递进式有效设问李峥.doc
5页递进式有效设问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连接体问题”教学案例重庆求精中学:李峥摘要: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教学,强调学生知识生成的过程和方法心理学认为,人类认知水平分为“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如何有效的实施物理课堂教学,以“已知区”为基础,让学生通过螺旋式上升的知识梯度的构建,从而对未知的规律加以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成为课堂有效性评价的重要内容而有效的设问则成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有效性问题中递进式的有效设问符合人类认知层次的特点,从易到难,由浅入深,从基本问题入手,逐步过渡到高层次的思维培养、训练和拓展,与新课程理念相吻合关键词:新课程 有效性 递进式 问题 连接体新课程的物理教学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旨在为学生搭建思维成长的阶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设问起承转合教学的各个结点,将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的认识、理解和运用从传统的灌输型模式,逐渐过渡到以有效性问题为依托,紧扣教学的三维目标,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让学生真正的学会认识、理解和运用基本知识和规律有效的课堂教学往往从某个基本问题出发,逐步的深入和拓展,从主干知识不断的联系和发散,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真正的掌握规律并加以运用。
而有效的设问恰好能够将各环节科学合理的联系起来,有效的问题往往能够从不同层次和角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自然的将学生引领到教师预设对应的问题情境中,还能不断的激发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帮助学生从已知过渡到未知递进式的有效设问则是以人类认知层次的特点为基础,由易到难,由浅如深,从表象过渡到本质,让思维螺旋形的上升,最终形成对规律的系统把握在递进式设问中,一定要注意掌握设问的梯度,必须符合学生的智力和物理能力发展的水平,同时要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的生成和发展,前后之间一定有必然的联系,后者能够不断的利用前者,逐渐的增加思考的难度和深度在设问过程中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不断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享受学习的成功感和愉悦感比如在牛顿运动定律处理“连接体”问题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递进式设问方式来构建学生的思维体系例题:若水平地面上有A、B两物体,质量分别为、,两者在恒定推力F作用下一起向右做匀加速运动,如图1所示图1问题1:若水平地面光滑,则A、B各受几个力,各力之间关系如何?答:A、B受力情况分别如图2、3所示,其中A、B的支持力和其各自重力相互平衡,而、为一对相互作用力图2图3问题2:A、B 之间的相互作用力NAB为多少?如何求解?答:由于A、B一起做匀加速运动,所以首先对整体有,其次对B有,两式联立有。
问题3:若水平地面粗糙且A、B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都为,其他条件不变,则 A、B 之间的相互作用力NAB又为多少?答:对整体有,对B有,两式联立有问题4:两种情况下A、B间的作用力有什么关系?答:相等图4问题5:若A、B在F作用下分别沿竖直方向和光滑斜面方向加速运动,如图4、5所示,则A、B间绳的拉力为多少?图5答:图4中,对整体有,对B有,两式联立有图5中,对整体有,对B有,两式联立仍然有问题6:分析以上四种情况,我们能够得到怎样的结论?答:在连接体问题中,连接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只与连接体的质量分布和外力F有关图6问题7:若水平地面上有A、B、C三物体,质量分别为、、,三者在恒定拉力F作用下一起向右做匀加速运动,如图6所示,则A、B和B、C间绳拉力、分别为多少?答:根据上述结论,我们可推知,而问题8:若在B的上方增加一质量为m的物体D,如图7所示,且整个运动过程中B、D无相对滑动,则A、B和B、C间绳拉力、分别如何变化?图7答:,,所以增大,减小问题9:若水平地面上有N个物体,质量分别为、、,如图8所示,则第N-1和第N个物体之间绳的拉力为多少?图8答:问题10:若水平光滑地面上有A、B两物体,质量分别为、,两物体粘合在一起,现对A施加一水平向右的恒定推力,对B施加一恒定拉力,且,如图9所示,试讨论A、B间相互作用力的情况?图9答:由于A、B两物体粘合在一起,所以运动情况一致。
对整体有,对B有,两式联立求解有① 若,则,A、B间相互作用力为零② 若,则,A、B间相互作用力为推力③ 若,则,A、B间相互作用力为拉力问题11:若在问题10基础上,A、B两物体质量比为2:1,,,A、B两物体不再粘连,则两物体分离的时间为多少?(1)A、B分离的条件是什么?①A、B间相互作用力为零;②分离瞬间两者加速度相等2)分离的时间如何求解?根据分离条件,分离时有,即,而,则从整个教学设计中我们充分考虑了学生对牛顿运动定律中整体法和隔离法的理解深度和广度,课堂体系清晰自然,逻辑性较强,其中涉及了对整体法和隔离法的运用,涉及了水平面,竖直面,斜面上物体的典型运动情况,涉及了变质量问题,涉及了数学归纳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涉及了物体分离的条件和计算而我们通过递进式的有效设问为学生搭建了思维成长的脚手架,环环相扣,逐步深入,让学生在思考中深入,在总结中提高,从具体的物理模型中抽象出解决连接体问题的规律和方法,真正的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作者简介:李峥 性别:男,重庆人(省市),1985年出生,学历:本科 职称:中教二级 重庆市求精中学校,研究方向:物理教育详细通讯地址: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首创i-home 2-7-3 邮编:400000联系:15123213239(很重要) E-mail: 277485424@.com。





