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孔乙己〉的思想主题.doc
5页浅析《孔乙己》的思想主题 一 《孔乙己》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为更好地分析,理解这篇文章,有必要认识鲁迅先生,了解一些相关的事迹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生于公元1881年,卒于公元1936年鲁迅的祖上做过清朝的官吏,后来家道中落,到鲁迅童年的时候,家境由富裕逐步走向贫困,最直接的原因就他的父亲生病所致,这件事影响着鲁迅的一生 鲁迅先生的父亲患的是一种危重的疾病,具体是什么病症,没有确切的资料,不过从鲁迅的文章《父亲的病》所提到的一些症状,如“腹大如鼓”、“水肿”,医师开了一些“败鼓皮丸”大致可以推断为肾病引起的肝腹水、肝肿大之类的病症,从中医的角度看,这是“四大难症”之一的“鼓”症,属于疑难杂症鲁迅是家中的长子,在父亲生病之时,理应作些力所能及的事,这就是往返于当铺、药店、诊所、家中之间,用鲁迅的话说,几乎每天都是这样不难想象,一个殷实的家庭就是这样被拖垮了问题是,几年来花了如此代价,父亲仍然没有治好这件事给童年的鲁迅打击很大,直到写《孔乙己》这篇文章时,与他父亲去世已过去二十多年了,鲁迅先生仍然忌恨中医,说那不过是一种“有意无意的骗子”。
父亲去世,家庭困顿,给鲁迅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他看到了世态炎凉鲁迅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重要的是,灾难并没有击垮少年鲁迅,反而使他更加发奋,更加坚强,他有一个美好的梦想,就是学医既然中医不好,那就学西医吧,当时他认为西医很科学,一是一,二是二,又是分子,又是生物,又是化学学成后做一个医生,治病救人,救国救民,他还特别提到了要救活那些像他父亲一样被误治的人,假如按照这个思路发展下去,也许鲁迅可以成为一个不错的医师在求学的途中,发生了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使得鲁迅改变了学医的初衷这件事大家都知道,在课堂上看一部幻灯片,内容是中国人看到日本人屠杀自己的同胞而麻木不仁的样子鲁迅想,体格健壮而无思想的人活着有什么意思?因此,“病死多少并不是不幸的事”然而鲁迅的爱国之情未减,既然学医不能救国,那就改做文艺,以唤醒国民的思想短篇小说集《呐喊》收有鲁迅先生从1918年到1922年底写的十四篇文章其中有《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著名文章这段时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虽然推翻了最后一个封建帝国,但给中国人民并未带来实质性的好处。
反而使中国处于一种四分五裂的无政府状态,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当时的中央政府由军阀把持,各派努力互不相让,全国犹如一个大戏台,台上走马灯似的换人,地方军阀分裂割据,战争不断,在那种混乱、黑暗的时代,老百姓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生存状态可想而知,用“民不聊生”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在这样的时代,作为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怎能不痛心疾首,可是个人的力量又是多么的渺小啊,那些手握实力的军阀们,打出的旗号,喊出的口号虽然漂亮、响亮,可是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时的鲁迅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寂寞和痛苦,躲在小楼抄古碑打发时光 鲁迅毕竟没有沉沦,深深的爱国情怀促使他不能放弃,尽管唤醒民众冲破“死亡的铁屋”的可能性很小,但总有希望,有希望就有动力鲁迅先生拿起手中的笔,大声地呼喊,唤醒国人,不能再沉睡不醒,不能再麻木不仁了,是什么东西使得国人如此麻木呢?鲁迅先生认为,这就是卦建正统思想及封建制度,因此,《呐喊》的第一篇文章《狂人日记》直接指出“仁义道德”是“吃人”的思想二 《孔乙己》是短篇小学集《呐喊》中的第二篇文章,成文于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前面提到作者写小说集《呐喊》是为了唤醒“睡在铁屋子而毫无希望”的人,对于一个人口众多、地大物博、经济落后、国民素质低下,有着几千年封建传统的中国来说,唤醒民众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随着侵略者的脚步,西方文化、西方思想以及西方科技也输入中国清政府为了救亡,派一些人出国考察学习,即所谓的“洋务运动”这些观念对中国人不能说没有影响,但对于广大的处于社会底层的中国老百姓来说,影响甚微,民众基本上还处于一种麻木状态再者,西方思想鱼龙混杂,不一定适合中国的国情西方的科技、西方的教育自然有其长,但对于当时贫穷落后的中国而言,怎么说,怎么用,谁来说,谁来用,都是问题因此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尽管辛亥革命已经过了近十年,皇帝被推翻了,帝制成为历史,但对普通民众来说,封建正统思想并没有随着帝制的覆灭而消亡,还是那样的麻木不仁且不说思想观念那种形而上的东西,就连女人裹足这种形而下的现象,广大农村在二十年代仍非常盛行我家婆婆出生于公元1914年,七虚岁缠足已时1920年,离辛亥革命已过了九年,和她同时代的农村女孩无一例外的缠足,一生饱受其苦 如果说《阿Q正传》是揭露中国农民思想落后、不思进取、麻木不仁,用“精神胜利法”对待问题,对待困难,甚至对待死亡,那么《孔乙己》则是揭露封建教育制度害人,揭露国人如何对待知识及读书人。
平心而论,中国的教育,特别是文化教育,在古代世界文化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唐宋诗词、明清小说,都很有成就,隋唐以来,实行的科举制度,即通过考试的方式录取官员的制度,被西方誉于“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其公开、公平、公正的方式,已为世界许多国家录取文官制度所采纳但是,任何事情的优越性都有一定的限定,科举制度用来招录官员固然是非常正确,但作为一种终极目标的教育制度,无疑是灾难性的因为国家招录的官员与参考考试的人数的比例实在是太小了但是,考中之后的巨大的经济、政治、名誉等方面的利益,使得千余年来多少读书人为之奋斗终生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的人物范进、周进等人,假如不能考中,命运多么悲惨我们完全可以设想有多少读书人因为没考中而在屈辱、悲惨中度过一生到了鲁迅写《孔乙己》的时候,科举制度已经废除十多年了,也就是说,如果抱着“读书做官”的目的去读书,连门都没有但是,当时的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私塾教育仍然延袭以前的教育教学模式,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为启蒙蓝本,习“四书五经”,当时的中国农村经济十分萧条,农民收入低下,文盲到处都是,有限的教育资源本来应该用来教育人的生存技能,学习些技术知识,谋个一技之长。
但是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根深蒂固,并没有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而改变,这实在是中国教育的悲哀鲁迅先生写《孔乙己》的目的,是想改变国人的读书观念,是他在改变教育制度方面的呐喊,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声音,唤起人们对读书、对教育、对读书人的重新认识事实上,《孔乙己》的问世,虽然不能像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唐吉柯德》扫除骑侠风气一样,彻底改变人们对读书的认识,改变读死书,死读书的错误方式,但确实在国民心中,特别是在读书人心中引起了巨大的震撼像孔乙己那样的知识分子,读了书,而不能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作贡献不说,就连自己的生存都成问题,这不正是封建教育制度的失败么鲁迅先生在文中没有一句话一个字提到教育制度,也没有一句评论的话,但我们在孔乙己的故事里明显地感觉到作者呐喊的真实意图鲁迅先生通过活生生的事例来演绎、诠释这一思想,要比空洞的说教显然更有力,影响更广此外,孔乙己还有善良、乐于帮助别人的一面,这一点,也是他希望被人承认和尊重的具体表现,一个人能帮助别人,说明这个人有用《孔乙己》记述孔乙己的事不多,却写了教小学徒学写文字,给小孩分发茴香豆,这两件小事,从某种意义上说,表现了孔乙己的好卖弄学问,在小孩子面前显阔气,享受一下“有身份人”的气派,但我们仍然能感到孔乙己的心地善良,因为孔乙己确实是诚心诚意地教小学徒认识记账常用的文字,希望他长大后做了掌柜时能够用得上。
当然孔乙己有点懒惰,衣服不常洗,做事没长性,不会营生,弄得自己像叫化子一样本来读了书没有捷径做官,可以改行做些别的,自谋职业,以求出路,或者讨一房老婆,生几个子女,过过普通人的生活可是他偏偏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好面子,一件长衫经常“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可他还是要穿着它而“站着喝酒”君子固穷”是孔子那样的大圣人才有资格说的话,你一个小知识分子说他干什么,徒然被别人耻笑,这也正是孔乙己迂腐的一面 在孔乙己一生行状中最大的污点是小偷小摸,可是,通篇文章《孔乙己》并没有直接写孔乙己真的就偷了别人的东西,就连最后一件“偷举人老爷家的东西”的案子,看来也是冤案,而这个事件,彻底摧毁了孔乙己的尊严,也给他的身体带来难以恢复的创伤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其实是一个心地善良的读书人,尽管有着一些缺点和错误,但绝对不是一个十恶不赦、阴险毒辣的凶徒或伪君子,这样的人正是中国当时社会最底层知识分子的典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因此,孔乙己的形象即具有典型性,更具有普遍性孔乙己一生饱受屈辱,从肉体到精神备受摧残,这并不是他自己有什么重大过错,而是社会制度的罪恶。
正因为孔乙己是一个善良的知识分子,他的不幸遭遇才能更加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同情,引起更多的像孔乙己那样的人的共鸣孔乙己的悲剧,就是中国当时社会广大下层知识分子的悲剧四 孔乙己生活的时代,如果按鲁迅写《孔乙己》文章之前的二十年来推算,应该是1898年“戊戌变法”前后,那时清政府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中国已沦落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如果按《孔乙己》成书的年代计则在满清王朝覆灭八年之后的军阀混战时期,这前后二十年中国政治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维持了二千余年的封建帝制彻底告别了政治舞台而成为历史,但是中国广大老百姓不论是1898年还是1919年,都生活在水深火热、牛马不如的生活之中老百姓特别是农民的悲惨境遇,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祝福》等文章中已有揭露,《孔乙己》则反映了这一时期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 本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团体,要兴盛,必须有人才,这已是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了的真理在中国当时那样的环境中,要强盛,要摆脱被欺压、被奴役的命运,就必须拥有大量的人才人才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才能得到的但是,中国当时的教育状况堪忧,非常有限的教育资源,培养出来的产品却只能供人取乐,这本身就是对封建教育制度的讽刺,也是封建教育制度的悲剧,更是中国这个庞大的东方帝国饱受百年屈辱而不能迅速崛起的根源之一。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在当时的社会,孔乙己本也可以算得是个人才,如果按现在的人才观,也算得个具有硕士生差不多的学力的人才但是他掌握了一些于社会、于个人生存无益的学问,而这并不是他个人的原因造成的,而是环境使然试想,当时的读书人谁不读四书五经,谁不读八股文?假如不能考取功名,做不成官,这些学问与种田、与养猪养牛、做生意确实没有什么关联况且,那时的读书人谁愿意花钱读书只是为了种田做工,就连做医师都认为是下等的职业而不耻为在这种大环境下,决定了孔乙己以及与孔乙己相似的读书人的命运好不到哪里去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这个社会是如何对待孔乙己的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作相反的假设,假如孔乙己“连中三元”,或者退求其次,中个举人什么的,那结果与范进中举之后的场面不会有什么两样吧,那么社会是如何对待考不取功名的读书人的呢?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活生生的画面如果要予以总结、归纳人们对孔乙己的态度,可以得出两点,一是笑,二是打,前者摧毁了孔乙己的精神,后者摧残了孔乙己的肉体下面就这两点再作一些探讨前文说过,孔乙己善良、不与人为敌,也不敢与人为敌,可就是这样的人,最容易被别人欺侮,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因为欺侮这种老实善良的人不存在任何风险。
鲁迅先生说过“中国人对付鬼神、凶恶的是奉承,老实一点的就是欺侮对付人也是如此,这是中国人的普遍心理《孔乙己》一文中孔乙己的出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