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自然资源基本理论.ppt
44页第二章第二章 自然资源的基本理论自然资源的基本理论一、系统论一、系统论二、资源的经济学理论二、资源的经济学理论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第一节第一节 系统论系统论l一、资源的分布规律l在自然界,自然资源的形成和分布受自然规律在自然界,自然资源的形成和分布受自然规律支配,完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具有广泛支配,完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具有广泛性的一面,又具有不均衡性如蕴藏于地壳之性的一面,又具有不均衡性如蕴藏于地壳之中的矿物资源,以及地表的土地资源、气候资中的矿物资源,以及地表的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等之间,都是相互联系、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等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地组成一个统一的自然综合体系或系相互制约地组成一个统一的自然综合体系或系统而各种自然资源本身也因受内外因素的影统而各种自然资源本身也因受内外因素的影响,各自形成一个独立的自然综合体,各具特响,各自形成一个独立的自然综合体,各具特点、有规律地分布在世界各地点、有规律地分布在世界各地1、地壳资源的分布规律l地壳资源即矿物资源地壳资源即矿物资源,又称矿产资源又称矿产资源。
l地壳资源是指赋存于地表和地壳中的所有化学元地壳资源是指赋存于地表和地壳中的所有化学元素和矿物集合体的总称;素和矿物集合体的总称;l矿物资源是指地球化学元素通过地质作用,相互矿物资源是指地球化学元素通过地质作用,相互结合成为结晶体的矿物集合体;结合成为结晶体的矿物集合体;l矿产资源是指由地质作用形成的,赋存于地表和矿产资源是指由地质作用形成的,赋存于地表和地壳中的,采用现代生产技术,能够为国民经济地壳中的,采用现代生产技术,能够为国民经济所利用的矿物资源这些矿物资源一般有固体、所利用的矿物资源这些矿物资源一般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存在形态但大多数矿产是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存在形态但大多数矿产是固体,而液体、气体矿床也都是埋藏在固体地壳之中,而液体、气体矿床也都是埋藏在固体地壳之中,地壳中的矿物资源,随着地球各部分构造和化学地壳中的矿物资源,随着地球各部分构造和化学元素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地量分布规律元素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地量分布规律l地球是一个具有很小扁平率地球是一个具有很小扁平率((1/298)的椭球体的椭球体l地核:物质最重(平均密度地核:物质最重(平均密度8—10),),温度最高(温度最高(5000℃),压力最大),压力最大((318-360万大气压)。
主要是铁质万大气压)主要是铁质溶融液l地幔:物质平均密度地幔:物质平均密度3.64—6(愈深(愈深愈重),温度很高(愈重),温度很高(1200—3000 ℃ ),压力很大(),压力很大(50—150万大气压),万大气压),呈现为一种具有变形的弹性固体呈现为一种具有变形的弹性固体元素组成主要为硫化物、氧化物带元素组成主要为硫化物、氧化物带l地壳: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为硅地壳: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为硅铝层,厚约铝层,厚约20km,,代表岩石是花岗代表岩石是花岗岩;下部为硅镁层,厚约岩;下部为硅镁层,厚约80km,,代代表岩石是玄武岩组成地壳的化学表岩石是玄武岩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主要是亲石元素的硅酸盐化合元素主要是亲石元素的硅酸盐化合物,即氧、硅、铝、钙、钾、锂、物,即氧、硅、铝、钙、钾、锂、铷、铯、锶、钡、钛、锆、锰、钨、铷、铯、锶、钡、钛、锆、锰、钨、锡、钍、铀、铍、硼、氟、氯以及锡、钍、铀、铍、硼、氟、氯以及稀土元素等稀土元素等l萨乌式金在《经济地理学导论》一书中将地壳中萨乌式金在《经济地理学导论》一书中将地壳中各种元素的各种元素的“理想理想”分布规律划成三种垂直带:分布规律划成三种垂直带:l1、表层带:酸性的花岗岩带。
拥有氢、氮、锂、、表层带:酸性的花岗岩带拥有氢、氮、锂、铍、硼、氧、氟、钠、铝、(磷)、硅、钾、铍、硼、氧、氟、钠、铝、(磷)、硅、钾、(钛)、(锰)、铷、钇、锆、铌、钼、锡、铯、(钛)、(锰)、铷、钇、锆、铌、钼、锡、铯、稀土元素、(金)、镭、氡、钍、铀等典型元素稀土元素、(金)、镭、氡、钍、铀等典型元素l2、中部带:基性的玄武岩带拥有碳、氧、钠、、中部带:基性的玄武岩带拥有碳、氧、钠、镁、铝、硅、磷、硫、氯、锰、溴、碘、钡、锶镁、铝、硅、磷、硫、氯、锰、溴、碘、钡、锶等典型元素等典型元素l3、深层带:超基性的橄榄岩带拥有钛、钡、铬、、深层带:超基性的橄榄岩带拥有钛、钡、铬、铁、钴、镍、铑、钯、锇、铂等典型元素铁、钴、镍、铑、钯、锇、铂等典型元素l实际上,地壳中矿物资源的分布是非常不均匀的,甚至达到实际上,地壳中矿物资源的分布是非常不均匀的,甚至达到这样的程度,即在世界上很难找到两个拥有完全相同的金属这样的程度,即在世界上很难找到两个拥有完全相同的金属矿床综合体的比较广大的地区形成这种分布不均的原因,矿床综合体的比较广大的地区形成这种分布不均的原因,主要是地球本身长期以来不断发生地壳运动和造山运动,使主要是地球本身长期以来不断发生地壳运动和造山运动,使地壳中埋藏深处的深成岩隆起到地球表面,从而使人们在地地壳中埋藏深处的深成岩隆起到地球表面,从而使人们在地壳表层能够看到和取得绝大部分的矿物资源。
壳表层能够看到和取得绝大部分的矿物资源2 2、生物圈资源的分布规律、生物圈资源的分布规律l由土地、水、气候和生由土地、水、气候和生物四大资源组成的生物物四大资源组成的生物圈资源是发展农业生产圈资源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的重要物质基础整整个生物圈资源实际上是个生物圈资源实际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土地、水、气候和体土地、水、气候和生物资源同时存在,相生物资源同时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统一的系统成了统一的系统——生生态系统l另一特征是具有地带性、另一特征是具有地带性、区域性和不均衡性区域性和不均衡性第二节第二节 资源的经济学理论资源的经济学理论l一、资源经济一、资源经济基本问题基本问题l1、稀缺与经济决策、稀缺与经济决策l全部资源问题,在生全部资源问题,在生态学看来就是态学看来就是“限制限制”,在经济学看来则,在经济学看来则是是“稀缺稀缺”l经济学上的资源有时经济学上的资源有时称为生产要素,是用称为生产要素,是用来生产物质财富和服来生产物质财富和服务的基本投入物务的基本投入物三种基本生产要素三种基本生产要素l人力资源即劳动:包括从简单劳动到具人力资源即劳动:包括从简单劳动到具有最高技能的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的所有最高技能的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的所有形式的劳动。
有形式的劳动l土地即自然资源:如土地本身、地下矿土地即自然资源:如土地本身、地下矿藏、野生植物和动物等藏、野生植物和动物等l资本:固定资产(厂房、机器、设备等)资本:固定资产(厂房、机器、设备等)和流动资本(资金、产品)和流动资本(资金、产品)经济财货与自由财货经济财货与自由财货l物质财富和无形服务可以划分为经济的和自由的,但其中大物质财富和无形服务可以划分为经济的和自由的,但其中大部分是经济的也就是稀缺的部分是经济的也就是稀缺的l经济财货:大部分的商品和劳务是利用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经济财货:大部分的商品和劳务是利用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出来以满足某种需要的,相对于零点价格上的需求而言其数出来以满足某种需要的,相对于零点价格上的需求而言其数量有限,因此这些商品和劳务需要一个正值的价格,这类财量有限,因此这些商品和劳务需要一个正值的价格,这类财货就称为经济财货货就称为经济财货l自由财货:有少数财货在零点价格上的供给仍大于需求,这自由财货:有少数财货在零点价格上的供给仍大于需求,这些财货就称作自由财货例如,加拿大广阔草原上的空气、些财货就称作自由财货例如,加拿大广阔草原上的空气、印度洋中的水、非洲海岸与世隔绝的沙滩上的沙子等。
自由印度洋中的水、非洲海岸与世隔绝的沙滩上的沙子等自由财货还可以是人们不想要的东西,如被污染的空气或水域财货还可以是人们不想要的东西,如被污染的空气或水域l如果利用稀缺的生产要素移动自由财货,或改变它们的状况如果利用稀缺的生产要素移动自由财货,或改变它们的状况从而使其变得更为有用,那么自由财货也可以变为经济财货从而使其变得更为有用,那么自由财货也可以变为经济财货如空调房中的空气,被处理净化了的污水,以及作为建筑的如空调房中的空气,被处理净化了的污水,以及作为建筑的沙子,都属于经济财货沙子,都属于经济财货自然资源稀缺的经济学观自然资源稀缺的经济学观l自然资源的绝对稀缺:当对自然资源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自然资源的绝对稀缺:当对自然资源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这时造成的稀缺就是绝对稀缺,这里的总需求包括当前的这时造成的稀缺就是绝对稀缺,这里的总需求包括当前的需求和未来的需求需求和未来的需求l自然资源的相对稀缺:当自然资源的总供给尚能满足需求,自然资源的相对稀缺:当自然资源的总供给尚能满足需求,但分布不均衡会造成局部的需缺,这称为相对稀缺但分布不均衡会造成局部的需缺,这称为相对稀缺l无论是自然资源的绝对稀缺和相对稀缺,都会造成该种自无论是自然资源的绝对稀缺和相对稀缺,都会造成该种自然资源价格的急剧上升和供应的短缺,一般称为资源危机。
然资源价格的急剧上升和供应的短缺,一般称为资源危机l当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超越了资源基础的最终自然极限,当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超越了资源基础的最终自然极限,就发生自然资源的自然耗竭在自然资源的自然耗竭还未就发生自然资源的自然耗竭在自然资源的自然耗竭还未出现时,由于高质量的自然资源逐渐先被开采,余下的较出现时,由于高质量的自然资源逐渐先被开采,余下的较低质量的自然资源,其开采成本必然上升,当自然资源的低质量的自然资源,其开采成本必然上升,当自然资源的开发成本超过其价值的时候,就发生了经济耗竭开发成本超过其价值的时候,就发生了经济耗竭稀缺与价格稀缺与价格l在运作完善的市场经济中,当资源稀缺时,其价格将上涨在运作完善的市场经济中,当资源稀缺时,其价格将上涨反过来说,某种资源的价格通常反映其稀缺的程度,当然反过来说,某种资源的价格通常反映其稀缺的程度,当然也反映出人们对它的评价也反映出人们对它的评价l随着经济耗竭的出现,报酬递减、生产成本增加,这就意随着经济耗竭的出现,报酬递减、生产成本增加,这就意味着在现有价格水平下生产者会对市场减少供给,因而价味着在现有价格水平下生产者会对市场减少供给,因而价格上涨,直到再恢复到供求平衡。
虽然需求对价格变化的格上涨,直到再恢复到供求平衡虽然需求对价格变化的响应还不能确切地知道,但一般认为价格每上涨响应还不能确切地知道,但一般认为价格每上涨10%,大,大多数非燃料物的需求将降低多数非燃料物的需求将降低6—20%((Tilton,,1977)l但是,价格并不一定总能反映某种资源的稀缺程度例如,但是,价格并不一定总能反映某种资源的稀缺程度例如,若某种资源的生产者能完全控制其供给,就形成垄断于若某种资源的生产者能完全控制其供给,就形成垄断于是他就可以减少供给,人为地制造稀缺,提高该种资源的是他就可以减少供给,人为地制造稀缺,提高该种资源的价格l政府可通过各种手段刺激或控制某种资源的供给,从而在政府可通过各种手段刺激或控制某种资源的供给,从而在价格以外影响到资源的稀缺程度价格以外影响到资源的稀缺程度自然资源的供给与需求自然资源的供给与需求l供给:是卖者在某一时间、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能够出供给:是卖者在某一时间、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能够出售的产品、资源或劳务的数量售的产品、资源或劳务的数量供给量一般随价格的升高供给量一般随价格的升高而增加,随价格的下降而减少,这称为价格的运动而增加,随价格的下降而减少,这称为价格的运动。
价格价格变动引起供给的相应的变动率称供给弹性变动引起供给的相应的变动率称供给弹性凡某物的价格凡某物的价格有轻微变动就引起供给的大幅度增减,则称富弹性的供给;有轻微变动就引起供给的大幅度增减,则称富弹性的供给;反之,某物的价格虽大起大落,但该物的供给不变或仅有反之,某物的价格虽大起大落,但该物的供给不变或仅有微小的变化,则称无弹性供给微小的变化,则称无弹性供给l需求:需求:是买者在某一时间、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能够购是买者在某一时间、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能够购买的产品、资源或劳务的数量买的产品、资源或劳务的数量需求量一般随价格的上升需求量一般随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价格的下降而增加,这就是需求的运动而减少,随价格的下降而增加,这就是需求的运动价格价格变动引起需求的相应的变动率称需求弹性变动引起需求的相应的变动率称需求弹性需求者对某种需求者对某种产品或劳务之偏好的增强(或减弱)会使需求增加(或减产品或劳务之偏好的增强(或减弱)会使需求增加(或减少)l自然资源的自然供给自然资源的自然供给:指实际存在于自然界的各种自然资:指实际存在于自然界的各种自然资源的可得数量源的可得数量全世界自然资源总数量是固定的,既非人全世界自然资源总数量是固定的,既非人力所能创造,也不会随价格和其他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而力所能创造,也不会随价格和其他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而增减。
增减如,地球的表面积约如,地球的表面积约5.1亿亿km2,,其中,海洋占其中,海洋占70.9%,合,合3.62亿亿km2;;陆地占陆地占 29.1%,为,为1.48亿亿km2l自然资源的经济供给自然资源的经济供给:由于自然资源的多用性,往往可用:由于自然资源的多用性,往往可用于多种目的,可以作为多种用途的供给于是各种资源利于多种目的,可以作为多种用途的供给于是各种资源利用之间经常互相竞争和相互替代,当某种用途的需求增加,用之间经常互相竞争和相互替代,当某种用途的需求增加,该用途的收益提高时,原供它用的自然资源必有一部分会该用途的收益提高时,原供它用的自然资源必有一部分会转作该种用途,使其资源的供给量增多,但不会超过其自转作该种用途,使其资源的供给量增多,但不会超过其自然供给这种在自然资源的供给范围内某用途的资源供给这种在自然资源的供给范围内某用途的资源供给随该用途收益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称自然资源的经济供给随该用途收益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称自然资源的经济供给自然资源的经济供给是有弹性的供给,但供给弹性的大小自然资源的经济供给是有弹性的供给,但供给弹性的大小除其他因素外还看接近自然供给极限的程度而不同。
除其他因素外还看接近自然供给极限的程度而不同l影响自然资源经济供给的因素是很多的,影响自然资源经济供给的因素是很多的,其中重要的有:其中重要的有:l1)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对自然资源的需求l2)自然资源的自然供给量)自然资源的自然供给量l3)其他用途的竞争)其他用途的竞争l4)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l5)自然资源利用的集约度)自然资源利用的集约度l6)交通条件的改善)交通条件的改善l7)政府政策与公众舆论)政府政策与公众舆论自然资源的需求l自然资源的需求也有自然的和经济的两种概念自然资源的需求也有自然的和经济的两种概念自然概念是指自然概念是指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要(或欲望)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要(或欲望)经济概念则是指人们对自经济概念则是指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要和满足这种需要的能力,称自然资源的有效需求然资源的需要和满足这种需要的能力,称自然资源的有效需求l1、自然资源的需要、自然资源的需要l指生活、生存、心理、欲望对自然资源的需要指生活、生存、心理、欲望对自然资源的需要决定这种需要决定这种需要程度的基本因素有:程度的基本因素有:人口及其生活水平;人口及其生活水平;自然资源本身的品质;自然资源本身的品质;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产业发展等产业发展等。
l2、自然资源的有效需求、自然资源的有效需求l满足需要的能力是有限的,无能力满足的需要是一种无效需求满足需要的能力是有限的,无能力满足的需要是一种无效需求自然资源的有效需求一般随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价格的下降自然资源的有效需求一般随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价格的下降而增加影响因素有:自然资源的经济供给;影响因素有:自然资源的经济供给;自然资源的需要;自然资源的需要;需要者的支付能力;需要者的支付能力;自然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的比价;自然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的比价;自然资自然资源与其他产品的比价;源与其他产品的比价;自然资源利用集约度自然资源利用集约度自然资源的供需平衡自然资源的供需平衡l1、自然资源的供需矛盾、自然资源的供需矛盾l如我国土地资源总面积如我国土地资源总面积960万万km2,,可利用可利用770万万km2,,沙漠、沙漠、戈壁、裸岩、寒漠、永久冰封等占戈壁、裸岩、寒漠、永久冰封等占20%l可耕地占国土总面积的可耕地占国土总面积的13.9%,即,即133.5万万km2((约约20亿亩),亿亩),已耕已耕19.2亿亩(其中亿亩(其中1亿亩不宜耕作),人均亿亩不宜耕作),人均1.6亩大大低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于世界平均水平4.5亩。
我国耕地的经济供给已接近自然供亩我国耕地的经济供给已接近自然供给的极限给的极限到到2050年全国耕地约年全国耕地约17亿亩,而人口将达亿亩,而人口将达18亿l2、、自然资源供需平衡的经济机制自然资源供需平衡的经济机制l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供给与需求受供求定律的支配需求大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供给与需求受供求定律的支配需求大于供给,价格将会上升,需求小于供给,价格将会下降于供给,价格将会上升,需求小于供给,价格将会下降但但自然资源有所区别,其价格常常是由需求单方的运动决定的,自然资源有所区别,其价格常常是由需求单方的运动决定的,需求越大,价格越高需求越大,价格越高价格中一般不包括生产成本价格中一般不包括生产成本等级由等级由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条件而定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条件而定只会越来越稀缺只会越来越稀缺价格具有价格具有垄断性2 2、自然资源的价值与价格、自然资源的价值与价格l价值: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价值是指价值: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价值是指“商品商品中凝结的一般人类劳动中凝结的一般人类劳动”据此,不同的商品得以交据此,不同的商品得以交换在这一语境中,价值相当于人作为主体的主观性在这一语境中,价值相当于人作为主体的主观性或者价值取向,包括人的主观好恶、希冀、理想及其或者价值取向,包括人的主观好恶、希冀、理想及其追求等等。
追求等等在日常生活中,价值的重要内涵是功用,在日常生活中,价值的重要内涵是功用,相当于经济学中的相当于经济学中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当人们说某事物或当人们说某事物或某做法没有价值时,实际上指的是该事物在功利上失某做法没有价值时,实际上指的是该事物在功利上失去或没有功用去或没有功用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具有抽象性或概括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具有抽象性或概括性它是对价值理解进行最高抽象的结果,它是对所性它是对价值理解进行最高抽象的结果,它是对所有具体价值如功利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神圣有具体价值如功利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神圣价值等等的共同概括价值等等的共同概括它不仅关系到人的价值取向、它不仅关系到人的价值取向、价值理想和价值追求,也涉及价值存在的基本属性、价值理想和价值追求,也涉及价值存在的基本属性、不同形态,涉及价值范畴的所有方面不同形态,涉及价值范畴的所有方面l在我国理论界,价值界定的模式大体有四在我国理论界,价值界定的模式大体有四──“实体说实体说”、、“属性说属性说”、、“关系说关系说”和和“意义意义说说”所谓所谓“实体说实体说”的基本意思是将价值等的基本意思是将价值等同于价值物本身;同于价值物本身;所谓所谓“属性说属性说”是认为价值是认为价值事物的某种属性,最主要的是事物的事物的某种属性,最主要的是事物的“有用性有用性”。
关系说关系说”则是以人的主体需要为纽带说则是以人的主体需要为纽带说明价值的一种价值界定方式明价值的一种价值界定方式意义说意义说”认为:认为:价值就是事物向主体呈现的意义我们认为,价值就是事物向主体呈现的意义我们认为,较好地界定价值范畴的只能是价值界定上的较好地界定价值范畴的只能是价值界定上的“意义说意义说”l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1 1)自然资源的价值)自然资源的价值l自然资源无价值论:自然资源无价值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绝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绝对化,认为天然的自然资源因没有劳动参与故无化,认为天然的自然资源因没有劳动参与故无价值l确定价格的市场机制不合理,在生产价格定价确定价格的市场机制不合理,在生产价格定价法和市场价格定价法中,原料即自然资源产品法和市场价格定价法中,原料即自然资源产品的价格,只包括了开发资源的成本和利润等项的价格,只包括了开发资源的成本和利润等项内容,没有包括自然资源本身的价值内容,没有包括自然资源本身的价值l资源无价值的观念及其在理论、政策上的表现,资源无价值的观念及其在理论、政策上的表现,导致了资源的无偿占有、掠夺式开发和浪费,导致了资源的无偿占有、掠夺式开发和浪费,以致造成资源损毁、生态破坏、环境恶化,成以致造成资源损毁、生态破坏、环境恶化,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自然资源价值论自然资源价值论l自然资源的价值包括三部分:天然价值、人工价值和稀缺价自然资源的价值包括三部分:天然价值、人工价值和稀缺价值l自然资源的天然价值自然资源的天然价值:是自然资源本身所具有的,未经人类:是自然资源本身所具有的,未经人类劳动参与的价值劳动参与的价值之所以有这种价值,是因为自然资源具有之所以有这种价值,是因为自然资源具有使用价值而且稀缺使用价值而且稀缺这取决于自然资源的丰饶度、质量和自这取决于自然资源的丰饶度、质量和自然地理位置然地理位置l自然资源上附加的人工价值(劳动价值)自然资源上附加的人工价值(劳动价值):地球上的自然资: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或多或少地都有人类劳动的印记人类不仅改变了植物和源或多或少地都有人类劳动的印记人类不仅改变了植物和动物的位置,而且改变了它们所居住地方的地貌、气候,甚动物的位置,而且改变了它们所居住地方的地貌、气候,甚至改变了植物和动物本身至改变了植物和动物本身自然资源上附加的这些劳动,就自然资源上附加的这些劳动,就是自然资源的劳动价值是自然资源的劳动价值l附加劳动可分为:直接附加、间接附加、经济地理位置的改附加劳动可分为:直接附加、间接附加、经济地理位置的改变、对自然资源的管理、开发条件的改善。
变、对自然资源的管理、开发条件的改善l自然资源的稀缺价值:自然资源的稀缺价值:物以稀为贵,越是稀缺的资源,其价物以稀为贵,越是稀缺的资源,其价值越高((2 2)地租论)地租论l在经济学中,地租有两种意义在经济学中,地租有两种意义第一种是地主将土地出租给第一种是地主将土地出租给佃户,主佃之间有一种租佃契约,规定佃户按期缴纳租金给佃户,主佃之间有一种租佃契约,规定佃户按期缴纳租金给地主,这种地租称契约地租或商业地租地主,这种地租称契约地租或商业地租第二种是土地本身第二种是土地本身的价值带来的报酬,由于所有权转化到土地所有者手中,称的价值带来的报酬,由于所有权转化到土地所有者手中,称经济地租和纯地租经济地租和纯地租l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地租是剩余价值的具体形态,它是资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地租是剩余价值的具体形态,它是资本家或租地农场主为取得土地的使用权而交给土地所有者的本家或租地农场主为取得土地的使用权而交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地租是超过平均利地租是超过平均利润即超过每个资本在社会总资本所生产的剩余价值中所占据润即超过每个资本在社会总资本所生产的剩余价值中所占据比例部分而形成的余额。
比例部分而形成的余额l马克思特别强调的是马克思特别强调的是::“为投入土地的资本以及作为生产工为投入土地的资本以及作为生产工具的土地由此得到的改良而支付的利息,可能形成租地农场具的土地由此得到的改良而支付的利息,可能形成租地农场主支付给土地所有者的地租的一部分,但这种地租不构成真主支付给土地所有者的地租的一部分,但这种地租不构成真正的地租正的地租真正的地租是为了使用土地本身而支付的,不管真正的地租是为了使用土地本身而支付的,不管这种土地是处于自然状态,还是已被开垦这种土地是处于自然状态,还是已被开垦l级差地租:级差地租是地租的一种表现级差地租:级差地租是地租的一种表现l级差地租由于形成基础不同,分为两种表现形式:即级差地租由于形成基础不同,分为两种表现形式:即级差地租级差地租Ⅰ与与级差地租级差地租Ⅱl级差地租级差地租Ⅰ::马克思认为,级差地租马克思认为,级差地租Ⅰ是雇佣工人在肥力较好或是雇佣工人在肥力较好或位置较优的土地上创造的超额利润转化的地租位置较优的土地上创造的超额利润转化的地租级差地租级差地租Ⅰ产产生于两种情况:生于两种情况:(1)由于土地肥沃而使雇佣工人创造出超额利由于土地肥沃而使雇佣工人创造出超额利润。
润2)由于土地位置有利而使雇佣工人创造出超额利润由于土地位置有利而使雇佣工人创造出超额利润l在第一种情况下,级差地租在第一种情况下,级差地租Ⅰ是把同量资本和劳动投入肥沃程是把同量资本和劳动投入肥沃程度不同的土地上,由于土地肥沃程度高低不同决定了工人劳动度不同的土地上,由于土地肥沃程度高低不同决定了工人劳动生产率不同,土地产量不同,优等地和中等地的产量高于劣等生产率不同,土地产量不同,优等地和中等地的产量高于劣等地,单位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劣等地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地,单位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劣等地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由此而形成的差额这个差额是高于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这由此而形成的差额这个差额是高于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这种超额利润显然是雇佣工人创造的,由资本家经营土地而实现种超额利润显然是雇佣工人创造的,由资本家经营土地而实现的,但是却要归于土地所有者占有,以地租的形式构成社会总的,但是却要归于土地所有者占有,以地租的形式构成社会总产量分配的一个方面产量分配的一个方面l在第二种情况下,马克思说,级差地租在第二种情况下,马克思说,级差地租Ι是对于是对于土地位置距离市场远远不同而产生的。
他指出,土地位置距离市场远远不同而产生的他指出,假定土地肥沃程度相同,但距离市场较远的土假定土地肥沃程度相同,但距离市场较远的土地,不仅农产品运往市场销售要耗费更多的运地,不仅农产品运往市场销售要耗费更多的运输费用,而且生产中必需的机器、农具、柴油、输费用,而且生产中必需的机器、农具、柴油、电力、化肥、农药等等生产资料从市场运到田电力、化肥、农药等等生产资料从市场运到田间,也要付出更多的运输费用所以,土地距间,也要付出更多的运输费用所以,土地距市场越远,其个别生产价格越高,反之,土地市场越远,其个别生产价格越高,反之,土地距市场越近,其个别生产价格越低这种情况距市场越近,其个别生产价格越低这种情况下,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就是由距离市场最下,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就是由距离市场最远的土地的产品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因此,远的土地的产品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因此,经营距离市场较近的土地的产品的个别生产价经营距离市场较近的土地的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其差额就形成又一种级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其差额就形成又一种级差地租差地租Ⅰl级差地租级差地租Ⅱ:是对土地连续追加投资造成的不同的劳动生产:是对土地连续追加投资造成的不同的劳动生产率引起的超额利润转化的地租。
率引起的超额利润转化的地租l马克思认为,级差地租马克思认为,级差地租Ⅱ与级差地租与级差地租Ⅰ虽然表现不同,但实质虽然表现不同,但实质是一致的,都是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而形成的超是一致的,都是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而形成的超额利润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级差地租额利润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级差地租Ⅰ是以土地肥力的差是以土地肥力的差别和土地位置差别为形成条件,而级差地租别和土地位置差别为形成条件,而级差地租Ⅱ是以对同一块是以对同一块土地连续追加投资获得不同的劳动生产率为形成条件马克土地连续追加投资获得不同的劳动生产率为形成条件马克思说:思说:“级差地租级差地租Ⅰ是作为出发点的历史基础另一方面,级是作为出发点的历史基础另一方面,级差地租差地租Ⅱ的运动,在任何一定的瞬间,都只是出现在这样一的运动,在任何一定的瞬间,都只是出现在这样一个领域内,这个领域本身又是级差地租个领域内,这个领域本身又是级差地租Ⅰ的形形色色的基础的形形色色的基础”这就是说,马克思认为级差地租这就是说,马克思认为级差地租Ⅱ的形成,必须要以级差地的形成,必须要以级差地租租Ⅰ的存在为前提条件的存在为前提条件l对于劣等地来说,按照级差地租对于劣等地来说,按照级差地租Ⅰ的形成条件,是不存在级差的形成条件,是不存在级差地租的,即劣等地不能形成级差地租地租的,即劣等地不能形成级差地租Ⅰ那样的超额利润。
而对那样的超额利润而对于级差地租于级差地租Ⅱ来说,则是存在于一切对土地有追加投资并改来说,则是存在于一切对土地有追加投资并改变了劳动生产率的土地,因而包括对劣等地投资而形成的级变了劳动生产率的土地,因而包括对劣等地投资而形成的级差地租l绝对地租理论是马克思创立的,在他之前,经济学家是否认存在绝对地绝对地租理论是马克思创立的,在他之前,经济学家是否认存在绝对地租的l马克思认为,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私有权垄断所取得的地租是绝对地租马克思认为,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私有权垄断所取得的地租是绝对地租绝对地租的来源是农业劳动者创造的农产品价值超过生产价格的余额绝对地租的来源是农业劳动者创造的农产品价值超过生产价格的余额l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土地所有者出租土地,不论好坏一律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土地所有者出租土地,不论好坏一律要求使用者支付地租,如果没有地租,那么土地宁可闲置,也不会让别要求使用者支付地租,如果没有地租,那么土地宁可闲置,也不会让别人无偿使用这种无论如何都要交纳的地租,是不同于级差地租的,这人无偿使用这种无论如何都要交纳的地租,是不同于级差地租的,这是绝对地租绝对地租的取得也是高于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但又不同是绝对地租。
绝对地租的取得也是高于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但又不同于级差地租得到的那些超额利润,它不是较好土地上的产品的个别生产于级差地租得到的那些超额利润,它不是较好土地上的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余额,而是由农产品价值决定的市场价格高于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余额,而是由农产品价值决定的市场价格高于一般生产价格即社会生产价格的余额在这种情况下,产品市场价格的一般生产价格即社会生产价格的余额在这种情况下,产品市场价格的昂贵并不是地租的原因,相反,地租是产品市场价格昂贵的原因这是昂贵并不是地租的原因,相反,地租是产品市场价格昂贵的原因这是因为农业的剩余价值率高于工业的剩余价值率,这使得农业的较多的剩因为农业的剩余价值率高于工业的剩余价值率,这使得农业的较多的剩余价值不参加利润平均化,农产品不是按生产价格出售,而是按高于生余价值不参加利润平均化,农产品不是按生产价格出售,而是按高于生产价格的价值出售,这种超出的部分,扣除级差地租占有的部分,剩下产价格的价值出售,这种超出的部分,扣除级差地租占有的部分,剩下的便形成绝对地租的便形成绝对地租l所以,马克思说农业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是绝对地租的源泉,土地私所以,马克思说农业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是绝对地租的源泉,土地私有权垄断是形成绝对地租的根本原因,而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低于社会有权垄断是形成绝对地租的根本原因,而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则是形成绝对地租的一个条件。
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则是形成绝对地租的一个条件l垄断地租是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以外的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垄断地租是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以外的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地租形态地租形态它只存在于少量自然条件特别有利的土地上比它只存在于少量自然条件特别有利的土地上比如,某一块自然条件特别优越的土地,它能生产出质量特别如,某一块自然条件特别优越的土地,它能生产出质量特别好的茶叶,而这种土地又及其有限,因而所产茶叶的数量也好的茶叶,而这种土地又及其有限,因而所产茶叶的数量也很少在这种情况下,这种质量特别好的茶叶,就可以按照很少在这种情况下,这种质量特别好的茶叶,就可以按照垄断价格垄断价格(它不但大大高于生产价格,而且也大大超过价值它不但大大高于生产价格,而且也大大超过价值)来出卖这样,茶场经营者便可获得一个超额利润,如果种来出卖这样,茶场经营者便可获得一个超额利润,如果种植的土地是从土地所有者那里租来的,那么,由垄断价格产植的土地是从土地所有者那里租来的,那么,由垄断价格产生的超额利润便会转化为垄断地租,由茶场经营者交给土地生的超额利润便会转化为垄断地租,由茶场经营者交给土地所有者l作为垄断地租基础的垄断价格,与帝国主义时期普遍存在的作为垄断地租基础的垄断价格,与帝国主义时期普遍存在的垄断价格是不同的,后者是垄断资本家由于控制某种商品生垄断价格是不同的,后者是垄断资本家由于控制某种商品生产和销售的绝大部分而人为地将商品价格提高到生产价格以产和销售的绝大部分而人为地将商品价格提高到生产价格以上的结果。
这种垄断价格只是一种个别的现象,它的高低,上的结果这种垄断价格只是一种个别的现象,它的高低,完全由购买者的需要和支付能力决定,也就是说,购买者对完全由购买者的需要和支付能力决定,也就是说,购买者对某种商品的需要越迫切,支付能力越大,则这种商品的价格某种商品的需要越迫切,支付能力越大,则这种商品的价格也就越高因此,垄断地租是靠广大消费者来支付的,它是也就越高因此,垄断地租是靠广大消费者来支付的,它是整个工人阶级所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整个工人阶级所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3)自然资源价格l地租资本化:自然资源的价格就是各年地租现值地租资本化:自然资源的价格就是各年地租现值的总和l劳动价值资本化:人类劳动投入自然资源的价值,劳动价值资本化:人类劳动投入自然资源的价值,其价格可以根据生产价格理论:价格其价格可以根据生产价格理论:价格=不变资本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或利润剩余价值或利润l稀缺价值对价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供求关系上稀缺价值对价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供求关系上l其他方法:市场比较法,替代成本法其他方法:市场比较法,替代成本法l自然资源生态服务价值的计算自然资源生态服务价值的计算资源利用的投入-产出关系l报酬递减律报酬递减律::在技在技术水平不水平不变的情况下,若其他生的情况下,若其他生产要素固要素固定不定不变,只,只连续投入一种要素,投入一种要素,这种要素的种要素的边际产品最初可品最初可能增加,但当它的增加超能增加,但当它的增加超过一定限度一定限度时,就必出,就必出现递减减趋势。
l土地报酬递减律土地报酬递减律::在技在技术水平不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的情况下,在一定的土地在一定的土地面积上,当一个可变要素相配合进行生产时,如果可变要素面积上,当一个可变要素相配合进行生产时,如果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则总产量的变化先是递增,然后转为递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则总产量的变化先是递增,然后转为递减l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在生产过程中不: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增加一种投入要素的使用量断增加一种投入要素的使用量, 其它投入要素的数量保持不其它投入要素的数量保持不变变, 最终会超过某一定点最终会超过某一定点, 造成总产量的边际增加量(变动造成总产量的边际增加量(变动投入要素的边际产量)递减投入要素的边际产量)递减第三节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l一、可持续发展理论一、可持续发展理论l 概念:联合国概念:联合国 《《 世纪议程》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世纪议程》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定义为定义为 “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l 可持续发展中的可持续发展中的“持续持续”,其含义与我国经济学,其含义与我国经济学界的界的“持续、稳定、协调持续、稳定、协调”中的中的“持续持续”不是相不是相同概念它的英文为同概念它的英文为sustainable,,有有“能支撑住的能支撑住的”“能忍受的能忍受的”“可维持、继续的可维持、继续的”等多种含义等多种含义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而言,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因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而言,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因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和面临的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和面临的人口、资源、能源、粮食等一系列难题的反应而人口、资源、能源、粮食等一系列难题的反应而产生的l1972年,《增长的极限》年,《增长的极限》l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年,《我们共同的未来》l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专门文件中规定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专门文件中规定“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正式定义的正式定义“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l1992年,《年,《21世纪议程》,巴西里约热内卢环发大会上:世纪议程》,巴西里约热内卢环发大会上:“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全人类共同发展的战略得到了确定作为全人类共同发展的战略得到了确定“在不在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发展要求的资源基础前提下的发展。
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发展要求的资源基础前提下的发展l“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指的是: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保护的理论指的是: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保护自然资源的总量和总体上的生态完整,实现社会持续进步自然资源的总量和总体上的生态完整,实现社会持续进步l基本内容:基本内容:1)贫穷的根除,以便于制止资源的退化,同时要)贫穷的根除,以便于制止资源的退化,同时要求社会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求社会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2)清洁或更清洁的工艺以减轻)清洁或更清洁的工艺以减轻环境污染;环境污染;3)人口增长放慢,以便减轻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压)人口增长放慢,以便减轻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压力;力;4)环境成本内在化,以便减少有害排泄物的流出和危险)环境成本内在化,以便减少有害排泄物的流出和危险废物的处理,使得人类的生活方式在资源破坏和污染方面都废物的处理,使得人类的生活方式在资源破坏和污染方面都发生变化发生变化l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与自然资源的增殖和储量相协调,即保证人口的与自然资源的增殖和储量相协调,即保证人口的增长同生态系统不断变化的生产潜力协调一致;增长同生态系统不断变化的生产潜力协调一致;对可再生资源对可再生资源 (尤其是生物资源)(尤其是生物资源) 的利用程度要的利用程度要求限制在再生和自然增长的限度内,并保护生物求限制在再生和自然增长的限度内,并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要努力降低耗竭多样性;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要努力降低耗竭速度和开发利用品。
生态环境保护的根本任务就速度和开发利用品生态环境保护的根本任务就是保护人类生活其中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是保护人类生活其中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l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做的七件大事: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做的七件大事:1))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做到的七件大事: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做到的七件大事:1 1)提高经济增长速度,解决贫困问题;)提高经济增长速度,解决贫困问题;)提高经济增长速度,解决贫困问题;)提高经济增长速度,解决贫困问题;2 2)改善)改善)改善)改善增长的质量,改变以破坏环境和资源的现状为代增长的质量,改变以破坏环境和资源的现状为代增长的质量,改变以破坏环境和资源的现状为代增长的质量,改变以破坏环境和资源的现状为代价的发展状况;价的发展状况;价的发展状况;价的发展状况;3 3)千方百计地满足人们对就业、)千方百计地满足人们对就业、)千方百计地满足人们对就业、)千方百计地满足人们对就业、粮食、能源、住房、水、卫生保健等方面的需要;粮食、能源、住房、水、卫生保健等方面的需要;粮食、能源、住房、水、卫生保健等方面的需要;粮食、能源、住房、水、卫生保健等方面的需要;4 4)把人口控制在可持续发展水平;)把人口控制在可持续发展水平;)把人口控制在可持续发展水平;)把人口控制在可持续发展水平;5 5)保护和加)保护和加)保护和加)保护和加强资源基础;强资源基础;强资源基础;强资源基础;6 6)技术发展要与环境保护相适应;)技术发展要与环境保护相适应;)技术发展要与环境保护相适应;)技术发展要与环境保护相适应;7 7)把环境和发展问题落实到政策、法令和政府)把环境和发展问题落实到政策、法令和政府)把环境和发展问题落实到政策、法令和政府)把环境和发展问题落实到政策、法令和政府决策之中。
决策之中决策之中决策之中l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l(1)人口战略人口战略:控制人口数量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提高人口素质,开发开发人力资源人力资源;l(2)资源战略资源战略: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l(3)环境战略环境战略: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环保体制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环保体制;l(4)稳定战略稳定战略:坚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方坚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方针l走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既走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危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今后发展的必然选是中国今后发展的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l1)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是系统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是系统论l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环境巨系统环境巨系统l2)人地关系理论)人地关系理论l3)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l4)资源环境价值论)资源环境价值论l5)经济学的理论和基本原理)经济学的理论和基本原理二、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原则二、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原则l1、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l2、生物资源开发量应与其生长、更新相、生物资源开发量应与其生长、更新相适应的原则适应的原则l3、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原则l4、因地制宜的原则、因地制宜的原则l5、统筹兼顾、综合利用原则、统筹兼顾、综合利用原则三、加强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研究三、加强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研究l我国绝大多数资源都已开发利用,但利用率不高,我国绝大多数资源都已开发利用,但利用率不高,生产水平很低,许多宜林荒山、荒地、荒滩没有造生产水平很低,许多宜林荒山、荒地、荒滩没有造林或造林不见林;已利用沿海涂滩和内陆水面不到林或造林不见林;已利用沿海涂滩和内陆水面不到10%;水能资源利用率只有;水能资源利用率只有5%;而丰富的太阳能、;而丰富的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等利用得更少,因此,我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等利用得更少,因此,我国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存在极大的潜力,前景广阔,有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存在极大的潜力,前景广阔,有待加强研究。
待加强研究l研究目的研究目的::自然资源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有计划、有自然资源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有计划、有步骤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资源,充分发挥资源的潜力,步骤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资源,充分发挥资源的潜力,合理布局有关各项生产,促进地区经济稳定、持久、合理布局有关各项生产,促进地区经济稳定、持久、协调发展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处理好人与资源的协调发展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处理好人与资源的关系,以便能持久地利用资源,满足社会生产和生关系,以便能持久地利用资源,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需要l研究对象研究对象: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的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的对象是地球表面与人类有关的资源及其综象是地球表面与人类有关的资源及其综合的形成过程、相互关系、发展变化、合的形成过程、相互关系、发展变化、地区差异和空间分布地区差异和空间分布l研究内容:资源开发的全过程包括考察、研究内容:资源开发的全过程包括考察、开发、利用、改造、保护五个方面,以开发、利用、改造、保护五个方面,以及为此所进行的立法和管理,这些构成及为此所进行的立法和管理,这些构成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l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研究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研究l现状研究现状研究l远景研究远景研究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策略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策略l1、编制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编制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规划l2、利用价值规划保护自然资源、利用价值规划保护自然资源l3、可更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策略、可更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策略l摸清家底,全面清查我国可更新资源的现状;摸清家底,全面清查我国可更新资源的现状;l对可更新资源的开发必须综合考虑,统一规划;对可更新资源的开发必须综合考虑,统一规划;l结合考虑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考虑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遵循生态经济学原则;遵循生态经济学原则;l按照不同地区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发和保护可更新资源;按照不同地区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发和保护可更新资源;l大力加强可更新资源的保护工作;大力加强可更新资源的保护工作;l加强科学研究,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积极开展国际加强科学研究,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合作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l1、消除贫困与恢复增长、消除贫困与恢复增长l2、改变增长的质量、改变增长的质量((保持自然资源储备、改善收入分配、减少增保持自然资源储备、改善收入分配、减少增长的脆弱性、提高人的素质长的脆弱性、提高人的素质))l3、满足人类基本需要、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就业、食物、能源、住房、供水、卫生设就业、食物、能源、住房、供水、卫生设施和医疗保健施和医疗保健))l4、稳定人口数量、稳定人口数量l5、保护和加强资源基础、保护和加强资源基础((政策上扩大人们的选择、可再生资源的政策上扩大人们的选择、可再生资源的年减少量不得超过其再生量、提高农业产量和质量、人工促进资源更新年减少量不得超过其再生量、提高农业产量和质量、人工促进资源更新和鼓励使用替代品、节约并有效地利用能源、矿物原料的循环利用和提和鼓励使用替代品、节约并有效地利用能源、矿物原料的循环利用和提高利用效率、防止和减少污染高利用效率、防止和减少污染))l6、改进技术并控制其危险、改进技术并控制其危险l7、在决策中协调环境和经济的关系(、在决策中协调环境和经济的关系(克服部门间职责分割克服部门间职责分割的现象、改革法律和组织机构以强调公共利益、公众参与决的现象、改革法律和组织机构以强调公共利益、公众参与决策、国际的协调节器一致策、国际的协调节器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