群体的生成提供了许多机遇。

      两汉选拔人才注重学问品性,也不排斥对有文学创作才能者的录用,尽管以文才录士在两汉用人制度中并不居于主导地位, 而仅是一种补充手段,但它对两汉作家群体的生成却起到了推动作用1 汉代不仅中央朝廷、诸侯王, 甚至有些身居要职的外戚都以文才取士 2 西汉武、宣、元、成诸帝都是文学爱好者,其中武帝还有诗赋传世 汉代诸侯王、天子和外戚对文人的招纳任用,对广大士人具有很强的号召力, 使他们把文学创作当成博取功名的一种手段,并借助上层贵族的权势而聚集起来汉代作家群体的持续生成,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三) 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的设立某些文化机构的设立,为稳定已经生成的作家群体发挥了积极作用 1 乐府是西汉长期设置的机关, 它的职能是搜集各地的歌谣乐曲, 同时也组织文人创作诗歌, 司马相如等几十名作家曾经为乐府写过诗赋2 后汉的洛阳东观也是文人荟萃之处, 许多著名作家曾在那里供职 3 鸿都门学是灵帝光和元年(178) 在洛阳设立的皇家学校, 专门学习辞赋书画 这种专门培养文学和艺术人才的学校,在历史上是首创,是汉代作家群体生成期的一件大事 (四) 游学游宦的兴盛汉代时断时续的游宦风气 , 也为作家群体的生成注入了活力。

      二 汉代文人的入世精神和贵于名行(文学史p160) 汉王朝处于历史的上升期,其中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是太平盛世汉代文人生活在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普遍具有朝气蓬勃的进取精神,怀着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他们追求人生的不朽,希望能够青史留名 汉代文人贵于名行,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他们可以忍辱负重,赴汤蹈火,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汉代文人具有积极入世的精神,好高尚义、轻死重气的品格这在汉末再一次放出异彩(党锢之祸),虽然从西汉末年开始,谨于去就的思潮有所抬头,甚至出现了一些隐士,并在文学中有所反映,但所占比重不大,不是主要潮流 三 汉代文人的地位(文学史p160)汉代文人的地位经历了一个从独立到依附、再到独立的演变过程1 汉初的枚乘、邹阳等人游食诸侯间,为大国上宾,他们来去自由,具有独立的人格,兼有文人和纵横家的品性2 从武帝开始,到东汉前期,依附于天子、外戚的作家,多数是文人兼学者的类型,如王褒、扬雄、刘向父子、班彪父子都是如此3 从西汉末年起,向慕人格独立的精神又在文人队伍中萌生,扬雄、班固、张衡等人程度不同地摆脱侍从文人、幕僚文人的依附性东汉后期的赵壹、祢衡等人,任性使气,耿介孤傲,从他们身上可以更多地看到党人的影子。

      又向个性独立回归,并且达到更高的层次 第三节 汉代文学一 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文学史p159-160) 1 巨丽之美 汉代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疆域的扩展,使那个时代的作家充满胜利的喜悦和豪迈的情怀反映在文学上,就是对作品都追求广大的容量、恢宏的气势,欣赏那种使人产生崇高感的巨丽之美 司马相如说“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西京杂记》) 汉代文学的巨丽之美,体现的是对大一统帝国辉煌业绩的充分肯定,它的表现对象、领域和范围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 2 进取精神(文学史p160) 由于汉代文人普遍具有朝气蓬勃的进取精神,怀着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因而,汉代文学作品中贯穿着一种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保持着激扬高昂的格调西汉盛世的作品自不必言,就是到了东汉王朝的衰落期,文人们仍念念不忘的是建功立业,扬名后世 3 批判与赞颂的更迭(文学史p161)汉初文学的重要内容是:批判秦朝的暴政,总结秦朝迅速灭亡的教训,对历史进行高屋建瓴的反思————从武帝开始,文学由对历史的批判转入对现实的关注,歌功颂德、润色鸿业成为西汉盛世文学的主要使命,大赋是这种使命的得力承担者————从东汉开始,文学界的批判潮流再度涌动。

      和前期的历史批判相比,后期对现实的批判更具有深度、广度和力度 4 从浪漫到现实(文学史p162)汉代文学和先秦时期的楚文学有很深的渊源,所以,汉代文学一开始就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进入东汉以后,文学作品的浪漫色彩逐渐减弱而理想色彩日益增强从总体上看,汉代文学的现实性在进一步加强 将《史记》和《汉书》相比,可以看到浪漫和现实的差异5 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的相互促进(文学史p162)汉代文学的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都呈现兴旺的景象,二者相互促进,有力地推动了汉代文学的发展 如五言歌谣大量采入乐府,成为乐府歌辞,这对文人有很大的吸引力,他们在创作中加以模仿,于是出现了文人五言诗而民间五言诗又在文人五言诗的影响下,日益走向成熟汉代史传文学也留下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相融汇的痕迹二 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 (文学史p165-167)西汉是文学体裁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许多重要的文学样式都在这个阶段孕育产生,形成丰富多彩的文学景观1 赋:赋是汉代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样式,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汉赋对诸种文体兼收并蓄, 形成新的体制汉赋的文体来源是多方面的(楚辞、战国纵横之文、先秦史传文学、诗歌), 是一种综合型的文学样式, 它巨大的容量和颇强的表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

      2 散文:两汉叙事散文在文体上有较大发展司马迁的《史记》以人物为中心来反映历史, 创立了纪传体史书的新样式, 也开辟了传记文学的新纪元《汉书》继承《史记》的体例, 并且使之更加完善《吴越春秋》 进一步强化史传作品的文学性, 是历史演义小说的觞东汉时期大量出现的碑文, 是品核人物风气推动下走向成熟的新文体 汉代政论文承先秦诸子散文的余绪,在形式上没有大的突破以主客问答形式构制的设辞类作品,在风格上和赋相近, 后人往往把它归入赋类3 诗歌:先秦的主要诗歌样式是四言,这种体裁在汉代继续沿用, 但已不再居于主导地位汉代产生了新的诗歌样式——五言这种诗体西汉时期多见于歌谣和乐府诗,文人五言诗在东汉大量出现,东汉的五言诗已经成熟七言诗的出现开始有首尾完整的七言诗,如曹丕的《燕歌行》,但是,七言诗一直未被文人注意,直到南朝宋鲍照,才在艺术上作了多方面的探索,从而确立了七言诗在诗坛的地位 三 汉代文学的分期 1 自高祖至汉景帝,是汉代文学的初创期多种文体基本上沿袭战国文学的余绪,同时又有新的因素萌生 2 从武帝至宣帝,是两汉文学的全盛期代表汉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新体赋在此期间定型、成熟,出现了以司马相如为首的一大批辞赋作家。

      3 从元帝到东汉和帝,是两汉文学的中心期辞赋创作掀起第二次高潮,相继涌现出扬雄、班固等著名的辞赋作家 4 从安帝到灵帝是汉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也是汉代文学的转变期四 作业: 自学文学史p163-165,了解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第一章 汉 赋 第一节 汉 赋 概 述一 赋成为一代文学的现实 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两汉400年间的文人多致力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可以说,两汉人是以赋为其体物写志的最重要的方式 二 汉赋兴盛的主要原因 1 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有密切的关系 这一时期正是汉帝国经济大发展和国势最强盛的时期这在一般封建文人的眼里,无疑是一个值得歌颂的盛世,也开拓了文人学士的胸襟和眼界,使他们的赋反映出汉帝国的面貌,表现出一种发扬蹈厉的精神 2 汉武帝好大喜功,雅好文艺,招纳很多文学侍从之臣在自己身边,提倡辞赋,诱以利禄,因而以歌功颂德、“润色鸿业”的汉大赋就产生、兴盛起来 三 汉赋的体裁特点及与楚辞的区别 1 赋的本义是铺陈直叙,作为《诗经》的“六义”之一,指的是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

      《汉书·艺文志》说“不歌而诵谓之赋” 合起来看,赋这种文体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它象诗歌一样,讲究押韵和节奏,可以抑扬顿挫地诵读,但它没有曲谱,不能配乐歌唱,句式也不一定象诗歌那么整齐,可以间以散句,写起来大都注重铺叙,夸耀文采 赋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产生于战国后期,最早以赋名篇的是荀子 2 与楚辞的区别内容上:楚辞侧重于抒情言志,而且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风俗习尚以及情调等方面都具有浓郁的楚文化色彩 汉赋侧重于体物,主要铺写事物和人物活动形式上:(1)体。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