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发表获奖感言_1.docx
21页屠呦呦发表获奖感言篇一:屠呦呦获奖感想 名字 屠呦呦 名字的来由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这里的苹就是指青蒿这种野草,美好的名字寄寓父母美好的愿望和期待,甚至会和你的人生成就和辉煌有特殊的缘分所以孩子们有梦就去追求,不管你的名字平凡与否,它会因为你变得熠熠生辉 生平经历 所谓大器晚成,在众人看来,屠呦呦可能是在晚年才得出了成果,拥此殊荣可在诺奖之前有谁知道,她早在1972年就从青蒿中提取出了一种白色结晶体—青蒿素功成名就怎么一蹴而成,必定是厚积而薄,她没有满足一时的收获,没有止步不前,一直研究着中医药学39年后,她的贡献终换来了一项国际大奖拉斯克临床医学奖(2021年9月),当时人们感叹呦呦为什么无缘诺奖,4年后,遗憾终结了中国人终于扬眉吐气,第一位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可是你知道吗,有人毕生研究,但是不为人知,即便如此,他们赢得了自己你每天有没有赢得自己的认同? 客观 屠呦呦研究丰硕,可是获奖前一直默默无闻,她被称作三无科学家,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几次被提名参选院士,都没有被选上有人说这和她的性格有关,平日的相处中让他人不是很愉快从呦呦的身上我们不能仅仅看到光环,也要从她过去的失意中明白做人处事的道理,如果能够更加愉快和他人合作,那么她的成就会更早被人所知,她的贡献会更早被世人认可,她的发现带来的价值会更加扩大化。
再也别说做不到,不可能 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前,国人都绝望感叹土生土长的中国人缺少开放思维,缺少创新细胞莫言之后,人们对诺奖有了期待,何时会有诺奖中的科学技术奖项在中国诞生呢?至少还要十年吧3年一瞬而过,就有哟哟的喜讯传来了,请原谅没有使用一位老人的全名,因为这位老人的贡献将永载史册,她的呦呦之名也属于中国篇二:屠呦呦发表获奖感言英文 中新网10月5日电 据诺贝尔奖官网的最新消息,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5日中午11时30分,廉·坎贝尔、日本学者satoshi omura以及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了该奖项报道称,此次奖项是由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会主管乌尔班·兰达勒颁发的以上三人因发现治疗蛔虫寄生虫新疗法获2021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寄生虫病千百年来始终困扰着人类,并一直是全球重大医疗健康问题之一寄生虫疾病对世界贫困人口的影响尤其严重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药学奖获奖者在最具破坏性的寄生虫疾病防治方面做出了革命性的贡献 坎贝尔和大村智发现了阿维菌素,这种药品从根本上降低了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的发病率,对其他寄生虫疾病也有出色的控制效果。
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这两项发现为全人类找到了对抗疾病的新武器疟疾的传统疗法是氯喹或奎宁,但其疗效正在减低上世纪60年代,消除疟疾的努力遭遇挫折,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从传统中草药里找到了战胜疟疾的新疗法她通过大量实验锁定了青蒿这种植物,但效果并不理想屠呦呦因此再次翻阅大量医书,最终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质,之后命名为青蒿素屠呦呦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对疟疾寄生虫有出色疗效的科学家青蒿素能在疟原虫生长初期迅速将其杀死,在未来的疟疾防治领域,它的作用不可限量 据2021年报道显示,全球每年有3.5~5亿人感染疟疾,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疟疾,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染病死亡率很高,全球每30秒钟就有一名儿童死于疟疾 今年9月16日,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的最新报告称,尽管疟疾致死率自2021年以来已下降60%,但全球仍有32亿人面临罹患疟疾的风险,2021年预计新增病例 2.14亿,死亡人数43.8万,死于疟疾的多为年幼的儿童 作为一种古老的疾病,人类对疟疾的记载已经有 4000 多年历史公元前 2700 年,中国的古典医书《黄帝内经》描述了疟疾的相关症状:发热、寒颤、出汗退热等。
如不及时治疗,可能致死 解放军302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副主任医师聂为民介绍,疟疾,俗称打摆子、寒热病,是一种很常见的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血液,而感染引起的虫媒传染病也就是说,疟疾属于传染病,同城有两种情况会被传染:一种是被虐蚊叮咬后(这种专门的蚊子叫做按蚊,并不是所有蚊虫叮咬都会传染哦),疟原虫就进入体内了;还有一种是输入了带疟原虫的血液其中,无免疫力或免疫力低的人群易感性较高 从世界范围来看,疟疾主要流行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大部分国家以及东南亚、中南美洲等热带国家或地区,非洲国家最为严重这里面就包括中国! 1971年10月4日,一双双眼睛紧张地盯着191号青蒿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的最后成果随着检测结果的揭晓,整个实验室都沸腾了:该样品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临危受命,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没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21多种方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方集》。
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屠呦呦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重新在经典医籍中细细翻找,突然,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牢牢抓住她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一语惊醒梦中人,屠呦呦马上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常用的“水煎”法上,因为高温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 成功,在190次失败之后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1972年,该成果得到重视,研究人员从这一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 这些成就并未让屠呦呦止步,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里,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正是如青蒿一样的科学追梦人,大爱在左,奉献在右,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 尊敬的.先生,亲爱的使用过青蒿素的人们: 今天我极为荣幸能在卡罗林斯卡学院讲演,我报告的题目是:感谢青蒿,感谢四个人我不是中国本土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我只是中国科学家群体中第一个获奖的女性科学家。
我相信未来中国将有许多的项呦呦、齐呦呦、柴呦呦、尚呦呦、魏呦呦能够获得这一殊荣 在此,我首先要感谢诺贝尔奖评委会、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我2021年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生长在中国大地上成片成片的青蒿的荣誉,更是中国中医的荣誉 可以这么说:我是一个为青蒿素或者说是为诺贝尔奖而生的人 1930年12月30日黎明时分,我出生于中国浙江宁波市开明街508号的一间小屋,听到我人生第一次“呦呦”的哭声后,父亲屠濂规激动地吟诵着《诗经》的著名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并给我取名呦呦 不知是天意,还是某种期许,父亲在吟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又对章了一句“蒿草青青,报之春晖” 也就是从出生那天开始,我的命运便与青蒿结下了不解之缘 只是当时,我还不认识什么是青蒿,也不知道什么是青蒿素,也不知什么是中医,更不知道什么是诺贝尔奖 感谢完父亲,我想感谢中国的一位伟人——毛泽东这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诗人十分重视民族文化遗产,他把中医摆在中国对世界的“三大贡献”之首,并且强调“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1954年,毛泽东指示:“即时成立中医研究院。
它就是我的工作单位——中国中医研究院的前身,也是成就我一番事业的平台 我时常在想:假如没有成立中医研究院;假如把我分配到一个乡村医院,我顶多是一个平庸的中医,更别谈什么青蒿素,什么诺贝尔奖了 我还要感谢一个中国科学家——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葛洪先生,他是世界预防医学的介导者 葛洪精晓医学和药物学,一生著作宏富,自谓有《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碑颂诗赋》百卷,《军书檄移章表笺记》三十卷,《神仙传》十卷,《隐逸传》十卷;又抄五经七史百家之言、兵事方技短杂奇要三百一十卷另有《金匮药方》百卷,《肘后备急方》四卷当年,每每遇到研究困境时,我就一遍又一遍温习中医古籍,正是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给了我灵感和启发,使我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并最终突破了科研瓶颈只叹生不逢时,如果东晋时期就有诺贝尔奖的话,我想,葛洪应该是中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医者 我还想感谢一个人,准确地讲,应该是一群人,一群数以百万的非洲人正是他们对中国中医、对青蒿素的信任,才换来生命的重生,见证了青蒿素的神奇 在感谢四个人的同时,我还要感谢当年从事523抗疟研究的中医科学院团队全体成员,感谢全国523项目单位的通力协作。
我唯一不感谢的,就是我自己因为痴迷青蒿素,我把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情感投入到科研当中,没有尽到为人妻、为人母的义务和责任 最后,我要万分感谢的,是一种生长在中国大地上的草本植物——青蒿它星散生长于低海拔、湿润的河岸边砂地、山谷、林缘、路旁等,也见于滨海地区在中国近二十个省、区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一岁一枯荣的青蒿,生,就生出希望;死,就死出价值 其茎,其叶,其花,浓香、淡苦,蕴含丰富的艾蒿碱、苦味素,是大自然送给人类的一种廉价的抗疟疾药 在我的科研生涯中,一代又一代,一茬又一茬的青蒿“前赴后继”,奉献了自己的身驱,成就了中国的中医事业 正是因为他们的牺牲,才铺就了我通往诺贝尔的坦途青蒿呦呦情感呦呦生命呦呦临来瑞典前,我曾经有一个想法,想带85株青蒿来到卡罗林斯卡学院,让它们和我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但我怕在机场、海关遇上安检、植检的麻烦,便打消了这个念头;我还想邀请85名参与过523项目的科学家来到瑞典,共同发布青蒿素的科研报告,但我怕诺贝尔奖基金会无法承担这笔庞大的开支,最终,我决定还是一个人来,代表中国,代表中国中医和中国科学家,领取诺贝尔奖 尊敬的.先生,再过几天,我就要返回中国,临走前,我有一个小小的请求,希望您能告诉世界: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理由。
作为一名中医工作者,我有幸参与了青蒿素的研发工作,但我不是以获得诺贝尔奖为终极目的 我唯一的追求是:抗疟、治病 因此,我不想对于自己已经没有多大价值的诺贝尔奖,给我的晚年生活带来巨大的困扰、烦恼和质疑 我喜欢宁静蒿叶一样的宁静我追求淡泊蒿花一样的淡泊我向往正直,蒿茎一样的正直 所以,我请求您能满足一个医者小小的心愿 终有一天,我将告别青蒿,告别亲人,如果那一天真的来到,我希望后人把自己的骨灰撒在一片青蒿之间,让我以另外一种方式,守望终生热爱的土地,守望青蒿的浓绿,守望蓬勃发展的中国中医事业 衷心感谢在青蒿素发现、研究、和应用中做出贡献的所有国内外同事们、同行们和朋友们!深深感谢家人的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衷心感谢各位前来参会! 谢谢大家!篇二:屠呦呦 获奖感言 屠呦呦诺奖报告演讲全文 .政府门户网站 2021-12-18 08:19 来源: 新华网 屠呦呦瑞典演讲现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