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pdf
14页1 24*延安 , 我把你追寻1. 认识“延、昔、笋”等7 个生字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3. 通过学习这首诗,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重点理解诗中的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延河叮咚的流水、枣园梨花的清香、南泥湾开荒的镢头、杨家岭讲话的会场”等具体事物的含义难点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1. 字词教学本课的“延、昔、笋”等7 个生字都是要求会认的字其中“炕”是后鼻音,“笋”是平舌音,教学中要注意发音2. 阅读理解这首诗歌语句优美,层次清晰,教学时,教师要通过范读,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认识,然后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理解文中“追寻”的到底是什么其次对于诗歌中提到的“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几个地方,可以采用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提到的这几个有代表性、有象征意义的地点诗歌中的“老牛破车”“宝塔山”需要配上图片及说明性文字,让学生理解其内在的含义3. 表达运用这首诗中第一、二小节语言优美,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以此为范例,尝试仿写注意这是由两部分组成的,格式是:比喻句 +事物,句式是“像在追寻你,什么地方的什么”1. 预习提纲(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南泥湾开荒”“杨家岭讲话”等内容。
2 (2)初读课文,自学生字3)再读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2. 多媒体课件“南泥湾开荒”“杨家岭”相关图片教学课时1 课时一、导入新课,随文识字,初步感知1. 教师谈话: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记载了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一本真实的教科书它凝聚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闪光的篇章回忆那峥嵘岁月,我们忘不了延安,忘不了那激励我们的延安精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步伐,走进延安,去感知那如火的战斗岁月课件出示图片:延安窑洞、梨园、南泥湾开荒、毛泽东杨家岭讲话也可出示相关视频课件)2. 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借助课本上的注音认识生字,读准字音用着重号画出诗的韵脚,并说说全诗押的是什么韵学生汇报,教师总结:全诗押的是 ng 韵,韵脚是:光、阳、香、场、琅、炕、响、梁、煌、翔、想、光、阳3. 再读全诗,想想诗中所说的追寻延安是什么意思追寻延安精神)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使用激情的语言,丰富的图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点明诗歌的主题二、初读课文,理解词语,整体感知1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2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词语课件出示:翩翩归来:轻快地来临昔日:往日满目琳琅: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
3 明媚:(景物)鲜明可爱3. 学生自由读全诗,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什么?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用笔标出来1)学生认真朗读,指名学生尝试划分诗歌层次课件出示:第一部分(第 12 节):讲了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第二部分(第 34 节):讲了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第三部分(第 56 节):讲了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2)指名朗读全诗,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设计意图:读准字音,理解词语,为下一步研读课文,理解课文打下基础,把诗分为三个部分,整体感知,让学生对这首诗歌有个整体印象三、学习第 12 小节1自由读第一部分边读边思考:诗人追寻枣园、延河、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是在追寻什么?作者用什么手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引导学生说出诗人实际上是在追寻延安精神,那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是蓬勃向上的精神诗人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2. 教师补充课件出示:南泥湾开荒: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 国民党的封锁和边区的灾荒, 给边区带来极大的经济困难南泥湾在延安的东南 , 距延安约 45 公里这里虽然人烟稀少 , 满目荒凉 , 但土地肥沃 , 水源丰富 , 适于耕种1940年秋,八路军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
杨家岭讲话: 1942年 5 月 23日,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杨家岭发表, 使延安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源头 ,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号召下, 延安鲁艺及文化界走出去、下基层,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3. 小组交流,师生汇报: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是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诗歌的第1 小节用了两个比喻来描写这种追寻,点明了追寻延安精神的必要性第2 小节用最有代表性的几个事物来描写延安流水”,暗4 含代代相传的意思;追寻枣园,就是紧跟党中央;追寻南泥湾,就是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追寻杨家岭,就是遵照党的指示,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建设美好的明天这里反复用“追寻”一词,是告诉我们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4在理解了诗句之后,教师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在朗读“翩翩归来、茁壮成长”两个词语时,语速放缓,第2 小节中四个“追寻你”,在朗读时前三个语速逐步加快,声调逐步上扬,到最后一个时,可以放缓设计意图:通过欣赏比喻句,指导朗读,让学生明白作者追寻延安精神是多么迫切四、学习第 34 小节1. 学生自读自学第 34 两节,思考并分组讨论以下问题:课件出示:1“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这句话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者丢不掉的是什么?2我们已住进了“高楼大厦”,进入了电子时代,为什么还需要发扬延安精神?2. 学生自由阅读,画出运用对比、比喻的手法的句子,教师讲解点拨:“一排排”“一件件”说明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伟大的延安精神毫不犹豫”是非常坚决的意思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延安精神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有:“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作者运用了对比、比喻等手法描写了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3. 有感情地朗读,加强理解朗读时,第 3 小节中“永远告别”与“忘不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4 小节中“毫不犹豫地丢掉”与“不能丢”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几个短语需要重读,语速放慢诗的第3、4 两节写我们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设计意图:教学第 34 小节诗,以两个对比来突出延安精神没有过时,而且还需要继承发扬教学时,要求学生动嘴读一读,动手画一画,动脑评一评,这样的学习才是扎实的5 五、品读第 56 小节1. 指名朗读这两节诗,边读边想: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样?请学生画出有关句子。
2. 学生读句子: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就如同一个人没有了思想,便不能去创造美好的未来正因为延安精神如此重要,所以我们才要继续追寻延安精神,发扬延安精神3教师小结:诗的第56 小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性第5 小节主要从反面说,即: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如果我们丧失了延安精神,就好像没有了灵魂,当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第 6 小节主要从正面说,即: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开头一句“啊!延安,我把你追寻”点了题目接下去的三句,每句都有两个“追寻”,后面一个“追寻”是对前面一个“追寻”的进一步说明追寻延安,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4. 指导学生朗读:要注意“煌、翔”是后鼻音朗读时要释放出情感,把追寻延安精神的急迫心情读出来设计意图:最后两节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对比,更明确地突出延安精神的重要性,教学时可以适当拓展、延伸六、总结扩展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思考:延安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延安精神指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等2. 联系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谈一谈我们小学生应该怎样发扬延安精神。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谈谈延安精神的重要性,既让学生深入了解了什么是延安精神,也让学生了解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应该怎样发扬延安精神6 延安,我把你追寻读起来朗朗上口,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延安精神诗歌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是本诗主要表达特点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意义以及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教学重点选编这首诗,一是引导学生接受延安精神的陶冶,二是感性认识新体诗,接受语言美的熏陶一、多种形式让学生感知并思考教师在引导学生从初读进入细读的过程中,应该采取多种形式,突破难点可以饱蘸着情感, 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可以通过课件的图片展示,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为什么“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从而将学生的思维由单纯的看图引申到深层次的思考二、由扶到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本诗中有很多形式相同的句式,如“追寻你”“像”,学习这些句式时可以采用由扶到放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小组汇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把解答第一个问题“追寻什么”作为“扶”的重点,恰当地运用课件化解难点,让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通过图片的形式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同时学生对“延安精神”也有了深切的体会。
在学生基本弄清第一个问题后,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就可以采用“放”的方式,然后按照学习前一部分的方法自主学习三、不足之处教学中对于“南泥湾开荒”的解释过多,没有抓住重点,让学生反而无所适从,失去目标7 2019 秋部编版四年级语文期中精选卷(一)(时间: 90 分钟满分: 100分)一、看拼音,写词语8 分)ku n ku zhu ng jia l ng zh o w n d u ()()()()y n ji t n su j n y n zh zh ()()()()二、用“”划去加点字不正确的读音4 分)1. 随地处乱停共享单车是一种很让人厌恶( w )的恶( w )劣行为2. 我有一个和这张卡(k qi)片上一模一样的发卡(k qi)3. 大水淹没了小村庄,空降(xi ng ji ng)下来的解放军叔叔解救了在洪灾中挣扎(zh zh )的人们4. 爬山虎的叶子铺(p p )满了墙面,没留一点儿空(k ng k ng)隙三、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7 分) 柔弱柔和柔软1. ()的阳光照射在大地上,我们坐在()的垫子上休息2. 蟋蟀挖掘的工具很()装订线内不要答题8 只要就不但而且即使也3. ()把蝙蝠的眼睛蒙上,它()照样能自由飞行。
4. 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生活,()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四、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任选其中的一个造句6+2=8 分) ()七()八人()()沸()云()雾山()地()()()而安精()力()_ 五、仿照例子写句子 (6 分)1. 例:柳条在风中摇动柳条在风中舞蹈蟋蟀在平台上叫着 _ 2. 例:( 美丽的 )雪花(慢慢地从空中) 飘落下来树叶()飘舞3. 例:蟋蟀的住宅难道不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吗?蟋蟀的住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4. 黄老师带病坚持上课,怎么不让我们感动呢?_ 六、按要求改写句子 (6 分) 9 1. 我今天的作业基本上全部做完了修改病句)_ 2.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仿写句子)_ 3. 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用加点的关联词写一句话)_ 七、将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话4 分)()菊花美极了,黄的、紫的、白的、红的,还有绿色的()只见大门口放满了菊花,百米长的通道两旁放满了菊花植物园正在举办一年一度的菊展人们边走边观赏,不时传出一阵阵的赞叹声八、积累运用 13 分)(一)日积月累 (5 分) 1.好问则裕,2. ,九月温,3. ,长河渐落晓星沉4. 一场秋雨一场寒,。
二)按课文内容填空,再作答8 分) 10 1. 将题西林壁补充完整,再回答问题4+2=6 分) _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_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