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调节理论心理健康角度的考察.doc
27页情绪调节理论心理健康角度的考察摘要以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切入口,对 情绪调节理论进行了阐述:早期精神分析理论,把情 绪调节看作被动防御机制,情绪调节困难导致心理问 题;情境观把情绪调节看作为应对情绪情境即时的心 理反应,策略使用情况与心理健康相关;过程观认为 情绪调节在情绪发生过程中展开,不同阶段所采用的 调节策略与心理健康相关,后又把调节过程扩展到情 绪恢复到正常状态所持续时间,时间与心理健康相关; 结构观认为情绪调节结构的差异影响心理健康关键词情绪调节,心理健康,理论分类号B842; R395情绪调节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中国传统 医学把情绪调节放到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如“怒伤肝, 忧思伤脾”的观点,反映了朴素的心理免疫思想以及 对情绪调节与身心健康关系的认识;西方文化中诸如 “保持头脑冷静的人才能成功”,“让你的情绪作你的 向导”等古老谚语,反映了西方哲学家们对情绪调节 所持的两种相反观点然而,情绪调节作为心理学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却仅是20世纪80年代的事情[1] 向前追溯,情绪调节进入心理学的视野要数精神分析 理论了,该理论是当代情绪调节研究的先驱,它否定 情绪的积极作用,认为情绪如洪水猛兽,而个体情绪 调节的任务就是,使自身尽可能少地受消极情绪所左 右,通过行为和心理上的控制来降低消极情绪的体验。
早期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体出现精神问题是由于两 类焦虑的调节出现困难:一种是基于现实的焦虑,它 是由于自我难以达到现实需要而产生的,而个体对焦 虑的调节就是尽量避开某种情境或者过分抑制个体的 行为另一种是由于本我和超我之间出现矛盾而体验 到的焦虑,个体对其的调节就是降低受超我所审视的 本我冲动,然而却可能因此导致未来更高水平的焦虑 而自我防御则是基于调节这两类焦虑以及其它消极情 绪而提出来的术语[2],也是精祌分析理论中具有标志 性的概念在这里,情绪调节仅仅作为降低消极情绪 体验的防御机制,情绪调节的困难导致出现各种心理 问题但是,它却难以解释人们有意识地主动调节情 绪困难而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也不能解释有些人因 为积极情绪调节不当,为什么也会产生心理问题?弗洛伊德的情绪调节理论是基于他治疗精神病人 的临床实践而提出的,所以,只重视消极情绪调节是 有其历史原因的后来的研究者[3]基于正常人群经验 和有关实证研究,提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均可以通 过主动调节,从而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这样, 情绪调节不再仅仅作为个体被动防御机制,而强调主 动进行情绪调节的积极作用,从而在心理健康中的地 位得到肯定。
尤其是随着智力或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深 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面对不同情绪刺激,个体的情 绪调节能力不仅与心理或精神问题关系密切,尤其对 个体的认知活动效果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一共识对 情绪调节研究的深入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随后的研究者对于情绪是否需要调节,如果需要 调节,到底该怎样调节,调节多少等问题的展开了争 论与探讨,尽管不同的文化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有所不 同,但多多少少是基于其对个体心理健康、身体健康 以及认知决策等的关系而展开的本文试图从历史角 度,把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作为切入口,围绕 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由对立到统一,由被当作单纯与 个体心理健康相排斥的内容到被看成既可以破坏,也 可以建立个体内部情绪环境平衡的一种力量的地位变 化粗略勾勒一条从把情绪调节仅仅看作应对暂时情 境的工具,到看作随着情绪的产生而发生的过程,以 及把情绪调节过程扩展到情绪恢复到正常状态的过程 观点,再到情绪调节的结构观的大致理论脉络1情绪调节的情境观1.1情绪调节的应对模型 情绪调节正式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是 源于发展心理学研究[1]借用压力和应对研究的传统, 研究者针对儿童情绪调节发展的计划性和复杂性,提 出情绪调节的应对模型:比较有影响的如Lazarus和 Folkman提出的应对模型[4]:他们把情绪调节分成两 种类型:一种是以问题为中心(problem-focusedcoping) 个体通过使用问题解决策略试图改变情境或去除引起紧张的威胁,如重新定义问题,考虑替 代解决方案,衡量不同选择的重要性等,这样,个体 面对问题情境,如果经过努力,问题获得解决,从而 降低个体的情绪紧张程度或压力;一种是情绪为中心(emotion-focused coping) 个体为了降低情绪压力采用行为或认知调节策略,如行动上回避,转移注 意力,换个角度看问题等,个体主要关注其自身的情 绪调节,而不关注实际问题的情况。
具体哪种应对类 型有助于心理健康呢?研究[5]发现,过多使用以情绪 为中心应对的个体,表现出较高的抑郁水平,而过多使用以问题为中心应对的个体,在任务不可控制的情 况下,表现出较高的焦虑水平对依恋的研究发现, 安全型依恋的个体更倾向于以问题为中心应对情绪情 境类型,原因是安全依恋个体对外界具有较高的控制 感[6]而且,研究还发现,感知到的应对类型是依恋 和心理健康的中介变量[7],因此,可以通过提高个体 对自己情绪应对类型的感知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事 实上,当知觉到的情绪情境为可控时,以问题为中心 进行应对,直接解除刺激对情绪的压力,有助于心理 健康;而当知觉到的情绪情境为不可控制时,以情绪 为中心应对情境,通过改变主体的认识或行为而降低 情境对情绪的消极影响,进而有利于心理健康[8]该理论尽管采用压力和应对传统,有其精神分析 的根源但是,它的适应性、有意识的主动应对情境 是与精神分析有根本区别的,而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 它把情绪调节的注意力从个体的人格变量转移到所面 临的情境变量但其主要关注的仍是情绪调节对诸如 焦虑,抑郁等个体内部心理问题的影响,而对个体情 绪调节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则未给予应有的重视。
1.2功能主义的观点功能主义的基本思想为强调行为或心理成分的适 应性、目的性与有用性对情绪的基本看法为情绪不 但能够建立、维持,还能够中断或破坏个体与内部或 外部环境的关系[9,10]从该观点出发,情绪调节是通 过排除影响个体目标达成的障碍,从而表现出其适应 意义反过来,失调或调节不当的情绪,却可能中断 或破坏个体与环境的关系因此,个体在面对情绪刺 激情境时,使用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对其心理健康具 有不同的影响有研究者[11]把情绪调节策略妇为三 类:一类是转移注意该策略可能是主动,也可能是 被动调节;第二类是搜寻刺激情境信息即个体在面 临情绪刺激情境时,期望获得到较多的解释性信息, 个体了解的信息越多,越可能降低情绪的唤醒水平 第三类是寻求情感安慰对低收入家庭儿童愤怒的研 究[11]发现,在面对挫折任务时,从刺激源转移注意 力和搜寻挫折情境信息与愤怒情绪降低有关寻求安 慰策略与母亲控制水平和亲子关系的质量共同影响愤 怒情绪的变化使用较多转移注意策略的儿童,其外 部心理行为问题较少即使忽略个体差异,情绪调节 策略的使用与心理问题仍具有相对稳定的对应关系 研究还发现,仅使用单一情绪调节策略或者随机使用 情绪调节策略的个体,比随着刺激情境的变化而有计 划地使用不同调节策略的个体,报告出较高的焦虑水 平和表现出较多的身心症状[12]。
该理论强调了情绪调节的适应性,关注了情绪调节与个体内外部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关系,但是把情绪 调节等同于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把儿童情绪调节的 发展理解为不同年龄阶段情绪调节策略使用的差异有 些不妥2情绪调节的过程观2.1情绪调节的两阶段过程模型 不管应对模型还是功能主义的情绪调节观点,主要研究内容是针对消极情绪的调节,而且把情绪调节 作为一次性完成的行为而Gross提出的情绪调节两 阶段过程模型[3],则认为情绪调节是在情绪发生过程 中展开的,在情绪发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情绪调 节他根据情绪调节发生在情绪反应之前或情绪反应 之后,把情绪调节分为先行关注情绪调节 (antecedent-focused emotion regulation)和反应关注 情绪调节(response-focused emotion regulation)情 绪调节发生在情绪反应激活之前,称先行关注情绪调 节,情绪调节发生在情绪已经形成、情绪反应激活之 后,称反应关注情绪调节Gross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把情绪调节策略归为两大类:即 认知重评(cognitive reappraisal)和表达抑制 (expression suppression)。
认知重评从认知上改变个体对情绪事件的理解,从而改变其情绪体验,属于先 行关注的情绪调节策略表达抑制是指对将要发生或 正在发生的情绪表达进行抑制,该策略调动了个体的 自我控制能力,但仅仅控制了情绪的表达,改变了外 部情绪表现,情绪体验并没有因此改变,属于反应关 注的情绪调节策略Gross及其同事就该模型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发 现,善于使用认知重评策略的个体其幸福感、抑郁和 满意度等反映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较积极而使用表 达抑制的个体其心理健康水平较低[3,13]这一点也得 到了进一步研究[14,15]的证实,研究还发现,抑制消 极情绪表达增强了消极情绪体验,抑制积极情绪表达 降低了积极情绪体验[16]同时,由于表达抑制需要 耗费认知资源,从而对其它认知活动产生消极影响 [17,18],比如,社会交往0标难以有效达成,可能因 此导致人际交往、社会关系的破坏,反过来,对个体 的心理健康又可能产生消极影响内部和外部双重的 消极影响使使用表情抑制的个体,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而认知重评策略发生在情绪产生之前,不需要持续的调节,从而较少占用认知资源,因此,几乎不影响认 知任务的完成该模型把情绪调节看作在情绪产生过程不同阶段 所进行的,既有消极情绪调节,也有积极情绪调节, 强调一般情绪调节过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另外,从 调节情绪体验到调节情绪表现,在关注内部环境的同 时,强调了情绪调节通过影响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对个 体心理健康的影响然而,该模型主要强调从行为层 面上,降低不良情绪的表达,而没有重视对消极情绪 适应性的表达虽然抑制消极情绪与短期的社会能力 呈正相关,然而长期而言,一味地抑制消极情绪表达 不但使个体难以理解自己的情绪,还容易导致出现各 种心理问题,而适应性的情绪表达却有利于提高个体 的情绪理解能力、社会能力以及心理健康水平[19]2.2自动-主动情绪调节的神经科学研究Davidson从神经系统科学的观点出发,通过对情 绪理论的发展历史考察,认为情绪调节包括内隐的、自动的情绪产生过程和主动的情绪调节过程[20]当 然,作为广义上的情绪调节过程,这两个阶段具有一 定的交叉和重叠,伹这并不能否定二者在时间上的相 对先后延续性自动的情绪调节过程与主动的情绪调节过程分别 激活大脑不同的部位[21]当个体受到情绪刺激时, 先是自动的情绪产生过程,该过程更多与边缘神经系 统、海马回、杏仁核等神经系统的变化有关,然后涉 及到主动的情绪调节过程,该过程主要与认知调节以 及个体对有关情绪肌的抑制与调节有关。
该假设也得 到了实验[22]的支持,研究通过先诱发被试产生某种 情绪,对反映其有关情绪的指标进行测试,随后施以 不同的指导语,目的是使被试进行不同方向的主动情 绪调节,然后测试有关情绪指标结果发现,不同的 指导语对反映情绪的有关指标产生了显著的效应实 验还发现,抑制消极情绪的能力与增强消极情绪的能 力出现了显著的负相关[22],表明在调节情绪的方向 与效价(valence)上有显著的个体差异而这种差异 有可能导致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同另外,自动情 绪调节过程的长期影响有可能塑造情绪的中央神经系 统,从而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健康,甚至身体健康或免 疫系统的功能该理论把情绪调节过程分为情绪产生的自动过程 与主动的情绪调节过程,相当于扩展了 Gross的情绪 调节过程模型。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