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家庭背景决定子女就业引发的思考.docx
10页由“家庭背景决定子女就业”引发的思考 摘要: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社会资本”在就业市场上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面对社会资本在大学生就业中的正负效应,我们不应一味地批判由于大学生的社会资本占有量不同而造成的就业不公,而应积极引导它的正面发展,限制它的负面影响,采取确实有效的措施开发大学生的“自致型”社会资本,降低大学生就业不公的程度 关键词: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大学生,就业,社会关系 一、引言 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毕业生就业”课题组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问卷调查显示,家庭背景决定子女就业家庭背景愈好,毕业的工作落实率与起薪点就愈高,愈容易找到好工作父亲为公务员的毕业生工作落实率要比农民子弟高出14个百分点,起薪点也要高出400多元 每个人求职就业都有两种资本,即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个人在就业求职竞争中,社会资本发挥作用的大小,是衡量一个社会公正程度的刚性指标即使有着相同人力资本的大学毕业生,也会因为社会资本不同而面临不同的就业前景社会资本在中国社会有如此的影响力,具有中国社会的本质特点,中国还有着明显的“熟人社会”的特征,法律和程序往往因人们关系的远近而伸缩,所以在就业录用中,父母有权力或父母有金钱可以推动权力者,无疑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家庭背景决定就业的背后,是权力对社会资源的过度侵占,是以剥夺他人的就业权利作为自己子女就业的前提 我们知道,社会流动有“显规则”和“潜规则”之分,社会流动的“显规则”是指教育给人获得好职位提供了必须的文化资本,有了好职位自然会有高收入,高收入是保证高质量生活的重要因素,也是进入富裕阶层的经济资本;而社会流动的“潜规则”指获得高收入、高位置并不完全取决于所受的教育程度——文化资本,个体在出生时的特征更为重要在大学生就业难的今天,潜规则的作用已经明显高于显规则,比如性别和社会出身环境对就业的影响社会资本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地位已日益凸显出来,社会优势阶层通过代际传递的方式使其子女得以继承并进而巩固这种优势,而弱势阶层想要流动到较高阶层,难度越来越大,希望也越来越渺茫于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社会上的“马太效应”便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大学生就业中的“代际传递效益”必须引起社会各方的重视和警惕,防止社会阶层优势或劣势的代际传递、促进各阶层之间的自由流动和良性互动,是维护社会公平的应有之义,更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稳定的有力保障那么社会资本究竟缘何而来呢? 二、社会资本理论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最早从社会学意义上提出社会资本的是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将其定义为一种通过对“体制化网络”的占有而获取的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
美国学者科尔曼(Co1eman)、普特南(Putnan)等先后提出了社会资本理论,普特南认为,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组织的那些可通过促进协调行动而提高社会效能的特征,比如信任、规范及网络林南则认为社会资本就是通过社会关系获得的资本,是行动者在行动中获取和使用的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资源本文主要以林南的定义为出发点和着眼点 社会资本理论现已成为社会科学各学科学者们频繁解析和使用的一种理论虽然它本身尚存在许多争议,但这没有影响它的解释力按照A.奥斯特罗姆的说法,社会资本并不是一时的狂热,它实际是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必要补充,是一种“社会事实”,它应成为我们理解个体如何实现合作和克服集体行动问题的核心基础 然而,当社会资本理论被引入到中国后,被简约为一种“关系资本”杨光飞曾专文论述了“社会资本”与“关系资本”的差别所在,他认为社会资本理论的原初意涵蕴含着一种“公共性”,而我国转型期“关系资本”的建构更多地基于一种工具理性,“关系资本”大多是在规避正式制度的前提下、通过“特殊主义”的私密渠道来获得的,是对公共资源的截夺;它的升格还会引发集体行动的困境:在总体上增加社会交易成本,不利于一种普遍主义制度的建构。
诚然,社会资本的过度开发或不当使用会导致“关系资本”的蔓延与横行,但社会资本的价值和现实意义也是毋庸置疑的一国发展的快慢,不仅取决于一个国家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个人素质,还取决于连接个体人力资本的社会资本的质量社会资本的有无、多少已经成为一国能否迅速发展的必要条件因而,我们对“社会资本”应予以重新审视和定位,不应一味抵制社会资本,而应提供一个相对健全和公正的制度环境,合理地引导社会资本的正面发展,限制它的负面影响,运用法律手段有效调节社会资本不公带来的矛盾、冲突,净化社会空气 三、社会资本在大学生就业中的正面功能 美国社会学家格拉诺维特1973年提出关系力量概念,从互动的频率、感情力度、亲密程度、互惠关系四个维度来测量关系强弱,将关系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他经过研究发现:对个人职业生涯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不是通过与他关系密切的亲戚或朋友(强关系)获得,而是通过一般亲戚朋友(弱关系)获得的,而且通过弱关系往往能够流动到一个地位较高、收入较丰的职位,通过强关系向上流动的机会则大大减少格兰诺维特称之为“弱关系优势”(strength of weak ties)然而,中国一直是一个人情大于法理的社会,凡事讲求情理和关系。
在这个关系本位的社会,显然强关系的作用要大于弱关系的作用,亲属关系、朋友关系等强关系在社会资源获得方面具有绝对优势 (一)弥补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的不对称,降低大学生求职成本 信息不对称是各国劳动力市场普遍存在的问题,大量的劳动力供给需求信息之交流缺乏一定的公开性和易得性,而能否获得及时、真实的就业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在求职中的相对竞争优势社会资本丰富的人可以通过社会网络去获取广泛的就业信息,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如通过老师、亲戚朋友等社会关系建立起一个可信度比较高的信息网络,这些网络成员可以帮助就业者分析、筛选信息,减少大学生的求职就业环节,降低大学生的求职成本和求职风险 (二)有助于大学生就业机会的获得,并影响其进入的劳动力市场层次 大学生可通过社会关系的网络成员及其可用资源而直接获得就业机会,或者通过他们与拥有直接可用资源的人员取得联系,获得推荐机会,进而实现就业拥有社会资本较多比起拥有较少的人会有更多的就业机会社会资本作为一种重要资源以不同的方式在人们的求职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用人单位由于熟人的推荐也会降低对新录用人员的不信任,节约了考察成本 大学生自身的社会关系网络起作用的空间是有限的,只有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才能通过社会关系网络为自己获取各种稀缺资源,大学生在其父母所从事的劳动力市场求职时,更有可能通过强关系来获得相关工作的具体信息,也便于其父母及其他成员通过社会关系为大学生求职施加一定影响。
(三)对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可以保证资金的供给,化解创业风险 走上创业之路对于大学生来说十分艰难,但创业计划如能得到专家、教授的赏识、支持和帮助,成功的砝码将会加重许多;如果项目能被有经济实力的熟人看中并给予资助,或得到政府官员的首肯和支持,比起自己的孤军奋战要强上百倍 (四)有利于改善求职情绪 社会资本较多的人在就业时往往拥有相对乐观的求职情绪和平和的求职心态,在求职时不会患得患失,恐惧焦躁,心态会比较轻松,求职竞争越激烈,越能保持较高的求职欲望,利于求职时的自我发挥 四、社会资本在大学生就业中的负面功能 目前,我国的市场机制还不健全,由于缺乏制度化的正规路径,人们不能通过正常的市场竞争获取资源和机会,而往往选择“关系”这种非制度化路径,这种运作的有效性又促使越来越多的人投资于“关系资本”,公共社会资本显现出日益明显的私人化倾向,“公权的异化”广泛存在于各个领域 从公平角度看,这种就业竞争不是个人能力的竞争,而是通过父母、家族、亲属等社会关系进行的竞争,本身就是不公平的而且这种竞争还会导致公共权力和社会资源的不正当使用,本应为社会提供普遍的、无差别服务的公共权力,却被用来进行交易、寻租,造成权力腐败。
而从效率角度看,权力和关系的介入,破坏了市场对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得用人单位不是择优录用,而是择关系背景而用,需要人才的岗位没有得到合适的人才,而拥有合格能力的人无法进入合适的岗位人才的社会流动受到限制,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功能被扭曲,必然导致浪费由于社会资本具有不平等性和排外性,所以个人或团体拥有的社会资本在大小上的分化必然严重由此导致社会竞争的不公、社会信任的丧失、社会不公平感的蔓延、社会流动受阻、社会活力递减、社会趋于不稳定一些优秀学子仅仅由于关系不够硬,找工作时受到排挤,而选择了去国外深造、求职,造成了“头脑”的大量流失另外,还易滋生大学生的消极心态,如缺乏上进心、攀比心理、过分依赖父母等,不利于他们的成长成才 五、面对严峻形势,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 “家庭背景决定子女就业”的状况,在短期内是难以扭转的,而且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势面对这种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该坦然面对,既然不能改变社会,那就要改变自己来适应社会社会资本欠缺或者社会资本较少的大学生,不应只是怨天尤人或消极等待,而应通过各种途径去开拓和发展自己的人脉,不断丰富自己的社会网络和资源,开发自己的社会资本,为将来的就业和个人的发展打好基础。
开拓和积累自己的社会资本,宜应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一种能力去拓展 每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本都可以看作一个圆圈,每个人都是圆的中心,但由于圆的半径不同,因而圆的大小不同,社会资本延伸的范围才有大小之别随着个人文化资本的积累,在教育、迁移等人力资本的获取途径中,这个圆在不断扩大,个人的人脉在不断扩张,社会网络的广度和深度也在逐步拓展先赋型社会资本山固然不可改变,自致型社会资本却可以得到开发和积累因而社会上下应形成合力,共同行动,采取有力举措,协助大学生开发社会资本 (一)社会: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公正、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政府要发挥市场经济体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作用,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培养机构健全、运行规范、范围周到、监督有力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提高劳动力服务机构的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程度加快就业市场化进程,打破就业中的地域、行业分割,消除就业壁垒,完善社会流动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和机会公平 建立起公正的社会网络和信息网络体系,完善各项监督机制,积极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健全和规范用人单位的录用招考机制以及用人制度,比如让公务员招考等公平竞争的规则能真正落实到位,让权力的运行变得更加透明,让官员处于严密的监督之中,等等。
用人单位要打破各种求职壁垒,破除旧式思维观念,消除各种就业歧视,实行自主选才、择优录用、量才适用,建立科学、规范的人员录用机制,做到任人唯才,而不是任人唯亲,不要过分强调求职者的高学历、专业对口和名牌学校等,而应看其能力和专长是否适合所需的工作岗位,做到录用的公正、公开和透明 (二)学校:积极协调各方,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服务学生就业 开发一系列的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应从新生入学开始就以系列的形式展开,使学生尽早树立积累社会资本的意识,内容包括心理学、社交礼仪、应聘技巧等,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交能力,能让学生更有目的地塑造自己,在大学阶段的社会化更有成效而职业生涯规划也要贯穿大学的整个阶段,各个阶段的课程要视本年级学生的需要和特点开发,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实现个体与职业的最佳匹配 学校还应积极拓展社会联系网,加强供需信息的互动与交流学校要主动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及社会用人单位的联系,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情况,提供建议;并主动到用人单位走访调研,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适时调整教育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