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有高楼》PPT课件.ppt
17页西北有高楼《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西北有高楼一般指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 •《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是 《古诗十九首》之一,为五言诗,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之一作者无名氏似是一位彷徨中路的失意人,这失意当然是政治上的,但在比比倾诉之时,却幻化成了“高楼”听曲的凄切一幕•创作年代一般认为是汉朝的一些无名诗人所作最早由梁代萧统编入《文选》•作品出处古诗十九首•文学体裁五言古诗•作 者无名氏一、古诗十九首•(一)题解•《古诗十九首》,最早载于《昭明文选》,因作者佚名,时代莫辨,又风格相近,昭明太子萧统选取十九首,泛题为“古诗”,从此成了专称 •(二)作者及年代•1、《文选》:“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2、徐陵《玉台新咏》认为其中八首为汉枚乘作•3、刘勰的《文心雕龙》,又提到其中一首是傅毅之作•4、今人一般认为它并非一时一人一地之作根据它的内容、风格,文人五言诗的发展历史,汉末文人心态的转变,以及有关史实考查,判定作者是中下层失意的知识分子,它所产生的年代大致在汉顺帝末到献帝前,即公元140-190年之间,亦即桓帝、灵帝之时•(三)主题•《古诗十九首》的中心主题是咏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
在此基础上抒发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如闺怨、友情、相思、怀乡、游宦、行役、劝慰、愿望,也就是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子彷徨失意的消极情绪,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四)艺术•1、《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同时标志了汉代文人五言诗发展的新阶段•刘勰《文心雕龙》曾说“古诗”是“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称其为“一字千金”•陆时庸“(十九首)谓之风余,谓之诗母”•2、《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先秦两汉以民歌为主,到魏晋以后则以诗人的个人创作为主,“古诗”恰好是两者之间的过渡 西西北北有有高高楼楼西西北北有有高高楼楼,,上上与与浮浮云云齐齐交交疏疏结结绮绮窗窗,,阿阿阁阁三三重重阶阶上上有有弦弦歌歌声声,,音音响响一一何何悲悲!!谁谁能能为为此此曲曲??无无乃乃杞杞梁梁妻妻清清商商随随风风发发,,中中曲曲正正徘徘徊徊一一弹弹再再三三叹叹,,慷慷慨慨有有馀馀哀哀不不惜惜歌歌者者苦苦,,但但伤伤知知音音稀稀愿愿为为双双鸿鸿鹄鹄,,奋奋翅翅起起高高飞飞(一)、作品注释•疏:镂刻绮:有花纹的丝织物这句是说刻镂交错成雕花格子的窗•阿(e)阁:四面有曲檐的楼阁。
这句是说阿阁建在有三层阶梯的高台上•无乃:是“莫非”、“大概”的意思杞梁妻:杞梁妻的故事,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后来许多书都有记载据说齐国大夫杞梁,出征莒国,战死在莒国城下其妻临尸痛哭,一连哭了十个日夜,连城也被她哭塌了《琴曲》有《杞梁妻叹》,《琴操》说是杞梁妻作,《古今注》说是杞梁妻妹朝日所作这两句是说,楼上谁在弹唱如此凄惋的歌曲呢?莫非是象杞梁妻那样的人吗?•清商:乐曲名,声情悲怨清商曲音清越,宜于表现哀怨的情绪•中曲:乐曲的中段徘徊:指乐曲旋律回环往复•慷慨:感慨、悲叹的意思《说文》:“壮士不得志于心也⑦惜:痛⑧知音:识曲的人,借指知心的人相传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子期死后,伯牙再不弹琴,因为再没有知音的人这两句是说,我难过的不只是歌者心有痛苦,而是她内心的痛苦没有人理解⑨鸿鹄:据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凡鸿鹄连文者即鹄鹄,就是“天鹅”一作“鸣鹤”此二句以双鸿鹄比喻情志相通的人,意谓愿与歌者同心,如双鹄高飞,一起追求美好的理想⑩高飞:远飞这二句是说愿我们像一双鸿鹄,展翅高飞,自由翱翔 •那西北方有一座高楼矗立眼前,堂皇高耸恰似与浮云齐高•高楼镂著花纹的木条,交错成绮文的窗格,四周是高翘的阁檐,阶梯有层叠三重。
•楼上飘下了弦歌之声,这声音是多么的让人悲伤啊!谁能弹此曲,是那悲夫为齐君战死,悲恸而"抗声长哭"竟使杞之都城为之倾颓的女子.•商声清切而悲伤,随风飘发多凄凉!这悲弦奏到"中曲",便渐渐舒徐迟荡回旋.•那琴韵和"叹"息声中,抚琴堕泪的佳人慷慨哀痛的声息不已•不叹惜铮铮琴声倾诉声里的痛苦,更悲痛的是对那知音人儿的深情呼唤•愿我们化作心心相印的鸿鹄,从此结伴高飞,去遨游那无限广阔的蓝天白云里!(二)翻译(二)翻译•这是一首写知音难觅的诗从诗意看,诗中主人公是一位在生活中因失意而彷徨的人凄凉的弦歌声从重门紧锁的高楼上隐隐传来,其声调的悲凉深深地感染了楼下听歌的人从那清婉悠扬、感慨哀伤而又一唱三叹的歌声中,诗人清晰地感受到了歌者经历的惨痛和被压抑的内心痛苦这令人不禁要推想,歌者是谁?莫非是杞梁妻那样的忧伤女子?可是,最值得忧伤的不是歌者的哀痛,而是没有人能够理解她个中的伤感,知音难觅可能才是她感伤叹息的真正原因诗人借高楼上的歌者之悲抒写的是自己的人生感受,“但伤知音稀”是一种具有广泛社会性的苦闷、悲伤和期待•作者将所抒之情融于幻景之中对于声音的描写细腻生动,歌者与听者遥相呼应,把失意之人的徘徊、悲切、希冀全面地展现出来了。
阅读时,要细细体会诗中那种若隐若现、缥缈空灵的意境三)作品(三)作品鉴赏:•艺术表现上的一大特点,就是“托”吴淇称《古诗十九首》中,“惟此首最为悲酸”•人们常把这四句所叙视为实境,甚至还有指实其为“高阳王雍之楼”的(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其实是误解明人陆时雍指出,《古诗十九首》在艺术表现上的一大特点,就是“托”:“情动于中,郁勃莫已,而势又不能自达,故托为一意、托为一物、托为一境以出之”(《古诗镜》)此诗即为诗人假托之“境”,“高楼”云云,全从虚念中托生,故突兀而起、孤清不群,而且“浮云”缥缈,呈现出一种奇幻的景象•那“弦歌”之声就从此楼高处飘下诗中没有点明时间,从情理说大约正什夜晚在万籁俱寂中,听那“音响一何悲”的琴曲,恐怕更多一重哀情笼盖而下的感觉吧这感觉在诗人心中造成一片迷茫:“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杞梁”即杞梁殖传说他为齐君战死,妻子悲恸于“上则无父,中则无夫,下则无子,人生之苦至矣”,乃“抗声长哭”竟使杞之都城为之倾颓(崔豹《古今注》)而今,诗人所听到的高楼琴曲,似乎正有杞梁妻那哭颓杞都之悲,故以之为喻全诗至此,方着一“悲”字,顿使高楼听曲的虚境,蒙上了一片凄凉的氛围。
•那哀哀弦歌于高处的“歌者”是谁,诗人既在楼下,当然无从得见;对于读者来说,便始终是一个未揭之谜不过有一点是清楚的:诗中将其比为“杞梁妻”,自必是一位女子•这女子大约全不知晓,此刻楼下正有一位寻声而来、伫听已久的诗人在她只是铮铮地弹着,让不尽的悲哀在琴声倾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商”声清切而“多伤”,当其随风飘发之际,听去该是无限凄凉这悲弦奏到“中曲”,便渐渐舒徐迟回,大约正如白居易《琵琶行》所描述的,已到了“幽咽泉流水下滩”、“冰泉冷涩弦凝绝”之境接着是铿然“一弹”,琴歌顿歇,只听到声声叹息,从高高的楼窗传出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在这阵阵的叹息声中,正有几多压抑难伸的慷慨之情,追着消散而逝的琴韵回旋!这四句着力描摹琴声,全从听者耳中写出但“摹写声音,正摹写其人也”(四)主题思想•诗人借高楼上的歌者之悲抒写的是自己的人生感受,“但伤知音稀”是一种具有广泛社会性的苦闷、悲伤和期待•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方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伯牙鼓琴,钟子期听,方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
洋洋乎若江河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无足复为鼓琴者 • ——选自《列子·汤问》•人生谁无痛苦?但这歌者的痛苦似乎更深切、广大,而且是那样难以言传当她借铮铮琴声倾诉的时候,难道不希望得到“知音”者的理解和共鸣?•但她找到了“知音”吗?没有这人世间的“知音”,原本就是那样稀少而难觅的呵!如此说来,这高楼佳人的痛苦,即使借琴曲吐露,岂不也是枉然这大约正是使她最为伤心感怀.,再三叹自的原故罢?但是,我们的诗人,却从那寂寂静夜的凄切琴声中,理解了佳人不遇“知音”的伤情这伤情是那样强烈地震撼了他--因为他自己也正是一位不遇“知音”的苦苦寻觅者呵!共同的命运,把诗人和“歌者”的心连结在了一起;他禁不住要脱口而出,深情地安慰这可怜的“歌者”:再莫要长吁短叹!在这茫茫的人世间,自有和你一样寻觅“知音”的人儿,能理解你长夜不眠的琴声•所以作者说,我所感到悲伤的不是她的辛苦,而是真正能够听懂她的歌、体会她的感情的人实在太少了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在哪里?在于有人真正认识你的价值。
•相关链接:•丈夫未得意,行行且低眉素琴弹复弹,会有知音知• ——贾岛《送别》•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跫不住鸣》•《西北有高楼》这首抒写仕宦失意士子听曲感心的诗,充分表现了黑暗时代所带给一切被压抑者内心伯乐不在、知音难觅的苦闷与悲哀,以及他们不甘现实的想法•名人评价:•此言知音难遇,而造境创言,虚者实之,意象笔势文法极奇,可谓精深华妙一起无端,妙极五六句叙歌声七八句硬指实之,以为色泽波澜,是为不测之妙‘清商’四句顿挫,于实中又实之,更奇‘不惜’二句,乃是本意交代,而反似从上文生出溢意,其妙如此收句深致慨叹,即韩公《双乌诗》、《调张籍》‘乞与飞霞佩’二句意也诚可谓句句皆中肯綮,固是知者之言1 1、、““格古调高,句平意远,不尚难字,而自然过人矣格古调高,句平意远,不尚难字,而自然过人矣””(谢榛(谢榛《四溟诗话》)《四溟诗话》)语言浅近自然,意蕴丰厚。
语言浅近自然,意蕴丰厚2 2、、““泣鬼神、动天地泣鬼神、动天地””(胡应麟《诗薮》)(胡应麟《诗薮》)融情入景,寓景于情,情景交融,便于抒情,更有感染力融情入景,寓景于情,情景交融,便于抒情,更有感染力3 3、、““情动于中,郁勃莫已,而势又不能自达,故托为一意,托为情动于中,郁勃莫已,而势又不能自达,故托为一意,托为一物,托为一境以出之一物,托为一境以出之””(陆时庸《古诗镜》)(陆时庸《古诗镜》)若隐若现、缥缈空灵的意境作者将所抒之情融于幻景之中若隐若现、缥缈空灵的意境作者将所抒之情融于幻景之中• •中国诗歌由民间文艺发展到文人创作的黄金时代中的一个过渡中国诗歌由民间文艺发展到文人创作的黄金时代中的一个过渡时期《古诗十九首》所特有的时期《古诗十九首》所特有的““温文淳厚温文淳厚, ,怨而不怒怨而不怒””的美学的美学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创造了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创造了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