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城市贫困问题...ppt
23页第五章第五章 城市城市贫贫贫贫困困问题问题问题问题+一、城市贫困+二、城市贫困问题 的背景+三、城市贫困的基本特点+四、原因分析+五、理论解释+六、解决办法+七、未来预测+一、城市贫困+关于目前城市贫困的两种观点:1 、有学者认为 ,城市贫困就是城市社会的贫困 这个定义显 然过于宽泛和模糊城市贫困人口到底是专指城市非农业贫 困人口还是包含了农村的流动人口?2 、还有学者认为 城市贫困就是城市居民中的家庭或个人,依靠劳动 所得和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或社会可以接受的最低标准 这个定义所涉及的外延可能比较狭窄,因为事实上当前流入城市的为数不少的农民工实际 上也是城市贫困人群的来源之一,他们由于工资水平低,不享受城市社会保障,常常也陷入贫困的深渊不过这 个定义基本上把贫困的状态和贫困的两种性质(绝对贫 困和相对贫 困)界定清楚了 +二、城市贫困问题 的背景 直到90年代初期,中国的贫困问题 仍然被认为主要发生于农村地区因此,中国政府在制订有关政策时,主要着眼点依然是如何消除农村贫困当然,当时在城镇地区也同样存在贫困问题 ,但其涉及面只是总人口中的一小部分,主要是“三无”人员(无劳动 能力、无经济 来源、无法定的赡养人、扶养人和抚养人)。
然而,到了上个世纪的最后10年,城市贫困问题 日益凸显,相当多的城镇人口陷入其中城市新贫困的“新”,主要是为了突出当前的城市贫困有别于中国的农村贫困,也有别于中国传统 的城市贫困农村的贫困更多是与长期的二元社会制度设定和政策安排有关;传统 的城市贫困更多是“三无人员”的贫困;城市新贫困,明显区别于前两者,具有明显的社会转型和制度变迁的特征,并深深打上了改革开放后体制转轨 的烙印 城市新贫困指的是近年来在中国城市出现的、因社会结构转型、经济体制转轨、经济和产业调 整、国有企业改革而诱发的贫困在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旧体制下以单位为主体的福利功能的瓦解,以及相应的社会保险机制的空白,造城成了大量的城市相对贫困人口的出现城市贫困人口的生活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在现阶段的中国,社会转型产生了对人们生活的巨大冲击,下岗、失业、农民工、外地打工者,形成了城市“新贫困”人群城市新贫贫困的特征:其一, 是绝对 意义和相对意义并存的贫困 其二,是再生性和被动性的相结合的贫困 其三,是失业型和失业者居主体的贫困 其四,是离散性和边缘 性相伴生的贫困 +中国城镇中的“新”贫困人口与“旧”贫困人口相比,有三点明显的差别:1.城镇中“新”贫困人口在数量上远比“老”贫困人口要多。
2.新城镇贫 困的出现同时伴随着城镇地区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在中国的历史上,这种贫富差距是前所未有的 3.城镇中的“新”贫困人口与“老”贫困人口不同,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是有工作能力并且愿意工作的,但是他们没有工作机会 +三、城市贫困问题 的基本事实及特点城市贫困人口约5000万此次估算是按照2010年《中国统计 年鉴》的数据进行计算的2010年《中国统计 年鉴》显示,中国截至2009年底的城镇人口数为62186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5元另外,从国家统计 局、民政部和一些地方政府开展的调研情况看,城市贫困人口比例在7.5%~8.7%之间根据数据,以8%的比例采用比例法计算,目前中国城镇贫困人口大约为 5000万人,是目前低保标准和受保人数的2倍左右+受到区域经济 差异的影响,其中东部地区贫困人口比重最低,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贫困人口比重较高享受低保的绝对贫 困人口在东北地区所占比例最高,约6.34%;其次是西部地区,为5.91%;再其次是中部地区,为5.12%;东部地区最低,仅占1.28%可见,经济 越发达的地区,绝对贫 困人口越少结合比例法估算,东部地区城镇贫困人口大约756万人,中部1657万人,西部1717万人,东北地区845万人。
+城市贫困人口的主要来源1、进城农民工进城农民工是典型的城市贫困人口 农民工的特征:(一)农民工以男性为主,年长农民工比重逐年增加 (二)年龄和家庭对农民工的空间流动有很大的影响 (三)农民工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青年农民工和外 出农民工文化程度相对较高 (四)没有参加过任何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多数,青年农民工更倾向参加非农职业 技能培训 据抽样调查结 果推算,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比上年增加1055万人,增长4.4%2、国企改革下岗职工国企改革的下岗职工是第二部分人离开原岗位之后,他们因为文化程度、年龄等原因很难找到工作 从1994年以来,中国城镇的经济环 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有单位和城镇集体企业的工作岗位在过去几年中以极快的速度锐减从1996年以来的三年中,国有单位已精减了2700万名职工,相当于1996年国有单位总人数的25%城镇国有单位和集体企业削减人员的趋势预计 将会继续下去非国有部门虽然也创造了一些新的工作岗位,但是在数量上远远不足以抵消国有部门缩减的工作岗位缩减工作岗位与创造就业机会之间的“时间差”导致了下岗、失业问题 ,而下岗、失业问题 便是近期出现的城镇贫困的主要原因。
3、一部分刚毕业 的大学生一部分刚毕业 的大学生,被普遍称为‘蚁族’,他们的收入不能支撑日常生活随着我国经济 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就业形势依然较为严峻,短期内不会缓解高职(专科)毕业生就业形势则 更加严峻,据教育部统计: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 生338万人,2016年毕业 生人数达750万,10年时间 数量翻倍+特征:+1. 区域性特征 +从区域分布来看,中国的城市贫困人口主要集中于内陆地区、“三线”地区、计划经济色彩仍然很浓的地区有数据显示,中部地区的贫困发生率为4.42%,西部为3.03%,而东部沿海地区则只有1.454%2.行业性特征+在不同行业之间的贫困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城市贫困化主要集中在四个领域:+一是技术低下的小型商业、社会服务业和手工业;+二是传统劳动 密集型产业,如纺织、化工、建筑、机械等;+三是以消耗资源为主的某些基础产业 ,如煤炭等;+四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缺乏市场竞争力的行业,如军工等3.体制性特征 +当前的城市贫困主要表现为中国体制转轨和结构转型状况下的新城市贫困,即造成中国城市贫困的原因在于现代化的进程中结构转型、体制转轨等外部原因。
这些贫困人口主要是第一、第二产业结 构调整所产生的大批剩余劳动力中的一部分,与产业和行业相互关联,更是与经体制改革后所引发的矛盾密切相关4.其他特征 ——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农村的改革使许多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农村大量劳动力流入城市,寻求新的发展,从而形成了农民工与城市职工相竞争的局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劳动 的需求相对减少的情况下,劳动力供给却在增加,无疑形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增大了就业和再就业的难度,城市贫困问题突显+四、原因分析我国城市贫困问题是由许多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它既包括宏观的社会制度因素,也有微观的贫困人口家庭结构及自身因素,但其中经济体制和产业结 构的变革是导致城市贫困的主要原因微观方面:(一)市场经济 体制改革引发大面积下岗和失业,是贫困人口增加的直接根源二)企业效益低下,职工收入低,工资福利得不到保障,是城市贫困人口增加的重要原因三)劳动力供求结构脱节失衡,就业环境低迷,是部分人生活陷入贫困的原因之一 (四)城市“三无”对象作为特殊弱势群体,生活相当艰难五)城市居民的个人与家庭自身条件限制,也对贫困有直接影响。
(六)某些特殊类型的家庭也易于产生贫困人口一是“农转非”家庭,二是残疾人家庭,三是长期病患家庭七)社会保障制度滞后和不健全,是贫困人口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八)因历史或其他等种种原因未能纳入城市低保的贫困人员宏观方面:(一)体制转型及结构调整导致职工下岗和人员流动(二)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加大了收入差距(三)社会保障制度滞后(四)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五、理论分析+功能论+冲突论+互动论+六、解决对策1. 建立一套城市贫困标准的监测指标体系及贫困线的测算方法2. 发展城市经济,合理推动城镇化进程3. 改革收入分配机制,增加城市贫困人口的收入4.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低保覆盖面5. 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打破城市贫困家庭人力资本的恶性循环,促进就业6. 多渠道地治理和遏制贫困,为民间资本进入城市贫困治理创造条件+七、未来预测+乐观预测+不乐观预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