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儿科 ppt课件.ppt
58页中 医 儿 科 概 述 酒泉市人民医院中医科 陈 萍,,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用中医治法与手段,研究小儿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及各类疾病的诊治和预防的一门学科一、 生理特点 二、 病因特点 三、 儿科望诊 四、 中医治疗,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脏腑娇嫩是指机体各系统和器官的发育不全和脆弱 •形气未充是指小儿形态和功能均未臻完善 •具体表现:肌肤柔嫩,腠理疏松,气血不充,神气怯弱,肺脾娇弱,肾气未固,筋骨未坚经脉如丝,脉息如毫等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灵枢.逆顺肥瘦》中说;“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 《颅囟经.病证》提出:“孩子气脉未调,脏腑脆薄,腠理开疏” 《小儿病源方论.养子十法》则说;“小儿一周之内,皮毛、肌肉、筋骨、脑髓、五脏六腑、营卫、气血,皆未坚固” 从脏腑娇嫩的具体内容来看,五脏六腑的形和气皆属不足,其中尤以肺、脾、肾三脏更为突出一)肺常不足肺主一身之气,称为娇脏,外合皮毛《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脾生肉,肉生肺”,小儿健壮有赖于后天水谷精微的不断补充,脾胃健旺,则肺卫自固小儿“脾常不足”,脾虚则肺气亦弱,肺气弱则卫外功能不固,外邪容易乘虚而入。
肺脏娇嫩 呼吸不匀、息数较促 卫外功能不足,易为外邪所侵袭,营养不良、体质弱的婴幼儿更为明显,常可导致反复呼吸道感染最容易患外感(感冒、咳嗽等)和时行疾病(流感、腮腺炎、水痘等) 肺常不足,多患本虚标实之证二)脾常不足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小儿气血、营卫来源,肌肉丰富、肢体健壮等皆与脾的关系密切由于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生长旺盛,对精血津液等营养物质的需求较成人相对多,但小儿又脾胃薄弱,饮食稍增,则易引致运化功能失常,故谓“脾常不足”脾常不足 运化力弱 容易出现伤食、积滞等乳食伤脾证,且后天不足,五脏六腑未壮,以致体弱多病三)肾常不足,肾为先天之本,肾中元阴元阳为生命之根,关系到人的禀赋体质与成长,各脏之阴取之于肾阴的滋润,各脏之阳依赖于肾阳之温养小儿生长发育、抗病能力,以及骨髓、脑髓、发、耳、齿等的正常发育和功能都与肾脏关系密切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之时,肾气未盛,气血未充,而肾阴肾阳的功能发挥,又需要依赖脾阳运化的水谷精微不断补充和化生,所以万密斋在《育婴家秘.五脏证治总论》中总结为“脾常不足,肾常虚”肾常虚 肾精未充青春期前的女孩无“月事以时下”男孩无“精气溢泻”婴幼儿二便不能自控或自控能力较弱等,,(四)肝常有余 •其一小儿时期肝主疏泄,具有疏泄升发全身气机的功能,且其升发疏泄之功是与日俱增,并非肝阳亢盛。
•其二,由于小儿脏腑经络柔弱,气血未充,故感邪后易化热化火引动肝风 ,易发惊惕、抽风等症五)心常有余 ①指小儿发育迅速,心气旺盛有余,呈生机蓬勃之象,并非指心火亢盛 ②指小儿脏腑柔弱,感邪后易化火扰乱心神,出现心火上炎之证小儿的机体,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方面,都是在不断地、迅速地向着成熟、完善的方面发展 年龄愈小,生长发育的速度就愈快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纯阳”之体,出处:《颅囟经·脉法》中说:“凡孩子3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 含义: “纯”指元阴元阳未曾耗散,“阳”指小儿的生命活力,犹如旭日之初生,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是对小儿生机蓬勃、迅速发育生理特点的概括病因特点,,外感因素六淫邪气:疫疠之气:,风邪 肺系疾病—肺常不足—风邪经口鼻皮毛而入—感冒、咳嗽、肺炎喘嗽、哮喘等—发病急、传变快,化热化火引动肝风—兼夹证:肺经表证,脾胃里证,寒邪 冷哮—受寒饮冷—伤肺,寒饮内停 寒泄—直中脾胃,脾阳受损 腹泻迁延—由脾及肾,伤及肾阳 硬肿症—寒凝血脉—气血流行不畅,暑邪 暑风暑痉—感受暑邪—高热、昏迷、抽风—痰、热、惊、风 暑热症—长期发热、多饮、多尿、无汗,湿邪 腹泻—湿困脾阳,运化无权,水湿不化 湿阻脾胃—食欲不振,厌食 痿证—湿与热合,流注经络,秋燥 乳蛾(疫喉)—燥邪疫毒 肺胃,循经上炎,毒聚咽喉。
燥咳—秋燥经口鼻入—伤津液,肺失清肃——肺燥阴伤证火邪 感受温热病 风、寒、暑、湿、燥等化热化火—热病易生风动血—昏迷抽风,发斑出血等症疫疠之气 时行疾病——麻疹、水痘、小儿麻痹症、丹痧、顿咳、痄腮等 病情较危重,相互传染的特点,2.乳食饮食有序、有时、有节为什么小儿容易出现呕吐、腹泻、食积等疾病?脾常不足 喂养不当 不能自控,3.先天因素遗传因素:先天畸形、生理缺陷、代谢异常等妊娠因素:饮食失节、不良情绪、劳逸失度、感受 外邪,4.情志因素: 惊 恐; 忧 思; 精神行为障碍5.意外因素 误事毒物; 烫伤; 溺水、触电、外伤事故; 窒息6.其他因素 环境或食品污染,或农药、激素超标 放射性物质污染 医源性损害—治疗护理不当、院内感染,1.外因为病,实证多见 2.禀赋不足,脏腑多虚,望 诊,望神色审苗窍察二便察指纹,(一)望神色:新生儿面色嫩红,或小儿面色白里透红为正常肤色面呈白色,多为虚证、寒证面呈红色,多为热证面呈黄色,多为脾虚证或有湿浊面呈青色,多为寒证、痛证、瘀证、惊痫面呈黑色,多为寒证、痛证、瘀证、水饮证若小儿肤色黑红润泽,体强无病,是先天肾气充沛的表现。
二)审苗窍:正常小儿舌体柔软、淡红润泽、伸缩自如,舌面有干湿适中的薄苔新生儿舌红无苔和哺乳婴儿的乳白苔,均属正常舌象舌体肿大,板硬不灵,甚则肿塞满口,不能转动吮乳,成为木舌,由心脾积热,火热循经上行所致;舌下红肿突起,形如小舌,称为重舌,属心脾火炽,上冲舌本所致;,舌吐唇外,掉弄如蛇,称为弄舌,多为大病之后,心气不足或惊风之兆;舌吐唇外,缓缓收回,称吐舌,常为心经有热所致,吐舌不收,心气将绝;时时用舌舔口唇,以致口唇四周灰暗或有脱屑、作痒,称舔舌,多因脾经伏热所致三)察二便大便稀薄如水,色黄夹粘液,气味臭秽,为 湿热蕴结肠腑;大便质稀色清,夹泡沫,臭气轻,腹痛重,为风寒湿滞大肠;大便稀薄色淡,夹乳片,气味酸臭,为伤乳积滞泄泻;,大便稀薄色黄,夹未消化食物残渣,气味腐臭,为伤食积滞泄泻;大便质稀溏,夹未消化物,色淡不臭,食后易泻,为脾虚食滞不化;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滑泄不止,为脾肾阳虚失煦便泄赤白粘冻,伴里急后重,多为湿热下痢四)察指纹正常小儿的指纹大多淡紫隐隐而不显于风关以上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侧轻重”,,纹色鲜红浮露,多为外感风寒; 纹色紫红,多为邪热郁滞; 纹色淡红多为内有虚寒; 纹色青紫,多为郁热内结; 纹色深紫多为瘀滞络闭,病情深重。
纹达指尖,称透关射甲,若非一向如此,则示病情重危病理特点,发病容易,变化迅速脏气精灵,易趋康复,发病容易 变化迅速,脏气清灵 易趋康复,年龄愈小,发病率越高,变化越快 且以肺脾两脏的疾病较多见为什么出现上述病理特点?,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生机蓬勃 发育迅速,,,肺系疾病 脾系疾病 肾系疾病 时行疾病,昏迷、抽风,发病容易,肺脏娇嫩 脾常不足,神志祛弱 肝常有余,,,,①肺脏娇嫩、卫表未固肺主宣发,功能尚不健全肺气肃降,功能尚不完善 ②小儿冷暖不知自调,护养失宜感冒、咳嗽、肺炎喘嗽、哮喘等肺系病证 儿科发病率最高的一类疾病 肺常不足,脾常不足易出现消化障碍证侯,在小儿时期,脾胃功能尚未健全,迅速的生长发育对营养物质需求迫切,脾胃负担相对较重,乳食不知自节,饥饱不知自调,需求和脾胃功能发生矛盾,呕吐,泄泻、积滞等脾系病证常见,发病率居儿科第二位肾常虚,由于小儿真阴未长,肾气未充,体内精髓血脉等物质基础相对不足,故常出现解颅、鸡胸、龟背、五迟、五软等证肝常有余,肝受邪侵,则其升发疏泄受阻, 邪郁肝经,则易化热化火,扰动肝风,引发惊搐等证心常有余,小儿心经受邪,易化热化火,扰乱神明,出现烦躁、惊乱、神昏、惊厥等症。
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感邪后,邪气蕴积泛滥,使病热嚣张,出现实证,寒与热之间非常容易转化,小儿患病邪气易实正气易虚,邪毒盛,正气易伤,实证迅速转为虚证或出现虚实夹杂的症侯感邪易致阴伤阳亢 体属“纯阳”外感六淫之邪,皆易从火化 卫外不固,易感疫疠时邪,多属热证,,,,,感冒,腹泻,小儿不及时治疗,常可导致脱水,酸中毒,从而致循环衰竭而死亡感冒若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支气管肺炎或出现心阳虚衰的危疾急性肾炎,可能并发急性心衰,急性肾衰和高血压脑病这三大危证,,①与成人相比,小儿为纯阳之体,生机蓬勃,活力充沛; ②脏气清灵,随拨随应,对各种治疗反应灵敏; ③并且小儿宿疾较少,病因相对单纯,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小儿则》中指出:小儿“脏气清灵、随拨随应、但能确得其本而撮取之则一药可愈”这句话,正是对小儿生理,病理及治疗特点的概括中 医 治 疗,,一、肺系疾病-----葛根汤加减二、消化道疾病----小建中汤加减 三、泌尿系疾病----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减四、中医特色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