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马原复习材料框架版.doc

12页
  • 卖家[上传人]:l****
  • 文档编号:134495071
  • 上传时间:2020-06-0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96.50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绪论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 4(1)客观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部矛盾尖锐化 (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斗争 (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时代提出的伟大任务 (4)时代需要本身孕育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可能性,又包含着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 2.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1)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2)无产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3)自然科学前提:三大发明为代表的近代科学新成就(4)思想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 (5)资本主义矛盾尖锐化 3.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在创立自己的哲学过程中对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采取的态度是批判地继承(吸收辩证法和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 (1)科学前提: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巨大影响 (2)理论来源: a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b英国古典经济学c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5.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品质:开拓创新、 与时俱进 6.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推翻资本主义。

      实现共产主义 (近期具体理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7.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2)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3)全面提高人的素质4)提高工人马克思主义修养 8.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主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第一章 1简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发展的基本形态,说明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 35 答:(1)唯物主义形态: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近代形而上学C、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A、物质是本原,第一性的,意识是由物质决定,第二性的 B、哲学上认识论的问题分为:a、可知论b、不可知论 (2)唯心主义形态:A、主观唯心主义(心外无物)B、客观唯心主义(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2.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4.什么是一元论、二元论,在世界统一问题上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有何不同? 36 (1)一元论:指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的哲学观点承认世界统一性 二元论:指认为世界有两个独立的本原(物质和精神)的哲学观点。

      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2)在统一性问题上,一元论有两种:1)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统一于精神 2)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 5.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1)机械性:用机械、力学解释一切(2)不彻底性:不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历史去 (3)形而上学性:不把事物理解为运动发展的(4)直观性:缺乏实践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A,物质决定意识B,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6.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 40 答: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意义:(1)它指出物质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2)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3)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7.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A,物质离不开运动B,运动离不开物质 8.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指出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运动观的错误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物质和运动不可分1)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世界上的物质无一不是处在运动中2)世界上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主体,一切运动的都是物质的运动3)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运动观:都是把物质和运动相割裂,形而上学主没有运动的物质,唯心主义主没有物质的运动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A,动中有静B,静中有动 9.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含义及二者关系:(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相对静止:一、一个事物对于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物质相对稳定 (2)二者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10.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1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12.时间是物质的持续性、顺序性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性 13.时间的特点:一维性(不可逆性)如:时光不可倒流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物质运动和时间、空间的关系: A,物质运动离不开时空B,时空离不开物质的运动 14.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15.实践的基本特点:(1)客观性(2)自觉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 16.实践的基本形式:(1)物质生产实践(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3)科学试验 1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18.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联系和发展的关系: A,联系构成了发展(运动、变化)B,发展(运动、变化)体现了联系 19.唯物辩证法:事物有联系,有区别。

      形而上学:有区别无联系相对主义:有联系无区别 20.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如:旧中国的覆灭和新中国的诞生) 21.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23.论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分歧说明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对实际工作的重要意义答:一、对立表现在:(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唯物-联系形而上学-孤立)(2)发展变化和静止不变的观点(唯物-发展变化,形而上学-不变的观点)(3)承认事物部矛盾和否认事物部矛盾的对立二、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24 对立统一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1.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关系:57 A,二者相互区别:二者是每一个矛盾的两个相反的基本属性 B,二者相互联系: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离不开同一性,没有脱离同一性的纯粹的斗争性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 及二者的辨证关系 57答:矛盾对立和统一的两重关系决定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他包含两方面的的含义1)矛盾双方互相依存2)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相互渗透、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统一性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2)矛盾的同一性的相对性是指它的条件性3)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质转化为量:质变巩固、体现量变的成果,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2.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A,量转化为质: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66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趋势和道路 673.肯定和否定的关系: 相互依存、相互渗透A,肯定之中包含着否定,一定意义上的肯定就是否定 B,否定之中包含着肯定,一定意义上的否定就是肯定 25.简述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容和发展变化的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他们的钥匙 (3)矛盾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4)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是事物发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 26.(04年论述)因和外因含义及其意义,说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意义 1.因:指事物的部矛盾。

      2.外因:指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因和外因的关系:A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和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作用C.外因通过因而起作用 27.试用唯物辩证法关于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争取外援结合起来的正确性 答:唯物辩证法认为:因是指事物的部矛盾;外因是指事物的外部矛盾;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是: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因而起作用 唯物辩证法关于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对外开放、争取外援为辅结合起来的哲学原理因为因是根据,所以必须坚持独立自主为主;因为外因是条件,所以,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争取外援为辅;因为外因通过因而起作用,所以必须把独立自主和争取外援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在因和外因关系问题上的形而上学观点是错误的‘外因论’只讲外因不讲因,在实际工作中是盲目引进的错误;只讲因,不讲外因,在实际工作中是盲目排外的错误,都是应该加以反对的 28.:也就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1、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体现共性。

      2、共性统摄个性,共性离不开个性29.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30.简述 度的含义及其把握度的意义 (1) 度:指事物的质和量的统一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 (2)把握度的意义:1)在认识上,只要把握了度,注意质的数量限度,才能准认识事物的质2)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了度,才能提出知道时间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31.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对立统一(1)对立(因就是因、果就是果)(2)统一 原因和结果A、相互依存B、在一定条件下转化C、相互作用 32.(常考 单选)一果多因:多种原因影响下造成一种结果 33.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辨证统一的,把二者割裂开来,就会导致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或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一切必然,否定偶然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一切纯粹偶然,否定必然34.说明本质和现象辨证关系原理,以及认识这原理对我们认识事物的指导(考3次论述2次简答重点题) 答:(1)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一、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表现在:1)现象是事物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暴露于事物外部,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在联系,藏于事物部,是不能感知的,只要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2)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是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3)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相对平静的二、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1)本质不能脱离现象,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这样那样的现象表现出来,不表现为现象的纯粹本质是不存在的2)现象不能脱离本质任何事物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真相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本质,不表现本质的纯粹现象也是不存在的本质和现象不是并列关系,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存在的根据、现象的产生和变化归根结底以来于本质的 (2)掌握本质与现象辨证关系的重要意义1)本质和现象是有区别的、对立的,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上,有必要通过科学研究揭示事物的本质 2)本质和现象是统一的要对大量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这是揭示事。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