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改编个案研究:从《风声》看小说与电影之关系.doc
3页电影改编个案研究:从《风声》看小说与电影之关系左昊昊如今,随着现代传媒的高速发展,文学作品影视化越来越成为我们这个时代 电影创作的重要来源和趋势小说、戏剧等纸上作品,一旦成功,便迅速成为半 下的文化热点,而后顺理成章地成为影视工作者们关注的对象,假以吋日,将其 改编,以电影的方式展示在大银幕丄,给观众不同于纸上的观感与冲击从电影 发展历程來看,较为著名的影片,绝大多数改编自小说20世纪50年代,美国 电影理论家布鲁斯东曾言道「由小说改编成的电影,总是最有希望获得金像奖”, “在赢利最多的十部影片中,竟有五部是根据小说改编的”时至今FI, —些世 界性的文学经典依然被反复搬上银幕,如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左拉传》、《乱世 佳人》、《蝴蝶梦》、《教父》、《巴顿将军》等等,呈现着不同时代的电影人对文学 经典的理解与敬意血在我国电影电视界,改编热潮也H渐兴盛与流行,几乎所 有有影响的小说都被改编成了影视作詁,每每热闹一时下面,笔者就以09年 上映且颇得好评的国产电影《风声》及其小说为个案,对半下电影改编的得与失、 现状与未来,试做分析与评论,愿与志同道合者商榷虽然小说与电影的表现方式不同,但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讲故事、为了讲好一 个故事。
因此,我们不妨从这几个方面比较一下《风声》这部小说与其改编而成 的电影各自有何局限与长处一、 人物无论小说还是电影,人物都是核心耍素,没有人物故事便没有依 托然而,两者在人物塑造的方式与效果上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小说善于用文 字铺陈人物心理,读者可以通过内心独白等方式窥视人物内心卅界,在脑海中勾 勒出完整而丰满的人物形象与性格全貌如小说《风声》中对“老鬼”李宇玉的 形象燃造:她作为一名共产党的谍报人员,既有着革命者的大智大勇、临危不乱、 不惜自我牺牲的精神但同吋,小说也将她在严酷环境下内心的无助、焦灼与紧 张细细道出,让读者在心中感受到一•个异常真实的英雄人物与此相比,电影中 的“老鬼”顾小梦,则更接近一个“传统”英雄的形象——更完美、更纯粹,坚 守大义,始终与敌人斗智斗勇,当然,周迅的发挥让顾小梦这个角色散发出--些 来自真实人性的光芒,但与小说对人物内心的复杂表达相比,显然单薄了许多 因此,从人物塑造的全面性来看,小说的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二、 情节情节就是叙述小说和电影各自叙述了什么,并且叙述的怎么样 我们不妨从这一点上对二者的优劣得失做些比较小说《风声》对故事的讲述着 重描摹、推理与逻辑,这也恰是文字之长,能够将丰富的内涵、复杂的情景和多 线发展的情节完整的呈现出来。
有趣的是,电影《风声》的创作者们对口身表现 形式的优势与局限也有着相卅程度的了解,故而在情节的设置与讲述方法的选择 上采用了另一番手笔——以惊悚和悬疑来推动情节向前发展,将观影者的注意力 牢牢吸引在大银幕上,这是完全不同于小说的表现手法,从效果上来看,无疑是 知己知彼的选择,为电影加分添彩三、 场景文字的长处在于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将纸上难以细细描绘的东 西在读者的大脑中完整呈现出来小说《风声》是一部谍战悬疑小说,作者在人 物内心世界的构建与人物对话的叙述上,很好地发挥了文字的优势,但是,对故 事中人物所处的环境描写,相比之下,不能不说,这一部分其实是电影最擅长的 电影版《风声》中,增加了很多小说没有描写到的场面如血腥的逼供场面、令 人不寒而栗的刑具等等,这些场景设置无疑成功地抓住了观众的内心,使他们难 以轻易从电影的强烈氛围中抽离出来,而这些具有强大张力的电影镜头在塑造人 物对内心信念的坚持等方面,无疑是有极大优势的故而,电影相较于小说,从 这个方面来看,优势明显也无怪乎小说家们面对电影这种表现手段,或多或少 发出瑜亮Z叹:这实在己是电影的时代四、 思想无论小说还是电影,不管它们各自长于什么样的表现手段,艺术 的最终价值是思想。
要将创作者的智慧与情感传达出去从《风声》的小说与电 影中,我们最能感受到的冲击,无疑是剧中人物如“老鬼”等人物对内心信仰的 绝不背弃和置生死于度外的牺牲精神从这个方面来看,小说与电影可谓各有千 秋小说有独白来表达人物内心,电影用视觉冲击来体现人物情感二者形不同, 但可谓神似在信仰这一人类精神世界中地位极高的战场上,都表现出巨大的张 力,甚至具有一定的互补性相信将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的创作事业会继续兴盛下去改编是把文学作品 搬上银幕,但绝不仅仅如此,它也是改编者以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精神境界与原作 者的对话和商榷,并将这种对话与商榷的结果传达给观众正如乔治•布鲁斯东 所言:“一位电影工作者并不是一位有成就的作家的翻译者,他是另外一位有自 己的意志的作家,而且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作家另外,对于“改编是否要忠实 于原著”,以及“怎样才能忠实于原著”的话题,由来争论已久,至今依然仁者 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将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这一•越来越成熟的艺 术表现形式将会一直延续下去,因为,让具有深厚内涵的文学作品以更加言观与 斑斓的形式呈现在观众眼前,对经典文学的保留和电影事业的发展无疑是双赢 的参考文献:(1)冯小刚:《我把青春献给你》,长江文艺出版社(2〕汗流:《电影剧作概论》,中国电影出版社(3) 少舟:《夏衍电影改编成就初探》,中国电影出版社(4) 乔治•布鲁斯东:《从小说到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