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考语文冲刺11 古代诗歌阅读-2020年最新模考分类冲刺卷(浙江)(教师版).docx
10页三步冲刺备战中考冲刺小卷11 古代诗歌阅读1.(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2019届九年级语文中考一模)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唐)皎然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九日席上赋白菊(唐)白居易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注】①陆处士羽:陆羽,唐著名茶学专家,与僧人皎然是朋友1)从以上两首诗中可以看出在“九日”这一天有______、_________的风俗2)两首诗都以“九日和友人相聚”为题材,但表现手法和情感志趣不同,请作赏析答案】(1)第1空:葛菊 第2空:喝酒(2)《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运用对比手法,将俗人好酒与自己爱茶对比,表现了自己与众不同的高洁品味《重阳席上赋白菊》运用比喻,以花喻人,饶有情趣由花联想到人,联想到歌酒席上的情景,比喻自然贴切,表达了诗人虽然年老仍有少年的情趣解析】(1)《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九日山僧院,东盫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荼香诗中提倡以茶代酒的茗饮风气,俗人尚酒,而识茶香的皎然似乎独得品茶三昧2)《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好友见面,大多泛酒,在诗人眼里,“泛酒”为流俗,“茶香”才高洁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了自己与众不同的高洁品味。
《重阳席上赋白菊》题为“赋白菊”,诗开头却先道满园的菊花都是金黄色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这是用陪衬的手法,使下句中那白色的“孤丛”更为突出,犹如“万绿丛中一-点红”,那一点红色也就更加显目了色似霜"生动的比喻,描绘了白菊皎洁的色彩更妙的是后两句:“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人少年场诗人由花联想到人,这一比喻紧扣题意,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结句“白头翁人少年场”,颇有情趣白菊虽是“孤丛”,好似“白头翁”,但是却与众“少年”在一起,并不觉孤寂、苍老,仍然充满青春活力《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运用对比手法,将俗人好酒与自己爱茶对比,表现了自己与众不同的高洁品味《重阳席_上赋白菊》运用比喻,以花喻人,饶有情趣由花联想到人,联想到歌酒席上的情景,比喻自然贴切,表达了诗人虽然年老仍有少年的情趣2.(浙江省杭州市2019届九年级语文中考猜押试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海棠(宋)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①,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惜牡丹花(唐)白居易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注】①崇光:高贵华美的光泽,指正在增长的春光 (1)苏轼《海棠》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海棠花光彩正艳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后两句运用了_____手法。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答案】(1)第1空:香气正浓 第2空:拟人(2)苏轼感伤海棠自甘寂寞,夜晚的美丽无人欣赏,隐隐有怀才不遇之叹,但随即如知音般秉烛陪伴花朵,表现出一种我行我素,自得其乐的达观精神白居易的诗基调伤感,对即将凋谢的牡丹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解析】(1)“香雾空蒙月转廊”:迷茫的夜雾中弥漫着醉人的花香,朦胧的月光转过曲折的回廊从此句即可分析出海棠花不仅光彩正艳,更有香气正浓的特点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夜已经很深了,只因为担心.眼前的海棠会像人一样因深夜而睡去,所以赶忙点燃红烛,照耀着红艳艳的海棠把花当人写,明显运用了拟人手法2)苏的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前两句点出诗人赏花的时间是春天的月夜,并描绘了海棠在东风月色中的光彩和芬芳,是实写,后两句诗写海棠的神态,是虚写虚实结合,既表现了海棠优雅脱俗的美,也抒发了诗人爱花惜花的感情,更书写了怀才不遇的人生感慨诗人由担忧、惊怯之情升华了爱花之情,表达了达观、潇洒的胸襟而白诗是写于“翰林院北厅”的牡丹花下的,全诗通过一个独特的视角写了他对翰林院中这两株牡丹花的厚爱,以及因为花期将过而产生的恋恋不舍的复杂心态,活脱脱是一个护花使者的痴情形象。
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鲜立意表现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2)苏轼感伤海棠自甘寂寞,夜晚的美丽无人欣赏,隐隐有怀才不遇之叹,但随即如知音般秉烛陪伴花朵,表现出一种我行我素,自得其乐的达观精神白居易的诗基调伤感,对即将凋谢的牡丹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3.(浙江省金华市2019届语文中考模拟试卷)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奏免衢婺丁钱①(北宋)胡则②六十年来见弊由,仰蒙龙勅降南州丁钱永免无拘束,苗米常宜有限收青嶂瀑泉呼万岁,碧天星月照千秋臣今未恨③生身晚,长喜王民绍见休④注】①丁钱:即人口税②胡则(963—1039):字子正,婺州永康人,曾在方岩僧舍读书,举进士后历任三朝,官至兵部侍郎明道元年(1032)八月江淮大旱,民多饿死,胡则上疏,奏请免衢婺两州身丁钱,百姓感德,故立庙纪念,香火日盛③恨:遗憾、不满④绍见休:永远享受安乐休,休养生息1)请赏析本诗颈联的表达效果2)本诗末句中的一“恨”一“喜”表现出胡则怎样的为官情怀?【答案】(1)颈联用对偶和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朝廷免去了百姓丁钱后百姓对朝廷的感恩和拥戴2)表现出胡则在奏免衢婺丁钱被批准后由衷的欢喜,表现出胡则把百姓的事情放在心上,尽力为百姓解除困苦(以民为本)的为官情怀。
解析】(1)“青嶂瀑泉呼万岁,碧天星月照千秋”此句运用了对偶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呼万岁”和“照千秋”写出了百姓对朝廷的感恩和拥戴据此作答2)末句中“长喜王民绍见休”可以看出诗人因为奏免人头税被批准后的欣喜,表现了作者为官一方,造福一方的高尚情怀2)表现出胡则在奏免衢婺J钱被批准后由衷的欢喜,表现出胡则把百姓的事情放在心上,尽力为百姓解除困苦(以民为本)的为官情怀4.(浙江省温州市六校联谊2019届九年级语文二模考试试卷)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小题夜坐①(宋)文天祥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宿雁半江画,寒蛩②四壁诗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注】①此诗写于起兵勤王之前宋恭帝即位后,国家艰危,各地将官大都观望,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召集兵马,起兵勤王②蛩,蟋蟀文天祥《夜坐》的尾联与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歌内容作比较赏析答案】陆游的诗通过虚写自己睡梦中在战场上激烈厮杀的场面,抒发了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的无奈;文天祥的诗借“闻鸡起舞’'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在国家危亡之际,要力挽狂澜、忠君报国,但自己年华不再、前途渺茫的沉重悲凉。
两首诗都体现了诗人矢志报国、壮心不已的情怀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解析】尾联一-扫沉郁悲凉,转为仰天浩歌,率直地发出“丈夫壮气须冲斗”式的呐喊运用祖逖闻鸡起舞这一常典,抒发了诗人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要力挽狂澜,表达了立志报国,壮心不已的真实情感如今眼看家国飘摇,山河破碎,虽已病痛缠身,保家卫国的理想不渝,爱国激情始终在胸膛内涌荡,铁马冰河的梦想会在病痛的头脑中出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人在风雨洒落的夜晚,做梦都在想着,一身戎装,骑着战马,跨越北国冰封的河流,同敌人在疆场厮杀对于一个伤病缠身的老人,在将近古稀之年,犹有如此豪迈的梦想,真是可歌可叹两首诗都体现了诗人矢志报国、壮心不已的情怀 5.(浙江省宁波镇海区2019届九年级语文学业模拟考试试卷)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入黄溪闻猿(唐)柳宗元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1)第一,二句,诗人从_______和________两个角度写黄溪之景2)《三峡》中写道,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和渔者哀歌相比,柳宗元的哀愁抒写得更为深重,请结合诗句试作分析答案】(1)第1空:视觉(所见) 第2空:听觉(所闻)(2)三峡中写的是古代渔民舟子的痛苦生活,故闻猿鸣而下泪,倍感其声凄厉。
诗人理当“猿鸣三声泪滂沱”才是然而诗人却说:“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言下之意:孤寂的我早已被贬边州,申诉无效,前途无望;泪已流干,愁肠寸断;这哀猿声声,徒自空啸,我已经没有泪可流,没有肠可断了所谓欲哭无泪,更深沉地道出了诗人难以言状的身世之感和“哀莫大于心死”的极度惆怅和痛苦解析】(1)一,二句翻译为:“黄溪的小路弯弯曲曲千里绵延,不知从哪儿传来了猿猴的哀鸣?”故“溪路千里曲”句是从视觉的角度描写的哀猿何处鸣是从听觉粉的角度描写的2)要求学生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意思分析本诗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写作此诗时,在永州贬所已七年之久诗人随永州刺史赴黄溪黄龙祠祈雨,中途听到猿猴哀鸣,遂有感而作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意思是“孤独无助的臣下早己衫湿泪尽,枉然徒劳发出凄哀断肠的悲声写出诗人难以言状的身世之感和“哀莫大于心死”的极度惆怅和痛苦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写渔歌也是一言“峡长”,一言声哀从猿鸣之中,使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峡窄、水长,同时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也让人从这句渔歌中体会到了,渔者们的辛苦和生活的艰苦二者相比柳宗元的哀愁抒写得更为深重。
2)三峡中写的是古代渔民舟子的痛苦生活,故闻猿鸣而下泪,倍感其声凄厉诗人理当“猿鸣三声泪滂沱”才是然而诗人却说:“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言下之意:孤寂的我早已被贬边州,申诉无效,前途无望;泪已流干,愁肠寸断;这哀猿声声,徒自空啸,我已经没有泪可流,没有肠可断了所谓欲哭无泪,更深沉地道出了诗人难以言状的身世之感和“哀莫大于心死”的极度惆怅和痛苦6.(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2019届九年级语文初中毕业升学模拟考试试卷)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柳(唐)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注】①断肠天:令人销魂的春天全诗写柳,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作者所写之景、所抒之情答案】首句中,诗人追想了“柳”在春日的样子,“逐东风”“拂舞筵”,好似与宴会上的舞女融为- -体,婀娜多姿,翩然起舞后两句中,作者看见了“清秋”“斜阳”“秋蝉”,点染了环境的凄凉,也写出了所处凄凉环境下柳条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诗人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解析】对比手法:①诗写的是写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在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
你看,在士女如云的乐游苑上,在繁华似锦的春日,婀娜多姿的春柳和飘然起舞的舞女在热闹的舞筵上结合了起来,分不清谁是舞女,何为柳枝,意境是何等的优美!而眼前的秋柳,却是完全相反的另一-种景象清秋"“斜阳”“秋蝉”点染了环境的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诗人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全诗句句写柳,却不着一个“柳”字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诗人年轻时充满幻想和信心,怀有远大抱负,正如洋溢着勃勃生机的春柳然而由于党争倾轧,诗人一直过着一种沉沦的生活,诗中经历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自伤迟暮、自叹身世的真实写照②以春柳作比,来写秋日之衰柳,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李商隐青年时就中进士,怀有“欲回天地入扁舟”的远大抱负,然而由于党争倾轧,长。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