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
28页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千古涛声千古涛声长江长江课题名称长江备课时间.3.1授课时间教研组长签字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过程与方法:品味学习本文的语言;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教学重点品味学习本文的语言教学难点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授课类型新授课教法与学法设计朗读、品味、体验媒体设计朗读录音课时安排两课时课 时 教 案教学札记第一课时一、 导入新课: 本文写于 1961 年,此时社会主义新中国刚刚诞生不久,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祖国的建设蒸蒸日上,作者满怀对祖国的热爱以饱满的热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这个时期也是新中国面临的一个特殊时期(三年自然灾害) ,作者希望全国人民能够团结一心战胜困难,看到祖国美好的明天 二、作者简介: 郭风,原名郭嘉桂,回族,祖籍福建蒲田,1917 年出生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散文、散文诗和儿童文学的创作事业,迄今已结集出版作品 50 多部他早期的作品质朴清新、饶有天趣,贮满诗情画意,是风景画家、风俗画家与抒情诗人才能的神奇统一其《叶笛集》于 1959 年初出版后,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冰心著文称“又发现了一个诗人的喜悦。
”新时期以来,他的作品追求自然、本色、纯朴,具有更广阔的历史感和更深沉的哲理意蕴,体现了大家之风范他的作品还先后两次荣获全国儿童文学作品奖,两次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并译成俄文在前苏联地区出版 三、学习生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 玫瑰( ) 曙天( ) 吹拂( )哺育( ) 舢板( ) 驳船( ) 堆栈( ) 四、听录音,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二课时一、自主、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本文界通过描写赞美长江,赞美祖国的富饶,歌唱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与欣欣向荣 2)互动学习: 互动 1:作者描写长江问什么选取长江的黎明,这里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长江的黎明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吗? 明确:这里作者用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这里的黎明象征的是祖国的新气象,象征的是祖国美好的明天这里的黎明就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象了 互动 2:本文的作者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来描写长江的?你能从文中找出表达作者心情的句子或词语吗? 明确:见课本 互动 3:作者的心情是“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 ,这一点作者在文中反复说到,为什么作者又一再强调长江是“古老的” ,这和“青春”不矛盾吗? 明确:千百年来长江奔流不息,养育了无数中华儿女,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所以它是“古老的” 。
古老的长江在经历的岁月的洗礼后,如今在新时代光辉的照耀下,看到了祖国的蓬勃发展,所以心情才“舒畅” “欢愉” ,强调长江是“古老的”也是为了说明长江“旧貌换新颜”祖国“旧貌换新颜” 互动 4:自己动手试着给课文分分段,看看课文都用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 明确:见课本 补充: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等记叙明确过程,描写突出形象,议论、抒情点明主旨抒情有直抒胸臆,有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常表现为托物寓情,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寓情与景 互动 5:根据表达方式的学习归纳一下本文的写作方法 明确:1)借景抒情的写法借描写长江来赞美祖国,抒发对祖国的热爱赞美之情 2)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二、研读与赏析: 1、文章中有许多句子和词语重复出现,又无啰嗦之感?试动手删一删,看看删后的效果如何? 明确:无啰嗦之感这里用到了反复的修辞方法,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补充:反复,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组反复有接连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种 2、辨析带点词语的细微差别 你这样的容光焕发,你的笑容是多么的甜美 你的心好像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 辨析:“容光焕发” “甜美”不仅写出了形貌,而且写出了心理情状,而“舒畅” “欢愉”主要写的是心情。
作业布置1、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并背诵 2、了解国家对有关长江的指示 板书设计C1C1 议论议论A A 记叙记叙 B B 抒情抒情C2C2 描写描写 教学心得及反思筏子筏子袁鹰课题名称筏子备课时间.3.1授课时间教研组长签字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熟悉生字、词过程与方法: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手法的 作用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黄河的常识,通过艄公的形象,接受深厚的民族精神,理解作者阐明的道理教学重点熟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语句、词语分析蕴含的思想感情通过重点语句、词语 分析蕴含的思想感情授课类型新授课教法与学法设计朗读、品味、体验媒体设计朗读录音课时安排两课时课 时 教 案教学札记第一课时一、组织教学(导语) 黄河文化的兴起与内涵 源远流长,物华天宝奔腾万里的黄河以她那博大的胸怀,甘甜的“乳汁” ,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生灵,创造出一段段历史的辉煌以致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二、简介作者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 年生,江苏淮安人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 《风帆》 《京华小品》 《袁鹰散文选》等他的散文作品善于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比、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点化主题,诗意浓郁三、读课文,解决字词四、再读课文,体会本文赞美了什么?本文赞美了征服自然的人类,赞美了包括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也赞美了黄河的雄浑气势和自然的伟力五、熟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课内容二、分析理解课文1、文章写黄河的大、深、急,分别用哪些景物衬托?(1)大水车 羊皮筏子(2)人的心情2、在这些景物中,作者所有的篇幅奉献给了兰州的一种原始的交通工具:羊皮筏子,这是为什么?(1) 地域的特点,富有人文精神和趣味(2) 引出艄公,用筏子的小、险体现人物的精神3、艄公这一形象是怎样的?他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之上,如履平地,是黄河的主人(勇敢、智慧、镇静、机智) (抒情)4、黄河的险险在何处?夷、平地又是怎样的?你从文中哪些句子中看出的?5、作者说艄公是值得景仰和赞颂的,你从他的身上学到了什么?只凭天不怕地不怕的大胆冲劲是不行的,要战胜凶险、征服自然还得沉着、细心、机智和毅力。
(议论)三、本文除了衬托以外,还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对比:羊皮筏子体积小与承载的人多物重形成对比;岸上看的人提心吊胆与皮筏上的乘客从容谈笑形成对比衬托:正衬:大水车 ----黄河的大 反衬:岸上人提心吊胆-----乘客从容笑谈筏子之小---------------水车之大 黄河之凶险-------------筏子之渺小正衬、正衬错杂:小小浪头吞噬筏子,既正衬了黄河的凶险,又反衬了征服自然的人总体构思的衬托:黄河衬托出筏子,由筏子衬托 “黄河的主人”总之,这一连串的衬托、对比使全文结构紧密,文脉贯连四、讨论1、文中哪句话最深刻?从全文看这句话仅仅是对艄公的赞美吗?2、本文导课时老师讲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一篇有关黄河的文章,学完本文了,你觉得此文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与黄河有没有关系?作业布置1、文段中有两组对比,请你说说哪两处运用了对比参考答案:羊皮筏子体积小与承载的人多物重形成对比;岸上看的人提心吊胆与皮筏上的乘客从容谈笑形成对比2、这两组对比为了突出什么?对艄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突出羊皮筏子在“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黄河上航行是十分凶险的;如此凶险的航行,却让羊皮筏子上的乘客“如同坐在大城市的公共汽车里浏览窗外的新建筑”那样心闲气定,这全是艄公的功劳,越是凶险越能反衬出艄公的英雄本色。
3、对比往往会使人、物的特点更鲜明,请你用对比写一个片段, 表现家人、同学、事物的不同特点板书设计羊皮筏子正衬:大水车 ----黄河的大 反衬:岸上人提心吊胆-----乘客从容笑谈筏子之小---------------水车之大 黄河之凶险-------------筏子之渺小教学心得及反思比较 探究《诗歌三首》 《一条大河设计》 课题名称诗歌三首、一条大河备课时间.3.1授课时间教研组长签字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背诵这 4 首诗歌过程与方法:再次领会长江黄河在诗中的形象以及他所赋予的民族精神,有感情的朗诵这几首诗歌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本单元的四首诗歌以及《长江》各自表达了对祖国母亲怎样的情感教学重点反复诵读领会作者的情感,感受长江的形象教学难点反复诵读领会作者的情感,感受长江的形象授课类型新授课教法与学法设计朗读、品味、体验媒体设计朗读录音课时安排三课时课 时 教 案教学札记第一课时一、组织教学可以放歌进入主题,比如《长江之歌》 《黄河颂》 《一条大河》二、作者简介:1、余光中,1928 年生,福建永春人1948 年在厦门大学读书时开始诗歌创作1950 年随家人到台湾,1952 年出版第一本诗集。
1958 年赴美,获艺术硕士学位1959 年返台开始任教讲学,一边继续诗歌创作1997 年当选为台湾笔会会长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 《钟乳石》 《莲的联想》<《白与苦瓜》等,散文集《左手的缪斯》 《听听那冷雨》 《日不落家》等他的诗题材丰沛,形式灵活,风格多样,从现代古典到民歌,从政治抒情诗新古典诗咏史诗到乡愁诗,走出了一条富有独创性的艺术道路2、光未然(1913-2002) ,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人20 世纪30 年代投身文艺运动1935 年发表抗日爱国歌词《五月的花海》 ,广为流传1939 年创作著名的《黄河大合唱》歌词,由冼星海谱曲,是有国际影响的杰作著有诗集《五月花》 《惜春时》 三、诗歌朗诵训练:1、小组讨论这几首诗应采取的朗读节奏语调,应持有的情感2、个人试读,小组试读片断3、推荐小组优秀同学班级朗读同学评价4.教师示范朗读作业布置:作业布置:背诵第一首诗第二课时一、复习作者介绍,进入本课二、齐诵《当我死时》 赏析这首诗1、死亡本来是痛苦的,但是在余光中这里却变成了一种满足,甚至有一种幸福的美感,为什么?条件是安葬的地方要在“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活着的时候不能回乡,只指望死后的安葬。
这种美感,是由长江黄河衍生出来的意向表现出来的先把长江黄河之间的大陆转化为“最宽阔的床” ,死也自然转化为“睡”再是把黄河长江的涛声转化为音乐(安魂曲) ,这样的美不但是意向的美,而且是想象的美2、为什么要对现实的躯体听觉作如此夸张的想象?表达了诗人痛切的思念之苦,希望彻底的拥有祖国,全身心的融入 祖国的情感3、全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母亲怎样的情感?抒发了对祖国的无限思念,表达了思念之苦三、指定学生诵读这首诗四、赏析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1、 《黄河大合唱》内容简介:共分八个乐章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依次是: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2、黄河的形象:既是自然景象,又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它具有英雄的气魄3、研讨:为什么用黄河而不是长江代表我们的民族的英雄主义精神传统?4、如何展示黄河合格者的形象?总结主题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颂歌,歌颂了伟大坚强的民族英雄主义气概黄河的英雄气概: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气势 (表象)蕴含的民族精神:不气不挠、坚韧、执着、无私奉献的韧性作业布置:作业布置:1、继续背诵2、完成《配套练》课内部分第三课时一、组织教学。
二、作者简介并解决生字词埋葬 头颅 瞭望 未餍 饕餮 鹧鸪 巅峰 澎湃 狂澜 劈成 屏障 哺育 荡涤磅礴 简陋 铆牢 角逐 偌大 惬意 戛然蓦地 矜持 踊上 清泠泠 荡漾 缠绵 艄公揉出 摇曳 颤颤巍巍 步履 颠簸 潸然 浸淫 饱蘸 三、组织学生预习,布置预习思考:1、文章开头写在大院里看电影有无必要?有,为后文对童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