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论当代高校德育的人本回归.ppt

18页
  • 卖家[上传人]:206****923
  • 文档编号:50751235
  • 上传时间:2018-08-10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93KB
  • / 1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论当代高校德育 的人本回归作者:朱林2004年11月4日问题的提出:当代高校德育面 临着困境,即大学生道德认知 与道德行为的巨大反差和分离 • 如何走出这一困境?从根本上说 ,必须实现高校德育的人本回归 •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条路径,来解 析怎样实现这种人本回归:问题解决的路径,亦即本文体系 :• 一、实现从知识本位德育向行动本位德 育的回归; • 二、实现从灌输德育向互动德育的回归 ; • 三、实现从单维德育向合力德育的回归 ; • 四、实现从工具理性德育向价值理性德 育的回归; • 五、实现从空泛化德育向现实化德育的 回归一、实现从知识本位德育向行 动本位德育的回归• 我国高校教育普遍存在“知识本位主义”倾 向,智育是学校工作中心,德育、体育和 美育等常常被边缘化甚至被忽视; • 目前的高校德育模式,往往把道德等同于 由一个个道德概念、命题和理论等构成的 道德知识于是,德育异化为(或缩水为 )单纯地教师等对道德文本知识的讲授和 学生对它们的熟练背诵、记忆这就是德育的知识本位问题这种德 育方式和德育的本来目的相去甚远: • 将德育进行高度地理论化、知识化,有其作用 ; • 但是,高校德育只停留在道德认知的层面是远 远不够的。

      因为道德是知、情、信、意和行的 统一体:道德知识——(内化为)道德情感和 信念——(外化为)道德行为——(反复实施 )形成道德自觉 这才是行动本位德育,才能 真正全面提高一个人的道德素质 • 道德认知和行为二者不是正比例关系,道德知 识的丰富不一定意味着道德行为的频繁,即高 校知识本位德育可能造成、而且事实上已经造 成“高(德)知低(德)行”现象分析发现:• 高校德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 道德行为和习惯,以校园生 活和社会生活为素材、载体 和舞台,回归行动本位德育 ,成为真正的“全人”德育二、实现从灌输德育向互 动德育的回归 • 把德育简约为道德知识的传授,在高 校德育中必然导致对学生进行道德知 识的单向灌输; • “灌输论”有其重要意义,但是在现代 教育视野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是平 等、民主的关系,一味强行灌输、将 学生当成道德“白板”任意描绘,会产 生一系列弊端;在当代高校德育中,教育者和被 教育者应该是互为主体(即互动 ) • 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并存,传统的单主体的 德育方式必须回归为双主体,甚至多主体德育; • 信息时代的德育存在“德育反哺”现象; • 从“听话”德育走向“对话”德育,发挥德育主客体 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德育互动,是一种实实 在在的内涵型的德育; • 外在的道德他律转变为自律的道德内驱力是关键三、实现从单维德育向合力 德育的回归 • 德育是复杂性活动,复杂性事物具有 组成要素的多样性、空间结构的层次 性、相互作用的非线性和总体规律的 多样性、体系性等特征; • 对高校德育应采取复杂性思维,既要 从单纯的“两课”教育向各学科渗透教 育回归,又要从课堂、书本的单力德 育向日常生活的合力德育回归当下高校把德育从整个教育大系统中抽 出来,专书、专课、专师进行专门教育 : • 这种德育分工方式对于教育,特别是智育效率 的提高确有帮助; • 但是,德育决不是游离于智育(以及体育、美 育等)之外的孤立的存在物,而是融于其他教 育之中的,就像人的精神与思想从来不能脱离 人的肉体而存在一样; • 科学并非反道德的东西,无论在自然学科或“两 课”外的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教学中都可以贯穿 德育,这样将德育编成一张全域覆盖之网,才 不会形成德育的“空场”。

      包括德育在内的整个教育体系以图表 表示的话,应是图一,而非图二 • 图一 (各种教育交织) 图二(相互分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由“小德育”向“大德育”转变 : • 高校除了把德育纳入各学科教学全程 之外,还应拓宽德育的渠道(此处限 高校范围内加以研究)老师的榜样 示范、学校的制度与管理、校园文化 建设、学生交往、学术文体活动、特 殊纪念活动,甚至高校社区状况等, 都可以发掘高校德育的素材——耳濡 目染,形成德育合力四、实现从工具理性德育 向价值理性德育的回归• 德育不仅作为一种工具而存在,其本身也 有内在价值,它是工具性价值和目的性价 值的统一体; • 现实的问题是:许多高校将德育仅仅当成 一种工具,为智育、为社会服务的工具, 未充分认识到德育对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 内在意义出现了工具理性德育和价值理 性德育的“两张皮”现象,存在危害性;以人为本蕴涵几个基本判断:人 是主体,人是关键,人是目的• 高校德育最终必须落实到人的层面, 要坚持其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的有机 统一,不能落入“只见社会(工具)不 见人”的窠臼;• 高校德育必须真正发挥培养人,塑造 人,转化人,发展人和完善人的作用 。

      五、实现从空泛化德育向 现实化德育的回归 • 高校德育固然包括理想教育和信念教育, 但是现在高校德育却普遍存在空泛化、形 式化和“理想主义”色彩,以应然代替实然 ; 高校德育往往忽视个体的差异性,教育方 式“大呼隆”,以德育的“达玛斯提斯”之床 对学生统一加工; • 此外,还存在德育的泛意识形态化,将德 育等同于政治教育解决此类问题,必须回归现实 :• 高校德育要坚持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统一, 抽象性和具体性的统一,普适性和层次性 (特殊性)的统一; • 还要重视高校德育与市场经济建设、与法 制教育等的关系; • 总之,高校德育必须增强时代感,加强主 体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德育个体大学 生成为个性化与社会化统一的“道德人”总而言之:• 高校德育的人本回归,是一个系统 性、过程性的复杂“工程”,是一个 动态的、生成性的实践活动,而非 静态的、确定性的界限标识只有 在不断缩小大学生道德认识与道德 行为的差距的德育实践中,才能实 现当代高校德育的人本回归论文报告结束谢谢大家!。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