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浮》看钱选的山水画风(作者:方艳).doc
4页从《浮玉山居图》看钱选的山水画风方 艳(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浮玉山居图》手卷,纸本水墨浅着色,纵 29.6 厘米,横 98.7 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元初画家钱选作此图卷描绘其家乡霅川浮玉山之景,此山位于浙江湖州城南二里的碧浪湖(又名玉湖)中元代赵孟頫曾这样描绘:“诸山皆与水际,路绕其麓,远望唯见草树缘之而已中湖巨石如积,坡陀磊磈,葭苇藂然,不以水盈缩为高卑,故曰浮玉 ”[1]且留诗一首:“玉湖流水清且闲,中有浮玉之名山,千帆过尽暮天碧,唯有白云时往还 ” [2]《浮玉山居图》正描绘此景 一、 《浮玉山居图》独特的审美特征细读《浮》便可知明显吸收了五代董源江南山水画的笔墨精神董源画中点极多,随点随皴,平淡天真 《浮》中点皴繁密,苍苍茫茫,很好地表现了秀美的江南山光水色的特有情趣,一改南宋 图 1 元代画家钱选的名作《浮玉山居图》院体画之习气作为元初反叛性代表作品,无论从笔墨、造型,还是画面的营造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美感特征1. 以平面求丰富的形式美它的构图不似北宋的大山大水般峰峦浑厚,势壮雄强,也不似南宋的边角风景般讲究细节真实的审美趣味,亦有别于南宋青绿巧整山水画的景致幽曲,而取横长全景式手卷平远构图,这种横向式构图形式置人于安闲与宁静中。
并抛弃了郭熙的“三远”法,避免采用强调浓淡墨色层次而显示的深远虚实的手法,而力求平的效果,画面近乎平面化,抽象化,富有装饰感;在造型上,力求摆脱形似,山石树木由繁密点皴概念化写出,更注重于平面中景物的构置与丰富,去向简练化,单纯化,审美化以平面求丰富,寓巧于拙,独创新颖,与南宋客观地再现自然,刻意工巧,注重自然的真实性的山水画,已有区别元赵孟頫评其“虽规摹北苑然自成一家” , [2]可谓前无古人 《浮》画面中的符号特性开始显露,山水画的程式化已渐突出,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形式美感艺术是创作审美形象的,没有艺术的形式美,艺术的内容就不可能得到实现,就不可能有艺术美 《浮》的这种形式美感在宋末元初这个仍然崇尚自然的时代有它独立的审美价值2. 以虚运实的意境美《浮》在意境的营造上有独到之处图中的浮玉山与周围环境孤立绝缘,环绕在大片想象的湖光中,画者将背景大面积留白,这种处理方法,体现了“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3]这一古典美学的重要原则即成“无画处”实则有画,最能给人以丰富联想与画外之意的魅力宗白华先生言:“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 [4]空则灵气往来,灵气往来是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是美感诞生的时候。
《浮》也“正因为有这种虚实,才有万物的流动、运化,才有不竭的生命” [5]这种“虚空”之景,是象外之美,使得境生于象外,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景 《浮》的“虚实相生”还体现为“化实为虚”上画者将中间实景笔墨处理为虚,虚故纳万境,全卷精英飘渺,宛若仙境,画者以虚运实,实者亦虚,使得通幅皆有灵气,营造了一个远离人间烟火,离世绝俗的高雅境界,一派恬淡清远的意境美3. 以淡致雅的语言美《浮》全卷笔意冲淡,画意静穆,用墨赋色等技法语言以“淡”为主,有清淡、安静、安宁之意曹植《蝉赋》有:“实淡泊而寡欲兮,独咳乐而长吟” [6]诸葛亮《戒子书》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7]这里的“淡”与虚,在思想涵义上相通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 ”[8]其意为内心只有保持虚静的状态,才能澄怀观道中国绘画受禅道思想影响至深,元初,儒家传统失去吸引力,禅宗思想愈发对人们产生影响大多数画家沉浸于禅道之中,以陶养内心世界的宁和安详,脱离现实生活于虚静中来安抚苦闷的心灵正如刘彦和《文心雕龙·神思篇》言:“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 ”[9]禅道思想强调内心的清净无为,淡泊寡欲。
《浮》正是画者寡合虚静的文人情怀的写照受禅道思想影响,画者将那种宋人的浑厚刚劲画风化为简单柔和的笔墨表现,那些有点皴而成树石如含烟雾之蒙,如雾露水之润,用墨之淡,赋色之淡,淡则静则柔, “静则智慧足,淡则旨趣别” [3]老子曰:“淡乎其无味” ,并不是否定一切美感,而只是提倡一种特殊的美感,一种平淡的趣味 《浮》还运用了干笔画法,与宋代水晕墨章的画法也有区别,这种以柔和的干笔皴擦,讲求墨的干淡效果,以浅色渲染的笔墨形式,都能体现出后来人们喜欢的那种笔墨效果,即文人画秀雅的笔墨韵致,从而体现出以淡致雅的语言美4. 以诗达意的诗意美钱选的作品中,大多数都有自己的题诗, 《浮》也不例外 《浮》右上方有钱选题五言古诗一首:“瞻波南山岭,白云何翩翩下有幽栖人, 啸歌乐经年丛石映清泚,嘉禾淡方妍日月无终极,陵谷从变迁神襟轶廖廓,兴寄挥五弦” 钱选结合诗意来充实画意,诗、书、画结合,情趣交融所谓“尘影一以绝,招隐奚足言” ,表现出他对大宋江山的怀恋,以及对异族统治的不满,和对趋炎附势者的鄙视知其诗者乃知其画这种诗书画结合的形式,更好地表达了画者的内心情感,题诗的内容已超越了画面本身,可视为作品内涵的外延。
以诗达意,被后来文人画家广泛使用,形成中国绘画的传统特色二、钱选的山水画风钱选的山水以青绿重设色为多,诸如《山居图》 、 《秋江待渡图》 、 《幽居图》等山峦用空勾,少皴法,赋色浓丽,均为青绿重设色然《浮玉山居图》 (以下简称为《浮》 )却为另一种面貌它突破了青绿山水画勾勒重设色的传统,用墨多于赋色明人姚绶言其七分用墨,三分设色“是一种水墨与青绿相结合的大胆尝试” [2] 山水画发展至南宋,以“二赵”昆仲的青绿山水和以李唐的“水墨苍劲”的院体画为主赵伯驹与赵伯骕兄弟皆得丹青之妙,以作风细密,色彩辉煌著称清·安岐《墨缘汇观》评赵伯驹画云:“青绿山水,大著色,落墨纤劲,取法古人,赋色古艳,兼用泥金渲染” [10]赵伯骕以绢本重设色,所描绘之景,琼楼金阕,霞光辉映,呈现一派雄伟壮丽的景象,多写深山万壑,水墨苍劲,给人以宏伟,森严,雄阔的审美感受此画卷画法独特,没有沿袭前人的勾勒皴法,全用硬拙的墨笔细线画出山石的结构,再以细碎缜密的点皴法淡墨皴染这种皴染甚至已掩盖了以勾线而成的外轮廓,显得柔和而不张扬山石的阴阳向背,施以淡漠渲染而成,湿色苍润,茂密的枞树与小草,亦以水墨为之,仅稍敷花青并罩染浅淡的石青色,清雅淡润,融青绿与水墨为一体,向观众展示了江南水乡清润秀妍的景色,给人以清新秀雅的审美感受。
比较起来看, “二赵”和李唐的山水画,其审美趣味主要因迎合统治阶级强调的儒家“巍巍乎” 、 “荡荡乎”的君子气概而呈现一种富贵气(阳刚气) 如果说“二赵” 、李唐的山水画是雄伟美的宏构,那么,钱选的江南水乡画则是秀婉的典型很显然这两者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审美趣味的变异与时代背景密不可分宋元易祚,元朝统治者以异族入主中原,为维护蒙古贵族的特权,他们对南方汉人采取了一系列高压政策根据当时划分的十种社会等级,汉族读书人的地位排在第九,仅仅比乞丐高出一等在这样的政治氛围中,士阶层想入仕尤其困难,因此,他们普遍存在着心理上的压抑感和失落感,遂滋生厌世和逃避现实的情绪一部分文人耽情于书画,寄情于山林泉石,以求得心态上的平衡作为南宋遗民的钱选选择了“独隐于绘事以终其身” , [11]“不管六朝兴废事,一樽且向画图开” [12]在艺术思想上,钱选提出“士气”说,标举“无求于世,不以赞毁挠怀” 他的“士气”说强调笔墨的表现精神,而不是工细巧密, “不尔便落邪道,愈工愈远” [3]同时要求在内在精神上要超尘拔俗,心胸淡泊,并将借助于这种超拔的精神品格传达出文人的精神生气,即所谓的“士气”或“书卷气” 这种淡化绘画的社会道德功能,强调个性的表现的观念,反映出钱选不与时尚妥协的心态。
参照他的创作实际,便是对南宋刻意追求纤细浓艳格调的青绿山水画和“水墨苍劲”的山水画的反动,主张回归朴质自然的人生境界,故而他的山水画力追唐末五代的传统,创作出全新的山水画独特面貌三、 结语元代初年,文人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阶层,在江山易色、物是人非的现实面前,会化成为抒怀明志的手段艺术作为精神寄托的理想方式,往往在各个方面体现了文人的人生信守与精神取向,他们缘心立意,以情结境,更多地注重主观意兴心绪的抒发钱选的山水画作为时代的产物,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参考文献:[1]洪再辛.中国化研究文选[M] .上海: 上海美术出版社,1998.[2]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M] 北京: 北京三联书店,2000:55—553.[3]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上海: 上海美术出版社,1987:91—997.[4]宗白华.美学散步[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39.[5]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9.[6]曹植.蝉赋[M].[7]诸葛亮.戒子书[M] .[8]老子第 16 章[M].[9]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M] .[10]墨池璅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378.[11]杜哲森.元代绘画史[M] 上海: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916.[12]墨池璅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607.作者简介:方艳(1977-) ,女,湖北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讲师。
作者详细地址:湖北省黄冈市开发区新港二路 146 号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邮编:438000Email:278414669@.com 联系:15098003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