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有关院士.doc
9页岩土工程有关院士岩土工程有关院士孙钧 王梦恕 郑颖人 葛修润 沈珠江 潘家铮 汪闻韶,卢肇钧,周镜,黄熙龄,张在明,刘建航,钱七虎 张在明 陈厚群,卢耀如,王思敬,陆佑楣,汪基炀孙钧孙钧,1926 年 9 月 17 日生于苏州市,原籍绍兴市1949 年毕业于上海交大土木系现任同济大学地下工程系教授、名誉系主任、校务委员,还担任中国岩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等职1991 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孙钧开拓并反展了一门新的学科分支—地下机构工程力学,并对地下结构粘弹塑性理论以及脆弹弹粘性节理岩体的蠕变损伤断裂效应机理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承担并完成了北京、上海地铁;江阴跨江悬索桥大锚碇工程的研究等 20 多项国家科技攻关、自然科学基金及重大工程研究项目,取得了巨大的技术经济效益1993 年参与了长江三峡工程永久船闸设计施工在同济大学创建了国内高校第一所“隧道与地下建筑工程”专业并使发展成为中国最好的同类专业之一主要论著有《地下机构》 (上下册) 、 《地下结构有限元法解析》 、《岩土学反演问题的随机理论与方法》等以及论文约 175 篇(部)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人民防空委员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光华基金科技一等奖。
钱七虎钱七虎,1937 年 10 月生,全国著名的防护工程专家江苏昆山人1956 年 4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 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1961 年赴前苏联莫斯科古比雪夫军事工程学院研究生部防护工程专业学习,获副博士学位1965 年 7 月回国,在西安工程兵工程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1981 年任南京工程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部长,1983 年起任院长,1988 年授少将军衔,1990 年获“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 、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4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第四届成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 《爆炸与冲击》等杂志编委、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在防护工程、系统工程及岩土工程等领域里,他出版了《民防学》等专著 4 部,论文 50 多篇7 项成果获国家或军队科技进步奖和工程兵优秀科技成果奖,1 项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王梦恕出生日期: 1938-12-24 00:00:00 学 科: 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 工作单位: 北方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采访录像: 1 简 介: 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河南省温县人。
1938 年 12 月 24日出生1964 年唐山铁道学院毕业,获硕士学位铁道部隧道工程局高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1995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开拓了铁路隧道复合衬砌新型结构领域的理论研究,摸清了结构受力特点、机理,确定了施工要点及工艺;主持并参加大瑶山隧道深孔光面爆破、喷锚支护、监控量测、反馈信息指导施工、周边钻孔预注浆等关键技术成果的开发、研究和应用,使长大隧道修建技术有了重大突破;主持双线铁路隧道不稳定地层新奥法施工,首次系统地完成了超前支护稳定工作面支护体系的理论分析和应用,创造了新型网构钢拱架支护形式并广泛应用于地下工程;主持创造了“浅埋暗挖法”修建城市地铁和车站的施工配套技术,为城市地铁及地下工程修建开辟了一条新路多次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陈厚群出生日期: 1932-05-03 00:00:00 学 科: 水工结构专家 工作单位: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采访录像: 1 简 介: 水工结构专家江苏省无锡市人1932 年 5 月 3 日出生1950 年--1952 年在清华大学学习,1958 年毕业于原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学位委员会副主席、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
1995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在混凝土坝的抗震加固理论研究和解决重大工程的抗震关键问题方面,做出了创造性贡献解决了新丰江、二滩、小浪底等重大工程的抗震问题;主持编制和修编了我国《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等多项规范;负责建置我国第一座大型 3 向 6 自由度模拟地震振动台,并为大坝现场振动试验建立了一整套严格的科学测试监测手段20次获得国家级及部、省级科技成果奖发表论文百余篇 卢耀如地质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31 年 5 月生于福州1953 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现任国土资源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卢耀如长期从事岩溶地质的科研和工程实践,建立了岩溶发育与工程环境效应系统理论,参与实践及指导了一系列水利水电、铁道、矿山及城镇工程的勘测研究卢耀如在岩溶(喀斯特)研究方面的成就显著,被国内外学者赞称为“喀斯特卢” 重要学术观点与贡献:从事水文、工程与环境地质工作 40 多年来,建立了岩溶发育系统理论,参与实践指导水利水电、铁道、矿山及城镇许多大工程勘测研究;负责查明官厅水库渗漏塌陷,为大坝及京津安全做出重要贡献;参加南津关坝区勘测研究;指导乌江渡水电站等大工程的勘测与基础处理;负责西南岩溶地质—生态环境研究,为国家民委向中央汇报石山脱盆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指导解决阿尔巴尼亚“费尔泽”和“毛泽东”两大水电站工程地质问题;应邀在英、加、美等国讲学,并在我港台地区讲学与指导研究大工程的地质问题。
王思敬1934 年生于上海,1959 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1963年获苏联地质矿物科学副博士学位1963 年从苏联回国后,一直工作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1评聘为研究员,1982 年聘为博士生导师,1984 年任副所长,1987~1995 年任所长1995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 年任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主任2001 年受聘任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名誉院长 长期致力于地质与力学、地质与工程相结合和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依存关系、相互作用等方面理论研究,在创建工程地质力学、发展岩体结构理论和工程岩体变形破坏机制、开拓环境工程地质领域等方面做出重大贡献坚持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参加并指导了长江三峡、雅砻江二滩、黄河小浪底、红水河龙滩、金沙江向家坝和虎跳峡、广州抽水蓄能电站、金川镍矿开采、地下核爆炸与工程防护等重大工程的研究与咨询在国内最早进行了城市地质信息系统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其多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中国科学院奖励,1987 年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王思敬院士一贯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指导了数十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2000 年受聘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兼职教授,致力于学院的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筹建岩土工程中心和虚拟现实技术研究室。
他十分关注 21 世纪城市化议程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在我院成立城市化研究中心的基本思想担任《工程地质学报》 、 《岩土工程界》主编, 《Engineering Geology(国际工程学报)》 、 《中国科学》 、 《科学通报》 、《Geotechnical Testing Journal(岩土工程测试学报)》等杂志编委撰有《坝基稳定性工程地质力学分析》 、 《地下工程岩体稳定性分析》 、 《Geoenvironmental Consideration in the Strategic Planning of Regional Development(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地质环境研究)》等专著和 100 多篇学术论文王思敬院士是国内著名的岩土工程、岩石力学和工程地质学家,积极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在国际学术界享有很高声誉,曾获东南亚岩土工程学会卓越贡献奖现任全国工程地质专委会主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国际发展地球科学家协会(AGID)理事长、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学会(IAEG)理事长汪闻韶汪闻韶,1919 年 3 月 5 日生于苏州市1943 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水利工程学系留美后获衣阿华大学力学和水力学硕士和伊利诺斯理工学院土木工程博士学位。
现任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抗震防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1980 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他不忘祖国人民对他的培育之恩,毅然于 1954 年冲破美国阻挠而回国他重点研究饱和沙土的液化机理及其在振动作用下的孔隙水压力产生、扩散和消散的基本规律,建立了计算机模式的雏形主要成就有探索和澄清了国外对土液化概念和机理中的一些较模糊的问题,以及土液化与极限平衡状态和破坏间的区别和联系;探讨了土坝和地基地震分析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地震变形分析比地震稳定分析更为重要和抗震工程措施比计算分析更为有效的见解著有《饱和沙土振动孔隙水压力扩散和消散问题》等论文,参加编写《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 、 《一九六六年邢台地震》 、 《唐山大地震震害》等著作,主编了《中国水利工程震害资料汇编 1961—1985》 ,保存了我国 1961—1985 年间 15 次地震中水利工程震害情况历史性第一手调查资料1997 年专著《土的动力强度和液化特性》出版其研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四等奖卢肇钧 卢肇钧 (院士)姓名: 卢肇钧 (院士) 性别: 男 民族: 汉 出生年月日: 1917-11 毕业院校: 清华大学、美国哈佛大学 专业: 工程地质 最终学历: 本科 技术职称/职位: 研究员 职务: 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籍: 中国 个人简介: 卢肇钧,祖籍福建省福州市。
1941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1948 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科学硕士学位,1948 年至1950 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土力学研究室任助理研究员,朝鲜战争时辞职回国回国后在铁道科学研究院任研究员并创建土工研究室,长期从事土力学及地基基础工程技术的研究并对我国特殊土地区的筑路技术作出了突出贡献在五十至六十年代研究解决了西北地区盐渍土和东南沿海软粘土的工程性质和筑路技术并制定有关的设计原则在挡土结构方面发展了新型锚定板结构的设计理论七十年代以后对我国中南和西南各省膨胀土地区的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对策在国内外主要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了高水平的论文数十篇,并主持编写了我国《土木工程指南》和《地基处理手册》中的地基基础部分在 1979 至 1990 年的 11 年间连续兼任中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的常务副理事长和理事长,主持召开了中国第三届、第四届和第五届全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出版了各届会议的论文选集,并组织中国的学术论文和代表团出席了第十届和第十一届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大会为我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科的发展与提高作出了贡献1991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7 年和 1999 年发表了非饱和土抗剪强度理论的新概念,同年被美利坚科学名人传记学会(AA***)评选为千禧年(2000)世界科学名人。
葛修润葛修润院士 男 1934 年 7 月出于上海市现任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岩土力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科学》 、 《科学通报》 、 《岩土工程学报》 、 《岩土力学》等杂志编委1952 年就读于清华大学水利系,1954 年被选派到原苏联敖德萨建筑工学院留学,1959 年回国主要从事岩石力学数值方法、测试设备和实验技术以及重大岩土工程关键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他是我国在岩土工程方面最早引入有限元法的学者之一,1973 年完成的 511 工程地下洞室群的有限元非线性分析工作,是我国将有限元方法用于大型地下洞室群分析的首例领导科研人员开展了离散元法、不连续变形分析方法、流形元法、无网格迦疗金法和静态 FLAC 方法等新型数值分析方法的研究,并开发了功能完备的计算软件主持的几个著名露天矿(如海南铁矿、大冶铁矿、铜绿山铜矿、永平铜矿等)边坡工程的稳定性分析、监测和治理工作,在国内同类型工作中处于领先水平主持研制的 RMT 伺服控制岩石力学多功能试验机系统 “在总体性能上达国际领先” (1993 年中科院院级鉴定意见) 主持研制的钻孔全景数字摄像系统在国内居领先地位主持了用于探索岩石细观损伤扩展规律的 CT 试验专用加载器的设计工作和 CT 实时试验工作,试验成果已在《中国科学》发表,在国外尚未见同类成果报导。
他曾于(1981 -1983)年获德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