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市小城镇建设技术指南.docx
54页重庆市小城镇建设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重庆市设计院有限公司二〇二二年十二月目 录第一章 研究报告 31.1编制背景、目的与意义 31.2重庆市小城镇建设现状 31.3 国内小城镇建设经验借鉴 71.4 重庆市小城镇建设问题研究 91.5 研究成果与适用范围 11第二章 技术指南 121.总则 121.1 目的依据 121.2 适用范围 122.总体技术 132.1 定位适应 132.2 品质保障 132.3 特色鲜明 142.3.1 产业特色 152.3.2 环境特色 152.3.3 文化特色 163.分类定位 163.1小城镇的基本分类 163.2公共空间 213.2.1总体要求 213.2.2实施原则 223.2.3技术措施 223.2.4环境公共空间 293.2.5小镇景观绿化 313.2.6 小城镇自然生态环境 313.3建筑指南 333.3.1总体要求 333.3.2建筑类型 333.3.3 建设技术 363.3.4 建筑风貌 413.4 配套设施 513.4.1 供配电设施 513.4.2通讯设施 513.4.3给排水设施 524. 用词用语与条文说明 53第三章 标准对照表 53第一章 研究报告1.1编制背景、目的与意义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特色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批示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号)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特色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实施意见》(渝府办发[2017]43号)的相关要求,在重庆市范围内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公共服务完善、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幸福感受明显、示范效应显著、能够彰显城镇风貌,且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小城镇,编制《重庆市小城镇建设技术指南》。
1.2重庆市小城镇建设现状目前,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全市城镇化水平大幅提升,现有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市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市级历史文化名镇为代表的小城镇,在推动全市城镇化体系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由于我市在小城镇建设方面盲目拓展,在规划、建设和管理中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指导,许多小城镇在规划建设上甚至走入了不切实际的“追求城市型”、“盲目西洋化”的建设误区目前小城镇建设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1)部分小城镇规划缺乏科学性,布局不合理,公共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由于对规划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合理的规划指导,有的小城镇规划定位不明确,特色不明显,与实际结合不密切,缺乏可操作性有的小城镇没有制定详细规划,建设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镇区拓展,随意性大,形不成合理的规模小城镇供排水、供电、信息网络、康养医疗、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功能不健全,滞后于小城镇的发展,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要求,满足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城镇空间格局及其自然环境的空间关系缺乏统筹规划,有的城镇没有明显的住宅区、工业区、商贸区、文化区之分,生产、生活布局相互交错重庆地处中国西南地区,地形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城内江河纵横,自然条件优越,但很多小城镇建筑形态、体量与周边自然山水的关系欠缺,有的城镇江河两侧全部被建筑封闭,丧失了城镇原本应该显山露水的机会。
2)小城镇风貌缺乏特色重庆小城镇建设进程中,绝大多数很多小城镇片面追求建设速度和扩大规模,一些盲目开发建设、一味追求经济增长的小城镇较少结合自身环境、整体形态和历史文脉积淀来维护和塑造城镇形象,“千镇一面”等现象日益凸显,城镇风貌特色很难体现建筑形态缺乏整体设计,建筑风格、色彩和体量欠佳重庆以传统风貌为主的中心镇已经日渐消失,大多数城镇以随意的建筑风貌为主缺乏专业设计和引导,居民往往根据自己喜好进行建设,因而建筑品质不高,建筑之间在形式、风格、色彩、体量等方面缺乏协调统一,杂乱无章居民自建更多是依据自己的经济实力进行,建筑外墙装饰通常只注重正面,其它三面都是水泥砂浆抹灰甚至于裸砖建筑层数以2-6层为主,沿着马路一字排开,山墙连山墙,建筑显得简单呆板没有设计感3)小城镇产业化程度不高,市场发育缓慢许多小城镇的产业化虽然初具雏形,但在主导的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发展中存在诸多不足,直接影响了各种生产要素聚集效应的发挥,影响到产业化的进程和小城镇建设的步伐由于受行政区划和历史沿革的影响,小城镇的市场建设处于自然无序状态,难以形成专业化的市场,直接影响了农副产品的流通和小城镇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
4)历史文化村镇建筑与风貌受到破坏有些小城镇,广泛散布着各个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古建筑和建筑群,其中相当部分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近年来,这些历史文化古村古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没有对古建筑和建筑群进行正常的保护修缮和利用,使得古建筑和建筑群破败不堪有的因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旧村旧镇进行盲目改造,导致了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性破坏在经济落后地区,有的村民将古建筑的一些部品、部件拆卸下来,卖给城里人作装饰品,也使部分历史文化资源遭到破坏由于种种原因盲目追求“现代美、异类美”,忽视了小城镇原有特色的保护,大量拆除与“现代”不相称的古色古香的传统街区,代之以“现代的、异类的”街区风貌以显示小城镇的发展之快,变化之大,殊不知在经济利益驱使下截断了小城镇历史文脉的延续,毁掉了小城镇的特色,毁掉了小城镇的历史因此,那种忽视小城镇自身特点,套用模式化的规划理念倾向需要改变否则,那种缺乏现实操作性与可行性的规划不但对小城镇的发展没有良好的指导作用,反而会引起大拆大建,严重的导致小城镇生态环境恶化、小城镇社会结构混乱,带来地方特色消失等一系列严重问题5)小城镇化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我市的城镇化水平慢于工业化水平,小城镇的管理体制也与发展不相匹配。
传统的户籍制度导致小城镇流动人口进城务工、回村居住,以工为主,亦工亦农的“两栖”生活方式,这些进城者虽然职业上已经改变,但无法实现空间上的转移,村民进入小城镇后,在农村仍拥有自己的责任田和宅基地,占有双重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有些全家劳动力进城务工,造成家乡责任田荒芜,不仅没有缓解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人多地少的深层次矛盾,无法促进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经营,影响了小城镇的发展对城镇经济的促进和带动作用6)小城镇建设融资渠道不宽,政策落实不力,进展缓慢小城镇没有产业支撑,不能形成新的、大的经济增长点小城镇受资金短缺的限制,基础设施配套迟缓,小城镇建设进展缓慢另外,相关政策落实不力,也制约了城镇发展速度目前国家和重庆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新型小城镇发展的优惠政策,小城镇发展已具备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但根本问题是落实不够,如资金政策、用地政策、户籍政策普遍落实不到位,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7)小城镇建筑工程安全问题、建筑技术落后与建筑产业支撑不足 小城镇由于其经济水平远落后于城市,建筑工程施工单位也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导致其在建设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严重的一个问题就是工程建设施工技术和施工质量及安全问题,特别是一些自建房为了节约资金,工程质量令人担忧。
小城镇的建筑技术水平普遍较为落后,新的技术发展却极为缓慢,造成了小城镇建设发展与技术发展不平衡、建筑产业支撑不足,导致小城镇的建筑工程质量也不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1.3 国内小城镇建设经验借鉴(1)发展外向型经济,产业主导的建镇模式“坚持产业建镇”,立足地区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挖掘最有基础、最具潜力、最能成长的特色产业,做精做强主导特色产业,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特征的独特产业生态最有代表的就是福建厦门集美汽车小镇,将大中型客车制造定位为主导产业,建设国家级检测中心和产学研联合攻关平台,与吉林大学等高校深化技术人才合作,支持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公司等龙头企业发展壮大,集聚100多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每年创造约130亿元工业产值;浙江宁波膜幻动力小镇将光学膜及动力装备制造定位为主导产业,精准施策培育引进宁波长阳科技公司、比利时邦奇动力等龙头企业,创造近400项发明专利,形成从基膜到功能膜的完整产业链和进口替代2)科学规划,深耕特色,发展内源动力的建镇模式立足以人为本,科学规划特色小镇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环境,提高集聚人口能力和人民群众幸福生活获得感。
增强生产、生活服务功能,构建便捷“生活圈”,完善“服务圈”和繁荣“商业圈”提炼文化经典元素和标志性符号,合理应用于建设运营及公共空间保护特色景观资源,将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的小城镇发展模式 例如:西安大唐西市小镇依托唐长安西市原址进行再建,充分挖掘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资源“盛唐文化”和“丝路文化”,并不断进行产业扩大发展特色建筑、特色产品、特色演艺和特色餐饮,以文化、风情、旅游定位特色,实现商旅、商文的融合发展,每年旅游收入达10多亿元四川绵竹玫瑰小镇,在发展芳香产业基础上完善科技旅游功能,建成芳香科技研发转化中心、大马士革玫瑰基地和芳香产业链展示中心 (3)健全配套设施,创造条件提升软、硬实力的建镇模式 配套设施是特色小镇建设的基础,产业、品牌固然重要,但更具人性化的落点则体现在满足人们基本需求,包括交通出行、医疗卫生、养老产业等公共基础设施及与小城镇定位相符,或功能互补的配套设施具有代表的天津津南小站稻耕文化小镇,健全旅游业配套设施,优化特色街区和游客服务中心,完善“小镇客厅”、练兵园和稻作馆等公共文化空间,每年举办稻米节和军事嘉年华等活动近300场,以硬件设施、公共文化空间、特色节庆等推动小镇硬实力和软实力升级。
河南洛阳新材料及智能装备科创小镇,健全制造业配套设施,建设检验检测认证中心、技术研发转化中心和智能标准厂房,吸引科研院所入驻建设研发中试基地,吸引多家高新企业入驻发展“绿色智造”“工业上楼”山东泰安泰山出版小镇健全出版印刷业配套设施,建设博物馆、会展中心、交易中心和展示中心“一馆三中心”,以及职业技术学院、实习基地、培训基地和创业基地“一院三基地”,吸引40多家企业入驻发展1.4 重庆市小城镇建设问题研究(1)统筹兼顾推动“多规合一”小城镇建设发展应坚持规划先行,科学编制小城镇全域规划,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功能定位,把振兴乡村、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规划全过程,切实提升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统筹考虑人口分布、生产力布局、国土空间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合理确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推动小城镇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多规合一”,实现以规划“定空间、定产业、定项目”立足于小城镇自然资源、历史文化底蕴、特色产业等为基础,坚持系统规划、整体打造、做靓品牌,统筹规范小城镇的标志标识、风格塑造、建筑风貌、市场营销等强化小城镇建筑风格的个性设计,制订《重庆市小城镇城建设技术指南》,明确小城镇建筑标准,规范统一建筑形体、色彩、体量、高度等。
2)打造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坚持以特色产业为核心走产业立镇之路小城镇要融入所在区县(自治县)乃至全市的重点产业格局,结合当地实际,突出本地资源优势,差异化定位、细分领域、错位发展,明确产业发展定位,锁定产业主攻方向,做好“一镇一业”文章围绕主导产业,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示范带动效应,提升小微企业协作和配套能力,加速“点”上集聚、“链”式拓展,在“一镇一业”上实现集群化、集约化、规模化,利用好电商平台使内部的产品出得去,外部的商品进得来3)营造优美宜居的人居环境提升小城镇公共基础设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