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唐文学代表作家作品(二)汇编.docx
228页隋唐文学代表作家作品(二)(中唐至晚唐诗人)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向日 一作:向月)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塞上 一作:塞土)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注释】⑴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雁门,郡名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⑵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⑶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向日:迎着太阳亦有版本写作“向月”向:向着,对着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开:打开,铺开⑷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⑸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
凝,凝聚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⑹临:逼近,到,临近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⑺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⑻报:报答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意:信任,重用⑼玉龙:宝剑的代称君:君王赏析】“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此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
《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秾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就像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他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强烈的对比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李贺的诗篇不只奇诡,亦且妥帖奇诡而又妥帖,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色这首诗,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
惟其奇诡,愈觉新颖;惟其妥贴,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绝招,他的可贵之处,也是他的难学之处创作背景】关于此诗系年,有两种说法一作说法是,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另一种说法,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也很欣赏时在元和二年(807年)中国古代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朱世英则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认为此诗可能是写朝廷与藩镇之间的战争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元和四年(809年),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814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吕将军歌吕将军,骑赤兔独携大胆出秦门,金粟堆边哭陵树 北方逆气污青天,剑龙夜叫将军闲将军振袖挥剑锷, 玉阙朱城有门阁榼榼银龟摇白马,傅粉女郎火旗下 恒山铁骑请金枪,遥闻箙中花箭香西郊寒蓬叶如刺, 皇天新栽养神骥厩中高桁排蹇蹄,饱食青刍饮白水。
圆苍低迷盖张地,九州人事皆如此赤山秀铤御时英, 绿眼将军会天意猛虎行长戈莫舂,长弩莫抨乳孙哺子,教得生狞举头为城,掉尾为旌东海黄公,愁见夜行道逢驺虞,牛哀不平何用尺刀?壁上雷鸣泰山之下,妇人哭声官家有程,吏不敢听译文】虽有长戈,却不能把猛虎刺,虽有强弓,却不能把猛虎击猛虎哺育子子孙孙,要它们像自己一样凶残毒狠它把头举起,就像一座城池,它把尾翘起,就像一面旌旗曾经降伏猛虎的东海黄公,如今怕虎也不敢夜间出行猛虎途中遇到似虎的驺虞,因其不害人伤生而大怒不平宝刀利剑不能发挥作用,被挂在墙上,悲愤吼啸如雷敏泰山脚下,虎害复生,今日又传来了妇人的哭声官府虽然定有捕捉猛虎的限期,但衙吏们畏惧,不敢听从注释】⑴猛虎行:乐府旧题《乐府解题》云:“言君子苦志洁行,常困于险难而功业难就也此诗非其意⑵“长戈”二句:《史记》载,鲁败狄于咸,获长狄侨如,富父终甥,舂其喉以戈杀之舂(chōng),冲也抨(pēng),弹也长弩:一作“强弩”抨:一作“烹”⑶生狞(níng):凶猛;凶恶⑷“举头”二句:举其头,可为城,掉其尾,可为旌,言其猛也掉,举也⑸黄公:汉代术士《西京杂记》云:“东海黄公,能制蛟驭虎,及衰老,不能行其术。
⑹驺(zōu)虞(yú):传说中的义兽名《山海经》云:“驺虞,如虎,五色《毛诗》注曰:“驺虞,义兽,白质黒文,不履生 草牛哀:《淮南子》载,公牛哀,鲁人,疾七日,化为虎其兄启戸而入,牛哀抟而杀之⑺牛哀:即猛虎⑻尺刀:短刀⑼雷鸣:宝刀啸吼也李白《独漉篇》:“雄剑挂壁,时时龙鸣⑽“泰山”二句:《礼记》载,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使子路问之,曰: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⑾官家:旧时对皇帝的称呼《万机论》云:“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故曰官家程:期限创作背景】李贺虽然只活了二十七岁,但却经历了唐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其时正值安史乱后不久,国家元气大伤,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祸国殃民,莫此为甚李贺的诗“其命辞,命意,命题皆深刺当世之弊,切中当世之隐”(姚文燮《昌谷诗注序》)这首《猛虎行》就是影射当时社会现实,针对藩镇跋扈,强据一方,肆为凶恶,横行无忌,“今法令所不能制者,河南北五十余州”(《资治通鉴》元和七年李绛语)而作的赏析】此诗共十六句,分三部分前六句开门见山写虎的凶恶开始四句以赋的笔法说明戈也不能冲击它,弩也不能弹射它,乳孙哺子,相继为非。
五、六两句极言其作恶之甚当时藩镇拥兵自重,不听朝廷调度,不仅自署文武官吏,征收赋税,甚至以土地传之子孙,父死子握其兵权,企图夺取唐王朝的天下由于各镇时有叛乱,藩镇和朝廷的战争以及藩镇之间的混战,此起彼伏,严重地破坏了生产,给人民带来无限痛苦诗人以极大的愤慨面对现实,捕捉住事物最突出的本质特征,以此喻象建立起可感的形象,指摘时弊,切中要害中间四句紧承上面的意思指出,有法术能制虎的黄公都怕遇见它,而它看见具有虎形却不食生物的仁义之兽驺虞,心里还感到不舒服,嗔怪驺虞的无用这是诗人以独特的感受与典型客观事物有机融和创造出来的“猛虎”形象李贺生活在如上所述的社会环境中,藩镇为害之烈,在他的视觉、听觉、触觉以及头脑中都印象极深这里不直说虎如何伤人,也不去说虎如何凶猛,而是从别人对它的反应上做出鲜明有力的表现,然后再用仁兽驺虞与它两相矛盾着的因素加以申述,既说明了它的残虐,更指出了它“非仁德所能感化这种层次分明”,步步递进的高超的艺术表现力,起到了给人以深刻启示的艺术效果最后六句,前两句先说人有宝刀,但悬之壁间无以为用,不能以之除害,宝刀愤激不甘而作雷鸣这两句诗感情色彩极其浓烈,寄托着诗人愤世的激情。
王琦注云“刀作雷鸣似愤人不能见用之意”李贺热切期望扫平藩镇,完成国家统一,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南园十三首》其五),但却遭到小人的排挤,沉沦下僚,前进无路,报国无门,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他热情的心里进发出愤怒的火花:“忧眠枕剑匣”,“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后四句把矛头直指官家意思是说泰山之下有妇人一家死于虎口,官家虽然限期捕虎,但只不过是虚张声势的具文,官吏极怕“猛虎”,不敢去冒险先从“妇人哭声”着墨,陈述人民在官家对虎无能为力,一味退避的形势下受害之深重,然后引到“吏不敢听”,指出他们不敢听官司之期限,创造出对强藩悍将畏之如虎的官家形象前者写以妇人为代表的广大受难者,后者写以官家为代表的统治者,它们交织在一起显示出诗人正面现实,异常沉痛的心情这首诗古朴无华,意境深邃,用最经济浓缩的笔墨畅述胸怀,从各个侧面充分准确地刻画出猛虎可憎、可恶、可怕、可恨的形象,流露出诗人隐藏在内心深处炽热如焚,忧国悯时的极大痛苦梦天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