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水泥稳定风化岩基层应用技术指南.docx
11页水泥稳定风化岩基层应用技术指南目 次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 14 材料技术要求 15 基层设计参数 46 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47 施工 58 施工质量管理与验收 6附 录 A (规范性) 岩石风化程度划分方法 9I水泥稳定风化岩基层应用技术指南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水泥稳定风化岩基层应用技术的前言、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材料技术要求、 基层设计要求、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施工、施工质量管理与验收、附录的要求本文件适用于一级公路的底基层和二级及以下公路的基层、底基层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50218 工程岩体分级标准CJ/T 486 土壤固化外加剂JTG E41 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JTG E51 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G/T F20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3 术语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风化岩集料 weathered rock aggregate采用中风化及以上岩石加工而成的粒料,粒径小于等于4.75 mm为风化岩细集料,粒径大于4.75 mm为风化岩粗集料。
水泥稳定风化岩 cement stabilized weathered rock以水泥为结合料、风化岩集料为主要被稳定材料,与水共同拌和形成的混合料综合稳定风化岩 comprehensive stabilized weathered rock以两种或两种以上无机材料为结合料、风化岩集料为主要被稳定材料,与水拌和形成的混合料,包 括水泥石灰稳定风化岩、水泥粉煤灰稳定风化岩等4 材料技术要求 结合料水泥、粉煤灰以及石灰均应满足JTG/T F20中相关技术要求 风化岩14.2.1 风化岩宜采用花岗岩、砂岩、石灰岩等硬质母岩,不应采用黏土矿物(绿泥石、伊利石、蒙脱石等)含量较高的母岩4.2.2 风化岩风化程度应划分为未风化、微风化、中风化、强风化、全风化五个等级,具体划分方法见附录 Aa) 风化程度定性划分应参照 GB/T 50218 中规定执行,具体可按照附录 A 中表 A.1 执行b) 风化程度定量划分时,应综合考虑物理定量指标和力学定量指标,具体应按照附录 A 中表 A.2 和表 A.3 执行物理定量指标应采用耐崩解性指数 Id2,力学定量指标应采用饱和单轴抗压强度 Rc,耐崩解性试验和饱和单轴抗压强度试验应按照 JTG E41 中相关试验方法执行。
c) 当根据风化程度定性特征和定量指标确定的级别不一致时,应通过对定性特征和定量指标的综合分析确定风化岩的风化程度级别当两者的级别划分相差 1 级以上,应进一步补充测试4.2.3 强风化、全风化岩不得用于公路基层和底基层 风化岩粗集料4.3.1 风化岩粗集料应采用二级及以上破碎工艺,至少应有一级反击破碎工艺4.3.2 风化岩粗集料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1 的规定表 1 风化岩粗集料技术要求适用范围压碎值指标(%)针片状颗粒含量(%)基层二级及以下公路≤35≤20底基层一级公路重、特重、极重交通≤30中、轻交通≤35二级及以下公路≤404.3.3 基层、底基层的风化岩粗集料规格宜分为三挡:5~10mm、10~20mm、10~30mm,规格要求应符合表 2 的规定表 2 风化岩粗集料的规格要求工程粒径(mm)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公称粒径(mm)37.531.526.519.013.29.54.752.3610~3010090~100———0~100~5—9.5~31.510~20——10090~100—0~100~5—9.5~195~10————10090~1000~100~54.75~9.5 风化岩细集料4.4.1 风化岩细集料规格应符合表 3 的规定。
2表 3 风化岩细集料的规格要求工程粒径(mm)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公称粒径(mm)9.54.752.361.180.60.30.150.0750~510090~100—————0~200~4.754.4.2 风化岩细集料 0.075 mm 以下颗粒的技术指标应符合表 4 的规定,其他指标应满足 JTG/T F20 中相关技术要求表 4 风化岩细集料 0.075 mm 以下颗粒技术指标要求技术指标一级公路底基层、二级及以下公路基层二级及以下公路底基层含量≤15%≤20%塑性指数水泥稳定<9<12综合稳定9~1712~17 其它材料4.5.1 施工用水应满足 JTG/T F20 中相关技术要求4.5.2 掺入土壤固化外加剂时,固化外加剂应符合 CJ/T 486 中相关的技术要求 混合料4.6.1 应根据公路等级、交通荷载等级、结构形式、材料类型等因素确定混合料技术要求4.6.2 风化岩混合料级配应满足 JTG/T F20 中相关技术要求4.6.3 风化岩的级配不满足设计级配要求时应掺配一定比例的碎石,碎石应符合 JTG/T F20 中相关技术要求4.6.4 水泥稳定风化岩混合料的强度采用 7d 无侧限抗压强度控制,具体要求应符合表 5 的规定。
表 5 水泥稳定风化岩混合料的 7d 无侧限抗压强度控制标准(MPa)结构层公路等级极重、特重交通重交通中等、轻交通基层二级及以下公路4.0~6.03.0~5.02.0~4.0底基层一级公路3.0~5.02.5~4.52.0~4.0二级及以下公路2.5~4.52.0~4.01.0~3.0注1:水泥石灰稳定风化岩和水泥-固化外加剂稳定风化岩混合料的7d无侧限抗压强度标准应符合上表的规定注2:采用水泥石灰或水泥-固化外加剂综合稳定风化岩时,可取下限强度标准注3:公路等级高或交通荷载等级高或结构安全性要求高时,推荐上限强度标准注4:表中强度标准指的是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的代表值,本节以下各表同4.6.5 水泥粉煤灰稳定风化岩混合料采用 7d 无侧限抗压强度控制,具体要求应符合表 6 的规定3表 6 水泥粉煤灰稳定风化岩混合料的 7d 无侧限抗压强度控制标准(MPa)结构层公路等级极重、特重交通重交通中等、轻交通基层二级及以下公路3.5~4.53.0~4.02.5~3.5底基层一级公路2.5~3.52.0~3.01.5~2.5二级及以下公路2.5~3.01.5~2.51.0~2.04.6.6 用于基层的混合料,强度满足要求时,重载及以上交通荷载等级公路还应检验其抗冻性能,冻融试验后抗压强度损失不大于 20%,冻融试验按照 JTG E51 的相关规定执行。
4.6.7 未分档的风化岩单一集料满足推荐级配要求时,也可用于三级及三级以下公路基层、底基层, 但应保证混合料满足本文件相关技术要求5 基层设计参数 风化岩混合料的弯拉强度和弹性模量应符合表 7 的规定表 7 风化岩混合料的弯拉强度和弹性模量要求(MPa)材料弯拉强度弹性模量风化岩混合料1.5~2.018000~280000.9~1.514000~20000注:结合料用量高、材料性能好、级配好或压实度大时取高值,反之取低值 基层和底基层的设计厚度应根据交通荷载、材料性能等因素综合确定,且不得小于 200 mm 底基层与路床间设置粒料层,粒料层厚度不宜小于 150 mm 对于地下水、边坡裂隙水丰富的挖方路段,边沟下应设置排水盲沟6 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一般规定6.1.1 混合料组成设计应选择技术、经济合理的混合料类型和配合比6.1.2 施工过程中材料品质或规格发生变化、结合料品种发生变化时,应重新进行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配合比设计6.2.1 水泥稳定风化岩混合料的水泥剂量宜为 3%~6%6.2.2 采用水泥粉煤灰综合稳定风化岩时,水泥与粉煤灰之比宜为 1:3~1:5,水泥粉煤灰与风化岩之比宜为 20:80~15:85。
6.2.3 采用水泥石灰综合稳定时,水泥和石灰的比例宜取 60:40、50:50 或 40:60,水泥用量占结合料总量应不小于 30%;采用水泥-固化外加剂综合稳定时,固化外加剂占混合料干质量的比例应根据室内试验确定6.2.4 应选择 4~6 个结合料剂量,分别确定各剂量条件下混合料的最佳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6.2.5 确定混合料最大干密度指标时宜采用振动压实方法,条件不允许时也可采用重型击实方法46.2.6 应根据最佳含水率、最大干密度及压实度要求成型标准试件,通过验证不同结合料剂量条件下混合料的技术性能,确定满足设计要求的结合料用量7 施工 一般规定7.1.1 风化岩基层、底基层的施工工艺除满足本章规定要求外,还应满足 JTG/T F20 的相关规定7.1.2 风化岩混合料从加水拌和到碾压结束宜在 2h 内完成,特殊情况下应按风化岩混合料初凝时间与容许延迟时间较短的时间作为施工控制时间7.1.3 风化岩混合料施工期的日最低气温应在 5℃上;在有冰冻的地区,应在第一次重冰冻(-5℃~-3℃)到来的 15~30 d 之前结束施工;避免在高温天气施工,气温高于 35℃时,应防止混合料暴晒。
7.1.4 风化岩混合料宜避免在雨季施工,且不应在雨天施工7.1.5 备料场地均应进行硬化,料堆间应以混凝土或浆砌片石矮墙相隔7.1.6 基层、底基层在正式施工前,应铺设不少于 200 m 长的试验路段 拌和7.2.1 拌和站各冷料仓间应设置隔板,石屑类细料料仓应在顶部设置固定的防雨遮挡7.2.2 拌和设备产量应不小于 600t/h,拌合台时产量不宜超过拌和设备最大产量的 2/37.2.3 每台拌合机应配备能满足在停电状态下正常生产的发电机 1 台,功率应不低于 200kw7.2.4 风化岩混合料宜采用两次拌和的生产工艺,拌和时间应不小于 15s7.2.5 天气炎热或运距较远时,风化岩混合料拌和时宜适当增加含水率对于稳定中、粗粒料材料, 混合料的含水率可高于最佳含水率 0.5~1 个百分点;对于稳定细粒料材料,含水率可高于最佳含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