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SPSS大学数学基础课学习及教学调查研究探究.docx
11页基于SPSS大学数学基础课学习及教学调查研究探究摘要:本文对影响大学生数学基础课程学习的因素,大学 本科生对数学基础课程学习的认识和兴趣,态度和方法进行 了研究,旨在了解大学生数学基础课程的学习现状,优化教 师的教学方法本次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并通过SPSS 进行差异性及相关性分析等通过数据分析,本文总结出了 大学本科生数学学习的现状,根据现行的数学教育体系推测 该现状的成因,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关键词:本科生;数学学习;调查问卷;SPSS一、研究目的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是数理工科专业构建知 识体系的基石,在一些社会科学中也逐渐显出其重要作用 大学数学的思想方法、知识基础不仅是学生学习后继课程的 重要工具和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大 学生现在的学习及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 的大学教育取得了国内外的肯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效 果但与此同时,大学数学教育现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目 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随着 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数学课程总体面临缩减课 时、课堂人数逐年增加的压力感到数学学习困难的大学生 人数逐渐增多,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理清这些大学生学 习困难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教育策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进行因材施教,是当前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 对于大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原因,国内外有很多文献对此进 行了分析大部分论文认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教学方式、 外部环境是大学数学学习障碍的成因然而,这些文献的作 者大多都是数学教师,研究结果一般都是作者根据自己经验 的主观判断有一小部分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但是这些 问卷调查的样本一般都很小,作者仅根据均值来进行判断显 然忽略了取样误差这样得出的结果其实是有问题的,不能 说明两个样本的成绩等有差异国内很少有文献对调查问卷 的数据进行系统的差异性分析及相关性分析,且几乎没有文 献将学生的问卷结果与其成绩联系起来分析本文旨在通过 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对影响学生成绩的因素进行客观、量化 的分析希望通过此次分析,帮助教师了解大学生对数学学 习的观念、态度以及学习方法存在的问题,以此来优化教学 方式二、研究对象与方法本次研究通过对200名大一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 有效问卷164份,以大学生最重要的基础课——微积分II 为例,考察影响大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此次问卷调查 选取了两个班级,分别定义为1班、2班。
其中103份来自 1班,61份来自2班此次问卷设计釆用里克特五分量表和 选择题相结合的方式,采用部分记名答卷,集体施测的方式, 回收问卷后,进行质量审查,剔除无效问卷,并使用SPSS 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其中,采用里克特五分量表是为了便 于相关性研究剔除无效问卷的方法为,对相反问题进行检 验,排除矛盾问卷在现有的很多论文中,判断来自不同样 本的成绩差异(譬如,男女学生成绩是否有差异)一般都使 用均值比较法,譬如女生的成绩大于男生的成绩,则说明女 生的成绩较好但是,这种比较方法是不科学的,因为这种 做法没有考虑到样本的方差,两个样本均数的差异可能完全 是抽样误差造成的,所以本文采用t检验对于两组顺序样 本而言,无法求出Pearson积矩相关系数,应采用Spearman 等级相关系数但当我们求出各类样本相关系数不为0时, 并不能真正表明变量之间是相关的,还需要通过显著性检 验,来判别是否显著异于0所以此处采用等级相关系数 (Spearman)显著异于0的t检验三、研究内容1•学生对数学作为一门学科是什么概念例如,学生是 否认为数学就是由公式、定理构成的;学生是否认为数学是 客观存在的,而非创造的。
2•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识和兴趣例如,你对数学学习 很感兴趣;如果数学不是必修课就不会选;觉得未来的学习 中会用到现在所学的数学3•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例如,学生是否认为大 学数学内容与中学的有脱节现象;学生是否认为如果上课能 讲一些数学定理的实际应用,会将课程掌握得更好4. 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和态度例如,学生是否觉得听 数学课没有必要,不如自学;学生是否很少对数学题型进行 总结、归类5. 学生对数学基础课程(微积分)学习的兴趣和数学(微 积分)成绩与哪些因素有关,是否有显著性差异四、数据分析结果1•专业不同对成绩的影响各专业成绩均值如表1从均值看,显然工科试验班的成绩高于其他班,然而根 据t检验,发现工科、社科、理科专业两两间成绩均无显著 性差异,即成绩相同,所以如果只根据成绩来判断学习效果 的话,这三个专业的学习效果基本相同然而工科和社科专 业的成绩分别与其他(主要是应用生物专业)成绩存在显著 性差异理科专业的成绩与其他成绩无显著性差异在当前 高校普遍扩招的大环境下,数学基础课基本上都是大课堂, 学生专业不同,程度也不同往往一个学期下来,老师多半 是不认识学生的,而且有时对于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也了解 甚少。
这样的“一刀切”式教学,既扼杀了基础好的学生的 数学能力,又伤害了基础差的学生的自尊对于数学基础课, 虽然对不同的专业课程安排上不同,譬如学生可以选择学数 学分析、微积分或高等数学,然而对于微积分这门课,数学 能力跨度很大因此,我们应考虑采取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班 教学这个标准可以是学生的基础水平,也可以是数学在学 生将来的专业课程中所占的份额通过分级教学达到因材施 教、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能力的目的,为数学 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2•学习兴趣不同对数学学习的影响①数学学习兴趣不 同对数学成绩的影响对于“对数学很感兴趣”这题各选项 的成绩均值见表2o从均值看,显然对数学越感兴趣的同学成绩越好,并且 通过数据分析,这并不是因为抽样误差造成的学生对数学 的兴趣不同,其成绩也存在显著性差异②不同班级数学学 习兴趣的差异性为了研究教师的教学方法等是否会影响学 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本文对不同班级“对数学很感兴趣” 这一选项的选择结果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见表3 由 表3知,1班基本不同意和完全不同意对数学感兴趣的累积 百分率为14.6%,而2班有24.6%,然而这也有可能是由抽 样误差引起的因为这五个选项的频率分布与正态分布相 似,不妨也用t检验来进行均数比较。
分析结果表明,均值 确实有显著性差距该结果说明,教师自身的因素,如教学 方式、人格魅力等,都将影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③学 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影响成绩的原因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说 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学习兴趣和学习态 度是紧密相连的,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必然 会认真对待学习逃课、逃学、沉缅于网络游戏、作业马虎 应付或者互相抄袭的现象就会大大减少本文通过数据分 析,对数学学习兴趣及数学学习态度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 由SPSS分析表明数学学习的兴趣与课程出勤率,解决数学 问题的意愿,主动查阅数学课外书籍的情况都有显著正相关 性,其中相关系数分别为0.214, 0. 463, 0. 399O心理学指 出,兴趣是人们对一定事物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带有感 情色彩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倾向,既是学习的直接动力,又是 培养学生自觉能动性的重要依据实践也证明,学生一旦对 学习活动产生了强烈而稳定的兴趣,就会为之付出百倍的努 力,在探索、认识过程中产生乐趣,在奋斗中形成志趣,学 习效果也比较明显,而且学习兴趣越高,学习态度越好,学 习效果就越显著反之,学生的学习效果好,更会进一步激 发学习兴趣。
由此可见,兴趣既可以是学习的原因,也可以 作为学习的结果然而,现如今课堂教学也逐渐变成了填鸭 式教学,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已不太强,加之数学又具有很强 的抽象性,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学生把学习的重心就放到做 题上、完成作业上,而逻辑思维能力就减弱了不少因此, 教师应调整教学方式,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配也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3•学习方法不同对成绩的影响①听课情况对数学成绩 的影响从表4看出,完全不同意听课没必要不如自学的学 生数学成绩远远高于基本同意的同学,数据分析也表明,两 者有显著性差异由表4知完全同意听课没必要的学生成绩 高于基本不同意的,但这是因为完全同意的样本点太少,有 抽样误差t检验也证实了这一事实,两者无明显差异因 此听课情况直接影响学生的成绩②是否经常对数学题目进 行推广引申对数学成绩的影响从表5看,经常钻研数学问题的学生的成绩高于不经常 进行的,而通过t检验,发现确实存在显著性差异,而非由 抽样误差产生③数学学习方法的现状据统计,在164份 有效问卷中,13.4%的学生表示从不预习,64. 6%的学生表示 偶尔预习,22%的学生会正常预习这表明在数学学习中能 真正在课前做到自主学习的学生很少。
在78%不会正常预习 的学生中,6. 5%是因为课本读不懂,61.9%是因为没有时间, 20.1%觉得没有必要,11.5%是其他原因大一的课程较多, 学生的社团活动也较为丰富,这是造成学生不能正常预习的 很大原因对于预习的学生有61. 3%能提出问题,但有38. 7% 属于盲目预习说明在预习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都已掌握 课前自主学习的方法,但仍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对新知识提出 自己的困惑,预习效果不明显有9.1%的学生对课堂内容进 行详细记录;78%的学生进行有选择记录;12.8%的学生从不 记录虽然有近80%的学生进行有选择记录,但本次调查发 现,学生记笔记的目的性较强,大多数人将笔记作为学期末 复习的重要资料当老师将到考试不考,书本上没有的课外 内容时,学生大部分都选择不记录有9. 8%的学生在每一章 节学完后就复习,并形成笔记;28%的学生每一章节学完后 复习,但不记录;39. 6%的学生不一定每一章节学完后就复 习;22. 6%的学生考试之前一起复习这说明大多数的学生 复习功课也带有功利色彩对于没弄明白的知识不闻不问, 落下的课程进度不管不顾,只关心笔记是否记全,考试重点 是哪些•这种现象说明,大学生学习动机不明确,尚未意识 到学习专业课程的重要性,单纯地将学习与应付考试画上等 号,而这与现代高校的人才培养目的背道而驰。
由数据分析 可以看出,做到课前正常预习的学生仅22%,每一章节学完 后复习,并形成笔记的学生仅9. 8%,这样的学习方法是不尽 如人意的大学的数学学习与高中的有很多不同,因此高中 的学习方法,如题海战术等在大学的数学学习中效果较差, 学生应更注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在大学学习 的低年级阶段,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 渔”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教知识,更要教学生如何学习, 使之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能力五、成因分析与教学研究1. 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概念数据表明有近30%的学生因 为数学是必修课才学习数学,且因为数学是必修课才学习数 学与觉得数学学习在未来所学中没有用及对数学不感兴趣 有着显著的相关性另外,数据也表明因为数学是必修才学 的学生成绩显著低于数学不是必修也会学的学生,且逃课率 也较高这表明,认为数学学习没有用的学生,往往到课率 不高,对数学学习也不感兴趣这是因为大学数学较为抽象, 教师在课上讲定理应用的机会也不多,很容易使学生认为数 学的应用性不多,从而减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2. 教师的教学方式根据数据分析57. 3%的学生觉得数 学不枯燥,而仅有33.5%的学生觉得数学不抽象不难理解, 且两选项有显著的相关性,即觉得数学太抽象很难理解的同 学大部分觉得数学很枯燥。
研究发现,学生觉得数学是否枯 燥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关,见表6由表6知,1班认为数学枯燥的比率明显小于2班根 据其直方图知,结果近似于正态分布,通过t检验知,两班 的比率确实存在显著性差异研究还发现,2班学生对数学 学习的兴趣也显著小于1班,而2班学生的逃课率也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