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宏伟蓝图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品资料.doc
20页宏伟蓝图: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安徽省委党校科社部 汪兴福内容提要:“小康社会”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上承“温饱”,下启基本实现 “现代化”的重要历史时期,是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三步的前20年, 大致可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发展阶段党的 十八大不仅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而且坚定地要求:确保到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准确把握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的转变,对于凝聚人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自信,对 于分阶段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 大的意义关键词:现代化 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 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变,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进入了 “倒计时”,开启了实施具有竣工性质行动纲领的新阶段一、现代化进程中的“小康社会”谋划具有竣工性质的行动纲领,既需要民族特色,更需要国际视野小康 社会”是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的重要阶段,也是在世界现代化的潮流中逐步实现 的。
因此,考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有世界现代化与中国现代化两大坐标,IH 然,“现代化”或“现代性”也就成为解剖小康社会的主要理论范式我国现代化研究的开创者罗荣渠先生认为:广义而言,现代化作为一•个世 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 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 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 化;狭义而言,现代化又不是一个自然的社会演变过程,它是落后国家采取高效 率的途径(其中包括可利用的传统因素),通过有计划地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 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 展过程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北京:商务图书 馆,2006 (增订本),第17页)如果认为“现代”或者“现代世界”始于“海 道大通”或称“东西两半球汇合”,迄今己经有500年了,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就是这样划分的如果要突出“工业革命”对现代 性在西欧不可逆转地确立和世界其他地方“从而化之”的巨大影响,现代世界已 经有二个半世纪的历史。
世界现代化进程有史以来一直呈曲折发展、波浪式前进 的态势,迄今已经形成了三波现代化浪潮第一波现代化浪潮大约发生在18世 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以蒸汽机技术为动力,以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兴起为 先导的工业革命,人类走进了机械化时代,出现了 “工厂化”的跨家庭生产方式 人类劳动生产率第一次大幅度增长,1770〜1840年间,英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 平均增长20倍,英国成了世界工厂西欧(英国、法国、挪威、比利时、意大 利、瑞典)、北美地区(美国、加拿大)与澳大利亚率先开始了现代化的历程 第二波现代化浪潮发生在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在电气技术革命和市场经 济、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的推动下,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出现了 “公司化”的跨 地区生产方式以电力为中心,工厂联合起来实行“专业化、标准化、社会化” 的生产,人类经济乂出现一次大的飞跃,发动机、电动机、、电灯、地铁、 钢筋混凝土大厦、电梯、汽车、电车……一批光彩夺目的技术,改变了世界的模 样这次经济增长中涌现出美国,并带动一群工业发达国家德国、俄国、日本、 中国和土耳其卷入了现代化进程第三波现代化浪潮发生在二战后,在无线电电 子技术革命和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的推动下,人类进入电子时代。
生产方式从“机 械化”走向“自动化”,从“跨地区”走向“跨国”生产,“跨国公司”的出现, 使人类有限资源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合理配置全世界特别是亚非拉地区的大多数 发展中国家都声称要实现现代化从三波现代化的内涵看,现代化主要是:工业 化、城市化、市场化、世俗化、多元化、民主化、知识化、信息化、社会流动与 结构分化等当然,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们对现代化的评判标准也是变 动的实现现代化是每个民族国家梦寐以求的理想,中国也不例外纵观中国170 多年的现代化发展历程,尽管中国现代化的实际目标是向现代社会过渡,但实现 这一目标的方法和手段却处于不断探索与变换之中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最早是 通过洋务运动单纯地学习西方的器物文明;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尤其是戊戌变法 时期便力图仿效日本,走君主立宪的自上而下的现代化发展之路;由于维新运动 失败,到20世纪初转而采取法国和美国式的资产阶级革命道路,推翻传统宗法 社会的帝王专制,并建立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的共和国经过军阀混战,到20 年代后期,国民党初步实现全国统一后,试图走以城市为基础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与此相反,在国共分裂后,转移到农村的共产党却走上了立足于农村的发展道路。
1953年9月,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明确指出:“要在一个相半长的时期内, 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疽1954年,毛泽东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现 代化程度的伟大国家的设想同年,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 了 “四个现代化”的概念,即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 业(后改为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国防1957年以后,因为种种原因,现 代化的任务被冲淡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作出了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 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性决策1982年党的 十二大提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 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 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1987年党的十三大从我国处在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去掉了两个“高度”的提法,改为“要把我国建 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由此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此后,从党的十四大到十八大,尽管限定词不断变动,但“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核心目标已不可撼动在确立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后,1964年12月党第一次提出了 “两步走” 的设计。
第一步,用15年时间,即1980年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 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 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第一步目标,到1979年建国三十周年 的时候,党中央宣布如期实现了对于第二步目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重 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过程中,人们 对我国实现现代化的艰巨性、长期性有了比较深刻地认识,逐渐达成实现现代化 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到二十世纪末不可能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只能完成阶 段性任务的共识邓小平认为,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是“开了大口”,“后 来改了个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邓小平文选》第2 卷,第194页)1979年12月邓小平在接见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把“小 康”概念引入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37页“小康” 是个古老而又被赋予了现代化内容的新词汇,是产生于中国文化土壤之中,具有 鲜明中国特色的话语小康” 一词最早出自《诗经》,《诗•大雅•民劳》中说:“民亦老止,洗可小康此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其含义在儒家学说的框 架内不断地被扩充发展。
到西汉,儒家经典《礼记•礼运》记载“世人各亲其 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 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知勇……, 是为小康”(转引自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主办《新经济》2002年第11期第25页), 这时的“小康”己经成为一种社会模式今天所说的“小康”,是邓小平借以表 达中国现代化战略步骤的一个概念为了规划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蓝图,邓小平设 计了 “三步走”发展战略,艮"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 一番,实现温饱;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达到小康;第三 步,到21世纪中叶,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三 大报告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 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o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 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 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 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到2000年,我国已胜利地实现了 “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 全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人均GDP达到848美元,实现了从温饱 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这时的“总体小康水平”只是跨入了小康社会的门槛,呈 现出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特点2000年6月9日,江泽民在全国 党校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概念,他说:“我国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我们要在胜利完成第二步战略目标 的基础上,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继续向现代化目标迈 进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论“三个代表”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29)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重申:“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党一百年 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 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 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经过这个阶段 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儿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 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按照这个战略部署,我们从上世纪末进入小康社会后, 将分2010年、2020年、2050年三个阶段,逐步实现现代化2010年前是实现 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从2010年到2020年实现国 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从2020年到 2050年,再通过30年的奋斗,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也称作“小三步走”发展战 略。
将“小康社会”放在世界与中国现代化的背景中,我们可以看到:1 .中国的现代化是一个长期艰苦的探索过程,从鸦片战争一•直持续至今并 将延续下去,大致可以分为晚清、民国与新中国三大时段,在这个过程中无数先 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前赴后继,在多次失败的痛苦反省摸索中,终于找到 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 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那么,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 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 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2. 中国现代化具有典型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特征全球现代化的发展有三次 浪潮,根据一个国家现代化发展启始时间及最初的启动因素,可以把目前所有卷 入现代化浪潮的国家分为两种类型,即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国家与后发外生型现代 化国家。
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国家以英国、法国等西欧国家和美国为代表,这些国 家的现代化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这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