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从课文看古代的衣着服饰.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第***
  • 文档编号:38029639
  • 上传时间:2018-04-2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6.50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从课文看古代的衣着服饰江苏省高淳高级中学 孙宪双秦汉以前, “衣”泛指一切蔽体的衣着,如“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桃花源记》 ) 头上戴的叫头衣,上身穿的叫上衣,下身穿的叫下衣,脚上穿的叫足衣后来, “衣”又指 身上穿的衣裳,如“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诗经·七月》 ) ,或专指“上衣” , “下衣”为 “裳(cháng) ” ,如“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诗经·绿衣》 ) 头衣主要有冕、冠、弁冕是一种黑色的最尊贵的礼冠,是天子、诸侯、卿大夫祭祀 时戴的帽子,它的顶上是一块长方形的板,叫“延” ,延的前后垂挂着串串玉珠,叫“旒” , 旒因地位不同,数目也不同,天子十二串,诸侯九串,上大夫七串,下大夫五串,士三串 后来规定臣子不得戴冕,这样“冕旒”就成了帝王的代称冠是贵族男子的束发帽,所以 “冠冕”可代指“仕宦” ,也可比喻“居于首位” ;由于只有官吏、贵族才能戴冠乘车,车 有车盖,因此“冠盖”代指官吏、贵族冠两边的丝带叫“缨” ,贵族也常自称“簪缨之家” , “绝缨”的典故可表示肚量宽宏,也表示大笑;缨在颔下打结后余下的部分起装饰作用, 叫“緌” ,如“垂緌饮清露” (《蝉》 ) 。

      作战时冠上要加胄(秦汉以后称兜鍪,再以后称盔) , 后来引申为帽子的总称弁是贵族戴的一种帽子,用几块鹿皮拼接而成,类似今天的瓜皮 帽,有皮弁、爵弁之分,皮弁白色,是武冠;爵弁红黑色,是文冠弁由“帽子”义引申 为“放在最前面”之义,故“弁言”即前言平民没有戴冠的权力,只能用帻来包裹发, 这样一物两用,既可盖发髻,又可擦汗帻是黑色或青色,所以秦时称百姓为“黔首” ,如 “以愚黔首” (《过秦论》 ) ,汉时称仆役为“苍头” 巾帼是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后代 称妇女,如“巾帼英雄”就是妇女英雄花黄是古代妇女的面饰,用金黄色的纸剪成星、 月、花、鸟等图案贴在额上,或直接在额上涂抹黄色花纹,如“对镜贴花黄” (《木兰辞》 ) 珰是妇女的耳坠子,如“耳著明月珰” (《孔雀东南飞》 ) “钿头银篦”是一种用黄金珠宝 镶嵌的云形发卡,如“钿头银篦击节碎” (《琵琶行》 ) 贵族妇女戴凤冠、花冠,凤冠上有 一只展翅凤凰,缀以珠玉金钗,花冠是饰有以罗锦仿制的花的冠,常配以霞帔(pèi) 上衣主要有襦、袍、裘、褐等襦是短上衣,可达腰部,长襦可达膝盖,如“妾有绣 腰襦” (《孔雀东南飞》 ) 一般人平时穿襦,诸侯、士大夫平时穿上下衣相连的“深衣” 。

      袍、裘是冬衣袍的夹层里充以乱麻、棉絮等,相当于现在的棉大衣,如“余则緼袍敝衣 处其间” (《送东阳马生序》 ) 裘是皮大衣,轻裘是质地好、分量轻的高级皮大衣,如“父 母岁有裘葛之遗” (《送东阳马生序》 ) 古人衣裘,毛向外,在行礼或接见宾客时,裘外须 加一件袖口较裘略短的罩衣——裼衣,否则会被认为不敬褐是一种最粗劣的短上衣,只 有贫苦人才穿,所以“褐夫”指穿褐衣的贫苦人,如“乃使其从者衣褐” (《廉颇蔺相如列 传》 ) 脱去了“褐” ,意味着摆脱了贫苦,所以“释褐”常指代做官,后来也指新科进士及 第授官衮是帝王或三公穿的礼服,因此“衮”借指帝王或三公, “衮衮诸公”指居高位而 无所作为的官僚古代汉族人一般把大襟向右掩,叫右衽(大襟) ,只有少数民族或殓死者 才左衽,所以用“左衽”来代称受异族统治右衽用绦系结,然后在腰间束带, “绅”是士 大夫束在衣外的大带,后引申为束绅的人,如乡绅、绅士等缙绅(搢绅)意为插笏(又2叫朝笏、朝板,中间略呈弯曲,天子之笏用玉制作,诸侯的用象牙制作,大夫的用鱼须文 竹制作,士的用竹制作)于带,是官宦的装束,官员在上朝时带笏是用来记事,惟恐漏了 旨意,不用时就插笏于带,故“缙绅”代称官宦,如“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五人墓碑记》 ) 。

      官宦士绅及其子弟的腰带上还有各种名目的佩饰,如“腰白玉之环, 左佩刀,右备容臭” (《送东阳马生序》 ) ;“(范增)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 ) 下衣主要有裙、绔等裙就是裳,古代男女都穿,唐宋以后,女以裙为常服,男则以 袍为常服,如“著我绣夹裙” (《孔雀东南飞》 ) 绔又写作“袴” ,即今天的“裤”字,又 称作胫衣(腿上的衣服) ,是护腿的裤,无裆;有裆的裤子叫“纨绔” ,是富贵人家子弟穿 的细绢裤,引申为富家子弟的代称,有谚语“自古英雄出少年,从来纨绔少伟男” 足衣主要有屦(jù) 、履、屣(xǐ) 、屐(jī) 、鞮(dī) 、靺(mò)等上古鞋称“屦” , 汉以后称“履” ,如“蹑履相逢迎” (《孔雀东南飞》 ) “屦”多用麻葛等制成,草屦是用草 编制的,贫苦人才穿,如“使史(可法)更敝衣,草屦,背筐” (《左忠毅公逸事》 ) ,贵族 则以之为丧鞋 “履”和“屣”是鞋的通称,如“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 (《送东阳马 生序》 ) 屐是鞋子的一种,通常是木制的,或有齿,或无齿,也有草制或帛制的 《梦游天 姥吟留别》中提到的“谢公屐” ,是谢灵运特制的装有活动的齿的屐,上山时去掉前齿,下 山时去掉后齿。

      舄(xì)是一种加木底的双层鞋,引申为鞋的通称鞮是兽皮做的鞋,长 筒的鞋叫靴古代的丝袜、罗袜是用丝织品缝制的,靺是用布帛或熟皮缝制的袜子 古代的服装带有明显的阶级色彩,是用于区别尊卑的一种标志,服装的款式、颜色、 图案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和限制按中国的阴阳五行说,黄色代表土地的颜色,穿黄衣意味 着占有土地,是天下的统治者,所以只有帝王才能着黄衣,于是“黄衣”就成了帝王的代 称,皇帝所用之物也常着以“黄”字,如皇帝的龙袍叫黄袍,皇帝颁发的文告叫黄榜后 因道教崇尚黄老之学,道士的冠服崇尚黄色,故也用“黄衣”称道士唐朝较为特殊,唐 宫廷里品位高的宦官也可以穿黄衣, “黄衣”有时是宦官的代称,如“黄衣使者白衫儿” (《卖炭翁》 ) 从唐代开始,官吏的服色以“品”而定,一般而言,三品以上官员紫色, 四品深红色,五品浅红,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白居易任江州司马, 官职本是六品下,但因为是散官,地位等同于九品下,是官阶的最低一级,只能穿浅青官 服,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琵琶行》 ) ,一个“青”字,突出了白居易官 卑职微,流露出沦落天涯、郁郁不得志的无限伤感之情古代平民的服装不能施彩,古代 未仕者皆穿白衣,故“白衣” “白丁”成为没有功名的平民的代称,如“往来无白丁” (《陋室铭》 ) 。

      在棉花传入我国之前,古人的衣料只有丝织品和麻葛织品丝织品总称为 “帛” ,它分类细,种类多,如绫、罗、绸、缎、锦、纨、绡、素、缟、缣、练等,这些只 有统治者才能穿,一般平民百姓只能穿麻布和葛布衣,所以“布衣”就成了平民、庶人的 代称后来一般读书人在没有入仕之前,也称为“布衣” ,如“臣本布衣” (《出师表》 ) 最后,再来谈谈古诗文中常见的几个关于衣着的名词:①朱衣,古代帝王夏季的服装 ②朱紫,因四品、五品的官服都是绯红和紫色,故朱紫代指封建官吏③乌衣,三国时士 兵穿的黑色衣服④赭衣,封建社会里囚犯的服装古代让犯有死罪的人穿上没有领子、 不镶边的赭色衣服来代替死刑以后,赭衣就成了囚衣⑤锦衣,是一种瑰丽多彩、花纹 精致古雅的丝织品服装,在古代只有高官厚禄的人才能穿,所以“锦衣”指做了大官, “衣3锦还乡”指富贵后回乡炫耀, “衣锦夜行”比喻没有显示出其显贵⑥缁衣,是古代用黑色 的帛做的朝服,后因僧人都穿黑色衣服,故常用作僧人的代称⑦衲衣,即僧衣,也叫百 衲衣,古代僧人表示苦修,常拾取被丢弃的陈旧杂碎的布片,加以密缀成衣,通称“衲衣” 发表于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活页文选》高二版 2007 年第 2 期)。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