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夯实基础 完善服务 (2).doc

11页
  • 卖家[上传人]:公****
  • 文档编号:549458207
  • 上传时间:2023-05-2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9.51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夯实基础 完善机制构建广覆盖高效能的基层文化服务体系中共松滋市委 松滋市人民政府松滋地处湖北省西南部全市国土面积22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9.53万亩,地形地貌为“六山一水三分田”全市人口86万,现辖16个乡镇和1个省管开发区松滋于东晋咸康3年(公元337年)建制,已有1675年历史1996年撤县建市,是一座兼具工业、农业、商贸、旅游特色的新兴城市松滋自然禀赋独特,现已探明可供开采的矿产资源有钾盐、石油、煤、岩盐、重晶石、石灰石等30余种,其中钾盐、煤矸石、岩盐等资源储量丰富,开发前景广阔以洈水风景区为主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松滋工业基础较好,是全省老工业基地之一目前有白云边公司、飞利浦汽车照明公司、三盟机械公司等88家规模企业(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已初步形成白酒酿造、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等特色产业集群松滋农业特色鲜明,是国家商品粮、优质棉、优势水果基地和无公害柑橘生产基地,首批全国生猪调出大市松滋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焦柳铁路贯穿全境,长江黄金水道过境里程22.5公里,距三峡国际机场80公里松滋古称“乐乡”,文化积淀深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古有唐代诗人李白驻游此地,留下了“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的脍炙人口的千古佳句。

      松滋素有“金松滋”的美誉1981年《人民文学》第11期,著名作家碧野发表了著名的《荆南散记》《荆南散记》分别叙写松滋、公安、石首三地风光,篇首既以“金松滋”冠名丰富的文化资源,构成了积淀深厚的文化特色,我市通过深入挖掘、开发,现已形成八大文化名牌即,以松滋第一任县委书记黄杰同志领导农民暴动、构成湘西革命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九岭岗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古洈水风景区及北大山国家森林公园形成的历史为代表的山水文化;以“中国第五香”浓酱兼香型酒白云边酒为代表的酒文化;以南风佛鳝、腐竹牛肉、松滋鱼糕、五花扣肉、麻水豆皮、沙道观杜婆鸡等为代表的饮食文化;以距今50万年的古象牙化石和距今100万年的古松树化石、距今4000万年的湖北骨唇鱼化石为代表的化石文化;以“毛坝烟、砂罐茶”为代表的松滋民俗文化;以松滋历代书画名人书画作品为代表的书画文化;以毛泽东像章纪念馆、黄杰同志纪念馆、独臂将军贺炳炎纪念馆、任长生烈士纪念馆、胡冬敏烈士纪念馆为代表的收藏文化现共有省级文保单位10处(桂花树遗址、何家岗遗址、唐家岗遗址、姚家祠遗址、九岭岗农民暴动纪念地、云联塔、万寿桥、断山口墓群、桃子岭墓群、雨坛包墓群),通过精心整理,积极申报,“松滋说鼓子”、“滚灯舞”、“双镲子”、“毛把烟*砂罐茶”、“白云边酒酿造工艺”被列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中“松滋说鼓子”更是荣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近年来,我市被中华诗词协会授予“中华诗词之乡”荣誉称号,先后两次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文化市场管理先进集体、全省新闻出版系统先进集体;被省人事厅、省新闻出版局表彰为“农家书屋建设先进单位”;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被省文化厅专题信息推介;推行文化市场集约化经营以及“零点断网”工作被省及荆州作为行业管理典型经验在全省、全市推广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积极稳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将保护并落实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放在首位,将文化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并形成特色,有序推进松滋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我市的主要作法是:一、农村基层文化网络全覆盖我市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1、网格化管理,着力搭建农村基层文化服务平台在服务平台建设上,实施网格化管理,即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以文化部门专业机构为龙头,全市按机关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乡土民俗文化、社区健身文化、非物遗保护传承文化等分类建立网格化培训专班,一个类别一个网格,一个牵头人一个班子,一个特色一个计划。

      沉下去带动活动,走上来提升质量,有力推动了基层文化活动的开展我市现有图书馆1家、群艺馆1家、博物馆1家、人民剧院1家、京剧团(艺术团)1个,正在积极筹建贺炳炎将军纪念馆及民间民俗和行业(企业)博物馆,并已向社会做出了免费开放承诺其中市图书馆为“国家二级图书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市群艺馆合署办公基本建成市有“三馆”、镇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室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全市现有各类文化经营企业318家,文化产业年营业总额达3.15亿元,实现利税5000多万元,解决就业 1500多人次2011年珠海美一方投资有限公司投资2个亿兴建 “才知文化广场”,内设剧院、群艺馆、3D电影院、网城、酒店、商贸等文化休闲娱乐于一体文化产业群,建成后将大大提升了我市文化产业形象全市先后建成滨江文化广场、北湖游园、南湖游园、言程公园等20多个市、镇、村级文化中心和文化广场,为广大群众休闲、娱乐、健身、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有50多支城乡业余文艺团队,集聚了2000多人活跃在街道、乡镇、社区、村落的业余文化工作骨干,实现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演出”的目标每至傍晚,悠扬的乐曲,舞动的人群,成为了全市城乡一道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2、责任制考核,强力保障农村基层文化服务质量强化责任考核,形成文化自觉,是提升服务质量的有力保障我市建立起了以市、乡镇、村(社区)和村(社区)文化员为主体的四级目标责任制一是全市文化基础设施管理的日常督查、通报、考核、奖惩目标责任制每年由市委宣传部组织专班对全市相关文化基础设施使用管理情况进行全面检查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全年绩效考核结账,对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到位的要求制定整改方案限期整改落实二是辖区文化建设管理目标责任制市直单位及乡镇分管文化工作的领导和文化站长要按规定对辖区内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进行指导和监督,半年一碰头,年底结总账三是村社区文化建设管理目标责任制要求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切实把村居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工作岗位目标责任制,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文化设施被挪用、挤占和边建设边流失的问题四是村社区文化员工作目标责任制村居班子中确定专人负责村居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同时建立健全了工作人员岗位职责以及教育培训、团队活动管理、器材使用维护、图书借阅等制度,并上墙公布,自觉接受村民的监督3、长效性建设,努力丰富农村基层文化服务载体一直以来,我市始终注重建立健全送文化下乡的长效机制,深入开展以“三送”(送戏、送书、送电影)为载体的文化下乡活动,使文化下乡活动经常化、制度化。

      村居每年都组织开展了6次以上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文化活动,并确保每个村每年电影放映不少于12场,利用信息共享工程开展理论教育、文化艺术、科普知识等培训不少于2期,宣传窗(或黑板报)定期刊出同时,广泛开展群众读书活动,确保村图书室每年新增图书100册以上二、农村基层文化服务高效能近年来,我们坚持从完善领导、投入、人才“三项机制”入手,努力形成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民生文化建设新格局1、健全领导机制通过近年来的工作,我市已形成了“141”的良性领导机制即,“一种认识主导”市委市政府鲜明提出,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文化软实力在竞争中的作用,像重视经济发展那样重视公共文化建设,像重视维护人民群众经济权益那样重视维护人民文化权益,凝心聚力抓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从而使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与落实人民经济权益、政治权益等相协调四项纳入保障”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市委、市政府制定了《松滋市文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纳入各级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内容一个会议推动”我市建立健全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党委领导、政府部署,发改、财政、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部门分工负责,农业、教育、民政、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等部门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合力。

      在日常工作中,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每年听取两次文化工作汇报,专题研究文化工作市委宣传部积极做好组织、协调、督办工作,大张旗鼓地宣传基层文化工作,让全社会理解、关心、重视和支持基层文化工作,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2、完善投入机制在加大投入力度上,市委市政府态度明确,每年确保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有一定的增幅在今年的预算投入中,就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和制约文化发展投入不足的问题,对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纳入了全额预算予以保障,对文化项目经费按规定进行了配套本年度财政预算内资金增加了200万元,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积极落实对文化建设的扶持政策,有效保障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图书购置、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文化人才培训、文艺创作奖励、群众性文化活动补助等经费从我市实际出发,及时听取宣传文化部门的汇报,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通过完善税收减免等相关经济政策,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贤达和民间资本组建民间演出团体,举办公益文化活动,赞助公益文化事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积极探索多渠道利用社会资金的路子同时,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市文化局具体组织实施,动员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和居民捐书捐物,扶持镇村文化站和文化室,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3、强化人才机制当前我市正在进行文化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改革工作,这项工作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采用全员聘用、岗位工资、业绩考核、项目负责等办法,大胆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创新用人和收入分配制度,促使其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服务质量有效提升因地制宜实施“院团”改革工作,保留“松滋市京剧团”牌子,和市群艺馆合并,老同志全部养起来,年轻同志竞争上岗,组建新的符合群众需求的演艺集团,繁荣基层文化坚持从实际工作出发,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学历进修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方法,抓好现有文化队伍素质的提升,今年来已开展了两期培训始终注重加强文学艺术界各专业协会建设,经常组织专业艺术团体下乡演出,调动各种文化艺术人才在丰富城乡文化生活、传承民间传统文化等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乡土文艺人才的作用,建立乡土文艺人才库,着力解决基层文化工作人员不足的问题,全市聘用了一批有一技之长、热心于基层文化工作的乡土文艺人才担任乡镇(社区)和村居专兼职文化员,催生基层文化设立政府性文化奖励项目,对取得突出成就、做出突出贡献的民间文化团体和民间文化艺人进行奖励,充分调动各专业民间文化人的积极性。

      如我市业余剧作者徐东创作的话剧小品《我的父亲》,就荣获了“首届全国戏剧文化奖小型剧本奖”三等奖目前,全市拥有农民乐队50余支,民间艺人近500人三、农村基层文化事业大发展我市立足松滋文化传统和品牌优势,大力实施精品文化工程,不断培植特色,拓展内涵,实现以特色创品牌,以特色树形象,以特色兴产业1、用活文化“大篷车”为了在新时期让文化惠民成为常态,我市充分利用演出车,组织市京剧团、市群艺馆专业人员组成演出小分队,开进街头巷尾,走进田间地头,活跃在人民群众中间,传政策音,唱身边事,演群众情,因时因势开展灵活多样的演出活动将中央的家电下乡政策、计生政策等各项和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惠农政策编成快板、小品、松滋“说鼓子”,第一时间送戏下乡到基层流动舞台“大篷车”,成为了展示地方特色文化的大舞台,成为了承担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成为了市委、市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沟通联系的连心桥王家桥镇王家桥社区居民李达银在观看了流动舞台车巡演节目后说:“以前只是在新闻联播里听说过文化惠民,没想到文化部门真的把戏演到了家门口”两年来,全市通过下乡演出共宣传各类政策法规80余件,为部门无偿提供宣传服务90余次。

      今年来,文化“大篷车”共演出20余场,很好地满。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