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挖孔桩基础施工方案格式.doc
22页XX工程 人工挖孔桩专项施工方案撰写人:___________日 期:___________第一章 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格式第一节 施工组织设计及方案一、 工程概况(一) 工程概况1. 按建筑工程各专业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标准(1) 按建筑工程各专业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标准1) 按建筑工程各专业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标准A 按建筑工程各专业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标准表格格式部 位功能面积二、 工程概况本工程(桩的参数、平面情况)三、 场地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地形、地物地貌、土质分层、地下水位、天气情况等)四、 施工部署及进度计划(一) 投入的主要施工机具序号机械设备名称型号规格用电功率数量备注1汽车吊机2电焊机3插入式振捣器4潜水泵5钢筋弯切机6钢筋调直机7钢筋拉直机8空气压缩机912V低压变压器10防水照明灯11毒气检测仪器12防毒面具13送风及供氧设备14提升机具铁辘轳与轨道,粗麻绳,吊桶15挖孔工具短柄铁锹、镐、锤、钎,风炮16水平运输工具双轮手推车17混凝土浇筑机具混凝土车、插钎、串筒、储料斗等18其他机具设备支撑、钢丝绳、钢爬梯、安全活动盖板、木辘轳、安全帽、安全带、对讲机、白鸽,合格电箱、电缆等(二) 主要投入的人力1. 项目管理人员:项目经理 人,项目副经理 人,项目技术负责人 人,施工员 人,质量员 人,安全员 人,共 人(详管理架构)。
2. 电工 人,焊工 人3. 人工挖孔桩工人 人三) 工期及进度计划本工程共有直径为φ 人工挖孔桩 条、φ 人工挖孔桩 条、φ 人工挖孔桩 条、φ 人工挖孔桩 条,共 条,有效桩长约 m( ~ m),总挖深约 m由于部分桩基距离较近,需要分批进行施工,具体见附图共计划安排约 名操作工人,每3人为一组,总工期约 个日历天,计划安排如下:五、 管理架构及职责序号姓名职 务工作职责1项目经理负责工程项目的成本、进度、质量、安全及文明施工等全面管理,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2项目副经理协助项目经理管理项目生产质量安全等工作3技术负责人负责工程项目施工有关质量与安全方面的一切技术工作4施工员负责施工中质量、安全管理各项工作5质检员负责内业资料和施工质量、施工监督管理6安全员负责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及安全内业资料和施工安全工作,是安全生产直接责任人7电工负责桩机、电器设备工作8焊工负责钢筋焊接制作工作(一) 项目经理岗位职责1. 负责组建项目领导班子,建立项目内部层级责任制;明确挖孔桩施工过程管理层和施工班组人员的安全责任,并每天检查督促落实,发现偏差即时整改。
2. 制定施工项目规划,对工程项目的成本、质量、安全、工期及文明施工全面负责,进行全过程管理;每天最少两次到现场检查挖孔桩安全措施落实情况3. 合理组合,优化配置并落实项目的人、财、物等生产要素,积极应用新技术、先进工艺和新型材料组织好项目施工工作;4. 组织和参加有关协调会议,处理好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及内外分包单位的关系;5. 组织和落实工程变更工作,督促收取工程款,落实工程资料和竣工验收工作,撰写项目施工总结;6. 做好工程竣工交付使用后的工程质量回访工作,对施工中发生的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等,负有行政和经济责任二) 项目副经理岗位职责1. 协助项目经理管好现场的每项工作;2. 参加编制施工组织设计,质量计划,参加图纸会审,组织项目现场技术交底,主持每天的安全、质量检查,对事故隐患及进行整改;3. 发生工程质量和伤亡事故,马上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并保留现场,立即报告上级有关部门,参与制定事故处理方案并监督实施;4. 对工程项目朝向、座标、水准基点及放样(开线)的技术复核,督促检查作业班组按现行的有关规范、规程施工,参加对隐蔽工程的检查5. 对不合格品进行评审,并制定纠正(预防)措施。
6. 复核收集整理后的工程质量记录,主持组织对现场施工管理技术人员的定期业务培训学习,提高管理素质三) 技术负责人职责1. 组织有关人员熟悉、审阅图纸并参加图纸会审2. 负责组织编制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及其它方案,报公司审批后并认真执行根据工程的技术措施计划,组织编制进度或工程关键项目的保证质量、安全、节约的技术措施计划,并贯彻执行3. 负责现场施工技术工作并对现场有关人员进行交底主持建筑物的位置、轴线、标高等的检验,组织隐蔽工作验收4. 组织分部工程的质量检查和质量评定,竣工预检,参加竣工验收组织施工现场的定期与不定期的质量观摩检查,负责工程质安事故的调查分析,并及时上报5. 对现场施工负技术上责任6. 监控技术档案(资料)的整理,原始资料的积累,组织描绘或整理竣工图组织现场人员的技术业务学习和对职工的技术安全教育四) 施工员岗位职责1. 参加施工组织设计或方案和质量计划的编制,参加图纸会审;2. 按审定的施工组织设计或方案和质量计划,以及施工图纸,会审记录,进行施工;执行施工规范、规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和各项质量保证措施、安全法规,做好现场文明生产和机械保养维修检查等工作;3. 负责工程项目朝向坐标、水准基点及放样(开线)的施工测量工作。
对作业班组进行质量技术交底,选定样板(间)具体部位,督促作业班组按照有关的规程和施工工艺进行施工;在挖孔桩施工期间必须在室外现场管理和监控措施落实4. 负责检验构件的质量,做好分项工程交接验收,参与对分项工程交接验收,参与对分工程质量等级的评定,把好分包质量关;5. 负责下达材料清单,对主要分项工程进行挂牌制标识,监督工程产品防护措施的执行情况;6. 负责组织施工员做好各项质量保证资料和工程技术资料,填写施工日志,参加单位工程的竣工验收;7. 做好现场文明生产,材料分类堆放合理,场地干净、工完料尽五) 质量员岗位职责1. 在项目经理的领导下,具体负责工程的质量工作,健全收集工程技术资料;2. 了解施工组织设计或方案,设计图纸及变更通知,会审记录熟悉建筑施工工艺标准,施工验收规范,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保证工程质量技术方案;3. 挖孔桩施工期间常驻室外现场管理,并做好定时记录,检查班组的质量情况,搞好自检互检和工序交接检查,对违章现象要及时纠正,行使质量否决权4. 负责分部分项工程质量等级核定和工程质量统计分析工作,对不合格的人工挖孔桩施工,在无返修达到合格之前,不让其转入下道工序。
5. 帮助班组中兼职质安员提高质量安全自检水平,帮助操作者改进操作方法,提高质量安全意识,确保人工挖孔桩的质量和安全生产6. 如实填写质量安全生产检查记录表,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进行标识,协助主办施工员对砼分项工程施工进行监控,协助复检进场的人工挖孔桩材料、构件的质量,监督产品防护措施的执行情况六) 安全员岗位职责1. 在项目经理的领导下,具体负责工程的安全工作,健全收集安全管理资料;2. 参与人工挖孔桩专项施工方案中的安全措施的制定工作,督促执行安全责任制的落实;3. 挖孔桩施工期间常驻室外监控挖桩施工的安全措施执行落实情况,并做好定时记录,按规定定时对井下毒气O2、CO、CO2、H2S检测,并对井下抽水用电安全进行严格监控,检查班组的安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4. 施工期间认真留意孔内一切动态,如发现流沙、涌水、护壁变形等不良预兆以及有异味气体时,必须停止施工组织井下操作人员迅速撤离,返回地面;5. 对工人定期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学习,包括国家颁布的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令、法规和规定及安全生产思想,安全知识、安全技能、事故案例及挖孔桩操作安全规定等,并进行实操考核,不合格必须再培训。
七) 机电管理岗位职责1. 负责项目用电计划管理工作2. 负责施工用电配置方案,设备电器技术方案审核工作3. 协助安全管理部门做好施工现场用电管理工作4. 负责本单位机械设备的日常管理及零配件的购买工作,指导、督促操作人员做好机械的日常保养和维修工作,确保机械的完好5. 检查操作人员是否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6. 定期收集和整理各种原始资料,做好设备的调配工作7. 在设备上挂设统一规定的设备检验状态标识牌,并按规定填写《机械设备状态月报表》,具体要求按《机械设备管理制度》的规定执行六、 主要施工方法(一) 施工准备1. 地质勘察报告、桩基施工图已收集齐全2. 施工场地范围内的障碍物已拆除场地按施工要求平整,并设置排水措施;施工用水、用电线路已铺设;临时设施及道路已修建3. 按基础平面图,设置桩位轴线、定位点;桩孔四周撒灰线测定高程水准点,放线工序完成后,办理预检手续4. 机具设备已齐备,并已维修、保养,处于完好状态5. 人工挖孔操作的安全至关重要,开挖前对施工人员进行全面的安全技术交底;操作前对吊具进行安全可靠的检查和试验,确保施工安全6. 有关人工挖孔桩施工批准文件等手续的证明文件,如人员资质,上岗证,施工人员意外保险单凭证。
7. 现场临时水电已经做好平面布置,满足施工要求二) 人工挖孔桩施工1. 施工工艺流程场地平整,放线定桩位及高程开挖第一节桩孔土方支护壁模板放附加钢筋浇筑第一节护壁混凝土检查标注桩位(中心)轴线安装铁辘轳架设垂直运输架安装吊桶、照明、活动盖板、水泵、送风机等浇筑第二节混凝土,检查桩位(中心)轴线拆第一节支护壁及安装第二节护壁模板(安装附加钢筋)开挖吊运第二节桩孔土方(修边)逐层往下循环作业检查持力层后,开挖底部部分(包扩大头)清理虚土、排除积水、检查尺寸、封底、检查验收吊放钢筋笼放混凝土导管浇筑桩身混凝土(随浇随振)插柱钢筋检查桩位(中心)轴线→架设垂直运输架→下一工序2. 主要施工方法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准备先进行基坑的土方开挖,待包括承台、地梁的土方开挖完成,并把地下室的承台、地梁的垫层及砖模施工完成,做好排水设施后,再进行人工挖孔桩施工1) 放线定桩位及高程在场地已经三通一平的基础上,依据建筑物测量控制网的资料和基础平面布置图,测定桩位轴线方格控制网和高程基准点确定好桩位中心,以中心为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