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二章选举制度.ppt

71页
  • 卖家[上传人]:ni****g
  • 文档编号:590838015
  • 上传时间:2024-09-15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986KB
  • / 7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二章第二章 选举制度选举制度 现代政体理论:民主是一种相对较好的政体现代政体理论:民主是一种相对较好的政体§1.1.极权主义政体:以意识形态为基础的全能政府极权主义政体:以意识形态为基础的全能政府§作为最高统治依据的意识形态,一个领袖统帅下的群众性作为最高统治依据的意识形态,一个领袖统帅下的群众性政党,政府对经济、社会组织和言论的全面管制,忠于元政党,政府对经济、社会组织和言论的全面管制,忠于元首个人的秘密警察系统首个人的秘密警察系统§2.2.威权主义政体:以政府绩效为基础的压制型政体威权主义政体:以政府绩效为基础的压制型政体§政府以追求经济发展而不是意识形态的纯洁为目标;政府以追求经济发展而不是意识形态的纯洁为目标; 全全面的经济、社会自由与极其有限的政治自由;有名无实的面的经济、社会自由与极其有限的政治自由;有名无实的宪法和选举;作为陪衬的政党;受到管制的言论与出版宪法和选举;作为陪衬的政党;受到管制的言论与出版§3.3.代议民主政体:以民众的同意为基础的有限政府代议民主政体:以民众的同意为基础的有限政府§作为最高统治依据的宪法;最高统治者经由作为最高统治依据的宪法;最高统治者经由自由、公正和自由、公正和定期的选举定期的选举而产生;官员只掌握有限的权力;政府内部的而产生;官员只掌握有限的权力;政府内部的分权与制衡分权与制衡 选举与民主政治选举与民主政治§1.选举是民主政治的基本环节。

      §2.选举是人民进行权力委托的行为,是现代代议民主政治的基础§3.选举是国家各类机关获取合法性的途径 选举的若干解读§1、《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election”词条的作者巴特勒(D.E.Butler)指出:该词源于拉丁语动词“eligere”(意为“挑选”),虽然起源甚早,但现代含义上的、作为民主前提的自由和普遍的选举,其历史实际上只有两个世纪 §2、选举是一种具有公认规则的程序形式,人们据此而从所有人或一些人中选择几个人一个人担任一定职务§3、波格丹诺(V.Bogdanor)说,选举制度是一种向候选人和政党分配公职,把选票转换成席位的方法 §4、 按科特雷(J.Cotteret)与 埃梅里(C.Emeri)的意见,现代的“选举”(election)可以被定义为有种种程序、司法的和具体的行为构成的一个整体,其主要目的是让被统治者任命统治者§5、 又迈克尔·曼主编的《国际社会学百科全书》的“选举”词条说,选举是较大的群体为自己提供一个较小的领导群体的一种方法 §1.1.选举是民主的基石,但不等于民主的全选举是民主的基石,但不等于民主的全部部§2.2.选举是一种被统治者自下而上选择统治选举是一种被统治者自下而上选择统治者的行为者的行为§3.3.选举以投票选择为核心标志,但还包括选举以投票选择为核心标志,但还包括投票以外的其他活动投票以外的其他活动§4.4.是否存在选举,并不是判断民主政体的是否存在选举,并不是判断民主政体的唯一标志唯一标志 第一节第一节 选举制度及其相关范畴释义选举制度及其相关范畴释义一、选举一、选举 选举由主体、客体、目的、程序选举由主体、客体、目的、程序 等一系列要素组成。

      主体是从事选举等一系列要素组成主体是从事选举 活动的人;客体就是被推荐者和被选活动的人;客体就是被推荐者和被选 择者;目的是选举活动期望达到的目择者;目的是选举活动期望达到的目 标;程序是选举活动中所必须经历标;程序是选举活动中所必须经历 的一系列方法、步骤简言之,选举的一系列方法、步骤简言之,选举 是采用一定的方式选举自己的代表或是采用一定的方式选举自己的代表或负责人的一种行为过程负责人的一种行为过程 广义广义 狭义狭义 泛指对一切社会组织的管理者的选举泛指对一切社会组织的管理者的选举活动,包括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活动,包括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选举产生自己的领导成员单位选举产生自己的领导成员 指对国家代议机关和某些国家领导指对国家代议机关和某些国家领导人的选举活动人的选举活动选举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选举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选举的基本要素:§(1)主体(选举人)§(2)客体(被选举人)§(3)目的(产生管理者)§(4)方式(投票、举手、海选等)§(5)程序(选举委员会制定选举流程)§(6)结果(宣布选举结果) 二、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二、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公民被选任为国家公民被选任为国家代表机关的代表或代表机关的代表或其他公职人员的权其他公职人员的权利。

      利 公民选举国家代表机公民选举国家代表机关的代表与其他公职关的代表与其他公职人员权利人员权利 选举权选举权 被选举权被选举权 三、选举法三、选举法定定 义义指规定选举制度的法规它包括指规定选举制度的法规它包括选举国家代议机关代表、国家元选举国家代议机关代表、国家元首和各级政府首脑等不同方面的首和各级政府首脑等不同方面的选举法 除了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通过的法律外,除了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通过的法律外,还包括有关国家权力机关通过的关于选举工作还包括有关国家权力机关通过的关于选举工作的一系列法令、条例、决议以及地方权利机关的一系列法令、条例、决议以及地方权利机关所颁布的选举有关细则等派生性文件资料所颁布的选举有关细则等派生性文件资料指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或立法机关制定的国指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或立法机关制定的国家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和组织程序的法律家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和组织程序的法律广义广义 狭义狭义 四、选举制度四、选举制度((一一))选选举举制制度度的的涵涵义义广义广义 狭义狭义 选举主体、客体的范围比较广泛,选举主体、客体的范围比较广泛,除国家政权的选举外,还包括非除国家政权的选举外,还包括非国家政权的选举国家政权的选举,政党、社团内部政党、社团内部的选举的选举,国际组织与团体的选举等。

      国际组织与团体的选举等 指按照法律规定选举国家代议指按照法律规定选举国家代议机关的代表(议员)和某些国机关的代表(议员)和某些国家主要公职人员的制度家主要公职人员的制度 选举制度通常在宪法、组织选举制度通常在宪法、组织法或选举法中做出规定其法或选举法中做出规定其具体内容包括确定选举人资具体内容包括确定选举人资格、选举人的权利和义务、格、选举人的权利和义务、候选人资格、候选人产生的候选人资格、候选人产生的程序及选举的组织、方式和程序及选举的组织、方式和程序、选举人与当选人的关程序、选举人与当选人的关系、选举经费的取得及选举系、选举经费的取得及选举保证制度等我们这里讲的保证制度等我们这里讲的是狭义的选举制度是狭义的选举制度 ((二二))选选举举制制度度的的功功能能赋予政治权力合法性赋予政治权力合法性 形成并表达民意形成并表达民意对未来公共政策的实施产生预警作用对未来公共政策的实施产生预警作用提高公民的参与意识提高公民的参与意识 第二节第二节 选举原则选举原则 选举原则是指不选举原则是指不同国家选举制度所共同国家选举制度所共有的基本特征,是选有的基本特征,是选举制度在各国长期发举制度在各国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为多数展的过程中,为多数国家所共同认可和接国家所共同认可和接受的一些做法。

      受的一些做法 一一、、西西方方国国家家的的选选举举原原则则普遍选举权原则普遍选举权原则平等选举原则平等选举原则 直接选举原则直接选举原则 秘密投票秘密投票原则原则 自由与公正原则§1.自由选举:投票必须是选民意志的真实表达§(1)投票场所的安全保障§(2)不记名投票(秘密投票):单独的写票间§(3)集中 “洗票”(即统一混合后再计票)§2.公正选举:所有人都应该得到公平对待§(1)选举机构的中立§(2)所有选举参与者适用同样的规则§(3)选举事务的全面公开 二二、、我我国国的的主主要要选举原原则普遍选举权原则普遍选举权原则平等选举权原则平等选举权原则 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原则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原则 秘密投票(无记名投票)秘密投票(无记名投票)原则原则 差额选举差额选举原则原则 §(一一)普遍原则普遍原则§1.普遍原则:是指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普遍性选举权是指公民选举国家代表机关的权利;被选举权是指公民被选为国家代表机关的权利§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是公民参加国家管理最基本的政治权利 §2.宪法和《选举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3.中国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具有极大普遍性,与西方国家相比较,这种普遍性的限制条件是最少的 §(二二)平等原则平等原则§1.平等原则:是指每个选民,都在平等的基础上参加选举,不允许任何选民有任何特权,也不允许任何选民受到任何歧视§2.每一个选民在一次选举中只有一个投票权就被选举权而言,在选票面前,人人平等,严格按照得票情况决定当选者 §3.在某些问题上,中国的选举制度并不强调形式上的绝对平等,而是从本国实际出发,作了一些变通规定§(1)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县级以上各级人大中城、乡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之间的比例为1:4,即每一个城镇选民代表的人数是乡村选民代表人数的四倍但当城乡差别逐渐缩小和消除后,这一比例规定也将撤销2010年选举法已经将城乡人口比例修改为1:1 §(2)我国选举法规定各级人大中都有一定名额的少数民族代表,从而保证各民族都能通过各级人大平等地讨论、决定和管理国家事务当然,随着民族差异的缩小,这种规定也会逐渐撤销§这两种形式上不平等的规定,对中国民主发展的现状而言是一种合理的选择这也是对少数人权利保障所必需的,从宪政民主的角度来看,这种形式上不平等的规定也是必要的。

      §(三三)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原则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原则§1.直接选举是指由选民直接通过投票等方式,选举产生国家代表机关的代表§由下一级代表机关代表选民的意志,选举产生上一级国家代表机关代表的叫间接选举§直接选举是人民意志的直接表达,后者是选民意志的间接表达理论上讲直接选举的民主程度更高 §2.我国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适用范围的变化§1979年选举法扩大了直接选举的范围,规定县(自治县)人大代表也由直接选举产生§其意义:§(1)广大选民直接选举县人大代表,扩大了我国公民直接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 §(2)县、乡镇人大代表直接对选民负责、接受选民监督§(3)有利于加强县一级政权的建设,推动了乡、镇政权建设§(4)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至县一级,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 §3.直接选举范围受到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交通、通讯等各方面的实际条件影响§当代中国选举制度的发展方向,应该是直接选举当代中国选举制度的发展方向,应该是直接选举的层级越来越高,直至全国人大代表都直接选举的层级越来越高,直至全国人大代表都直接选举产生 §(四四)秘密投票(无记名投票)原则秘密投票(无记名投票)原则§1.秘密投票即无记名投票,是指选举人采取不公开的方式,在选票上注明自己选中的候选人,而不签署自己的姓名,并亲自将选票投入密封的票箱。

      任何人不得在任何时候采取任何方式追查选举人的选举行为§秘密投票虽只是一种投票方式,但关系到人民群众能否自由表达自己意志 §2.无记名投票能解除选民自由表达自己意志的顾虑§现在一般在投票站设有秘密“写票间”§选民如果是文盲或者因残疾不能写选票的,可以委托他信任的人代写选票,投票站设有“代写选票处” §3.同无记名投票相对的,是记名投票或者以起立、欢呼、举手等公开方式代替投票§这种投票方式,只在少数情况下使用§4.新修订的《选举法》规定:“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的投票方式” §(五五)差额选举原则差额选举原则§差额选举是指参加选举的候选人数多于应选代表数的一种选举方式现代民主国家一般都实行差额选举§差额选举有利于参加选举的候选人增强“接受选民选择”、对“选民负责”的观念§为了保障选举按照以上原则实施,选举法在选举为了保障选举按照以上原则实施,选举法在选举经费和司法方面对选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做出经费和司法方面对选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做出了保障 中国选举制度中的特殊原则§1.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2.选举权配置的平等性与代表性相结合§3.代表结构的比例设定§4.执政党对选举工作的全面领导与动员§5.选举机构的非中立性 第三节第三节 我国的选举组织与选区划分我国的选举组织与选区划分一一、、我我国国的的选选举举组组织织主持直接选举的选举组织主持直接选举的选举组织:选举委员会选举委员会主持间接选举的组织机构:人大常委会主持间接选举的组织机构:人大常委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选举组织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选举组织:选举委员选举委员会会 二二、、我我国国的的选选区区划划分分划划分分原原则则人口分配原则人口分配原则 方便原则方便原则 民族平等原则民族平等原则 第四节第四节 选举方式与选举类型选举方式与选举类型选选举举方方式式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等额选举与差额选举的方式等额选举与差额选举的方式举手表决与无记名投票方式举手表决与无记名投票方式 二、选举类型二、选举类型人人大大代代表表选选举举国国家家主主席席的的选选举举补补缺缺选选举举地地方方领领导导人人的的选选举举 基基层层选选举举 三、中国选举制度的程序三、中国选举制度的程序§(一)成立选举机构§1.直接选举的选举机构与间接选举的选举机构§2.选举委员会的构成与职权§3.选举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及其问题 2010年选举法修改后关于选举管理机构的规定:§选举委员会履行下列职责:§  (一)划分选举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区,分配各选区应选代表的名额;§  (二)进行选民登记,审查选民资格,公布选民名单;受理对于选民名单不同意见的申诉,并作出决定;§  (三)确定选举日期;§  (四)了解核实并组织介绍代表候选人的情况;根据较多数选民的意见,确定和公布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  (五)主持投票选举;§  (六)确定选举结果是否有效,公布当选代表名单;§  (七)法律规定的其他职责。

      §  “选举委员会应当及时公布选举信息§选举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为代表候选人的,应当辞去选举委员会的职务 §主持选举的机构发现有破坏选举的行为或者收到对破坏选举行为的举报,应当及时依法调查处理;需要追究法律责任的,及时移送有关机关予以处理 选举委员会的实际构成:以2006年深圳市宝安区为例§选举委员会主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区委副书记,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部长,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委员:区政协副主席(统战部部长),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主任,区委区府办副主任,区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区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副主任,区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副主任,区依法治区办主任,区监察局副局长,区总工会主席,区团委书记,区妇联主席§办公室主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同时兼任选举委员会副主任)§办公室副主任: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主任(兼任委员)§办公室副主任:区委组织部副部长 §4.间接选举:独特的二元选举主持机构§选举法第七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持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

      §选举法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由各该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主持 §(二)划分选区与选民登记§1.划分选区§(1) 根据:可以按居住状况划分,也可以生产单位、事业单位和工作单位划分.§(2)选区大小:1-3名代表§(3)选区类型:独立选区,联合选区与混合选区§2.选民登记与登记选民:选举日20日以前公布 §(三)提出、确定与介绍候选人§1.提出(初步)候选人的主体§直接选举: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单独推荐;各政党、各人民团体联合推荐;选民或者代表10人以上联名推荐.§(1)各政党与各人民团体的含义§(2)单独推荐与联合推荐的实际操作§(3)选民或代表10以上联名的差异§(4)对政党和团体提名的自我约束 §2.确定正式候选人的程序§(1)选举日15日以前公布初步候选人名单§(2)协商,酝酿与预选§(3)选举委员会对正式候选人的最后确定 §(4)正式候选人的公布:选举日5日以前(2010年选举修改后,改为7日以前)§(5)三分之一至一倍的实际限度§(6)推荐者的介绍,选举委员会的介绍及候选人在选举委员会组织下与选民见面§选举日需停止对候选人的介绍 §(四)投票与宣布选举结果§1.独特的投票结构§2.传统的投票方式及其改革:选举大会与委托投票§3.计票与宣布当选§(1)洗票制度的缺失§(2)候选人声明的缺失 表1:北京市部分区县的选民投票动机投票动机百分比希望选出真正代表民意的人民代表49.4例行公事,行使自己的权利 24.1随大流,什么都没想19.5不去不行,只好去好6.9 表2:全国十八个区县的选民投票动机投票动机频次百分比未填写1738.9主动积极参加投票94648.5领导动员或组织要求37019因为有补贴或奖励341.7没办法,必须得去954.9不好意思不去301.5大家都去,我也去26013.3其它422.3 表3:积极投票的选民的年龄构成年龄段在同龄人中所占比例18-2924.529-3837.339-4847.449-6060.660以上59.3 表4:近年来县级人大代表中的贿选现象时间地点贿选者原任职务贿选职务贿选对象贿赂手段1993年山东嘉祥李某乡党委书记副县长代表团长钱物1997年吉林东辽黎某农业局长副县长县人大代表现金152501997年吉林东辽何某粮食局长常委会副主任县人大代表现金41009元1997年吉林东辽赵某供销社主任常委会副主任县人大代表15513元1997年甘肃康县王某财政局长副县长28名人大代表公款购烟酒1998年山东滕州赵某镇委书记不祥代表团长指使他人送礼2000年山西河津21名候选人基层干部,个体老板市人大代表123名市人大代表总额101万元2001年山西吉县姜某副县长县长县人大代表100多万元2001年重庆城口县徐某农业局长副县长县人大代表钱物2001年广东和平县钟某县委副书记县长县人大代表不祥 表5:选举过程中的拉票现象§1.上门游说:通过关系人带队上门宣传自己,个别许诺§2.请吃请喝:宴请选民或代表,开流水席§3.施以小恩小惠:给钱给物§4.跟踪干扰:用,或派人跟踪选民§5.上层路线:直接找领导,争取组织提名 表6:公开竞选群体的出现§在2003深圳和北京的区级人大代表换届选举中,都开始出现了试图通过“自荐竞选者”身份参与选举的群体。

      在深圳的选举中,“有10余人采取自荐的形式竞选,最终有3人当选”;在北京,“为媒体所批露的共有20余人,最终有2人当选而且,根据邹树彬等人的归纳,参选的背景与动机“也具有特殊的符号意义“集聚在这些参选者身上的背景特征包括:§(1)从职业身份上看,有住宅物业小区的业主、公司老板、白领职员、高校学生、高校教师、失业者、律师等,而且,北京的竞选者大部分都有法律背景§(2)从教育程度上看,竞选者基本上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有大学学历,部分人还有博士学位§(3)在党派背景上,大都是民主党派或无党派人士§(4)在社会经历上,大都有维权经历§ (5)参政动机主要为维权§(6)在竞选方式上,都采取了一些明显的竞选策略,有的还组织竞选班子 第五节第五节 选举经费与保障选举经费与保障 §为确保上述各项原则的贯彻,《选举法》做出了两项保障性规定经费保障: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选举经费,由国库支出§这为广大选民和代表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提供了物质条件司法保障:对下列破坏选举的违法行为,应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刑事处分:§(1)用暴力、威胁、欺骗、贿赂等非法手段破坏选举或者妨害选民和代表自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2)伪造选举文件、虚报选举票数或者有其他违法行为的;§(3)对于控告、检举选举中违法行为的人,或者对于提出要求罢免代表的人进行压制、报复的。

      第六节第六节港澳台地区及解放军选举人大代表的办法港澳台地区及解放军选举人大代表的办法§一、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全国人大代表的办法一、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全国人大代表的办法§组成香港特别行政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会议,然组成香港特别行政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会议,然后接受年满后接受年满1818岁的香港居民中的中国公民报名参选、需要岁的香港居民中的中国公民报名参选、需要由由1010名以上选举会议成员为其填写候选人提名信始得登记名以上选举会议成员为其填写候选人提名信始得登记为代表候选人,选举会议成员亦可登记最后再由选举会为代表候选人,选举会议成员亦可登记最后再由选举会议从代表候选人中选出议从代表候选人中选出3636名名正式代表正式代表 §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会议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会议由参加过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参加过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会议的人员,以及不是上述人员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居选举会议的人员,以及不是上述人员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中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和民中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四任行政长官选举委员会委员中的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四任行政长官选举委员会委员中的中国公民组成。

      但本人提出不愿参加的除外香港特别行政区公民组成但本人提出不愿参加的除外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行政长官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会议的成员表选举会议的成员 §二、澳门特别行政区出席全国人大的代表的选举办法二、澳门特别行政区出席全国人大的代表的选举办法§澳门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实行差额选举,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澳门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实行差额选举,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其选举办法如下:其选举办法如下:§先组成澳门特别行政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会议,然后接先组成澳门特别行政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会议,然后接受年满受年满1818岁的澳门居民中的中国公民报名参选、参选人需要由岁的澳门居民中的中国公民报名参选、参选人需要由1010名以上选举会议成员为其填写候选人提名信始得登记为代表候选名以上选举会议成员为其填写候选人提名信始得登记为代表候选人,选举会议成员亦可登记最后再由选举会议从代表候选人中人,选举会议成员亦可登记最后再由选举会议从代表候选人中选出选出1212名名正式代表正式代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会议由参加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会议由参加过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会议的人过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会议的人员,以及不是上述人员的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中的中国人民政治员,以及不是上述人员的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中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三任行政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三任行政长官选举委员会委员中的中国公民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四届立法长官选举委员会委员中的中国公民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四届立法会议员中的中国公民组成。

      但本人提出不愿参加的除外澳门特会议员中的中国公民组成但本人提出不愿参加的除外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为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为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会议的成员代表选举会议的成员 §三、台湾省出席全国人大的代表的协商选举办法三、台湾省出席全国人大的代表的协商选举办法§按照按照《《台湾省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协商选台湾省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协商选举方案举方案》》,台湾省代表暂定为,台湾省代表暂定为1313人人选举办法是,选举办法是,由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国家机关、由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国家机关、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台湾省籍同胞派代表到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台湾省籍同胞派代表到北京协商选举产生协商选举会议的代表根据台湾省协商选举产生协商选举会议的代表根据台湾省籍同胞(包括各地驻军中的台湾省籍同胞)分布籍同胞(包括各地驻军中的台湾省籍同胞)分布情况确定的分配名额,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情况确定的分配名额,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负责组织协商选定人大常委会负责组织协商选定 §1台胞中选出全国人大代表,一般采用协商选举的方式。

      §2根据台胞分布的情况,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负责组织协商选派参加协商代表为120人,在北京举行协商选举会议,最后选出13名台胞出席全国人大 §四、解放军选举人大代表的办法四、解放军选举人大代表的办法§1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第五条规定人民解放军单独第五条规定人民解放军单独进行选举,选举办法另订这就决定了解放军可以进行选举,选举办法另订这就决定了解放军可以不按照选举法规定的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不按照选举法规定的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2 2、、《《中国人民解放军选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县级中国人民解放军选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办法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办法》》第十二条第十二条规定:人民解放军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规定:人民解放军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这就可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这就可以由全国人大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解放军全国人大以由全国人大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解放军全国人大代表名额。

      代表名额3 3、、《《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关于第十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关于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和选举问题的决定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和选举问题的决定》》确定了解放军的名额:中国人民解放军应选第十确定了解放军的名额:中国人民解放军应选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65265人人(近几届都是(近几届都是265265人) §4 4、选举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的代表,一般由下、选举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的代表,一般由下而上各级召开军人代表大会复选产生连队和基而上各级召开军人代表大会复选产生连队和基层单位召开军人大会选举出席上级军人代表大会层单位召开军人大会选举出席上级军人代表大会的代表团与相当于团的单位、军分区、师级警的代表团与相当于团的单位、军分区、师级警备区、省军区、军与相当于军的单位召开军人代备区、省军区、军与相当于军的单位召开军人代表大会,选举各该级出席上级军人代表大会和地表大会,选举各该级出席上级军人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大的代表各总部、各军区、各军兵种、方各级人大的代表各总部、各军区、各军兵种、国防科委、国防工业办公室、军事科学院、政治国防科委、国防工业办公室、军事科学院、政治学院、后勤学院的军人代表大会,选举出席全国学院、后勤学院的军人代表大会,选举出席全国人大的代表。

      人大的代表 第七节我国选举制度的完善与改革走向第七节我国选举制度的完善与改革走向一一、、我我国国选选举举制制度度存存在在的的问问题题盲目追求参选率,滥用委托投票权利盲目追求参选率,滥用委托投票权利选举权未被选民真正行使选举权未被选民真正行使间接选举不能充分代表民意间接选举不能充分代表民意候选人的提名和介绍方式不合理候选人的提名和介绍方式不合理差额选举并没有真正得到贯彻实施差额选举并没有真正得到贯彻实施选举过程缺乏诉讼程序的救济选举过程缺乏诉讼程序的救济 二、完善我国选举制度的对策分析二、完善我国选举制度的对策分析要要逐逐渐渐扩扩大大直直接接选选举举的的范范围围应应引引入入竞竞争争机机制制,,实实行行优优胜胜劣劣汰汰减减少少代代表表名名额额,,提提高高代代表表素素质质完完善善代代表表候候选选人人的的介介绍绍办办法法强强化化选选民民与与代代表表的的利利益益关关系系完完 善善 选选 举举 诉诉 讼讼 制制 度度 §以选举权平等为基础的改革要求§(1)选举制度的设计§(2)竞选行为的规范§(3)选举机构的中立§(4)选票技术的完善 课堂讨论:课堂讨论: 中国搞不搞竞选?中国搞不搞竞选? 本章扩展阅读书目:§1.李凡:<中国选举制度改革>,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2.唐娟,邹树彬:<2003年深圳竞选实录>,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3.赵心树:<选举的困境:民选制度及其宪政改革批判>,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4.Tianjian Shi, Voting and Nonvoting in China:Voting Behavior in Plebiscitary and Limited-Choice Elections, The Journal of Politics,Vol.61, No.4.(Nov., 1999),pp.1115-1139.§5.Jie Chen; Yang Zhong, Why do people vote in Semicompetitive Elections in China,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Vol.64, No.1.(Feb., 2002),pp.178-197.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