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旧石器时代晚期第3讲.ppt

118页
  • 卖家[上传人]:鲁**
  • 文档编号:579744827
  • 上传时间:2024-08-27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8.50MB
  • / 11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旧石器时代晚期35,000 to  10,000 ya郑州大学考古学系崔天兴 2010年10月24日 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l时间:35000~10000kal分期方案:三分or 两分l现代人的世界范围的广泛扩散l技术革新l现代人行为 •4.1 概述•4.2 北方东部的发现•4.3 北方西部的露天遗址•4.4 南方的晚期智人及其文化 旧石器时代年代概略lBasal Paleolithic–2.5 to 1.8 mya–Time of Homo habilis–Olduwan toolslLower Paleolithic–1.8 m to 250 kya–Time of Homo erectus–Acheulean hand axeslMiddle Paleolithic–250 to 40 kya–Time of H. neanderthalensis–Mousterian toolsThe Upper Paleolithic40 to 10 kyaChatelperronianAurignacianGravettianSolutreanMagdalenian 旧石器时代晚期环境背景•最后冰期间冰阶(氧同位素3阶段)即前次冷峰过后,气候有一个回暖的阶段,然后又开始向新的冷锋发展。

      如萨拉乌苏、刘家岔遗址的疏林草原环境等•距今3万年左右,中国气候也向干冷方向发展,距今1.8万年左右,是最后冰期冰盛期此时是第四纪冰期气候最冷的一个时期极地冰盖迅速扩大,并向低纬地区发展,海平面急剧下降,海平面下降的幅度在中国沿海一带也达到130米以上海平面下降导致沿海大陆架出露,此时的台湾岛、日本海均有路桥与大陆相连•冰期的影响不仅限于海陆分布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对中国大部分地区气候环境的重要影响极地冰盖的扩张和海岸线的后退,使中国大陆性气候增强,而东南季风影响减弱在最后冰期的最盛期,标志着干冷环境的黄土堆积已经达到长江中下游一带•华北西北部地区形成荒漠草原区、冻土区;东南部保留局部温带半湿润、半干旱的草原或森林—草原环境这种格局决定了旧石器时代晚期不同文化类型的分布,并改变了本区在早中期一直 延续存在的纬向性的文化差异,而形成了东西向的文化差异•南方地区:温带森林草原景观、半干旱的草原环境;这种情况也影响文化景观的分布在此时南方地区早中期“东西部”的文化差异也变得模糊,甚至出现了北方地区同样的 发展趋势•最冷锋过后,气候又向暖湿方向发展 欧洲大陆玉木冰期和冰后期植被关系变化示意图华北地区更新世冰期与间冰期气候变化与植被关系模式图 一、北方地区l北方东部(早期(穴居者)、晚期(狩猎者)),如北京房山周口店山顶洞遗址、辽宁海城仙人洞、河北承德四方洞遗址、山西陵川塔水河、河南安阳小南海、河北石家庄沕沕水风景区水帘洞遗址 l北方西部(专业狩猎人群) 山顶洞遗址l 第一文化居(最上之文化层):厚约30公分,距洞口底部 (即“中国猿人”产地最上层)之上约有3公尺. 在这—层发现人类残骨数件、—枚穿孔的牙齿和两件火石石器. 第二文化层:尚分为数薄层;距上室洞底之上约l公尺. 由这文化曾发现有人类牙齿及残骨数件,并不出1立方公尺体积之内,发现现28枚穿孔之狐的犬齿。

      第3层位于上室底部,颜色很黑,包含物较少,但石钟乳和石灰岩都被烧过,说明曾经为人类居住,厚60厘米第4层,位于下室之上5米处,此层的上部发现3件完整的人类头骨和一部分躯干骨,在骨骼旁边分布有装饰品,散布着赤铁矿粉,说明下室是葬地;第5层较厚,堆积于下室洞底之上,遗物较少,仅发现有人类牙齿l第5层之下,为下窨部分,不包含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但发现有很多完整的动物化石,其中以食肉类居多l年代:相对年代 ;50多种动物化石,其中48种为哺乳动物;其中最后鬣狗、洞熊、鸵鸟为绝灭种;绝灭种占12.1%;其余均为现生种类;说明山顶洞的年代应为晚更新世较晚阶段从果子狸、猎豹等现代生活在亚热带或热带的物种来看,遗址形成环境应该比较湿润l遗址年代前后有几个数据;3.4万年和2.7万年左右;这一结果和动物群的综合性质较为一致,说明山顶洞形成时间位于最后冰期冰盛期来临之前的气候温暖湿润的间冰阶;而不是1.8万年和1万年;因为后者与动物群所反映的环境和年代学特征差别多大北方东部早期 辽宁海城仙人洞l地理位置:又称小孤山;千山山脉西缘的丘陵地带;辽河支流海城河就在洞前流过 仙人洞洞口向南偏西,宽5.8米,洞进深19米;l洞内堆积:第5层黑褐色粘土质粉沙土层;含白云质大理岩角砾。

      此层覆盖着洞口附近以外的大部分洞室;出土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磨光石斧和红烧土等厚度有洞口的几厘米到洞后部的70厘米,为全新世的扰乱层第4层 褐色粘土夹粉沙土层 含零星的角砾和砾石,主要分布于洞内的中后部,呈锅底状,最后处2米出土少量石制品和动物化石第3层角砾夹黄褐色粉沙土层此层在洞口厚约2米,并延伸到洞外角砾多为洞顶下榻部分,尺寸超过1米出土石制品、角制品和动物化石第2层:角砾、砾石夹黄褐色俄粘土质粉沙土层此层在洞口附近后约2米左右,文化遗物和动物化石主要产自此层第1层沙砾层;自上而下由黄褐色砂砾、褐色粉沙、黑色锰淋滤带和黄褐色砾石构成,含少量石制品和动物化石l动物化石:7目14科38种;主要有啮齿目灰仓鼠、变异仓鼠、黑鼠、上头田鼠等食肉目中有沙狐、狼、豺、南鼬、狗獾、中华貂、中华猫、虎、猞猁、洞熊、棕熊、最后鬣狗、猎豹等长鼻目猛犸象;奇蹄目野马、披毛犀、梅氏犀等偶蹄目普氏羚羊、野牛、水牛、北京香麝、斑鹿、河套大角鹿、东北狍、麂子和野猪等说明气候总体温暖湿润但有气候上的波动l存在问题:1、发掘粗糙;对晚期地层不重视; 承德四方洞l1983年发现;承德市鹰首营子矿区;洞口朝向西南,高出现代柳河水面仅约3米。

      洞口高大宽敞,高约12米,宽约13米l地层分为4层第1层,灰黄色扰土层,松散,厚约5厘米,含晚期陶片;第2层为上文化层,黑灰色松散的含砾沙土,厚10~30厘米,局部被打破,发现有石制品、动物化石等第3层为下文化层,灰白、黄褐色亚砂土夹角砾层,厚约30~60厘米,发现有石制品、动物化石及小片灰烬等;第4层,未见文化遗物;l从洞穴堆积高程和堆积特征,属于晚更新世;测年距今2.8万年(下文化层年代大约距今27880±510左右) 陵川塔水河遗址l位置:l文化堆积:5层l动物化石:犀牛、马鹿、斑鹿、岩羊、绵羊等其中鹿角、羊角发现数量较多,化石特征明显,显然也是更新世晚期l年代:测年数据2.6万年左右 体质特征l山顶洞遗址:8个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个体,包括2个成年男性、3个成年女性、1个少年,2个幼儿等l头骨特征是脑量1300~1500毫升;头骨最宽处上升至顶结节附近失状脊趋于消失,头骨壁变薄,吻部后缩,并有明显的下颌,牙齿缩小,前后牙齿的粗壮程度和比例,也接近现代人类lWeidenreich, Franz 认为根据测量特征与欧洲近似;但其非测量特征又确定为原始蒙古人中年女性为北美的爱基斯摩人、青年女性为美拉尼西亚人;甚至美国人类学家解释一个蒙古老头和他的两个外族妻子。

      l吴新智认为:面骨测量指数,大部分应该和现代或化石的蒙古人种接近,与非洲晚期智人不同;其形态如鼻骨较狭,前鼻窝、颧骨突出等特征与蒙古人种接近中年女性也接近现代和化石的蒙古人种;大于爱基斯摩人的相似程度其形态也接近现代蒙古人l除了和现代智人的共同特征外,主要方面都和现代中国人、爱基斯摩人、印第安人等接近,说明这些特征应该是正在形成中的蒙古人种所表现出来的阶段性特征 山顶洞人及其他103号101号102号102号103号 技术的发展l技术的发展是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一个突出特征;北方进入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标志,在不同地区有所区别,但在技术方面都发生过比较明显的变化,却没有明显的差别随着现代人在这一地区的出现,技术也出现明显的革新l骨角器技术l装饰品技术 山顶洞遗址的石器技术——技术中心转移 其他遗址 生计活动l山顶洞遗址:狩猎采集并重,有较稳定的食物来源,可供在一个较为固定的地点作较长时间的居住也因为有了食物的保障,才能利用一定的时间去加工生产、生活必需品以外的用品,如装饰品;与本区较晚阶段的专业化的狩猎工具组合明显有别l其他遗址基本近似; 精神世界l装饰品 钻孔砾石、穿孔石珠、穿孔海蚶(han)壳、穿孔兽牙(獾1/2,狐1/4,黄鼬、鹿1/4)、钻孔的鱼骨;l墓葬l第4文化层中,发现了3具完整的人类头骨化石及部分躯干骨。

      在骨周围撒有车铁矿粉还有数量较多的穿孔兽牙、穿孔石珠、石坠、海蚶壳等装饰品l更早阶段的墓葬,其随葬品主要是石制品等生产工具及带肉的动物骨骼等;这些均反映了人类生存的直接需要本阶段,随葬品种类更多,丰富;世界各地的墓葬中也得到了证实除了生产生活的直接需要以外,装饰品类的奢侈品也成为随葬品;撒赤铁矿粉的行为,在旧大陆均可见到 小结l时代:这几处堆积所形成的环境都是温暖湿润几个遗址的年代均落在3万多年到2万多年期间l环境:植被繁茂、各类资源充足的环境中l文化堆积:文化层较厚,且多层的连续堆积的共同特点,应该是反映当时的人类在本区一些洞穴曾有过较长时间的居住或从事不同的类型的活动l技术:技术多元化,并掌握了骨角器制作技术,标志着新的发展阶段的开始l人类行为:现代化:装饰品、墓葬习俗的变化 北方东部晚期l冀东北包括孟家泉遗址、昌黎亭泗涧、栾县东灰山等遗址l北京地区王府井东方广场遗址l豫中地区包括灵井遗址、舞阳大岗遗址、苏北桃花涧遗址、李家沟遗址下文化层l苏北鲁南地区:凤凰岭文化、望海楼文化(原生)、马陵山黑龙潭遗址、苏北桃花涧遗址; 遗址概况l孟家泉遗址是泉水型遗址,在遗址附近出露的地层全部为更新世堆积物。

      分为上下两个文化层,下层石制品较少,动物化石完整上层石制品和动物化石丰富年代距今1.8万年左右l东方广场遗址:古永定河冲积扇的河间冲积平原文化层分为上下两层下文化层厚约60厘米,发现用火遗迹4处;上文化层厚约30厘米,发现用火遗迹2处,上下文化之间有一自然层间隔下文化层文化遗存的年代距今约为2.6~2.1万年之间,下文化层的年代距今1.9~1.4万年之间 栾县东灰山遗址:滦河二级阶地堆积中,其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1986年,唐山地区进行了调查,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4处抚宁县大所各庄细石器遗址:位于抚宁县茶鹏乡大所各庄三村东南,兔耳山西麓的碾石沟内,埋藏于山前二级阶地中,发掘面积40平方米舞阳大岗遗址:于河南舞阳县侯集乡大岗村北,1989年和1990年2次发掘,面积共计290平方米文化层分为4层,其中3层为裴李岗文化层,4层含细石器和其他制品李家沟遗址位于河南新密岳村镇李家沟村西李家沟遗址坐落在淮河水系溱水河上游的自北向南流经遗址西侧的椿板河的左岸以马兰黄土为基座的二级阶地堆积的上部该处地形为低山丘陵,海拔高约200 米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部倾斜,黄土堆积发育发掘探方分南、北两个发掘区两区的2个主剖面均包括了从旧石器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地层堆积。

      采自沟南侧的第四层,即细石器文化层的3 个木炭样品的加速器14C年代测定结果,均分布在距今10300~10500 年,而采自沟北侧新石器时代文化层木炭样品的加速器14C 年代测定结果,则分别为距今9000 年(第五层)和8600 年(第四层) 东方广场的测年数据 孟家泉遗址l2万3千余件,包括石核、石片、细石核、细石叶、石器和废品,它们各自所占的比例是:废品64.7%,石核与细石核6.6%,石片与细石叶17.8%,石器10.9%石器原料以灰黑色、灰色和灰白色燧石为主,约占95%以上,其它原料有石英、石英岩和玛瑙等燧石原料多选用质地纯洁的燧石团块l剥片同时运用三种方法,锤击法、砸击法、压制法从石制品上看锤击法较多,砸击法次之,压制法最少边刮器、端刮器、尖状器和石锥是该遗址的主要器形,小型端刮器、琢背石刀和锛状器是石器组合的代表性器物在锛状器上开始出现磨制痕迹l《简报》中“细石核和细石叶数量较少”,显示出较大的随意性石器技术的发展 l东方广场遗址l在下文化层出土的1027件标本中,编号的533件,脱层的494件石制品包括15件石核、人工石块99件、344件石片、181件断片、28件裂片、314件石屑和46件石器。

      在下文化层的46件石器中,边刮器22件、端刮器4件、尖状器2件、雕刻器12件、石钻2件、石砧2件和石锤2件端刮器加工比较粗糙,可能为锤击加工所致l上文化层出土71件标本,其中编号标本52件,脱层标本19件它们分别是石核2件、人工石块20件、石片22件、断片4件、裂片3件、石屑8件和石器12件上文化层的12件石器中边刮器8件,端刮器2件,雕刻器2件端刮器刃缘整齐,可能采用了压制法修整l总体上说,石制品的原料主要为燧石;石器以小型为主;打片技术以锤击法为主,偶用砸击法第二步加工方式多样,但主要是向背面加工石器从第二步加工痕迹来分析,在一些标本中,可能使用压制法或指垫法进行加工修整l《研究》认为:“石制品类型和技术的相似性表明,两个文化层应是同一人群的文化遗留” l但无细石器因素的报道 石器技术李家沟遗址旧石器文化遗存主要发现在南区第四层,南区第三层与北区第七层也有少量旧石器发现石器工业由船形细石核、柱状细石核、细石叶、少量以石叶为毛坯的工具,端刮器、琢背刀、石镞、雕刻器以及数量较多的大型石制品这类石制品的加工简单,器物形态亦不稳定除有明确人工打制痕迹的石制品以外,还出现数量较多的人工搬运石块。

      这些石块多呈扁平块状,岩性为砂岩或石英砂岩 灵井遗址其石制品多为燧石、玛瑙、玉髓、碧玉等优质材料,共2000多件,其组合为细石叶工艺技术类石制品(包括柱状、锥状、半锥状和宽楔形、船型细石核及细石叶及细石叶工具等)、尖状器、砍砸器、端刮器、边刮器、雕刻器等,还有牙器等;艺术品为1件化石质的“鸟”, 舞阳大岗遗址其石器工业面貌为砸击石核22件,锤击石核6件,石片149件,细石核28件,其中宽楔形石核19件(其发表的细石核却为船型细石核工艺特征,但其底缘也进行了修整),半锥状细石核9件,细石叶为14件,刮削器47件,琢背石刀3件,尖状器5件,双件尖状器5件,燧石质磨刃石片1件 许昌灵井新密李家沟 北方西部主业狩猎人群l本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环境的主要特征是干冷西部草原区的面积远远比东部的森林面积大的多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自身能力的变化及其狩猎文化的特征都使得该区的旧石器文化的时空变化比东部地区更加复杂3种不同的石器工业传统存在:小石器文化、石叶文化、细石叶文化等 小石器文化类型l遗址的分布:露天遗址:山西朔州峙峪遗址、山西阳高神泉寺遗址、河北泥河湾梅沟、苇地坡遗址、西白马营遗址洞穴遗址:陕西韩城禹门口等。

      l遗址概况l峙峪遗址:1963年发现并发掘桑干河支流峙峪河的2级阶地上;分3层第1层为灰黄色粉砂层,厚18米第2层是灰白色砂层;为粗细沙交替的二元结构,厚约8.9米;第3层灰、灰黑色、褐色亚砂土及灰烬,含大量的石器及动物化石,厚0.9~1.5米;第4层为沙砾石层,厚1.5米l动物骨骼化石:赤鹿、河套大角鹿、普氏羚羊、鹅喉羚、王氏水牛、披毛犀、野马、野驴等,现生种60%年代距今2.9~3.3万年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较晚阶段l西白马营遗址: 泥河湾盆地西部,桑干河西岸1985年发现,已经先后进行了2次发掘遗址共分为6层;其中5~6层为文化层l动物化石包括鸵鸟、原始牛、普氏羚羊、羊鹿、野马、野驴、犀牛、象等,野马牙齿235枚,野牛90枚;其他动物不多见l环境:据孢粉分析:下部针阔混交林——草原植被类型;上部稀疏针叶林——荒漠草原植被类型铀系测定年代分别为1.8和1.5万年;碳十四测定为1.1万年 峙峪遗址峙峪遗址共出土石制品约15000多件发表仅800多件不过就发表的资料来看,显然已经掌握了比本区更进步的打片和加工技术石器原料原料主要为脉石英、石英岩、硅质灰岩、玉髄、火成岩,多为砾石剥片的技术主要为锤击法、砸击法等。

      也有修理台面的石片痕迹存在石器组合有刮削器、尖状器、端刮器、雕刻器、小砍砸器、石锯、斧状器等;这个遗址出土扇形石核、石镞还存在疑问,需要更多的发现进一步确认石器技术仍然属于北方长期流行的石片石器传统,但其剥片技术已经明显比早中期进步,更显著的特征是二次加工技术的改善,使得本阶段的石器工业也明显区别于早中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装饰品:石墨质的环形器 西白马营遗址l石制品1546件;包括石核、石片、石器和制作石器的副产品,包括断块、残片与碎屑等l锤击石核的大小不等,但以小型者居多,形状也不规则,多数标本保留着砾石面石片有锤击、砸击石片石核以锤击为主,砸击少见l继续使用简单的锤击法剥片l石器修理比较仔细,多数石器的修理疤痕都比较匀称经过2次加工的石器有230件数量最多的是边刮器尖状器11件;l禹门口、神泉寺遗址与此近似 石器技术装饰品 生计特征l峙峪遗址 动物骨骼明显的具有人工痕迹;文化层的灰烬也透镜状分布;在灰烬的外围,有一些大块石块的不规则分布l峙峪的动物骨骼有蹄类最大、数量高达95%;仅动物牙齿约5000余枚其中以野马÷野驴数量最多估算有200余个;与本区较早阶段的撒拉乌苏人相比,被称为“猎马人”。

      l原始人类营地;l西白马营的居民也是猎人,但与此共存的有石叶、细石叶 东北亚地区的石叶工业遗址分布宁夏灵武水洞沟遗址、河北阳原油房遗址、黑龙江呼玛十八站遗址;东北亚地区:Makarovo层 出土有修理的石叶、西西伯利亚地区strashnaya cave 、贝克尔湖地区有100个以上这样的遗址如Sannyy Mys;远东地区如Osinovka遗址;久克台文化 水洞沟遗址l宁夏灵武水洞沟遗址:鄂尔多斯地区的一个小台地;1923年法国学者德日进和桑志华发掘;凹地内堆积德是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德河湖相沉积,厚度10~30米左右2001年划分地层,自上而下共划分为8层l5~6层集中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层,据碳十四测定,时代距今2.9~2.4万年,且集中分布于2.5~2.7万年之间l环境背景:荒漠草原环境 河北阳原油房遗址l泥河湾盆地的东部,桑干河东岸;火山角砾岩上分布着更新世的黄土;油房遗址的地层就保存在黄土中;l遗址共2层;第1层更土层;第2层文化层;中上部含石制品、灰烬、动物化石等;l年代:文化层上部距今1.3~1.4万年;下部距今1.6~1.7万年(光释光) 呼玛十八站遗址l位于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十八站地区鄂伦春民族乡;l旧石器地点均位于呼玛河2级阶地上。

      l2005年获得了58件石制品,其中38件属于采集;l地层可分4层;其中第3层为旧石器文化层l年代:21.5ka~10ka. 水洞沟遗址 河北阳原油房遗址 黑龙江呼玛十八站遗址 阿尔泰地区的石叶技术 蒙古和贝尔加湖地区的石叶工业Makarovo site Mal’ta 遗址 生计方式l端刮器、尖状器的石器组合;l捕猎有蹄类动物l狩猎更加专业化; The Upper PaleolithiclBy 28 kya Neanderthals gone.lHumans expand into most of the world.lArt appears and spreads.lNumerou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occur.lDomestication of the Dog 细石叶工业l遗址分布l丁村77:01地点、下川遗址群、蒲县薛关遗址、吉县柿子滩遗址、宜川龙王辿遗址l泥河湾盆地的细石器工业 遗址特征l丁村77:01地点l襄汾县柴寺村丁家口;2级阶地;细石器发现于底部砾石层中;l脊椎动物化石:马、鹿、牛、羊、獾、河狸、犀、牛、象、鸵鸟等l年代距今2.6万年。

      l问题:文化遗物及年代测定标本都经过河流的搬运,所以年代受到质疑l沁水下川遗址l下川盆地的晚更新世堆积与2级阶地年代相当;根据岩性特征,晚更新世堆积份5层;其中最上部的文化层为含细石器的文化层l年代距今2.4~1.6万年左右l蒲县薛关遗址l昕水河的左岸;上部为灰黄色粉砂土,岩性与马兰黄土近似时代晚更新世;l年代距今1.35万年l吉县柿子滩遗址群l1980年发现,目前已经发现24处S1地点:14C测定距今约1~1.6万年lS12地点包含A-G等7个地点,位于清水河和高楼河交汇之处2000年试掘,2001年正式发掘,至2007年共5次S12点文化层较厚,发掘者把以上5个地点分为2组,甲组:S12A、S12C、S12D;乙组S12E、S12SF等S12B为再生堆积;甲组共有3个测年数据,年代在距今1.6~1.9万年之间乙组无测年数据从地层上看,甲组晚于乙组 细石叶工业的特征l下川遗址:细石器的原料主要为燧石、水晶等其他原料较少下川遗址附近的奥陶系灰岩中既有燧石和石英晶洞等l剥片方法主要为锤击法和间接打击法等两种;修理方法可能有压制或间接加工方法l细石叶和石叶数量很多,均应为间接法打击;l石核可以分为锥状、柱状、漏斗状、楔形石核等几种。

      石核台面和形体经过精致修整,;锥状石核最多,柱状石核较少;从生产程序来看,显然有不同生产技术和操作链l石器类型有端刮器、边刮器、尖状器、石镞、雕刻器÷琢背小刀、石核式石器等l丁村77:01地点l石器有两类:粗大石器和细石器等由于非原生遗址,这两类石器关系并不清楚粗壮石器显然和当地更早的石器工业相关;细石器为典型细石器,可以和下川遗址相比,但较多的船底型石核却不见于下川后者说明两地的细石器技术存在一定的区别l薛关遗址l丁村遗址的细石器工业与薛关遗址比较接近l石器类型有端刮器、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琢背小刀、半月形边刮器等半月形边刮器不见于下川遗址 l柿子滩遗址l其石器工业指的是该遗址文化遗物丰富的上文化层发现,其技术特征与薛关遗址比较接近,这里也以燧石、角页岩与石英岩等主要石器原料l细石器分为楔形、船底型、锥形、漏斗状等,和薛关遗址接近其楔形石核比例较高,而船底型石核比例较低l其石器组合端刮器、边刮器、尖状器、石镞(带梃、底部减薄)、雕刻器、琢背石片、钻具、石锯等柿子滩还有磨盘和砺石的发现,有暗红色赤铁矿粉发现 丁村77:01地点薛关遗址 柿子滩S14地点 居住与生计特征l柿子滩遗址群lS1地点形成多层连续堆积的文化堆积。

      文化层含丰富的石制品、动物化石、烧石与灰烬等显示出较长时间的停留和一处居住营地lS14地点l该地点距离S1地点约3公里;文化遗物埋藏于2级阶地上部的灰黄色粉沙土中,含石制品÷动物化石与灰烬遗迹的文化层l用火遗迹一处;全部石制品有200余件;当时人类在这里至少加工过10件石制品;工具坯材也是从本区以外带进的,现场工具也多带走说明可能是临时燃火取暖、烧烤食物并修整工具的短期活动场所l在清水河流域共发现了10多处这样的细石器遗址在清水河流域,1万多年前的细石器主人的栖居形态很可能是放射状的,即以类似S1地点的营地为中心,而更多的是类似S14地点的各类短期活动场所 泥河湾遗址的细石器l遗址的发现与分布l20世纪60年代发现;晚更新世晚期的细石器工业遗存多发现于桑干河的阶地堆积或同期的黄土地层中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现的虎头梁遗址群,即埋藏在桑干河2级阶地后缘的砂质黄土中l虎头梁遗址群(9个)、马鞍山遗址、瓜地粱遗址、籍箕滩遗址群等l与文化遗物共存的是野马、野驴、鹿、羚羊、鸵鸟等10多种动物l动物群特征:草原环境l年代距今1.4~1万年左右 石器组合与楔形石核特征l虎头梁遗址群l石器原料多以石英岩为主,少数燧石和流纹岩;遗址距最近的石料产地约10公里左右。

      遗址附近的河滩砾石基本无可用石料仅个别石料确定来自河滩的砾石l石器组合以端刮器为主;尤其是长身端刮器的数量明显增多;各类尖状器,底部修理者,明显为了加柄所用再次为各类刮削器,但数量有限雕刻器也有一定数量l楔形石核技术最为突出,在已经报道的279件细石核中,楔形细石核的数量竟然高达236件这种细石核采用两面加工的方法首先预制出细石核毛坯、然后分别打制出台面与剥片面采用两面加工的方法预制出细石核毛坯是本地区与晋南地区细石器技术的最明显的区别l这种楔形细石核在西伯利亚、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却都有发现l装饰品:贝壳、鸵鸟蛋、鸟的管状骨及石块穿孔而成l籍箕滩遗址群l石器原料的主体部分与虎头梁遗址基本一样,也是粉红色石英岩,显然有共同的石料产地;玛瑙也见于虎头梁遗址;黑色角页岩使用频率则高于虎头梁遗址l籍箕滩细石核多达数百件,绝大部分也是典型的楔形细石核;石核从选坯到预制毛坯、剥片都与虎头梁相近类似的晋南的船底型和锥形细石核等均没有发现l石器组合 各种石器在籍箕滩遗址均有发现,但频率却不同以凹缺刮器为主,占整个石器组合的6成以端刮器为主要的石器类型 楔形细石核石矛头 生计与栖居形态l与西部其他发现一样,泥河湾盆地以虎头梁遗址为代表也应该是适应狩猎专业化狩猎活动的产物。

      l哺乳动物化石、孢粉分析也说明泥河湾盆地更新世晚期当虎头梁遗址形成时期,当地的气候比现代干凉,是典型的草原环境l73101地点发现3个“灰堆”,呈品字形分布在炉灶的分布范围内散布着大量的木炭粒,烧骨,鸵鸟蛋壳和少量石器在三个灶坑之间,散布着大量石片、碎屑、石核和细石器等l这种平面布局与欧亚大陆草原地带旧石器时代晚期广泛分布的专业狩猎者的营地结构十分相似,应属于同类遗存l65040 只发现了10多件完整的石器,没有发现打制石器的产生的废料,所以原研究者认为临时性的停留地点另外所含石器主要是尖状器和刮削器,也发现了一些破碎的羊角和动物肢骨末端这也可能说明动物肢解地点l72117地点只有石核、石片、半成品、碎屑,则是石器加工地点 中国南方l砾石工业传统的主导地位被石片石器工业取代,原来的东西差别已经不再明显;带之而起的是更多的区域性文化l分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东南地区(汉水中上游、长江中下游、岭南地区) 云贵高原l晚更新世晚期,云贵高原古人类遗址的分布仍然继承了当地更早的特点,仍以洞穴遗址为主l这一阶段代表性遗址为贵州桐梓马鞍山遗址、普定穿洞遗址、白岩脚洞及兴义的猫猫洞遗址;l露天遗址有贵州威宁草海遗址、云南丽江木家桥遗址。

      遗址概况l马鞍山遗址l1980年发现;桐梓;岩厦遗址;开口向北略微偏东;1989年,马鞍山南洞;文化性质基本一致l文化层分为7层;l动物化石:竹鼠、豪猪、巨貘、犀牛、鹿、水牛、猕猴等l年代:第3层为距今1.5万年左右l穿洞遗址l1979年试掘,1981年联合发掘;普定;洞内堆积较厚;可分为10层;第8~10层为早期;2~5层为晚期中间的6~7层很少有遗物发现l年代据碳十四测定早期距今1.6万年;晚期距今8500~8000年左右l普定白岩洞l1978年发现,1979、1982、1984年3次发掘;洞口面向南;上部堆积中,共有5个文化层,反映当时人类曾较长时间在此居住l年代:时代为1.5~1.2万年l猫猫洞遗址l1974年;岩厦遗址;堆积分为4层,厚度100cml动物化石多较破碎,只有少量牙齿可鉴定种类;动物种类有:中国犀、鹿类、牛类、野猪、獾、象类以及窄齿熊等l铀系测定年代约为1.4万年;同层烧骨侧测年只有距今8000多年 石器与骨角器工业l石器原料以燧石为原料,砂岩及火成岩也有少量使用;石片和小石片用作加工石器的毛坯l锤击技术,砸击技术;第二步加工主要使用锤击法,复向加工者占近一半,正向和反向加工比例接近。

      石器组合中均以刮削器为主,并以小型者居多l骨器 磨制骨器l草海地点l41件石制品;石制品原料主要是燧石和石髄为主,还有少量的硅质岩、细砂岩、脉岩使用制作石器的毛坯有石片、断片、小石块等l锤击法剥片;第2步加工以正向加工为主,复向加工的比例也很高;l石器仅刮削器与尖状器两类l石器体形较大,以长度在5厘米左右的中型者居多l延续了本地区前期的传统,各地点的发现均以中小的石片石器为主;仍以洞穴遗址为主,但也有露天遗址和地点发现 l白岩脚洞l石器原料以燧石和硅质灰岩为主,水晶也有使用;燧石多为结核或岩块;硅质灰岩,灰岩,砂岩则为不同的砾石;从石核情况看,块状原料占2/3,砾石1/3大部分石核宽度在4~8厘米之间;石片的长宽在2~5厘米之间l锤击法剥片,砸击法也使用l石器组合以刮削器为主,共发现400件,约占石器组合的80%砍砸器仅次于刮削器,以砾石为原料,少数为石块毛坯尖状器数量不多,仅20件l穿洞遗址l早期:燧石为原料,亦有石英和水晶等使用剥片主要锤击法;石器多是片状毛坯,并以向背面的正向加工为主;石器形体细小;加工粗糙l晚期:数量众多,形体较大;以玄武岩为原料,燧石的使用已经变少;剥片方法主要为锐棱砸击法。

      石器以大中型者居多,加工较为细致,类型稳定,另外还有数量众多的骨角制品,包括骨铲、骨锥、骨叉和角叉等l猫猫洞遗址也是如此;石器原料多为较软的变质粉砂岩、砂岩、泥页岩,燧石数量很少石料为河滩砾石l石器组合有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等晚期 草海遗址和白岩脚洞遗址石制品 四川盆地l资阳人化石l1951年,四川资阳县的黄鳝溪大桥桥墩工程中发现的资阳人化石l1981年,又发现一些石制品l3层:3层为深黄色砂砾层,上部多砂,含有保存较好的动植物化石人类头骨可能出自此层;下部砂少而粗,含动物化石,多为碎块最下为砾石层,没有发现化石,未见底l铜梁地点l含300多件石制品和一些动物、植物的化石标本哺乳动物化石东方剑齿象、印度象、巨貘和中国犀等l汉源富林遗址l大渡河河流的2级阶地;二元结构;分为5层;l该地点1960年发现,1972年发掘,发现5000多件石制品、用火遗迹和少量的动植物化石原地埋藏文化层不太厚的情况来看,可能是人类一次不太长时间的居住遗存 人类化石l资阳人化石包括颅骨大部分,一块硬腭颅骨的个体较小;颅骨的外表面比较光滑,骨缝清晰可见;老年女性l卵圆形,额结节,顶结节也都比较显著;最宽位置在两侧的顶结节处;矢状嵴明显,从额结节水平向后延伸至顶骨中部;前卤点处有十字隆起。

      脑颅额部很饱满,眉弓 也很发达,眉弓内侧相连成一直线,但外侧到眼眶上缘中部逐渐消失额鼻缝向上成拱形,与欧洲人尼安德特人相似l3万年 石器工业l与早期相比,在原料选择、加工技术、石器组合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阶段性的特点十分明显l铜梁l选料与前期一致;原料主要为石英岩,其次为燧石、闪长岩和硅质岩等石制品的体积很大;l技术与前期没有区别,主要打片方法为锤击技术;石核与石片都以大中型为主;l石器的修理也基本采取锤击技术;修理多见复向者;第2步加工比较粗糙l石器组合: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等l用片状坯材加工,刮削器数量较多,尖状器变为小型;这些又早期石器工业明显有别;l汉源富林遗址l原料燧石结核;锤击法为主;加工石器的毛坯以块状为主;仅42%的石片加工l石器组合:刮削器、尖状器、端刮器、雕刻器、砍砸器等边刮器数量最多,占石器的80%l石器较小;以刮削器为主;加工石器的毛坯以块状为主,石片石器居于次要地位 生计方式l森林草原环境l砍砸器在工具组合中占据重要地位,说明了采集经济占据一定的地位;l刮削器数量超过砍砸器,成为阶段性特征l富林遗址l森林草原环境l刮削器类为主;与同期的北方狩猎者组合接近l块状毛坯与南方传统接近,地方性文化。

      东南地区l汉水上游地区l遗址分布l丹江口市张家营村后山坡遗址、湖北房县的兔子洼遗址、安康关庙遗址;l丹江口市张家营村后山坡遗址除石制品外,还有破碎的动物化石化石种类包括鬣狗、犀牛、猪、鹿等l洞穴遗址l房县樟脑洞遗址、南召小空山遗址等l房县中坝区龙潭青阳村,岩厦遗址;5层;l年代距今1.35万年 石器工业l石器工业与前期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露天地点l如张家营后坡遗址;原料燧石;石器种类有刮削器和砍砸器两种;刮削器7件,砍砸器1件;l主要为石片加工;l小石器+石片l洞穴遗址l与早期石器工业的联系l栖居形态和生计方式的变化l露天遗址数量减少,洞穴遗址数量增加;石器工业由砾石工业到石片工业 长江中下游地区l一) 遗址分布l露天遗址l湖北荆州鸡公山遗址;l洞穴遗址l湖北石门燕儿洞遗址; l遗址概况l鸡公山遗址l5层;距今2万年前后;l燕儿洞遗址l7层;动物化石分为3组;但总体来看,三组动物化石种类均有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中的常见种类,现生种77%l时代: 晚更新世l石器工业l上文化层典型的石片石器工业;石制品原料有燧石、石英等第2步加工以正向为主,反向者为1/3.l石器主要为刮削器、尖状器等小石器。

      栖居形式与生计方式l本区的石器工业迅速发展;露天遗址明显少于砾石石器地点,但单个地点的遗物的数量明显增多;显示了功能的复杂化l燕儿洞遗址说明人类也开始利用洞穴遗址,到长江下游地区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遗址的发现,说明人类使用洞穴遗址的证据更加充分l生计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l石器工业有砾石工业转变到石片石器工业加工技术变化不大,修理技术相对提高;以刮削器为主与北方接近,更多的反映了利用草原环境生存的动物资源 石器工业l砾石工业传统的影响l石片石器成分增加,如定模洞、白莲洞遗址l年代距今2.6~2.8万年 岭南地区l遗址分布l广西桂林宝积岩、柳州白莲洞遗址÷田东定模洞遗址l遗址概况l宝积岩,桂林市区的宝积山;动化石有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l时代距今3万年左右柳州白莲洞遗址岩厦遗址;1956年发现1970到1980年多次发掘,堆积复杂堆积从3万年到1万年; 生计方式l遗物疏密度不一样,反映了活动内容的差异火膛的存在说明该处是一个居住遗址l人类行为的变化:形体较大石英适应森林环境的植物性食物的生产处理和加工;刮削器等小型工具则更便于承担肉食加工 旧大陆西侧 Two important definitionslBlades = flakes that are at least twice as long as they are wide.lComposite tools = ones formed from multiple materials.–E.g., a spear has a stone point, wooden shaft, bone fore-shaft, sinew hafting, and resins. Tool IndustrieslThese are tool complexes that are associated and are useful time markers for the UP.–Perigordian = intermediate Mousterian to Aurignacian–Aurignacian 36 – 22 kya. Earliest “blade industry.”–Solutrean 22 – 18 kya. Extremely refined blade technology.–Magdalenian 18 – 10 kya. Final UP blade industry. ART. Making blades during the Upper Paleolithic Period.Composite tools during the Upper Paleolithic Period. www.hf.uio.no/iakk/ roger/lithicAurignacian Tools: 40 to 30 kya in Europe www.hf.uio.no/iakk/ roger/lithicAurignacian Tools40 to 30 kyaEarly Upper PaleolithicEurope Other Features of the AurignacianlDiverse, efficient, flexible tool kit.lBeads & Jewelry made from mammal bones & teeth.lBone needles & awls suggesting tailored clothing.lPortable art of engraved bone and ivory–Southern Germany: Vogelherd Cave & Hohlenstein Stadel.–Grotte du Renne, France. www.hf.uio.no/iakk/ roger/lithicGravettian Tools30 to 20 kyaMid Upper PaleolithicEurope Two Important Aurignacian SiteslDolni Vestonice 27 kya (Czech Republic)–Complex campsite.lKostenki 27 kya (Russia).–Nine pit houses–Hearths in centers of huts–Storage pits cut into permafrost Dolni Vestonice Dolni Vestonice Kostenki Bone-framed house Implications of SiteslPeople becoming a bit more sedentarylDiet, however, still hunting & gathering–Find large herbivore remains–Small mammals remains–Some fish bones www.hf.uio.no/iakk/ roger/lithicSolutrean Tools: 22 to 18 kya in Europe The DoglDomestication = an organism relying on humans for survival & reproduction.lDogs come from wolves, which are pack animals.lDogs have abilities that humans don’t have. The Venus FigurineslPortable art that appeared during the Upper Paleolithic period.lFemale figures carved from soft stone or mammoth bone.lThought to symbolize fertility. Venus of Gagarino, UkraineVenus of Willendorf, Austria Implication of FigurineslSuggest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over long distances.lSuggest symbolic thinking. Cave PaintinglPainters used charcoal & red ochrelLascaux: (France) emphasis on animal paintings; human renderings are simple.lAltamira: (Spain) use of natural features of the cave to enhance animal art.lChauvet Cave: (discovered 1994). Chauvet Cave 33 – 20 kyalLarge cave gallerieslCompositional groupings of herbivores & predators.lFind rare species not depicted in other caves: rhino, lion, long-eared owl, & hyena.lAppear to be stylistically unified (same culture). Lascaux 34 – 12 kya Chauvet Cave, France 33 - 20 kya The Magdalenianl20 – 10 kya. lStone/bone tool industry becomes more diverse.–Microlithic blades.–New weapons (e.g., harpoon).lLarge scale climate change occurred (deglaciation).lSites were occupied for longer than during Gravettian (more sedentary). –Important sites: Madeliene Rockshelter, Laugerie Haute–People lived there for entire seasons, not year round. Magdalenian Tools20 to 10 kyaLate Upper Paleolithic Mezhirich, RussiaMagdalenian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时代特征l人类的体质基本摆脱了各种原始性状,完成了现代化的进程;在旧石器文化方面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发展到旧石器时代的最高峰,为向一个新的文化发展阶段——新石器时代的过渡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l(一)技术发展l(1)石器技术l(2)骨角器技术的发展l(3)建筑技术的进步:洞穴建筑技术和露天建筑技术l(二)生计方式的转变l(1)狩猎专业化l(2)广谱革命发生;动植物资源的利用范围扩大,鸟类和鱼类以及草籽开始出现在遗址上l(3)类型多样化l(三)社会发展l通过遗址的平面布局及类型变化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生活及结构的变化lPincevent 的研究表明了当时社会的共同体,由以火膛为代表的更小单位组成一个单位共同平等生活在一个共同体中l虎头梁遗址的品字形灰堆分布;l社会交往:山顶洞遗址曾经发现的海蚶壳、厚壳蚌等均非本地的产品l(四)精神世界的变化l墓葬、洞穴壁画及艺术品l(5)现代人人口的增加和扩散l寿命提高;体质进步;向无人区的扩散;人类的共同体规模比以前有所扩大,内部结构明显地区分出不同的单元。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