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宾城市概况.docx
37页行政区划宜宾市辖2区8县—— 行政区划图全市幅员面积1329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至2010年底为55.14平方公里其中市 宜宾市行政区划示意图辖区为: 翠屏区和南溪区 县分别为:宜宾县(人口102万)、江安县、长宁县、高县、筠连县、珙县、兴文县、屏山县共有72个乡(其中,苗族乡11个,彝族乡2个)、104个镇、10个街道办事处、299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269个居民小组、2948个村民委员会、22869个村民小组 规划发展:拟将宜宾县和长宁县2县撤县改区(已上报,待批复) 扩权强县:宜宾县(第一批)、江安县、长宁县、高县、兴文县(第二批)名称国土面积人口行政区划生产总值870.85(2010)翠屏区1123平方公里76万10街道8镇6乡327.71亿南溪区704平方公里42万9镇6乡驻南溪镇53亿宜宾县2945.8平方公里102万18镇 8乡驻柏溪镇107亿江安县888平方公里54万14镇4乡驻江安镇61.62亿长宁县999.6平方公里44万10镇8乡驻长宁镇60 亿高县1323平方公里52.37万12镇7乡驻庆符镇63亿(2010)筠连县1256平方公里40万9镇9乡驻筠连镇62.55亿珙县1150平方公里42万8镇9乡驻巡场镇63亿兴文县1373平方公里44万8镇7乡驻古宋镇43亿屏山县1531平方公里29.3万8镇8乡驻新发乡22亿(2010)人口【政区】 2010年,宜宾市辖有翠屏区、宜宾县、南溪县、江安县、长宁县、高县、筠连县、珙县、兴文县、屏山县等1区9县,共有104个镇,71个乡(其中:苗族乡11个,彝族乡2个)、10个街道办事处,302个社区居委会,2338个居民小组,2859个村民委员会,22973个村民小组。
【人口】 2010年末,公安户籍统计宜宾市总人口539.02万人,比2009年末增加4.09万人全市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100.88万人,农业人口438.14万人;男性281.07万人,女性257.95万人;当年出生人口74008人,人口出生率13.73‰,当年死亡人口58260人,人口死亡率10.81‰;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 全市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为405.08人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宜宾市位于四川省南部,处于川、滇、黔三省结合部、金沙江、岷江、长江汇流地带地跨北纬27°50′~29°16′、东经103°36′~105°20′之间市境东邻泸州市,南接云南昭通地区,西界凉山彝族自治州和乐山市,北靠自贡市,东西最大横距153.2千米,南北最大纵距150.4千米,全市幅员13298平方千米宜宾自古处于巴、蜀、滇、夜郎等部族王国往还的冲要之地,“负山濒江,地势险阻”;秦、汉时已为中原王朝开发经略“南中”的咽喉要隘,为“五尺道”、“南夷道”止点:隋、唐时再筑“石门道”,“南通元诏”,“当舟车之冲,冠盖住来相望”;宋时号为“上州”,“勾挂二江,抚有蛮僚”;明、清时“水陆交会,贸易四达”,被誉为“西南半壁古戎州”;当代有“万里长江第一城”之称。
历史宜宾是祖国西南开发较早的城市,早在西汉高后六年(前182年)已设城,至今已有2190年历史2)宜宾是祖国西南云、贵、川、藏、渝最早设立县以上行政机构——郡的几个城市之一西汉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宜宾城已成为犍为郡郡治所在,至今已2094年此后,且有1400多年时间长期为郡、州、路、府、督察区、专区、地区、省辖市治所驻地3)宜宾自古以来即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央政权开拓、经营西南的战略要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为多次农民起义、民主革命斗争异常重视和争夺的战略要道4)宜宾是四川省内最早建立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城市之一,1926年1月即成立了中共宜宾特支1935年2月,长征中的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中国工农红军组建了中共川南特委、川南游击纵队,转战于今宜宾市南部兴文、江安、长宁、珙县、筠连等地,为配合红军北上抗日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中国和四川近现代革命斗争史上谱写了光辉篇章地形宜宾市地形整体呈西南高、东北低态势西部为大小凉山余绪,中有市境最高点,海拔2008.7米的屏山县五指山主峰老君山;南部为四川盆地贫舷带,即云贵高原北坡,中有海拔1795.1米的兴文县仙峰山,海拔1777.2米的筠连大雪山等;东北部为华蓥山余脉所在,宜宾城附近之七星山、龙头山、观斗山分别分布于此区域;东南侧属四川盆地东岭谷区,市境最低点,海拔236.3米的江安县金山寺附近长江河床在此区内;西北侧属盆中方山丘陵区,其大部皆为宜宾县属地。
全市地貌以中低山地和丘陵为主体,岭谷相间,平坝狭小零碎,自然概貌为“七山一水二分田”市境内海拔500~2000米的中低山地占46.6%,丘陵占45.3%,平坝仅占8.1%水系金沙江、岷江、长江横贯市境北部,三江支流共有大小溪河600多条南广河、长宁河、横江河、西宁河、黄沙河、越溪河、箭板河、宋江河、古宋河等9条中等河流流域面积均在500平方千米以上另有21条河流流域面积为100~500平方千米,有23条小河流域面积为50~100平方千米三江的支流、溪河或由北向南,或由南向北作不对称的南多北少状河网分布,南部支流多发源于崇山峻岭,故滩多水急;北部支流多发源流经丘陵,故水势平缓,岸势开阔气候2008(2007年12月~2008年11月)年度,宜宾市气温正常,降雨量正常略偏少冬季低温冷冻明显,秋季绵雨偏重综合评价2008年度农业气候年景为偏好年份 气温:年总积温6464.8~6781.6℃,与多年平均相比高县、屏山县、宜宾县偏少18.9~117.8℃,其余县(区)偏多52.8~164.7℃;年平均气温17.6~18.6℃,其中长宁县最高为18.6℃,筠连县最低为17.6℃,与多年同期平均相比,高县、屏山县、宜宾县偏低0.1~0.5℃,其余县(区)偏高0.1~0.4℃,均属正常范围。
各季气温变化情况是:冬季偏低,特别是1月份各县(区)异常偏低1.9~2.3℃,春季普遍偏高,夏季正常,秋季偏高 降雨:年总降水总量835.3~1398.5毫米,其中珙县最多为1398.5毫米,宜宾县最少为835.3毫米,与多年平均相比,筠连县、江安县、珙县偏多1~19%,其余县(区)偏少1~12%全年降水分布是冬、春、秋季雨量均偏多,而夏季偏少较多 2008年度主要气候事件及其影响: 1、低温冷冻1月12日至2月1日,宜宾市出现自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平均气温最低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极端最低气温普遍降至0℃以下1月27日、28日、30日和2月1日均出现降雪过程此次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历史罕见,具有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的特点,给全市特别是山区的交通运输、电力传输、通讯设施、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和重大损失据统计,灾害涉及10个县(区)169个乡(镇)179.36万人受灾,道路积雪严重,部分路段实行交通管制;部分地方通讯中断灾害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26亿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1.58亿元 2、夏旱年内夏旱一般,5月上中旬长宁县、高县出现夏旱,6月中下旬屏山县出现夏旱,但程度一般,且达到后很快解除,影响甚微。
3、伏旱7月上旬至下旬出现一段少雨天气,全市除屏山、筠连、长宁县外,均达到伏旱标准就农业生产而言,对大春作物的影响较小,对再生稻的蓄留影响更大8月中旬至下旬,宜宾市再次出现一段相对少雨期,宜宾县、翠屏区、兴文县、高县出现第二段伏旱虽然降雨量偏少,但雨日较多,8月24~29日还出现了一段连阴雨天气,因此第二段伏旱几乎没有不利影响 4、暴雨洪涝盛夏期间全市出现4次暴雨天气,分别是6月14日、6月30日至7月1日、7月31日至8月1日、8月6~10日 6月30日至7月1日为全市性的区域性暴雨,共有9个县(区)出现暴雨或大暴雨,最大雨量出现在筠连132.1毫米全市4个县47个乡(镇)、8.02万人受灾,因灾死1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59.6万元,其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231万元 8月6~10日,出现几乎是连续性的区域性暴雨此次暴雨天气过程,范围广、持续时间长,但降水强度并不大,最大日降水量仅86.8毫米,因此灾情并不严重 5、风雹5月1日宜宾县永兴、白花、观音、古罗、王场等5个乡(镇)50余个村遭受了风雹灾害袭击,中心区域为永兴、白花两镇风雹灾害导致3.92万人受灾,轻伤2人,死亡大牲畜7头。
房屋受损3829间(其中多数为瓦房房顶受损),倒塌49间农作物受灾1.78万亩,成灾0.77万亩,绝收0.25万亩,粮食减产382吨,直接经济损失416万元,其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220万元 7月25日,珙县南部及兴文县和筠连县部分乡(镇)出现大风、冰雹天气,灾情主要涉及珙县玉和、上罗、底洞、洛亥、恒丰5个乡(镇)14个村1.38万人,因灾造成农业经济损失248万元 7月31日,筠连县受大风冰雹影响4个乡(镇)9个村515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19.8万元,农业经济损失12.24万元 6、秋绵雨从10月24日开始,宜宾市一直以阴雨天气为主,特别是10月24~31日持续降雨,最长降雨日数8~10天10月24日至11月2日累计降雨量62.8~149.9毫米,较多年同期平均偏多188~480%,除翠屏区和筠连县以外,其余各县均为历史同期最多年份长时间的阴雨对全市农业生产影响较大,给秋收、秋种带来了不利影响 2008年度气候对农业的影响评价: 1、冬季低温冷冻,影响弊多利少1月份宜宾市出现的自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平均气温最低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给全市农业生产带来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雨雪天气带来较多降水,利于土壤增墒;较长时间的持续低温,对抑制小春病虫害的冬季蔓延发展,减少作物病源、虫卵越冬基数,利于降低开春后病虫爆发流行的机率;低温过程延缓了作物生育进程,对小春作物进行抗寒锻炼,为后期形成大穗,提高产量有利但是,因积雪塌压,油菜等农作物受到机械性损伤;蔬菜生产受到较大影响,青菜、冬洋芋、芋头等作物因冻害致死,积雪也造成一些地方的蔬菜大棚受损;山区部分冬性较弱的小春作物和经济果木,遭受不同程度的冻害;另外,部分地势较低、排湿不畅的田块湿度过大,部分出现湿害 虽然长时间的低温阴雨天气有利于降低森林火险等级,但积雪和结冰,造成大量竹木受损折断畜牧业生产受损严重,畜禽受冻致死,且多为仔崽和幼禽,对全年的畜牧生产还有后续影响 2、大春作物生长季节光、温、水匹配是2008年全市大春增产的主要原因2008年全市各地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日普遍出现在2月28日,较常年提早3~7天,大春播种期热量总体水平较高,气温波动小,同时农田蓄水和旱地土墒都保持良好,水稻、春玉米秧苗素质好,大春开局形势良好 年内全市无春旱,而且只有屏山县、高县、长宁县3个县出现一般性夏旱。
由于冬春降水较多,大田蓄水充足、旱地土墒保持良好,夏旱对大部分农作物影响不大,大春作物栽播顺利,秧苗活棵快,质量好,作物生长状况较常年偏好 6月,全市各县(区)月平均气温24.5~25.8℃之间,大部县(区)偏高0.3℃以上,无低温冷害出现;月降雨量虽较常年偏少,但水分条件基本能满足作物生长需要各县(区)日照在104~232小时,大部分县(区)偏高2成以上在水稻拔节孕穗期未遇干旱低温危害,充足的光照条件,对幼穗发育十分有利,有助于形成大穗,提高产量 尽管年内出现了范围较广的伏旱,但由于前期积温偏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