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魏晋南北朝时期瓷窑和瓷器考古.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宝路
  • 文档编号:23638477
  • 上传时间:2017-12-0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6.01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魏晋南北朝时期瓷窑和瓷器考古古陶瓷学者对考古出土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陶瓷器进行过多次科学鉴定和研究,提出陶器和瓷器的界定标准,使长期存在于考古学界的陶瓷混称现象有所改变,这是古陶瓷研究工作中的一大进步根据古陶瓷学者提出的陶瓷器界定标准,我国真正的瓷器开始出现于东汉,发源地在今浙江上虞一带随后,南方各地也开始设窑烧瓷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瓷器生产已进入成熟阶段北方战乱不息,经济凋敝,手工业遭到严重破坏,瓷业的出现大约要迟至北魏统一北方以后根据南北方所存在的不同情况,分别介绍如下南方的瓷窑和瓷器考古发现的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南方瓷窑,主要分布在浙江和苏南宜兴一带,江西、湖南、四川、福建等省境内也有零星发现这个时期的瓷器,绝大多数发现于窑址所在地及其附近的六朝墓中,除云南、贵州以外,其他各地的六朝墓也有一些瓷器出土浙江是我国瓷器的发源地和主要产区之一其中烧造最早、产品数量最多、质量最好而最负盛名的是越窑青瓷浙东的上虞、宁波和浙南的永嘉等地,都发现了东汉中晚期的越窑窑址;在东汉晚期墓中,又相继发现用越窑生产的青瓷器随葬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曾对上虞小仙坛东汉越窑址中出土的青釉印纹壘瓷片进行测试化验,并与上虞龙泉塘西晋越窑青釉瓷片的试测数据进行对比研究,证实这些青瓷片具有瓷质光泽、透明性较好,吸水率低,烧成温度达 1300℃左右,胎釉结合紧密,符合近代瓷的标准。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浙一带的制瓷业迅猛发展,仅上虞一地,已发现东吴时期的窑址 30 多处,西晋窑址 60 多处曹娥江沿岸的帐子山、鞍山、小仙坛、龙池庙等地,窑址密布,是当时烧造青瓷器的重要场地这里不仅蕴藏着丰富的优质瓷土,也有烧制青瓷器的充足燃料,曹娥江更为青瓷的远销提供了极为便利的运输条件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等地六朝墓出土的青瓷器,经常发现是浙江生产的越窑瓷器除上虞以外,浙江的绍兴、余姚、鄞县、宁波、奉化、临海、萧山、余杭、湖州以及江苏的宜兴等十几个市县,也都发现了六朝瓷窑遗址根据制品釉色的不同,可分为越窑、均山窑、瓯窑、婺州窑和德清窑越窑主要分布于浙江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均山窑在江苏太湖之滨,集中分布于宜兴丁蜀镇和均山附近瓯窑在浙南温州一带婺州窑主要分布于浙江中部的金华地区德清窑主要分布于浙江北部的德清县及其附近上述瓷窑,除德清窑和上虞帐子山窑兼烧黑瓷以外,全部烧制青瓷,各有特色发掘资料表明,南方青瓷普遍采用龙窑烧制,起初是陶瓷同窑共烧,以后逐渐分离窑炉结构和装烧技术因时代不同而有所改进大体说,窑身由宽短变成狭长,由统烧改为分段烧,窑床斜度由前缓后陡变成 10 多度平斜,窑型由不定型逐步走向定型化,随着窑炉的改变,烧制技术的提高,窑具的设计也有改进,从而增加了装烧的数量和提高了成品的质量。

      考古发现的六朝瓷器,大多出自窑址所在地及其附近的墓葬中长江下游沿岸也是六朝瓷器的重要分布区,特别是六朝都城建康(今南京)及其沿江西上的马鞍山、芜湖和东下的扬州、镇江一线根据器形、装饰纹样,釉质色泽以及坯体等特点,可分为孙吴、西晋、东晋、南朝四个发展阶段东吴青瓷较多保留东汉瓷的特点,常见器形有钵、双耳或四耳的罐,双耳或四耳的盘口壶,双沿罐,水盂、油灯、香熏、唾壶等日用器此外还有专供随葬用的模型明器,如堆塑谷仓罐、羊形尊、虎子、灶、碓、鸡笼之类胎质坚硬细腻,呈淡灰白色,釉色灰青,表面不大均匀装饰纹样有弦纹,模印的斜方格回纹、斜方格井字纹,雕刻,镂空,堆贴等技艺南京及其附近出土的东吴越窑青瓷器,造型大多优美雅观,例如,1955 年南京光华门外赵士岗 4 号墓出土的“赤乌十四年”青瓷虎子,1958 年南京清凉山出土的“甘露元年五月造”的青瓷羊尊和青瓷熊灯,1974 年南京甘家巷建衡二年墓出土的双系罐和双系、四系盘口壶,1962 年溧阳东王公社凤凰元年墓出土的一组青瓷明器(仓、灶、水盂、鐎斗、提篮等) ,1955 年南京光华门外赵士岗凤凰二年墓出土的蛙形水盂,1973 年金坛白塔天玺元年墓出土的堆塑楼台谷仓罐,等等,都是越窑精品,充分展示了东吴时期青瓷制作的高度艺术水平。

      西晋青瓷的成就最为突出工艺技术、器形种类以及装饰变化,都比东吴时期有明显的发展常见的器形除东吴时原有的以外,出现了不少新的造型,有筒形罐、鸡头或虎头的双耳罐、扁壶、圈足唾壶、兽形尊、三足盘、多子福、镂空香熏,熊头或兔头水注;明器中新出现犀牛形镇墓兽、男女俑、尖头形灶、猪舍、狗舍等这些新器形,有的造型直接采用动物形象,有的用动物形象作装饰在一般器皿上,流行模印的饰带,如细小斜方格纹,井字菱形纹,联珠纹在盆、钵、洗上流行用竹刀刻划海星纹和水波纹谷仓的装饰更为突出在谷仓罐肩部以上,堆塑了各种形象的奴仆、卫士、阙楼馆阁、长廊列舍、龟趺碑等复杂的内容西晋晚期出现了在青釉上点染酱褐色斑纹的做法,打破了青瓷单色釉的传统作风,丰富了釉的装饰效果在青瓷器上刻写年号、产地和制作者的姓名,也是东吴西晋越窑青瓷器的一个特点例如上述南京赵士岗东吴虎子,腹部刻“赤乌十四年会稽上虞师表宜作” ,江苏金坛西晋墓出土扁壶上刻“紫(此)是会稽上虞范休可作坤者也” 绍兴、余姚、平阳发掘的西晋墓,以及吴县狮子山西晋傅氏家族墓,墓内随葬的堆塑楼台谷仓罐上,往往在楼台下方的龟趺碑上分行刻写“元康×年×月造,会稽” 、 “出始宁,用此丧葬宜子孙作吏高迁众无极”等字样。

      说明上虞一带是当时青瓷器的重要产地,同时反映了生产青瓷器的商品性质东晋时,青瓷生产进入普及阶段瓷器造型趋向简朴、实用,装饰大大减少,模型明器衰落常见的产品有罐、壶、盘、碗、钵、盆、洗、灯、砚、水盂、香熏、唾壶、虎子和羊形烛台饮食器皿大都大小配套纹饰以弦纹为主,少数器物上仍可见到水波纹到东晋晚期,开始出现莲瓣纹南朝仍采用两晋时的制瓷工艺,多数胎质致密,呈灰色,通体施青釉器形较小,制品以鸡头壶、盘口壶和四系罐为最多浮雕莲瓣和刻划莲花纹成为当时的主要纹饰,由此看到佛教在南朝民间已十分盛行西晋后期出现的褐色点彩工艺仍普遍存在,但褐点小而密,与初始时不同长江中游的江西、两湖和四川,大约在三国时期开始设窖制瓷南昌市郊的吴永安六年墓、吴高荣墓、武昌莲溪寺吴永安五年墓、鄂城吴孙将军墓,随葬的青瓷器,为这看法提供了实证这四座东吴墓随葬的青瓷器,胎质、釉色、器形基本相同属于越窑青瓷系统的一个分支胎呈浅灰色,釉色分豆青和蟹壳青两种豆青釉薄匀润,开细片,不脱落;蟹壳青釉不甚均匀,呈蜡泪状,有脱落现象釉不及底,有些壶、罐表面印麻布纹主要器形有罐、壶、钵、碗、碟、盅、盘、案、槅、耳杯、香薰等日用器和院落、房屋、仓、灶、碓、磨、臼、牛车、禽畜及禽畜圈舍等模型器。

      造型、胎釉与浙江越窑青瓷均略有差异值得注意的是,安徽马鞍山孙吴朱然墓和佳山吴墓,墓中随葬的部分青瓷器竟与这四座墓出土的同类青瓷器完全相同表明江西、湖北在三国时已经烧制青瓷器,而且把青瓷器作为商品远销到长江下游西晋时期,长江中游的青瓷器数量明显增多从墓中随葬的陶瓷器比例看:江西瑞昌马头西晋墓随葬青瓷器 66 件,陶器仅 6 件;湖北黄陂滠口吴末晋初墓随葬青瓷器 73 件,陶器 7 件;益阳、长沙较大的西晋墓,几乎全部用青瓷器随葬一般造型规整,釉色莹润,装饰华美,有捺印、贴花,加彩和透雕,并开始出现褐釉点彩的新工艺缺点是釉胎仍结合不好,吸水率和气孔率都较高进入东晋南朝时期,这里与长江下游一样,青瓷制品转入以日用器皿为主,明器少见,纹饰趋向简朴,烧制技术有所改进,但釉面光泽较差,透明度始终不及长江下游所产已发现的长江中游六朝窑址,重要的有四处,即江西丰城窑址、湖南湘阴窑址,以及四川的成都青羊宫窑址和邛崃窑址丰城窑址分布于罗湖一带,范围约 3 万平方米,废品堆积有的达 5—6 米1979 年发掘上层堆积唐代瓷片,下层堆积的瓷片与南昌、新干、清江、永修等地南朝墓出土的瓷器相同丰城唐代属洪州,这里发现的南朝窑场,应是唐代洪州窑的前身。

      湘阴窑址分布于县城堤坑一带,范围约 10 万平方米1973 年发掘在25 平方米的发掘区内出土西晋至初唐的青瓷一千多件(片) ,还有大量的匣钵等窑具其中的两晋南朝瓷器与长沙、浏阳、湘阴、益阳、郴州等地的两晋南朝墓瓷器完全一致湘阴唐代属岳州,这里发现的两晋南朝窑场,应是唐代岳州窑的前身成都青羊宫窑址和邛崃县的固驿窑址、十方堂窑址,都只做过调查和小规模试掘初步认为这些窑址均始烧于南朝而盛行于唐代四川南朝墓中的四系壶、四系罐、敛口平足碗,以及杯、盘、钵等日用器,都可以在这些窑址的遗物中找到归属南方沿海的福建、广东、广西,已发现的两晋南朝的青瓷器也不少从发表的资料看,三省区的情况各有不同福建政和西晋永兴三年墓随葬的青瓷器,是福建目前可确认的最早青瓷器此墓随葬盘口壶、双耳罐、短颈壶、钵、虎子各一件,从出土的器物造型看,与浙江越窑所产相似东晋墓出土的青瓷器遍及全省十多个县,重要的器形有碗、碟、盘、钵、罐、盘口壶、三足盆、五盅盘、多子槅、耳杯、灯、博山炉、膲斗、蛙形水注、三足砚、唾壶、虎子等日用器和灶、谷仓罐、猪圈、鸡舍等模型器从器形、胎釉和纹饰风格看,明显分为两类一类与浙江越窑所产相似,釉色青绿,胎釉结合较好,例如谷仓罐、三足砚、蛙形水盂等。

      另一类造型独特,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如南安丰州东晋墓出土的带嘴双系罐、敛口深腹钵,器形纹饰均不同于他处所产这类瓷器,釉色较杂,有青黄、青灰、苍青等不同色调,胎釉结合较差,易脱落南朝墓随葬地方特色的青瓷器更多,如锯齿形托杯、盖碗、年底浅刻重瓣莲花盘、排列多层乳尖的熏炉、前蹲后卧的虎子,以及单管或多管的烛台等这时长江中下游随葬明器已大为减少,但福建南朝墓仍甚为流行常见的有鐎斗、火盆、带盘三足炉、粘连的五杯盘、提桶、虎子和鬼灶等,形体皆短小,显然是专供随葬的明器关于福建瓷器的来源,目前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两晋及南朝前期墓所出的瓷器均为浙江越窑产品,至南朝后期,才多见本地产品另一种意见认为,福建两晋南朝墓出土的瓷器,绝大部分是本地烧造,只有少数来自浙江瓯窑1982 年试掘福州西郊怀安窑址,发现一段龙窑残基出土瓷片含有南朝至唐代的遗物,出土窑具上又有刻写“大同三年” “贞元”的年号由此推知,怀安窑的始烧年代至迟在南朝中期,到晚唐仍未停止福建南期墓出土的青瓷器,有一部分应是怀安窑所烧造由于发掘面积太小,资料未全部公布,全貌还不清楚看来福建瓷器来源的问题,还有待于怀安窑的继续发掘和更多的新窑址的发现。

      广东至今未发现六朝瓷窑址,但是从西晋墓出土的瓷器中可以看出,广东在西晋或孙吴时期可能已设窑烧瓷举年代明确的广州沙河顶西晋永熙元年墓为例此墓随葬青瓷器50 多件,器形有四耳罐、鸡首壶、碗、盏、盆、盂、盅、耳杯盘、簋、豆形灯、唾壶、虎子、牛车、骑马桶等其中鸡首壶、唾壶、虎子、牛车、骑马俑等,与长沙西晋墓所出的同类器十分近似四耳罐、簋、盅、豆形灯、耳杯盘、灶等,则常见于广州东汉墓所出的同类陶器这部分瓷器胎色灰白,釉呈青黄色,开细片,多脱落,说明尚未完全瓷化它们应是沿袭东汉制陶工艺,在本地设窑烧成的进入东晋南朝时期,广东青瓷器似乎完全是清一色的本地产品粤北始兴韶关是东晋南朝墓的主要分布区,已发现的东晋南朝墓近百座,内有纪年墓10 余座,断代比较明确随葬青瓷器 400 件左右,其中绝大多数是富有地方特色的四耳罐和大小配套的瓷碗长江中下游所习见的鸡首壶、莲花壶、盘口壶、虎子以及鸡、狗和圈舍,在这里甚为罕见广西青瓷器大多发现于南朝墓,从出土的盘口壶、莲瓣鸡首壶、多子槅、多足砚、唾壶、虎子、禽畜模型以及骑马俑、部曲家兵俑等的器形看,与长沙西晋墓出土的同类器十分近似,可能是受长沙方面的影响而在本地仿造的。

      考古工作者曾在象州牙村发现一处汉至六朝的陶瓷窑址从窑址中采集的一部分瓷片看,与南朝墓所出极为相似④因未发掘,目前尚无法论定北方的瓷窑和瓷器北方制陶业出现较晚古陶瓷学者一般认为,北方制瓷业大约。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