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殷海光晚年思想动向的文化史思考.docx

13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306277782
  • 上传时间:2022-06-0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5.75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殷海光晚年思想动向的文化史思考    何晓明Reference:殷海光曾经是台湾自由主义的领袖人物,但是,在他的晚年,却发生了明显的思想转向其生命姿态,由凌厉峻急的斗士转向温文尔雅的哲人;其哲学立场,由逻辑经验论转向道德实践论;其价值基准,由科学主义转向人文主义;其文化本位,由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者转向中国传统文化的体察者;其思想路线,由自由主义转向文化保守主义Keys:殷海光;晚年;思想转向K203 :A :1003-854X( 2010) 11-0100-06殷海光(1919-1969)是20世纪50、60年代“台湾自由主义的思想领航人”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思想却发生了自觉的、明显的转向1969年8月,学生张尚德问:过去,您对西洋文化的热爱远超过中国文化,为什么现在反而对中国文化有极大的好感?殷海光回答:人的思想有阶段的,而且是会转变之所以转而喜欢中国文化,原因有四:1、从思考反省中了解了中国文化对于生命层域的透视;2、回味以前乡居的清新、宁静、幽美、安然、自在的生活;3、受Eisen-stadt(艾森斯塔德)、Parsons(帕森斯)等人的影响;4、受张灏、徐复观的刺激,引起对于中国文化的一番思考,②我以为,殷海光晚年的思想转向,不仅仅关乎对中国文化的态度,还包含着更丰富的内涵。

      一、生命姿态:由凌厉峻急的斗士转向温文尔雅的哲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殷海光的风格是思想狂放,见解凌厉,语言尖刻他反省,自认“公敌很多”,因思想见解相左, “我”的表现是“丝毫不通融的样子”他评说唐君毅为人真诚,可惜思想像浆糊;方东美只是鉴赏家,没有什么思想力他自称思想建树不多,但就思想努力的进程而论,超过胡适至少一百年,超过唐牟至少三百年,超过钱穆至少五百年⑤患癌症之后,殷海光自觉生理、心理方面都有了变化,变得好吃, “再就是思想方面有些调整,对人对事的看法不像从前那么峻急他检讨说,“狂热、幻想、激变、神话、偏执,总不是清明的思维活动的征象我们不能说这些东西真的有助理想世界之实现⑦用不峻急、不狂热、不偏执的尺度来反省,殷海光批评了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常犯的一种毛病,即“足以把思想活动压向一域,并且在有意无意之间以为那一域就是一切而不知其他所谓“时代精神”就是这种东西这毛病“演变到极端,就造成信仰上的不宽容,思想上的垄断,甚至人身的迫害五四反传统,以为救国、创新社会必须求之于中国传统里没有的东西,科学与民主“因此被热烈提倡” “至于中国人的价值取向、思想模态是否适于一步登天似的学习科学;中国的社会结构、基本观念、权威性格、行为模式是否宜于骤然实行西式民主,这些深进一层的问题,当时一般知识分子在意兴高潮激荡之下是考虑不到的。

      他评价“所谓‘时代精神’并非什么神秘或崇高的东西,而是在一个时代流行的意底牢结或乌托邦思想他反思五四的领导人物,没有“深远的眼光”,多会呼叫,少能思想其原因:一是胡适之流学养、思想根基单薄,只崇拜美国文明,如何领导中国的文艺复兴;二是一股劲反权威,反传统,反偶像,反旧道德,没人做精深谨严的学术思想工作;三是新人物反旧,旧人物反新,形成两极, “彼此愈来愈难作理性的交通”这一问题直接导致了近代中国没有稳定的社会中心和中间力量,加之左右政治分化,局面更不可收拾他表示, “关于这个大问题的种种,有太多足够今后的历史学人研究和思考的二、哲学立场:由逻辑经验论转向道德实践论殷海光是金岳霖的高足,学逻辑和分析哲学出身,主攻西洋知识论50年代在台湾学术界, “殷海光”和“逻辑”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两个名词但是,生病以后,他感悟到“这个人世间不是一个逻辑系统他检讨道: “就我的思想努力的经历来说,一个曾涉足于逻辑经验论的人很自然的容易走上用科学知识来求说明历史的路途可是,近四五年来,从实际的工作经验中,我知道事体并不是这么简易凡在殷海光病中与他深谈过的人,也“都知道他的思想有了转变”过去很长时间,殷海光充满逻辑经验论思想,又力倡科学哲学、分析哲学,所重的都是知识的问题,如今他所关切的却是人心或心灵的问题。

      渐渐地,他了解到古往今来世界不同的文化领域中,古典的中国文化分子对于生活层面、以及心灵的层面都曾作过妥当的安排尤其是在人生态度和存在价值的取向上,殷老师认为有许多可供我们欣赏与参考的地方在晚年殷海光看来, “逻辑经验论最使人不满的是:以为解决了大脑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人生的问题其实人的问题并不止于此人最重要的问题是心灵的问题大脑要求精确、明晰、严格,要求对客观经验世界的认知作系统化;而心灵却是价值的主司,感情的源泉,信仰的动力人类要有前途,必须大脑与心灵之间有一种制衡既然“人间世不是一个逻辑系统”,自由民主的制度也不是靠纯粹的说理可以建立起来,那么,好的社会制度的原动力在哪里呢?殷海光论道: “我近来更痛切地感到任何好的有关人的学说和制度,包括自由民主在内,如果没有道德理想作原动力,如果它不受伦理规范的制约,都会被利用的,都是非常危险的,都可以变成它的反面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利益和进步的工业革命,是逻辑的、科技的胜利 “我们更不要忘记,实行工业化的过程之本身,又给人类带来许多的问题我们不要以为只一味的搞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而把道德、伦理搁下不管,还会把工业化和经济起飞搞得好的要经济起飞,必须道德起飞。

      殷海光强调,“富裕不即使人道义高尚道义另有来源富裕可从工厂里出,但工厂制不出道义道义发自人的心灵,也须从心灵流出如果道义发生了问题,就是“人生的基石发生了问题我们必须救住这个基石并且重新巩固这个基石由此思路,殷海光将自己的目光从注重自然的逻辑经验世界转向注重人心的道德世界我们如要道德、伦范、基本观念,及思想模态现代化,那么就是进攻一个社会文化的最里层,也就是核心价值和原始精神层这一层内卫体制如被攻破,即是该一社会文化解体,而从事一个新的转变这是一件痛苦的事所以,通常一个社会文化在这一层上抵抗最烈他据此批评五四人物,“在兴头上不知道,就中国而言,仅仅有科学及民主是不够的,道德更有基本的重要性在殷海光看来,道德问题实质是一个实践的问题英雄是克服别人的人,道德家是克服自己的人;克服自己常常比克服别人难注重道德修养的中国学问,“或有中国成分的学问,除知识传授以外,还要耳提面命的生活在一起,这样才有一种性灵的感应,才能进入心灵的深处总之, “人的言论和行动趋向,说到究极处,无论是有意或无意的,总都是取决于内心深处所藏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念和基本情感自由民主的实现与否,要看民众的道德实践因为, “货真价实的民主是长在草根儿上的。

      关于草根民主奠基于道德,殷海光从日常交往中感悟颇为真切在给林毓生的信中,殷海光称其父母是标准的中国人我同二老谈了许久,等于上了真正的中国文化一课传统中国靠人伦秩序维系人际活动究竟从前的办法有人情味些,还是现在的办法有人情味些?究竟诉诸义气有人的尊严些,还是诉诸监视有人的尊严些?”“人,究竟不是逻辑的推演机!”林母说,殷先生你读书很多,可是,“书是书,道是道我不太能分析这话,但是,我感觉到这话是素朴的,绝无玄学的卖弄谈起孙儿,林的父亲脸上笑开了花殷海光由此感到中国人的宗族伦理的巨大力量和哲学意味,注重血缘实在是“生物文化的自我认同”,现在的中国人连这一点也打断了,成了原子化的人, “惨”!三、价值基准:由科学主义转向人文主义哲学上的逻辑经验论,必然导向价值基准的科学主义;而道德实践论,则必然导向价值基准的人文主义晚年殷海光焦虑的,已经不是自由主义的直接实现问题,而是世界技术化越来越强,人的道德理想却越来越败坏,人的心灵却越来越萎缩他分析其中的原因:“科学戳穿了传统的迷雾,揭开了人类在事实层的真相于是,建立在传统宗教与道德宫殿里的人生观念破灭,人被人自己的知识之光照出他赤裸裸的一面人建立于迷雾宫殿里的人生目的、价值、意义和尊严一起消散。

      于是,在工业社会里,个性差异压平了,人的尊严矮化了,人际关系受到利害原则的主导了人失去了原始的快乐,于是人的自由消失殷海光发现, “我们既找不到完全受盲力支配的历史发展,又找不到完全受道德理性领导的历史发展历史的发展与科学的发展有本质的区别科学的世界很纯净,而历史的世界五颜六色科学不能无遗的说明历史科学迄今不是说明历史之充足而有必要的条件但是,科学是说明历史的必要条件了解历史,必须了解人的多姿多彩性,抓住人的独特性这才能对历史有入木三分的理解到了这一层,普遍定律或推广便英雄无用武之地了这就是科学主义不能包打天下的原因海耶克说“社会科学比自然科学中的任何学科少一些理论性”, “这正是我们的困难根源不仅因个别的具体事例对我们比自然科学重要得多,而且因为由理论建构走到解释殊相的路途冗长得多殷海光以为,这些话精彩绝伦,“深获我心”四、文化本位:由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者转向中国传统文化的体察者自命“五四的儿子”的殷海光,秉承“五四”的主流思想,长期对中国传统文化持尖锐批评的态度他自认以前有西化、现代化的倾向但是,“现在,如果有人问我,是西化好还是中化好,是古代好还是现代好,我的答复是:我不知道殷海光坦承自己由一个反传统主义者,转变为一个非传统主义者。

      他比较中西文化传统,认为在智识、数学与逻辑方面,西方比东方发达:至于政教礼俗,人生观,和世界观,东方与西方是谁的“好”呢?“在世界普同的‘人性’从特殊的文化里发现出来以作必要的建构基据以前,这个问题根本无从回答回为了“客观的体察”中国文化,殷海光承认自己“一向缺乏历史已经的实际经验”,对古籍不熟,完全不懂版本问题4因此需要专家和助手的帮助,来认真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他以为,中国文化,不能凭藉四个人的观念去把握:第一是不能凭达尔文的进化观念,第二是不能运用康德的超验观念,第三是不能通过黑格尔的体系哲学,第四是不能通过马克思的思想中国文化不是进化而是演化;是在患难中的累积,累积得这样深厚我现在才发现,我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希望能再活十五年,为中图文化尽力殷海光由此认同传统的价值和意义传统属于家族、社群、民族、宗教、职业、学术建构、军事制度,或任何历史性的群体传统’与‘现代化’二者并不必然不相容二者是否不相容,主要的视现代化实行时所在的社会文化基线是什么样的社会文化基线而定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的评价方面,殷海光也有了新认识关于儒家,殷海光以为,孔子的尊古定制, “在一方面,适合作为时君世主保持现状的理论基础,在另一方面也适应农耕社会的生活方式。

      人群没有道德来维系,势必难免成为‘率兽食人’的世界如何得了!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我们怎样处理?我以为孟夫子所倡导的‘义’是救药关于道家,殷海光评论, “在思想上,老子和庄子的世界是多么的自由自在?特别是庄子,心灵何等的开放庄子比存在主义高明多了综合而论, “释家和道家弥漫在信仰层面、人生境界,和生活的态度上儒门则渗透到风俗习惯、道德伦常、政教礼法诸规范层面从长期与现实权势相表里以及制度的建构来看,儒门无疑是中国社会文化的主导价值观念型模殷海光以前曾严厉批评宋明理学,批评朱熹使孔门伦范远离人间烟火如今,因着几种因素而使得他重新又接触到中国文化深厚的一面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陈鼓应的分析是:l、殷海光长期受西方分析训练的影响, “然而他的心灵却是富于东方情调的从他的老师金岳霖、熊十力的身上. “了解到这些知识分子的风范、操守,乃是中国文化长期孕育出来的2、深切透视了现代技术化的加强带给人生活上的弊端,使人失去了道德理想,商业气息渗入人际关系,逼得他“走向那朦胧美好的古典中国文化中寻找出路3、早期农村生活朴质、真诚、幽美、宁静、安然、自在的情调,“在他的生活里着了根。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