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名村旭日与新村名五村.doc
3页古名村旭日与新村名五村旭日故里 陈汉通撰稿惠州市有一个古村落叫塱里村,又名旭日围,因地处博罗龙华,史称“龙华塱”或“龙华旭日” 而“五村” ,即系历史过渡时期中的一个新村名龙华旭日由来已久,到清代康熙初年,一位精通堪舆的乡人陈诗(字灵仲,号风先)以风水理念为指导,牵头进行过全面的升级改建,为本村后来的兴旺、富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时至乾隆年间,龙华旭日的光环尤为绚丽多姿一直以来盛名远播这个曾经辉煌的古村落,系当地陈姓族人的乡井,现有人口多近两千,占地面积三百六十余亩该村古朴、幽静,没有繁华都市的喧嚣,没有繁忙工厂的嘈杂,坐落在青山绿林和田园庄稼环绕的佳境中这里石道古巷俨然,宗祠古屋林立有清代富商陈百万的豪宅“蔚园” ,更有多个历经数百年风雨吹袭的群集民居“永吉” 、 “大园” 、 “南边” 、 “北边” 、 “西池” 、 “东园”等当人们步入村中,古色古香的环境仿佛将你带进了生活奢华的“康乾”年代其实,目前的古遗村容,还不是惜日完整的样貌,倘若时光可以倒流,龙华旭日的美丽景观更加令世人陶醉无奈天公不作美,岁月如神偷,上世纪中叶,闻名的帮达陈公祠和四房祖祠的主体被岁月“偷”走了,仅剩后进部分,里面的宏梁巨柱还死死支撑着厚重的瓦面。
六、七代,村中不仅有大批珍贵的书轴画卷、陶瓷玉琢、典籍谱牒等古董文物被洗劫一空,更令村民痛心疾首的是,一间气派超群的联君陈公祠竟被“偷”了十分之九再有本元陈公祠也被“偷”剩残存部分,其砖瓦余量寥寥可数七、八代,旭日村南边与北边那高耸威严的防范碉楼被连根掠去,北边古榕下的镇北古庙、东园民居中间供众人出入的坚固门宇,一一销声匿迹上述的沉重损失,只好怪罪于无情的岁月而已然而在改革开放以后,村民们因生活改善,大量乔迁新时期的华厦高楼,而古村内空置的若干传统旧屋和家族祠堂再度面临着严重威胁究其原因,一是部分村民本身经济受限,缺乏维护能力二是当地政府对古遗保护的宣传力度不足,管理不及时不到位村中有座祠堂叫“五房祖祠” (俗称五房厅) ,所谓“五房” ,是指帮达、达德、达才、达可、达萃这五兄弟,这五兄弟的父亲是葬于石门楼邻近小山上的陈元桀,这五兄弟的后世子孙分别是本旭日、胡背、石门楼、厚礼、月古岭等陈姓村民换言之,这座“五房祖祠”也就是龙华陈姓一族都有份参拜、而且必须拜祭的宗祠记得在文革年代,该祠墙坚瓦密,横梁木柱,古雅宽敞,曾经是前进生产队办公、社员开会的中心场所到国家改革开放,生产队解体后,五房祖祠的命运反糟于时期,其从此变为无主空巢,不堪数的风蚀雨侵,一座完好的古祠今已摇摇欲坠,正门上的瓦盖支离破碎,一派悲凉的惨状。
无独有偶,一座建于明代的约斋陈公祠,就在不久的这些年浑然坍塌了该祠坐西朝东,门前石板铺地 ,两组树帜用的栀杆石傲立左右登三级石阶进入祠堂大门,避开木制的屏风,从两侧进入祠堂,祠堂一连三进,中间天井相传,旧时里面还悬挂着约斋公受惠州知府赠赏的“黄堂嘉客”和“守正不阿”二匾呢约斋公名储,字待甫(1536--1618) ,晚年,惠州知府聘其做西席,多年来,在府署办事公正廉明,知府大人对其尊敬有嘉卒后葬于胡镇西亚,牛眠地叫“犀牛望月” ,墓间至今尚存惠州晚明四御史之一曾舜渔拜撰的墓志铭约斋陈公祠也称“作日堂” ,因为该祠是约斋公之子喜闻公创建的,故族人都惯称其为“喜闻公祠” 喜闻公名效淑,字淑贞,本文之前提及的堪舆大师风先公正是他的独生儿子喜闻公除了大哥效润迁居广西外,他与其二哥效治,都是在知府面前免下跪的郡庠生,****年,一起参与了胡背宗亲陈守监训导为广西融县知县撰写的文章立碑,题为《增建龙华陈孝女祠门宇记》 年,喜闻公又牵头重修龙华陈孝女祠,并刻石铭记募捐者喜闻公乐善好施,他立的碑刻至今仍存,但他呕心沥血,为其父亲创建的“约斋陈公祠”却已成为颓垣败瓦了去年,时值落叶悲秋,本人特意沿着弯曲的原始村道进入故乡旭日,一路上,昔日的地理环境骤然引发我对许多陈年旧事的追忆,回到村中,而最引为关注的莫过于这里的古遗文化。
让人遗憾的是,落成于乾隆年间的集群民居“东园” ,由于年久失修,大部分在风雨飘摇中日渐颓芜,本人步入故地,见状颇感叹惜徘徊之余,在荒芜的屋场内惊现一嘉庆元年的东园门楼石匾,石匾中浮刻着某举人的行体手书“东园”二字,还刻有落款,上款为“嘉庆丙辰口口” ,下款是“举人书”及两枚篆体印章沿着东园至南边这条已经荒废多年的古道上踱步,又发现一块原树在古道旁的麻石碑被人拦腰撞断岁月沧桑,碑字模糊,但仔细察之, “本围来龙命脉”六个繁体字赫然映入眼帘据父老乡亲相传,这是在清初康熙年间,乡人陈诗(风先公)看风水立围时察觉到本围的来龙命脉而立的碑树立该碑的这段古道,当地人称其为“龙颈” , “龙颈”左右两侧是低洼地带,一侧叫沥门田,一侧是茨菇田,不过,现在此地已被填平,修成了一条北跨这“龙颈”古道,南接广汕公路的新村道这幸存的“本围来龙命脉”一碑及树碑地段,实际就是村中难得的重要历史遗迹之一父老称,本围来龙源自村外(今杨坑水库上)一排延绵的山峦,由山下一条蜿蜒的烂路(旧路名)徐徐入围,穿过东园福地,沿着茨菇田上面这条名为“龙颈”的狭窄古道通过本元陈公祠、喜闻公祠直上“围岭顶” (让本村奠基的小山丘之巅) ,在“围岭顶”护及左侧的南边百姓和右侧的北边子民,最后下临西池,又由蔚园右侧径往对面青塘村的“五指插沙”山。
这就是当地父老时常说起的本村龙脉的走向都说龙脉灵气盛,为此,发达后的陈诗子孙们建造的祖祠,包括本元陈公祠、喜闻公祠、娉君陈公祠、联君陈公祠和洛峰陈公祠等,其奠基的选址位置总是围绕在这条由东至西的“龙脉”轴线上前辈老人说,穿村而过的这段叫“龙脉”的古巷虽然狭窄,但由于东西走向,故其从日出到日落,整天都能接受太阳的照射龙华旭日一村,旧时为抵御外侵,四周修有高耸的防范碉楼,村中富豪的民居、奢华的宗祠以及乡间的风情习俗早已名扬遐迩,时称该村为“龙华塱”的人们也非常普遍就本人从童年到少年的上世纪六七代时,目睹不少来访或路过的有识人士曾因为村庄的气派而感慨,对村中古文化的精妙而惊叹在这些年,每当逢年过节,本人都爱跟母亲到外村探亲,所到之处都会听到大人在说:“龙华塱里来的亲戚” ;“八月十四龙华塱做会,去塱里探亲” ;“龙华塱大年初二开年很隆重,锣鼓鞭炮响遍全村,震耳欲聋”等,许多关于龙华塱的耳熟能详的声音古村名龙华塱,又叫龙华旭日到共和国建国后改称“五村” ,这是新政府出于行政管理之需,对乡政府管辖下的村,统一以数字按次序编称,村名“五村”则由此产生,并使用了长达三十余年在这三间生长的村民们,对村名“五村”虽然完全适应了,但大家都曾记得,在那些年的古村, “旭日”之名依然光彩照人,村中一所小学仍叫“旭日小学”,温暖的“旭日”仍哺育着新一代村民们的成长。
改革开放后,这个有着历史内涵的古村名深得官方肯定,且正式恢复了使用从此,该村不再叫“五村”或“五村大队”了,时称“旭日管理区” ,现为“旭日村委会” 不过, “龙华塱”之称,至今却在人们的记忆中逐渐淡忘了其实,向来与“龙华”偶合联称的村名“龙华塱”和“龙华旭日” ,两者都伴随着这个古村一路走来,悠悠岁月中,积淀了深厚的历史乡情,绽放着古村的文化风采 “龙华塱”和“龙华旭日” ,顾其名,不仅让人们能直接了解该古村落的方位就在博罗龙华,还让人联想出一则和谐的小插曲:在君主时代,龙是皇帝的象征, “龙华塱” ,寓意因为有皇上恩光普照,所以塱里村有如此的美丽、辉煌 “龙华旭日” ,又意指巨龙在东方旭日的辉映下金光闪闪,灼灼生辉,是对明君的颂扬、赞誉雷同于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在回对其父皇时所作的下联:“日照龙麟万点金” ,令明太祖龙颜大悦朱元璋出的上联是:“风吹马尾千条线” ,之前有皇太孙朱允炆作下联以对:“雨打羊毛一片膻” ,这虽然可以对得上,但内容庸俗,有大煞风景的语意,颇让朱元璋大失所望幸好他的第四子朱棣才华过人,出句扭转了“乾坤” 龙华旭日之村,惠州市冠其为“罗浮山下第一村” ,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定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是地方上的荣幸,村民们的骄傲。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在“申遗”过程中,相关负责人竟误申了“五村”为村名,这无疑是朱允炆的“雨打羊毛一片膻” ,大皱风景了看来这无不让百姓失望,让后人遗憾今年 4 月 27 日,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广东省书法家协会、惠州市文联、东莞诗书画研究院,白云宏兴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秦咢生四代书法作品巡回展”在惠州博物馆隆重开幕,本人应已故著名书法家秦咢生的孙秦枝三之邀,前往惠州博物馆捧场、参观开幕前夕的 26 日晚,博物馆二楼灯火通明,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长周义、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桂光、秦咢生家族 8 位书法艺人、以及各有关单位领导、各界书法大家等济济一堂,在笔会上同台挥毫,场面格外热烈其中,秦咢生的次子秦大用以娴熟的篆体笔法,写下了惠州一个始于南朝、止于民国的古县名“归善”二字,这敏感的历史话题猛烈引起我的关注藉此机会,本人特向书法家们说明原委,要求破例为本人写一张横幅“龙华旭日” 此要求得到了秦咢生家族书法精英们的拥护和支持,由秦咢生的第四子秦大同执笔,运用行书字体,浓墨重彩地写下了我祖村的古村名“龙华旭日” 本人希望, “龙华旭日”也能像朱棣的“日照龙麟万美金”那样扭转不良局面,还我祖村一个对称的美名。
2012 年 9 月 20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