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视编导高考面试备考之口试的主要内容.doc
6页影视编导高考面试备考之口试的主要内容 影视编导专业的口试并不单独进行,而是有机地融人在三试中的具体来说,进入 三试的考生分段参加三试,一般每个时段(一个上午或一个下午或一个晚上为一个时段)安 排 6 至飞 0 人考试考生首先集体观看视听段落读解,然后再分成小组抽取集体小品考题 (每组一题,小组约为 3 至 5 人),然后轮流抽取各自的编讲故事考题并分别进行构思准备, 最后是考生轮流进入考场接受口试对于每个考生而言,口试时是读解视听段落、讲故事、 口试这三个科目一次性进行完毕的,中间并无间断 每个考生接受口试的时间长短不一,平均大约为半小时,其中读解视听段落约为 5 分钟,讲故事约为讲故事约为 5 分钟,分钟,口试约为 20 分钟时间长短并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如果老师 们一致认为某个考生能力出众、素质超群,可能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口试;如果认为某 个考生有明显的缺陷,已无继续了解的必要,同样也可能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口试一 般而言,如果老师们跟某个考生交谈的时间比较长,那就极有可能是因为老师们对他有点 拿不准,所以需要提更多问题,进行更细致的考察 总之,口试的时间安排只有唯一的一个标准:是否足以形成对该考生的统一意见。
一般原则上,口试的成绩必须是由不少于三人组成的招生小组共同做出的一致决定,不能 只是代表其中部分人的意见,也不能是取平均分这样规定的目的是为了更为公平地对待 考生,尽可能减少某个个人的主观倾向对考试结果的影响 说回正题影视编导专业口试的内容,其实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范围,或者说,根本 就没有范围只要是有助于加深对考生了解问题,在口试中都可以提,也可能提 比如说,考官有可能会问:“你今天为什么穿这双红色的运动鞋?”——这可能是在 了解你的审美倾向和对色彩的感受能力,这是学习影视编导必备的能力 另外考官也有可能会问:“你最近一次向父母道歉是什么时候?因为什么事情?”— —这可能是在了解你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你的品质性格,这也是学习影视编导必备的能 力 另外考官也可能会问:“你说说你对我的印象,你觉得我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你觉 得在座的老师中,哪位老师的性格比较温和?哪位老师的性格比较急躁?”——这可能是在 了解你的观察能力,这也同样是学习影视编导必备的能力 总而言之,为了达到相对来说比较准确地判断考生是否有学习艺术的潜质的目的, 任何问题都有可能在口试时出现,而且完全是随机的,事先并没有很具体地规定哪些问题 必须问,哪些问题不可以问。
但是,随机提问决不意味着随意提问随意提问没有明确目 的,而随机提问却是有明确目的的,这是两者的差别所在所谓随机,其实主要是因人而 异,根据考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 问题虽然千差万别,但大的方向还是比较接的我们可以大致地归纳一下在口试中可 能会提到的问题 第一个方面,考生的兴趣爱好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对艺术缺乏真正的、持久的兴趣,那 是不适合学习艺术的即使是勉强进了学校,勉强地学习 4 年,将来也不可能创造出什么 像样的艺术作品那些成功地创作出优秀作品的人,不一定天赋异秉,甚至可能只是资质 一般的人,但他们肯定是对艺术真正热爱的人对艺术真正地热爱,这是考生应当具备的 最重要的条件 影视艺术创作,尤其是表演创作,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职业,从事这种职业绝对是需 要一颗平常心的,否则这个名利场只会毁掉你而不会成全你你必须是真正热爱艺术创造, 愿意为它付出一切甚至于不再计较名利,甘于平凡和寂寞,你才有可能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并最终创造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如果动机不纯,心态不正,这种考生,是不适合学习艺术的所以,在口试中,老 师们很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你是真的喜欢艺术吗?你学习艺术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而这些 问题的答案,都潜藏在你平时的兴趣爱好中。
比如说,你想考影视编导专业,但是,你长 到这么大,连一本像样的长篇小说都没读过,平时也不爱看电影,那么你凭什么证明你对 影视编导这种专业有真正的兴趣呢? 第二方面对考生的阅读情况的考察 这里的阅读,既包括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也包括对影视作品的观看 先说文学作品的阅读文学作品,主要指长篇小说,尤其是长篇名著,也包括中短 篇小说和散文集作为考生,你必须曾经阅读过一些语文课本以外的文学作品,至少十部 以上这能从一方面说明你对文学艺术有兴趣,肯把宝贵的课余时间花在阅读而刁;是泡 网吧或打电脑游戏上;另一方面,也提供了一个便于老师们考察你对艺术的理解能力和感 受能力的渠道,否则,老师们凭什么去深入了解你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呢? 对文学作品阅读的考察,包括量的方面,更主要是质的方面也就是说,你要有一 定的阅读量的积累,更重要的还是你对于你曾经读过的作品理解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或 者说深度)上有的考生,读了一大堆文学作品;但谈到哪部作品时都是语焉不详,离题万 里,甚至是彻底误解作品;或者只会谈点主题思想而没有具体的个人感受这样读书,读 得再多也等于没读而有的考生,阅读量并不大,但理解得很好,感受也很细致具体,甚 至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那么即使量少也可以原谅。
在这里有个问题特别提请大家注意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的考察,不等于语文考试, 所以不会有填空、选择、判断一类的题,一般情况下,也不太会考察你阅读的涉猎面提 问的方式一般是顺着你的回答往下问比方说,你说你读过《红楼梦》和《水浒》 ,那么就 不会撇开这两部作品而问你有没有读过《聊斋志异》 一般情况下,就会问你在《红楼梦》 和《水浒》中,你更喜欢哪一部如果你说是《水浒》 ,那么一般就不会问你《红楼梦》的 问题(除非是你的阅读比较偏,以至老师们都没读过你所喜欢的作品,但这种情况很少出现) 接下来的问题,可能是这么一些:你为什么喜欢《水浒》?作品中的哪个章节或哪个人物给 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能不能具体描述一下你喜欢的场景或者淡谈这个人物有什么性 格特征?书中有哪些具体细节可以说明你所概括的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由此可见,提 问的重点,一定是在考察你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而不是你的死记硬背的能力我们都 清楚,作为高中生,学习紧张,高考压力大,阅读量少,这个可以原谅;有的作品你还是 多年前读过的,忘得差不多了,这个也可以原谅;书中有的人物或情节写得不好,难以给 人留下印象,所以你不记得了,这个也可以原谅。
但是,如果对于你最喜欢的作品中你最 喜欢的情节或人物你还说不上个一二三来,或者是理解得乱七八糟,或者是毫无印象,那 么这个就不可原谅了因为这种情况只能说明你理解能力低下,或者是对文学艺术形象缺 乏必要的敏感这两种结论,归根结底一条,就是你不具备学习艺术的起码的素质 可能有的考生会问,老师们希望考生读什么作品?其实,这并没有一个特定的范围 如果非要说出一个标准,那就是好作品,有一定艺术价值的作品,有助于提高读者对人生 和世界的认识能力的作品中哪些书不属于这些范围呢?无聊的书,品位低下的书,应景之作, 迎合之作 招生经年,笔者有个深切的感受:很多考生的阅读是为了赶时髦,沉不下心去看一 些真正有分量、有长久艺术价值的作品比方说,很多考生只读过郭敬明的作品郭敬明 的小说艺术;不屈本文讨论范围,笔者在这里不予置评也不是说考生就不能读他的作品, 毕竟不反动、不下流,算不上精神称品但是,如果只读他的作品,甚至于认为他的作品 才是好小说,那视野就未免过于狭窄了,说一句“坐井观天”也不为过阅读是一定不能赶时髦的,须知我们并非身处一个群星灿烂、佳作频出的时代在文学上,我们必须重视 历史遗产,否则我们难以了解文学的真正价值所在。
还有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很多考生只读 武侠小说应该说,不少武侠小说是有文学价值的,比如金庸先生的作品,是武侠小说的, 珠穆朗玛峰,文学价值相当高但是,武侠小说毕竟跟真正的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如果 只读武侠小说,也是不足取的在这方面,视野还是应该更开阔一些;接触更广泛一些 再说说影视作品的观看这里所指影视作品,主要是电影考察的重点也是既在量, 又在质,质重于量考察的方式与文学作品的阅读的考察方式是一样的,也是重点谈考生 喜欢的、有印象的作品,了解考生的理解能力、感受能力以及形象记忆力那么经常会问 的问题有: 1、看过些什么电影?最喜欢哪些?为什么? 2.描述电影中印象深刻的片断 3.概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并举例说明 考生经常会迷惑于这么几个问题:在考试中究竟谈外国电影还是中国电影好?是不是老 师们喜欢考生只谈外国电影?老师们是不是喜欢考生谈艺术电影而讨厌谈商业电影? 其实外国电影还是中国电影,艺术电影还是商业电影,这种分野并不重要重要的 是你多少要看过一些好电影外国电影中有好电影,中国电影中也有好电影艺术电影中 有好电影,商业电影中也有好电影有时候,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并非一个绝对的概念, 更不是互相矛盾的。
比如说《教父》 、 《肖申克的救败》 、 《阿甘正传》 、 《天使爱美丽》 、 《杀 手里昂》这样的电影,在商业上很成功,难道就因此没有艺术性了?伍迪·艾伦的电影、阿 尔莫多瓦的电影、阿巴斯的电影、北野武的电影、王家卫的电影,难道就没有商业性了?从 某种意义上说,把电影分成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是并不科学的电影只有好电影和坏电 影之分考试的目的是考察考生的素质和能力,并非是为了给考生的偏好下一个结论 话虽如此,其中毕竟还有个品位问题假如千个考生只看过一些品质一般甚至品质 低下的电影,或者说只喜欢品质低下的电影,那样也是不可取的 第三方面是对考生的性格和价值观的考察 文如其人一个人所拥有的性格和价值观,一定会多多少少在他创作的艺术作品中 有所体现一个骨子里冷漠厌世的人,他的作品是不可能积极向上的,或者是对剧中人物 充满真正的关怀和温情的;一个激愤偏颇的人,其作品不可能是宽厚温和的;而一个虚伪 做作的导演,也不可能拍出真诚自然的电影所以,我们在考察考生的基本素质的同时, 也非常重视对他比他的艺术才能更能影响他的作品 在艺术院校里,通过各种专业课程的训练,一个稍有素质的学生只要勤学苦练,往 往是能比较容易地学会老师传授的艺术技艺的。
但是,学院的短短 4 年教育,极难从根本 上改变一个人的品性和习惯学生高中毕业之时,世界观、人生观已经形成并基本巩固, 除非出现重大变故或遭受严重刺激,否则不太可能产生方向性的改变而且,大学比中学 相对来说更自由一些,对于学生的各种思想行为抱有更宽容的态度,环境本身也允许学生 比较自由地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不太约束学生所以,在学生入学之前对他的世界 观、人生观以及整个精神状态进行了解,显得尤为必要另一方面,专业本身的特点也决 定了这种需要如果是一名学生物的大学生,他的价值观一般不会对他的专业研究的结果 产生太明显的影响,但艺术类专业的学生的价值观是一定会对他的创作产生重要影响的 笔者曾在课堂上对学生说,艺术有三个基本层次:“技、艺、道” 技,是指对前人 留下的遗产的继承,是对于基本艺术规律的认识,是对于艺术创作基本原则的掌握,是对 创作技能的简单模仿艺,则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所做的发挥创造而道,则必须融入创作 者个人对于人生的独特认识和深切感悟,是创作者的性情和思想的表现形式,必然需要创 作者投入整个生命学校可以教会技,但教不会艺;个人通过努力可以学会艺,但很难得道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里所谓的道,不可能是努力的结果。
它有点像祥宗的顿悟,是 心灵达到自由状态时的灵光一现,难以道明来源和出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一个人与生 俱来的品性会影响到他是否可以成就这个“道” 在专业入学考试中,对考生进行性格和价值观方面的考察的方式是很多的,并非局 限于口试这一种方式甚至可以说,每一个考试科目中都多多少少包含了这方面的内容, 只是没有明说而已叙事散文如此,编讲故事如此,口试更是如此甚至在集体小品的考 试中,也可以看出考生性格的端倪 举两个具体的例子:2002 年,在上海考区的考场上,一个湖南籍的女生在做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