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八股取士制度是个朝代的.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郭**
  • 文档编号:161638238
  • 上传时间:2021-01-1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9.01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八股取士制度是个朝代的 八股取士制度是哪个朝代的 八股取士是在时候什么就开始的呢,相信大家比较陌生的吧八股取士是哪个朝代的,我们来看看 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 ,科举考试之法又大大变更,用排偶文体阐发经义,称为“八股”,亦称“时文”、“制义”或“制艺”以后便承袭下来,格式愈益严格,文章越发空虚,直至清末光绪 四年( 8)戊戌变法时才废除,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制被废除 所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出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十个部分组成破题,开首用二句设破题意承题,用三四句或五六句承接破题的意义加以说明起讲,用数句或十数作为议论的开始,只写题大意,宜虚不宜实入手一二句或三四句,为起讲后入手之处以下起股至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中心这四股中,每股又都必须有两股排比对偶的语句,一般是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亦有联属者,共合八股,故名八股文全篇总字数, 顺治时定为550字,康熙时增为650字,最后改作700字八股文的试题出自四书,应试者必须按四书五经的代圣贤立言,依格式填写,因而具很大的局限性,弊病尤大然而明清取士,却以科举为重,而科举又以八股文为主,于是教育重心当然就完全放在如何教八股文与如何做八股文上了,严重束缚了学子的思想与才华。

      八股取士 明清朝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明朝 用“八股取士”来禁锢 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 明朝的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省级考试叫乡试,及格者称为举人;举人到京参加会试,合格者称为贡士;贡士再参加皇帝主持的殿试,考中者称为进士进士的前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中举的 ,都能享受一些特权,可以免除差役和税粮,进士都有官做但是,这些人很多是没有真才实学的 人们通常只知道八股文是明朝的东西,实际上早在唐宋即已有其雏形唐朝科举考试所采用的“帖经”、“墨义”实际上就是明朝八股文的萌芽形态唐朝科举考试以“帖经”取士,所谓“帖经”,是拿所诵之经书,掩其两端,中间只开一行,裁纸为帖唐朝先采用口试方式,令应试举子回答经义,后来改用笔述回答经义,这就叫做“墨义”宋初沿用此制,到了南宋,程朱理学兴起,为了减轻应试举子的负担,于是废考经义,考试范围限制在朱熹集注的《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之内,试题亦取自《四书》中的文句,所以后来的八股文又被称为“四书文”到了元朝仁宗延祐年间,明确规定了科举考试法,有个叫王充耘的写了《书义矜式》一书,提出“八比”(即八股)的写作方法,于是举子考试都以八比体式应试。

      八股文在历史上早就有了萌芽,那 到明朝才最终定型呢?又是谁首倡这种考试文体的呢?对这些问题,目前尚无定论,学界亦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这是明朝初年 网罗人才的一种手段明初,战事方了,百废待兴,各级 的管理和地方的治理,都迫切需要大量知识人才因此,朱元璋格外重视对人才的网罗,但作为一个出身寒微的帝王,朱元璋又希望能对臣子拥有足够的驾驭和约束能力所以在选拔官员的科举考试中,他采取固定统一格律,行文以《四书》、《五经》为题,不允许考生有自己的思想,答题也只是代古人立言,试图通过推行这种考试方法,将天下 的思想集于一统,从而让自己的江山能够永固因此八股文在明初方始出现,它是由朱元璋首创的 有人则持不同看法因为科举最后一道关是殿试,而殿试内容又极其博大庞杂,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策问,包括问圣学、问天时、问刑赏、问圣贤、问天地鬼神、问人臣言行、问文学之士、问佛仙等这些极具知识含量的问题,出身寒微、缺乏教育的朱元璋能否提出,显然是一个问题所以持 “朱元璋首创说”的人认为,明初八股文是由朱皇帝的臣子谋士刘伯温、宋濂等人最先创制的 但“刘、宋首创说”的观点也有问题,因为明朝正式颁行“八股取士”制度时,刘伯温已去世数年了。

      所以现在又有一种折衷的观点,认为明朝八股文是在明初特殊的 、文化环境中产生的,在众谋士特别在刘伯温的提议下,朱元璋正式下令推行八股取士的考试制度 中国的各个封建王朝,为了巩固他们的统治,发展封建的 经济,都十分注重网罗人才中国历史上遴选人才的方法,在科举以前,经过了察举、征辟、九品中正等几个阶段这些方法带来的一个严重弊端,就是在国家 机器里出现了一个 ——士族,他们控制着人才的选择权,家族世代当官,而且还都是 ,出现了一些三世三公、四世三公的豪门望族这些豪门望族相互勾结,把持朝政,成为 中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这样一方面堵塞了其他人当官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皇帝的集权,因此皇帝和社会民众对此普遍不满到隋朝时,开始推行科举制,也就是通过考试选择官员,这样使得广大中小地主也可以参与到 中来,皇帝也重新掌握了官员的选择权经过唐宋的发展,科举选士已成为十分成熟的人才选拔制度,出现了进士科、明经科、明法科等许多科目,还有武举专门选拔军事人才这一时期考试的内容也是比较多样的,如唐朝时还要考诗赋,因此读书人都要学会写诗,正因为如此,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发展最辉煌的时期宋朝以王安石“三新经义”为依据,对策试士,这种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已接近后来的八股文了。

      元朝科举考试办法基本上沿袭两宋的做法不过,直到明朝才正式规定了八股取士,科举考试进入了八股文时代 明朝改用八股文为主要的考试形式,当时的 、经济状况所起的决定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朱元璋取得天下以后,他的目的是要再建封建帝国,加强 集权但是当时已有资本主义萌芽,商业和市场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这对封建经济是一种冲击,所产生的市民思想和各种“异端邪说”对封建主义的思想体系也是一种冲击自人文向盛,士习寝漓,始而厌薄平常,稍趋纤靡纤靡不已,渐鹜新奇新奇不已,渐趋诡僻始犹附诸子以立帜,今且尊二氏以操戈惟南华西竺之语,是尊是敬也就是说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前代人的思想,他们在应试的文章中写出了新的内容,里面不仅有诸子的思想,还加入了佛道两教的观点应试文章竟然离经叛道,杂入新奇之说,诡僻之论,对封建的 集权是不利的为了迫使当时的` 服赝孔孟之道,制止异端邪说,从而巩固封建专制,就必须加强儒家经典的灌输,把人们的思想重新纳入 的轨道上要达到这一目的,最好的办法自然是把科举考试从内容到形式都加以严格规定,于是明朝规定,科举考试必须以朱熹集注的儒家经典《四书》作为标准答案,文章必须以八股文为形式。

      这样,读书人就不再需要有自己 的思想,也不可以有自己 的思想,不然的话,就无法通过科举考试这一关可怜天下的读书人为了他们书中的黄金屋和颜如玉,十年寒窗苦读,学到的却只是些除了应付科举考试以外百无一用的八股文再则,明太祖虽出身行伍,但是他明白,武力可用来夺取 ,却不能用以安邦治国,他的部下大多不识字,也办不了公文,更不能作高级执政官员所以战事还没有结束的时候,他就勤于学问,多方罗致文人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朱元璋攻破徐州,有一个名叫范常的文人到军营见朱元璋,朱元璋就把他留下来作为智囊以备 以后每到一处,都要把那里的宿学大儒网罗起来至正 四年以后,就下诏令开设文武两科取士明朝建立以后,诸事草创,百废待举,于是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就下诏令开科举,自此开始一连开了三年科举考试 到了明宪宗成化年间,又正式规定了一套完整的八股文写作方法,并且限定字数,规定乡试、会试《五经》义一题,限五百字,《四书》义一题限三百字,以后到清朝最长也不得超过七百字八股文一开头便要用一两句话将题意点明,称为“破题”,接着便是“承题”、“起讲”、“入手”,然后用八股文字对比地展开议论,随即“落下”,结束全篇,容不得半句离题话。

      这是最简练的文字,而且“语言文章之工,合于逻辑者,无有逾于八股文者也清朝科举考试仍然沿用八股文由于八股文是登入仕途的“敲门砖”,于是明清两朝八股文大盛,文人们纷纷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这精致但缺乏实用的八股文之中一直到清朝末年,面对欧美列强的欺凌,古老的帝国却发现自己没有可用之才与之 ,痛定思痛之下,八股文成为千夫所指的罪魁祸首于是在一片声讨声中,八股文被逐出了历史舞台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