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高考二轮专题复习(人教版):专题 8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ppt
42页专题 8 自然环境对人类 活动的影响,专题 8 │ 专题备考引擎,【考情报告】,专题 8 │ 专题备考引擎,【复习策略】,本专题是自然地理向人文地理过渡的章节,从不同角度分析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在复习备考中要注重对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的理解;分析问题时要抓住人地关系这一主线,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地理事件,充分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专题 8 │ 专题备考引擎,【考向预测】,本专题内容紧扣人地关系这一主线,突出自然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系这一主题,在近年高考试题中经常出现,而且比例有逐年增加的趋势预测如下:第一,以选择题或读图题形式考查地表环境对聚落、交通干线的影响;第二,以选择题或综合题形式考查各种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对陆地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第三,结合热点问题(例如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等)以选择题或综合题形式考查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专题 8 │ 专题网络构建,【答案】①对交通的影响 ②自然灾害 ③地质灾害 ④对生产活动的影响,专题 8 │ 重点要点探究,► 探究点一 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全球变暖的原因 人类活动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使气温升高。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而且呈越来越快趋势的主要原因:一是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是毁林,特别是热带雨林的破坏(森林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专题 8 │ 重点要点探究,2.对未来的预测 科学家推测,到2100年,因极地冰川的大量融化,海平面可能上升9~88厘米 3.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一是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二是导致全球海平面的上升;三是可能导致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事件增加;四是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专题 8 │ 重点要点探究,例1 图8-1为1951—2002年我国气温增温幅度的分布图,读图完成(l)~(2)题专题 8 │ 重点要点探究,(1)1951—2002年,我国( ) A.各地都增温 B.增温幅度自东向西递增 C.增温幅度最大地区的年增温可达0.8℃ D.增温幅度最大地区的增温值可达4℃ (2)气温变化在我国的表现及影响,描述正确的是( ) A.阿尔泰山区的升温幅度显著,从北向南逐渐增大 B.气候变暖会使城市耗能增加 C.西藏青稞种植面积扩大 D.黑龙江省水稻、春小麦种植界线北移,播种面积扩大,【答案】(1)D (2)C,专题 8 │ 重点要点探究,【解析】 由图示可以看出1951—2002年50年间,我国各地气温最大增幅为0.8×5=4℃。
青稞喜温凉,生长期短我国青藏高原河谷地区都可以种植,对气候要求不严,随全球变暖,青藏地区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改善,青稞种植面积将扩大点评】 该题组主要考查气候变化所产生的影响,解答该题组时关键要把握两点:第一,把握正确的读图方法与步骤,例如阅读该题组的图示时,就必须明确图示的核心是“1951—2002年我国气温增温幅度的分布”,结合图例知道在此时间段内我国气温各地升降不同,有增有减;第二,气温变化的地域差异使各地受到的影响也不相同专题 8 │ 重点要点探究,► 探究点二 主要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使自然资源达到合理开发和利用,就必须明白自然资源的四个特点一个目标 1.自然资源的四个共同特点 (1)分布的不平衡性 ①数量或质量上的地域差异 ②分布的规律性:可再生资源受水热条件的影响,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异规律矿产资源受地质作用的制约,分布具有明显的地质性规律例如,从地质规律来看,金、银、铜、铁等内生矿床主要分布在岩浆岩地区,煤、石油等外生矿床主要分布在沉积岩地区专题 8 │ 重点要点探究,(2)资源间的联系性 ①资源之间的联系性在可再生资源中表现尤为显著;②自然资源的这一属性要求人类关注资源的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
(3)数量的有限性 ①无论是不可再生资源还是可再生资源,其数量都是有限的;②自然资源的这一属性,要求人类在资源开发利用时,要合理规划、适度开发、循环利用 (4)利用的发展性 ①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科技的进步,是资源开发利用发展性的前提;②自然资源的这一属性要求人类对于尚未完全弄清其用途和开发利用途径的非可再生资源最好不要轻易开发利用专题 8 │ 重点要点探究,2.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目标——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不仅会导致某些资源的短缺,而且会引起环境的恶化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严格限制草场的载畜量,森林的采伐要与林木更新相结合等专题 8 │ 重点要点探究,例2 [2011·全品预测] 2010年青海省东部地区开展的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取得新进展青海省地矿局第五地质勘察院项目组首次在该省东部的平安—乐都地区发现840平方千米的富硒资源区据此回答(1)~(4)题 (1)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如果体内缺少,可能产生的疾病有( ) A.脱发、脱甲 B.大骨节病 C.甲状腺肿大 D.脑炎 (2)柴达木盆地矿产资源非常丰富,有“聚宝盆”之称,其中不富含的矿产有( ) A.钾盐 B.天然气 C.石油 D.矾,专题 8 │ 重点要点探究,(3)下列图示能正确表示青海湖的是( ),专题 8 │ 重点要点探究,(4)青藏铁路的成功修建,需要克服的限制性因素不包括( ) A.高寒缺氧 B.冻土 C.环境脆弱 D.地势起伏,【答案】(1)B (2)D (3)B (4)D,专题 8 │ 重点要点探究,【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相对比较基础,主要是考查学生平时积累的相关知识点,如硒的作用、内流湖、青藏铁路等。
第(1)题,A选项是硒过剩引起;C、D与硒无关第(2)题,矾矿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第(3)题,青海湖为咸水湖,所以只有注入的河流,没有流出的水源再根据等高线的形状判断是流出还是流进第(4)题,青藏铁路的选址相对地势起伏小,所以D项不是主要的限制性因素专题 8 │ 重点要点探究,【点评】 关注热点,不回避热点,时代性是近年考题的一个重要特点,重大发现往往成为高考的热点,且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所以重视与重大的自然发现和资源、环境、人口等问题相关的新闻材料非常必要,例如本题以我国青海乐都发现的丰富硒资源为背景,综合考查与青藏高原有关的知识专题 8 │ 重点要点探究,► 探究点三 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分析,综合分析,我国自然灾害频繁而严重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以下五方面: 第一,我国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交会处,地壳活动强烈,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比较频繁的国家;第二,我国季风气候特征明显,降水季节不均衡和年际变化大,使不同地区以及同一地区的不同季节,交替出现水旱灾害;第三,由于乱砍滥伐,过度放牧,导致水土流失、荒漠化加重;第四,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分布很不平衡,一旦发生灾害,给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往往比人少地多的国家严重;第五,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对防灾、减灾的投入相对不足。
专题 8 │ 重点要点探究,,,例3 [2010·江苏卷] 2010年3、4月间,我国西南数省遭遇大旱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部分地区却在准备防洪据此回答(1)~(2)题双选) (1)西南地区发生旱灾的主要原因有( ) A.属于湿润地区,农业用水量过大 B.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 C.属于干旱地区,水资源不足 D.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蒸发量大 (2)阿勒泰部分地区洪水的形成原因及应对措施有( ) A.暴雨引发洪水,建立预警系统 B.雨季降水形成洪水,修建水库 C.积雪融化引发洪水,疏浚河道 D.来自上游的洪水,修堤筑坝,专题 8 │ 重点要点探究,【答案】(1)BD (2)CD,【解析】 第(1)题,西南地区从2009年9月份开始,由于大气环流异常,一直降水很少,气温也比往常偏高,再加上喀斯特地貌,地表水缺乏等原因,使得旱灾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第(2)题,相反,从2009年冬季开始,一直到今年春季,西北地区多暴风雪,气温回升后,积雪大量融化,造成了融雪性的涝灾,所以针对这个原因,A、B两个选项都是错误的专题 8 │ 重点要点探究,,,【点评】 本题组考查的知识虽然不难,但是结合最新时事材料考查了所学内容,用所学知识和原理解答问题是我们应该关注的。
专题 8 │ 要点热点探究,专题 8 │ 重点要点探究,材料二 2010年2月27日智利地震,引发滑坡等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地震引发的海啸甚至波及到日本,导致该国水产设施严重破坏,海水养殖遭受巨大经济损失 材料三 海地多年来政治经济不稳定,许多建筑物无法达到合格的抗震标准而智利社会相对稳定,经济较为繁荣,政府颁布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将不合规范的房屋拆除专题 8 │ 重点要点探究,,,材料四,专题 8 │ 重点要点探究,,(1)读图判断图中地震发生地所属的火山地震带,填写下表 (2)图中地震发生地①、③、⑤所处位置分别是太平洋板块与______板块、________板块、______板块的交界处从材料一和材料二可知,这些地震体现的自然灾害具有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智利地震震级高于海地地震,但破坏程度相对较小,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专题 8 │ 重点要点探究,,(2)印度洋 亚欧 美洲 广泛性、突发性、频发性、群发性和破坏性 (3)智利首都震中距远于海地;智利震源深度大于海地;智利建筑物抗震能力强于海地。
答案】 (1),专题 8 │ 重点要点探究,,【解析】 (1)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结合图中各点的位置即可回答;(2)熟悉各大板块的位置并结合图中地震发生地①、③、⑤所处位置,即可判断三地分别是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的交界处;两材料反映出世界出现地震的区域较多,且对生命、财产有影响,因此地震具有广泛性、突发性、频发性、群发性和破坏性;(3)智利地震震级高于海地,但破坏程度相对较小,说明其烈度较小,因此要从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如震中距、震源深度、建筑的抗震能力、地质构造(除震级外)等方面考虑,再结合材料即可分析出来专题 8 │ 重点要点探究,,【点评】 此题以地震这一热点为主题,突出考查了有关地震的相关知识,如地震的分布、板块的分布、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等,同时也考查了考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如材料二中提到的智利地震造成的损失,突出了地震的破坏性,材料三反映出了海地建筑的抗震性不如智利等专题 8 │ 教师备用题,【备选理由】本专题提供的两个备选题目,一个是高考试题,一个是考前模拟试题 第1题是2010年江苏省的高考试题,本题有两点应当引起大家关注:第一,作为人文地理的重要内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历年都是复习的重点,但是单纯地把能源资源作为综合题出现还很少见;第二,该题提供了两幅统计图,扇形图和柱状图是统计图的典型图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第二题组以研究性学习为载体,考查学生读图析图、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该题组中所提供的图示,虽然属于坐标曲线图,但其随时间初霜和终霜的纬度变化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专题 8 │ 教师备用题,1.[2010·江苏卷] 图甲为1990年和2006年我国原油进口来源地结构图,图乙为2006年各地区原油生产、原油加工和乙烯生产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读图回答问题专题 8 │ 教师备用题,(1)图甲所列国家中,与1990年相比,2006年新增的石油进口国中比重最大的三个国家依次是________ 、________和________ (2)为保障我国石油供应安全,应采取哪些措施? 国外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