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茶有关的典故] 吃茶去典故.docx
5页[和茶有关的典故] 吃茶去典故下面就是和茶有关的典故,茶酒之余,最简单流传妙人趣事,关于茶的十大典故,一起看看吧! 1、孙皓赐茶代酒 据《三国志吴志韦曜传》载:吴国的第四代国君孙皓,嗜好饮酒,每次设宴,来客至少饮酒七升但是他对博学多闻而酒量不大的朝臣韦曜甚为器重,经常破例每当韦曜难以下台时,他便“密赐茶荈以代酒” 这是“以茶代酒”的最早记载 2、陆纳杖侄 晋人陆纳,曾任吴兴太守,累迁尚书令,有“恪勤贞固,始终勿渝”,的口碑,是一个以俭德著称的人有一次,卫将军谢安要去探望陆纳,陆纳的侄子陆俶对叔父款待之品仅仅为茶果而不满陆俶便自作主见,暗暗备下丰富的菜肴待谢安来了,陆俶便献上了这桌丰筵客人走后,陆纳愤责陆俶“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并打了侄子四十大板,狠狠教训了一顿事见陆羽《茶经》转引晋《中兴书》 3、单道开饮茶苏 陆羽《茶经七之事》引《艺术传》曰:“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单道开,姓孟,晋代人好隐栖,修行辟谷,七年后,他渐渐达到冬能自暖,夏能自凉,昼夜不卧,一日可行七百余里后来移居河南临漳县昭德寺,设禅室坐禅,以饮茶驱睡。
后入广东罗浮山百余岁而卒 所谓“茶苏”,是一种用茶和紫苏调剂的饮料 4、王濛与“水厄” 王濛是晋代人,官至司徒长史,他特殊喜爱茶,不仅自己一日数次地喝茶,而且,有客人来,便肯定要客同饮当时,士大夫中还多不习惯于饮茶因此,去王濛家时,大家总有些胆怯,每次临行前,就戏称“今日有水厄” 事见《世说新语》:“王濛好饮茶,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 5、王肃与“酪奴” 北魏杨之《洛阳伽蓝记》卷三载:“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京师士子见肃一饮一斗,号为漏,经数年已后,肃与高祖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高祖怪之,谓肃曰“卿中国之味也,羊肉何如鱼羹,茗饮何如酪浆?”肃对曰“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乃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以味言之,是有优劣,羊比齐鲁大邦,鱼比邾莒小国,惟茗不中与酪作奴” 肃,即王肃,字恭懿,琅邪(今山东临沂)人曾在南朝齐任秘书丞因父亲王奂被齐国所杀,便从建康(今江苏南京)投奔魏国(今山西大同,是其国都)魏孝帝随即授他为大将军长史,后来,王肃为魏立下战功,得“镇南将军”之号魏宣武帝时,官居宰辅,累封昌国县侯,官终扬州刺史。
王肃在南朝时,喜爱饮茶,到了北魏后,虽然没有变更原来的嗜好,但同时也很会吃羊肉奶酪之类的北方食品 当人问“茗饮何如酪浆?”时,他则认为茶是不能给酪浆做奴隶的意思是茶的品位并不在奶酪之下 但是,后来人们却把茶茗称作“酪奴”,将王肃的本意完全弄反了 6、李德裕与惠山泉 李德裕,是唐武宗时的宰相,他擅长鉴水别泉 尉迟偓的《中朝故事》中记述::“李德裕居庙廊日,有亲知奉使说口(注今江苏镇江)李曰:“还日,金山下扬子江中急水,取置一壶来”其人忘之,舟上石头城,方忆及,汲一瓶归京献之李饮后,叹讶特别,曰:“江南水味,有异于顷岁,此颇似建业石头城下水”其人谢过,不敢隐 唐庚《斗茶记》载:“唐相李卫公,好饮惠山泉,置驿传送不远数千里”这种送水的驿站称为“水递” 时隔不久,有一位老僧拜见李德裕,说相公要饮惠泉水,不必到无锡去专递,只要取京城的昊天观后的水就行李德裕大笑其荒唐,便暗地让人取一罐惠泉水和昊天观水一罐,做好记号,并与其他各种泉水一起送到老僧处请他品鉴,找出惠泉水来,老僧一一品赏之后,从中取出两罐李德裕揭开记号一看,正是惠泉水和昊天观水,李德裕大为惊异,不得不信。
于是,再也不用“水递”来运输惠泉水了 7、苦口师 苦口师是茶的别名 晚唐闻名诗人皮日休之子皮光业(字文通),自幼聪慧,十岁能作诗文,颇有家风皮光业容仪俊秀,善谈论,气质倜傥,如神仙中人吴越天福二年(公元937年)拜丞相 有一天,皮光业的中表兄弟请他品赏新柑,并设宴款待那天,朝廷显贵云集,筵席殊丰皮光业一进门,对簇新甘美的橙子视而不见,急呼要茶喝于是,侍者只好捧上一大瓯茶汤,皮光业手持茶碗,即兴吟到:“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 此后,茶就有了“苦口师”的雅号 8、谦师得茶三昧 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苏东坡其次次来杭州上任,这年的十二月二十七日,他正巡游西湖葛岭的寿星寺南屏山麓净慈寺的谦师听到这个消息,便赶到北山,为苏东坡点茶 苏轼品尝谦师的茶后,感到非同一般,特地为之作诗一首,记述此事,诗的名称是《送南屏谦师》,诗中对谦师的茶艺赐予了很高的评价:“ 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 忽惊午盏兔毛斑,打作春瓮鹅儿酒 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凤液今安有 先生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 谦师治茶,有独特之处,但他自己说,“烹茶之事,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非可以言传学到者。
他的茶艺在宋代很出名气,不少诗人对此加以赞誉,如北宋的史学家刘攽有诗句曰:“泻汤夺得茶三昧,觅句还窥诗一斑”是很妙的概括后来,人们便把谦师称为“点茶三昧手” 9、贡茶得官 北宋徽宗时期,宫廷里的斗茶活动特别盛行,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为了满意帝皇大臣们的欲望,贡茶的征收名目越来越多,制作越来越“新颖” 据《苕溪渔隐丛话》等记载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漕臣郑可简创制了一种以“银丝水芽”制成的“方寸新”这种团茶色如白雪,故名为“龙园胜雪”郑可简即因此而受到宠幸,官升至福建路转运使 后来,郑可简又命他的侄子千里到各地山谷去搜集名茶奇品,千里后来发觉了一种叫做“朱草”的名茶,郑可简便将“朱草”拿来,让自己的儿子待问去进贡于是,他的儿子待问也果真因贡茶有功而得了官职当时有人讥讽说“父贵因茶白,儿荣为草朱” 郑可简等儿子荣归故里时,便大办宴席,喧闹非凡,在宴会期间,郑可简得意地说“一门侥幸”此时他的侄子千里,因为“朱草”被夺正愤愤不平,马上对上一句“千里埋怨” 10、吃茶去 吃茶去,是很一般的一句话,但在佛教界,却是一句禅林法语 唐代赵州观音寺高僧从谂禅师,人称“赵州古佛”,他宠爱茶饮,到了唯茶是求的地步,因而也喜爱用茶作为机锋语。
据《指月录》载:“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 “吃茶去”,是一句极平常的话,禅宗讲究顿悟,认为何时何地何物都能悟道,极平常的事物中隐藏着真谛茶对佛教徒来说,是平常的一种饮料,几乎每天必饮,因而,从谂禅师以吃茶去作为悟道的机锋语,对佛教徒来说,既平常又深邃,能否觉悟,则靠自己的灵性了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5页 共5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