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薯类生产消费和贸易研究报告.doc
9页中国薯类生产、消费和贸易研究报告一、中国薯类生产情况(一) 中国薯类品种结构2003 年,中国薯类的播种面积为 产 t其中,马铃薯的播种面积 薯类的 总产量 t,占薯类的 甘薯播种面积 薯类的 总产量 t,占薯类的 从历史变化趋势看,马铃薯播种面积和产量占薯类播种面积和产量的比重都不断增加,而甘薯产量及播种面积所占比重不断下降二)中国薯类生产在国际上的地位中国是马铃薯生产大国2003 国收获面积为 马铃薯世界产量为 t,中国为 t,占世界的 世界马铃薯单产 国单产 比美国低 1961 年到 2003 年,中国马铃薯收获面积及其占世界比重都呈现不断上升的变化趋势,从 1996 年开始所占比重都在 20%以上,所占比重最小的 1961 年为 最大的2002 年为 马铃薯产量及其占世界比重呈现不断上升的变化趋势,从 2000 年开始,占世界比重都在 20%以上,所占比重最小的 1963 年为 所占比重最大的 2002 年为 世界和中国的马铃薯单产在波动中不断上升,世界单产的平均水平一直高于中国,但差距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其中差距最小的 1998 年,只比世界平均水平低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甘薯生产国。
2003 获面积为 世界比重为 是世界第一生产大国;世界甘薯产量为 t, t,占世界的 高的是日本 比世界高 40%,比日本低 20%1961 年到2003 年,中国收获面积及其占世界比重都呈现在波动中不断下降的趋势,其中所占比重最大的 1961 年为 所占比重最小的2002 年为 中国甘薯产量的波动较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又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所占比重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中国甘薯产量占世界的比重在 80%以下的只有 5 年,其他年份都在 80%以上其中所占比重最小的 1964 年为 最大的 1973 年为 世界和中国的甘薯单产都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1961 年到 1964 年世界单产水平比中国高,但从 1965 年开始,中国的单产水平超过了世界,而且差距不断拉大 (三) 薯类生产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从单产看,中国的水稻、小麦、玉米单产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并且由于耕地的减少、农田质量下降、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单产提升空间非产有限,而马铃薯具有产量高、适应性强的特性,单产与世界平均单产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从播种面积和产量看,2003 年中国薯类播种面积占粮食播种面积的 薯类产量占粮食产量的 从历史趋势看,从 1949年到 2003 年薯类播种面积占粮食播种面积的比重、上升的变化趋势。
薯类播种面积及产量所占比重变化幅度最大的是 1958 年, 其中薯类播种面积所占比重最小的 1949 年为 所占比重最大的 1958 年为 薯类产量占粮食的比重最小的1990 年为 所占比重最大的 1958 年为 从种植经济效益看,和其他粮食作物相比,薯类具有较高的种植效益,比小麦、玉米、豆类都要高,其中马铃薯每公顷的纯收益比小麦、豆类高,甘薯每公顷的纯收益比玉米、小麦、豆类高,各地薯类种植效益可能存在一定差别,种植效益不一定都比其他粮食作物种高,但部分地区的薯类种植效益比其他粮食作物高,对薯类种植效益比较高的地区,可以考虑加大薯类的种植面积四)中国薯类生产区域布局2003 年马铃薯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在 4%以上的省( 区、市)有内蒙古(、甘肃( 、云南(、贵州(、四川( 、黑龙江( 、山西( 、重庆( 、湖北(、陕西 (,其中内蒙古是第一生产大省;所占比重 1%以下的有安徽、西藏、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山东、河南、广西、海南,其他省(区、市)所占比重在 1%到 4%之间甘薯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在 4%以上的省(区、市) 有四川( 、山东(、重庆(、广东(、安徽(、河南(、湖南 (、福建(、湖北( ,其中四川是第一生产大省,所占比重 1%以下的有吉林、北京、内蒙古、天津、黑龙江、上海、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其他省(区、市)所占比重在 1%到 4%之间。
总的来说,中国薯类生产相对比较集中,内蒙古、甘肃、云南等是马铃薯的主要生产大省(区)东、重庆等是甘薯主要生产大省(市)二、中国薯类消费状况 中国马铃薯消费包括饲料、种子、废料、食物加工、食物、其他用途等2002 年,中国马铃薯的总消费量为 t,用作饲料的有 t,用作种子的有 t,成为废料的有 t,用来进行食物加工的有 t,用作食物的有 t,其他用途的有 t,其中食物占总消费的比重为 68%,用来进行食物加工的有 饲料所占比重为 总消费占当年马铃薯总产量的 从历史趋势看,1961 年到 2002 年,中国马铃薯的总消费量不断增加,食物占总消费的比重呈现开始不断减少,后来又不断增加的变化趋势,其中食物占总消费的比重最大的是2002 年,最小的是 1994 年,为 食物加工所占比重呈现先不断增加然后不断减少的变化趋势,其中所占比重最大的 1993 年为 最小的 1965 年为 5%;饲料所占比重呈现先不断增加,后不断减少的变化趋势,其中,所占比重最大的 1977 年为 36%,所占比重最小的 2002 年为 甘薯消费包括饲料、种子、废料、食物、其他用途等2002 年,中国甘薯的总消费量是 t,用作饲料的有 t,用作种子的有 I,成为废料的有 t, t,其他用途有 t。
其中直接食物占总消费的比重为 饲料占消费的比重为 总消费占当年总产量的比重为 从历史趋势看,1961 年到 2002 年,中国甘薯的总消费量开始不断增加,后来又不断减少食物占总消费的比重呈现不断减少的变化趋势,所占比重最大的 1961 年为 最小的1998 年 饲料所占比重呈现不断增加的变化趋势,近几年有所下降,其中,所占比重最大的 1998 年为 所占比重最小的 1961 年为 10%1995 年开始饲料占总消费比重超过了食物所占比重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马铃薯总消费量不断增加,但直接用作食物的比重最大,加工的比例还比较小,并且真正用于加工薯片、薯条和全粉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很少,一方面是因为马铃薯加工对马铃薯有严格要求,但目前中国马铃薯质量较差,不能满足各种加工需求;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马铃薯加工企业加工技术落后,还不具备加工高附加值产品的能力目前中国马铃薯加工业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甘薯总消费量呈现先不断增加,然后又不断减小的变化趋势,甘薯鲜食的比重和饲料的比重都很大,且用作饲料的比重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随着中国畜牧业的发展,对饲料粮的需求越来越大,加大了粮食安全的压力,甘薯和其他粮食作物相比,具有高产、稳产的特点,甘薯种植面积的扩大是缓解饲料粮需求压力的途径之一。
三、中国薯类贸易状况(一) 薯类贸易状况 2003 年种用马铃薯出口额是 美元,主要出口到朝鲜、伊朗、土耳其、越南,其中出口到越南所占比重为 美元;鲜或冷藏的马铃薯( 除种用外) 出口额是 美元,主要出口到马来西亚、蒙古、越南、俄罗斯,其中出口到马来西亚的比重为 没有进口鲜或冷藏的马铃薯;马铃薯细粉及粗粉、粉末出口额为 美元,进口额为 美元,主要从德国、荷兰、美国进口;马铃薯粉片、颗粒及团粒的出口额是 美元,主要出口到日本、马来西亚、韩国、也门共和国,其中出口到日本所占比重为 进口额为 美元,主要从德国、荷兰、西班牙进口;马铃薯淀粉出口额为 美元,主要出口到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韩国和加拿大,其中出口到韩国的比重为 进口额为 美元,主要从丹麦、德国、法国、荷兰进口种用甘薯的出口额是 美元;其他鲜甘薯的出口额是 美元;甘薯干的出口额为 294 万美元,主要出口到中国香港、日本、韩国、泰国,其中出口到日本的比重为 美元,主要出口到日本、马来西亚、韩国、加拿大,其中出口到日本的比重为 综上所述,中国主要向越南、日本、韩国和马来西亚等国家出口鲜或冷藏的马铃薯,从荷兰、德国和美国等国进口马铃薯淀粉等,这主要是因为目前中国的马铃薯加工企业还比较落后,不能满足国内对马铃薯淀粉等加工产品的需求,只能从国际市场进口。
主要向中国香港、日本、韩国、泰国等出口甘薯干、冷或冻干薯二) 薯类贸易竞争力分析通过出口量占总产量的比重、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等三个指标考察中国薯类的贸易竞争力1961 年到 2002 年,中国马铃薯出口占产量的比重很小,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其中 2002年为 所占比重最大的是 1968 年,为 甘薯出口占产量的比重也很小,也呈现先增加,然后又不断下降的变化趋势,其中 2002 年比重为 所占比重最高的是 1991 年,世界市场占有率是一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的比例,反映一国出口的整体竞争力即 2002 年,马铃薯世界市场占有率最大的荷兰为 排在第二位的德国为 中国所占比重只有 甘薯世界市场占有率最大的美国为 排第二位的以色列为 中国排第三,为 从 1990年到 2002 年,中国马铃薯市场占有率呈现开始不断减小,然后又不断增加的变化趋势,但一直都比较小,最大的 1990 中国甘薯市场占有率开始大幅度下降,近几年有所回升,其中最大的 1991 年为 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映了一个国家某一产品的出口与世界平均出口水平比较看来的相对优势,它剔出了国家总量波动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较好地反映了该产品的相对优势。
2002 年,马铃薯主要出口大国出口具有显性比较优势的有荷兰、加拿大、西班牙、意大利、英国、德国、美国等,中国没有显性比较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